芝麻叶豆面条
芝麻叶豆面条是驻马店的经典小吃,芝麻叶性平味苦,具有滋养肝、肾、润燥滑肠的功能;对治疗肝、肾虚、头眩、病后脱发,津苦血燥,大便秘结等有很好的辅助作用。营养均衡,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河南(平舆)三粒芝麻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小芝味”芝麻叶豆面条速食面被评为驻马店市首届优秀文旅商品。
张氏烧鸡
“独臂张”烧鸡(张氏烧鸡)发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经七代家族传承延续至今,已有190多年的历史。为积极响应品牌强县建设,独臂张烧鸡始终以“打造天中民族品牌”为使命,坚守“独臂张”品牌理念,以消费者至上为基本,每年10万只烧鸡走上市民餐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平舆张氏烧鸡第七代传人张峰在继承和发扬张氏烧鸡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技术革新与改造力度,强化企业、产品的展示和宣传。于2009年注册“独臂张”商标,2014年被河南省政府、商务厅授予河南老字号,并带领第八代传人张亚辉开展项目的传承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等工作。独臂张烧鸡在制作过程中传承百年卤汤,传承技艺制作和祖传秘方相结合,精心研制而成。选用企业指定养殖基地六个月以上的土鸡,单只重量为3.5—5斤,再用28种名贵中草药,经过香油烹炸、微火油焖,循环老汤烹煮等卤制而成。“独臂张烧鸡”制作技艺入选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被河南省商务厅授予“河南老字号”,被河南餐饮行业协会授予“中华名吃”。独臂张烧鸡作为驻马店美食行业的一张亮丽名片,被当地人作为特产带往全国各地,也吸引众多外地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参观、体验、品尝、礼盒定制等,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位公辣半蹄
位公辣半蹄制作技艺源于清朝光绪年间,由驻马店市平舆县古槐街道的位文俊,用辣椒、八角、花椒、葱、姜、盐等做调料,加工的猪蹄色泽好、味道适口。其后人在传承中,为了适应民众逐渐变化的口味,使猪蹄更有味和便于脱脂,在“位公猪蹄”的基础上,逐渐在卤料中增加辣椒的用量,并从中间将猪蹄劈,使得猪蹄吃起来麻辣鲜香,故称“位公辣半蹄”。目前,平舆县从事该技艺的从业者逐年增加,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2021年,猪蹄制作技艺(位公辣半蹄制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顿岗油馍
油馍是豫东南最具特色的经典小吃,小年吃油馍也是当地的餐饮文化习俗。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会精心准备制作油馍,在当地民俗中是富裕吉祥的象征。主要代表性项目是顿岗油馍制作技艺。据《新蔡县志》记载,顿岗油馍制作技艺产生于明朝,其工艺考究、分工精细,馅方独特,明清曾为朝廷的贡品。该技艺现已经历十四代传承,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特别是十四代传承人杨晓伟、王华颖在传统油馍制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顿岗油馍制作技艺外形更优美、用料更考究、制艺更精湛,制作的顿岗油馍不仅外形特别,口感细腻柔软,而且有大量人体所需的维生素、氨基酸、蛋白质等膳食价值。制作的油馍层多而薄,金黄透亮,皮脆内柔、馅心醇厚不腻、口感极佳,深受食客的喜爱。2021年7月,顿岗油馍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五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塔桥猪蹄
塔桥猪蹄位于驻马店市上蔡县塔桥镇,制作技艺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兴盛于嘉庆至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塔桥猪蹄拥有近200年历史的张记卤品猪蹄技艺,坚守百年祖传秘方,百年传承传统口味,百年老汤技术与38味纯绿色中草药完美结合,拒绝使用香精,添加剂,纯天然中草药增香去腻,除腥去异味,猪蹄营养丰富,味醇郁香浓,色亮鲜嫩,肥而不腻,烂而不化,瘦而不柴,百吃不厌,热吃软糯脱骨,肉香四溢,凉吃口感丰富,滋味绵长。上蔡县塔桥猪蹄“塔桥张鹏”卤肉食品被评为驻马店市首届优秀文旅商品。
西平沫糊
西平沫糊独特的味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抹不掉的记忆。在西平县,沫糊称得上是极具地域特色的代表性美食之一。
粉浆面条
说起传统小吃粉浆面条,驻马店的老百姓无一不知,无一不爱,粉浆面条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历史悠久。以粉浆、面条、黄豆、干芝麻叶、芹菜、香油等制作而成。粉浆制作工艺稍微复杂,绿豆洗净,用清水浸泡10个小时,打成豆浆,再放容器中任其自然发酵至有酸腐味道(大约1-2天)即成粉浆。然后再摘来一把绿莹莹嫩汪汪的芹菜洗净焯水切粒,黄豆加盐、八角煮熟;干芝麻叶用热水浸泡回软,洗净,继续用热水浸泡2小时后,再把发酵好的粉浆到锅中把煮至80℃的时候,浆水的表层泛起一层白沫,这时,要淋一点香油,再用勺子轻轻打浆,浆沫消失后,浆体就变得细腻光滑,下入面条、芝麻叶、盐,煮5分钟后出锅,再撒上黄豆、芹菜粒,淋上正道小磨香油,喜欢吃辣的再淋上勺辣椒油,一碗香喷喷的粉浆面条就做好了。这一碗吃下去的是舒坦,这一碗吃下去的是妈妈的味道。
汝南椒麻鸡
汝南椒麻鸡的口感无骨无渣,清香味十足,鸡肉鲜嫩,麻辣入味,皮脆肉香,味道恰到好处。其特点在于麻而不辣,适合喜欢麻辣口味的人群。作为地方特色小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驻马店非常受欢迎,不仅是因为其独特的口感,还因为其制作工艺的传承和创新。这种美食不仅是驻马店餐桌上的常客,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美食之一。
焦馍
做焦馍的原料是面和芝麻。放入适量的盐,和好面,揪出一个焦馍大小的面团,面团里拌上芝麻,用擀面杖轻轻地把带有芝麻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圆的面片。焦馍擀好后,就开始烙了。把面片放在锅底,不停好地翻动好让焦馍受热均匀,在面片变硬时就不能再翻动,此时焦馍已经形如锅的形状。因此,烙这样形状的焦馍是需要一些技巧的,需要烙焦的与烧锅的两个人配合好。火什么时候该大些,什么时候应该小些都得把握好,并且铁锅得受热均匀。如果没有这样的功夫就是烙不好形如铁锅状的焦馍的。这样的人家往往找一个水桶底(水桶是铁皮的)来烙焦馍,水桶底是平坦的,所以烙起来就比较容易了。烙得好的焦馍通常是比较薄、芝麻被烤得黄黄的,吃起来又脆又酥,轻轻好咬上一口,整个焦馍就会碎了,我们急得连忙用捧着碎掉的焦馍,生怕掉在地上。嚼在嘴里满口都是香的。
老查记功夫馒头
功夫馒头咬上一口,口感扎实,组织细腻,绵实香弹不粘牙,和普通馒头的虚泡手感与松散口感截然不同。按照“一掰、二闻、层层剥着吃”的官方吃法,撕开一块馒头放进嘴里,特别有质感,回味还有丝丝的米酒和麦香味,令人意犹未尽。
西平咸豆腐脑
相传,淮南王刘安醉心于长生不老之术,急于寻求灵丹妙药。于是,他召集术士门客于伏牛山(今出山脚下)下,支起炉灶,别出心裁地叫他们用黄豆和盐卤来炼丹,结果“炼”得雪白细腻的豆腐。它虽非灵丹妙药,可美味可口,别有风味。此物迅速传开,风行于出山的大街小巷。自此豆腐脑成为汉民族一道著名的传统小吃豆腐脑主要是由豆类食物研制而成,其富含较多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等,营养价值较高;适量摄入具有提高自身免疫力、补充机体营养物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降血压等作用,其还具有美容营养、健脾益胃等功效。制作流程:1.先把黄豆用温水浸泡,然后用石磨磨成浆,再用纱布把豆渣过滤出滤成细豆浆,下锅,煮沸,放醋烧开,点脑,脑成型后,把浆和脑盛出。2.起锅烧油,放入花椒、大料,炸香捞出,依次放入干辣椒,葱花炸香,放入芝麻叶翻炒至香,盛出。3.锅内加水,烧开加味后放入脑,最后加入芝麻叶、干菜等,加入和好的面糊,至开锅,出锅后放入少许芝麻酱、香芹丁。
东乡疙瘩汤
上蔡因位于驻马店市域东部,口语历来被喊为“东乡”,上蔡人拥“东”而居,先沐朝阳,因而,也爱此称谓,常以“东乡人”自悦。这片古国厚土,三千年来昼夕岁转,劳作将息,乡风浓郁,民风淳和,也孕育了一方美食。其中,最具地域特色、最让上蔡人念念不忘的还是那碗响亮中原的“东乡疙瘩汤”。东乡疙瘩汤,制作时本土多说为“散疙瘩”或“拽疙瘩”。化一小勺盐水,挖瓢面,瓤瓤地和(huò)在瓷盆里。面和好,覆满盆底儿,盖上湿布静置半个时辰,捏着面的周边儿往中间折,用拳头杵个几十下,把面团翻过来,拍平,还覆在盆底儿,让它慢慢地饧(xíng)……“散疙瘩”时,将面盆倾斜,下面的盆底抵住锅沿儿,上边的盆边靠在胸口,双手扯着面的两边抖动着往锅里散。饧好的面在双手上下的抖动里变大变薄,如一张渔网罩在盛开的水花上,勺子一推,又变成了一尾尾游动的“鱼”。最后剩下鸡蛋大的一小坨面,淋水,用手抓成绺,直到小坨面变成一绺绺软弹的面筋,和着面水入锅浑汤。加入鲜蔬,撒盐,放入调料,一锅正宗的疙瘩汤就算成了。讲究一点的疙瘩汤,苋菜、荆芥、西红柿、鸡蛋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盛到碗里红的红、黄的黄、青的青,加上浓白的汤汁,筋道柔软的面穗,食之饱腹,回味悠长。浓浓的疙瘩汤,隐含农事也饱含人情。上蔡地处中原,俗谚有“蛤蟆打哇哇四十五天吃疙瘩”一说,意即青蛙冬眠苏醒之后四十五天,时逢起镰收割之季,在农人心里疙瘩汤里也寄托着收获的期望。地道的疙瘩汤大都有家庭主妇亲自上锅,每个家庭的内当家也都以能散得一手好疙瘩引为自赏,因此,朋友之间若谁到谁家做客,问吃啥饭,好多客人就会当着女主人的面说“就吃嫂子散的疙瘩汤”,一句话,对女主人是褒扬,也是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