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059422325-0482-2025-04016 | 主题分类 | \ |
发布机构 | 文 号 | 驻政办〔2025〕23号 | |
成文日期 | 2025-08-14 | 公文时效 | 有效 |
索 引 号 | 059422325-0482-2025-04016 |
主题分类 | |
发布机构 | |
文 号 | 驻政办〔2025〕23号 |
成文日期 | 2025-08-14 |
公文时效 | 有效 |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7年)的通知
驻政办〔2025〕2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驻马店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25年8月14日
驻马店市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
(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加快推进我市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驻马店农业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为加快驻马店农业强市建设,聚焦6大产业集群、18条产业链,推动农业全链条升级、全要素集聚,构建“龙头引领、集群发展、三产融合、联农带农”的乡村产业格局。到2027年,全市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6大产业集群产值力争突破220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实现年均增长5%以上,培育8个产值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链,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链式集群形成新格局、产业生态呈现新局面、联农带农富农取得新突破。
二、培育重点
(一)粮食产业集群
1.小麦产业链。巩固“中原粮仓”地位,建设遂平、西平、上蔡、平舆优质强筋小麦及新蔡、正阳优质弱筋小麦生产基地,扩大专用小麦规模化和订单种植,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化面粉生产线,发展专用面粉、功能性面粉,推动主食产业化。到2027年,全市小麦种植面积力争稳定在1100万亩以上,产业链规模突破300亿元。
2.玉米产业链。稳定玉米种植面积,围绕籽粒、青贮、鲜食玉米三大产业链,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蛋白玉米、青贮饲料玉米及鲜食甜糯玉米,建设青贮玉米基地,支持企业发展玉米淀粉、蛋白饲料、淀粉糖、聚乳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全市玉米种植面积力争稳定在6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突破180亿元。
3.红薯产业链。扩大泌阳、确山、驿城区丘陵旱地及东部平原地区红薯种植规模,推动红薯区域公用品牌创建,推广蜜薯、优质高淀粉薯品种。支持企业开发红薯休闲食品和功能性产品,发展红薯淀粉、粉丝粉条、酸辣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全市红薯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万亩,产业链规模突破50亿元。
(二)畜牧渔业产业集群
4.生猪产业链。以9个生猪调出大县为重点,打造生猪产业优势区,支持发展年出栏生猪50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加快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推广“楼房养猪”“无抗养殖”技术。推动企业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发展冷鲜肉、预制菜加工,打造全国重要的生猪屠宰加工基地。到2027年,全市生猪出栏量力争稳定在950万头,产业链规模达到350亿元。
5.肉牛产业链。以泌阳、确山、正阳、新蔡、平舆、西平6个养牛大县和泌阳、确山、正阳3个基础母牛扩群提质项目县为建设重点,打造肉牛优势产业区。挖掘夏南牛地方品种优势,扩大泌阳夏南牛核心群规模。支持肉牛养殖基地扩大养殖规模,牛肉加工企业开发高端牛肉产品,培育高档牛肉品牌。到2027年,全市肉牛饲养量力争达到125万头,产业链规模突破110亿元。
6.奶业产业链。推动西平、平舆、正阳、新蔡4个省奶业发展重点县建设,加快奶畜中小牧场升级改造,支持适度规模牧场“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密切上下游利益联结。推动企业乳制品加工升级,开发低温鲜奶、功能性乳制品。到2027年,全市奶类产量力争达到40万吨,产业链规模突破50亿元。
7.渔业产业链。开展集中连片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和尾水治理。因地制宜推广设施渔业新模式,鼓励工厂化和半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做强大水库生态鱼,做优鲈鱼、小龙虾、观赏鱼等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支持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分割腌制鱼制品、鱼丸鱼糜、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力争达到13万吨,产业链规模突破20亿元。
(三)油脂油料产业集群
8.花生产业链。打造豫南小果花生优势区,培育和发展高产、高油、高油酸、抗病虫害等特性的花生新品种,推广高蛋白花生、食用花生新品种。支持企业发展高油酸花生油、休闲花生制品,发展高附加值的花生酱、风味花生、花生饮料等食品,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支持市农科院与省内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科技合作,共建现代农业科技综合示范基地,推动花生种植、加工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到2027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力争稳定在5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突破350亿元。
9.大豆产业链。建设豫南优质高蛋白大豆产业带,推广高蛋白大豆品种,在汝南、西平、遂平等县建设高蛋白大豆基地,打造“驻马店高蛋白大豆”区域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支持企业发展大豆油、低温豆粕等产品,开发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酮、植物基食品、医药原料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全市大豆种植面积力争达到50万亩,产业链规模突破20亿元。
10.特色油料产业链。扩大芝麻种植面积,建设平舆白芝麻标准化基地,开展芝麻深加工技术研发。支持芝麻加工企业开发小磨香油、芝麻酱、芝麻叶、芝麻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做大做强“驻马店小磨香油”品牌。到2027年,全市特色油料种植面积力争达到40万亩,产业链规模突破50亿元。
(四)特色果蔬产业集群
11.蔬菜产业链。巩固提升汝南、平舆、西平等蔬菜大县产业发展优势,推广优质蔬菜新品种,加大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支持现代设施种植基地建设,完善蔬菜绿色高质高效基地创建,“三品一标”示范基地、集约化育苗基地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净菜、冻干蔬菜、酱菜等精深加工。到2027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力争稳定在19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突破170亿元。
12.林果产业链。扩大确山、泌阳、驿城区优质特色水果种植规模,支持建设标准化果园,提升果品品质。推广有机栽培、滴灌技术和智能温控系统。鼓励经营主体开发“果园采摘+农家乐”乡村休闲游模式,打造集种植、采摘、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项目。支持企业构建“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网络,开发冻干果品、果汁饮料,提升产品附加值。做大做强优质特色花木产业。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20亿元。
13.食用菌产业链。以泌阳、确山、西平、遂平、新蔡等省定食用菌大县为重点,建设木腐菌、草腐菌生产基地。做大做强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支持企业开展食用菌品种繁育,发展冻干香菇、香菇脆片、罐头食品、花菇酱、调味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全市食用菌产量力争稳定在40万吨左右,产业链规模突破300亿元。
14.中药材产业链。扶持建设一批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林下中药材示范基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头雁”企业。支持中药材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产地初加工,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自建、共建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生产基地,推进道地药材在中药、药食同源、日化、中兽药等领域研发应用,支持确山县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到2027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力争达到25万亩,产业链规模突破60亿元。
(五)乡村农文旅产业集群
15.乡村特色手工产业链。支持确山提琴、平舆藤编等手工制作产业做大做强,建设提琴文化产业园,开发提琴工艺品、音乐培训等业态。深入挖掘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发展前景的特色手工业。支持非遗项目产业化,开发文创产品。支持特色手工企业发展电商直播,拓展销售渠道。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30亿元。
16.乡村文旅产业链。整合嵖岈山、铜山湖、宿鸭湖等山水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民宿经济等乡村文旅产业。开发绿色采摘、农事实践、户外拓展等农旅融合项目,建设特色乡村休闲旅游功能区。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开发研学旅行新业态。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20亿元。
(六)乡村商贸流通服务业集群
17.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集贸市场,建设农产品冷链仓储设施,推广冷链云仓、共同配送等模式。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物流快递网点体系,实现乡村电商全覆盖。鼓励电商平台打造直播基地、“村播学院”。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130亿元。
18.乡村服装制鞋加工贸易产业链。巩固提升西平、汝南、新蔡、上蔡等县区纺织、服装、制鞋产业发展优势,推动服装、服饰加工产业落户到乡镇、延伸到乡村。支持企业推行“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卫星工厂”“总厂+帮扶车间”等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基地,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力争达到45亿元。
三、推进措施
(一)加强统筹推进。实行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制,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链长,市直相关部门为链长责任单位,由处级领导担任链长。链长责任单位负责组建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建立多方参与的推进机制。市、县两级聚焦重点产业链,促进规划、政策、标准等有效衔接;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发展,形成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位置相邻、产业相同的乡村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联村抱团发展、区域联动发展。
(二)强化日常推进。每个产业链编制培育方案,建立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短板、重点事项清单,绘制产业链图谱,并动态调整、推进落实。将乡村富民产业链培育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将结果作为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县区和单位按照规定予以激励。市、县两级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行业协会组织,分集群组建产业联盟,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加强行业协会自律管理。
(三)优化产业体系。推广平舆“三园”建设经验,推动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农户延伸,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为全市有条件的行政村统筹安排100亩一般耕地,发展特色设施农业,形成运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培育壮大一批“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融入产业链,建设原料基地。鼓励各类主体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服务联合体等新形态。
(四)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推动市场主体与农民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多措并举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发展,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进行股份合作。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农户,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四、要素保障
(一)强化科技与品牌支撑。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创联合体,搭建产学研融合平台,推广校企、院企协同创新模式,鼓励“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联合研发模式。发挥农业产业技术专家作用,促进科技资源下乡,推广数字农业应用。引导企业升级装备,发展新模式,推广绿色低碳方案,提升资源利用率。参与建设豫农优品、美豫粮油等品牌矩阵,支持县区培育特色乡土品牌,鼓励入选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企业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参与“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天下行活动,开拓国内外市场。
(二)强化人才培养。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聚集,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统筹高素质农民培育、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培训计划资源,造就一批乡村人才,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认定一批工匠名师、大师,设立一批名师工作室和大师传习所。
(三)强化资金供给。用好相关行业资金,加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用足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无还本续贷等增量政策。用好“精准扶贫企业贷”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符合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涉农数据归集和共享,解决政金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完善金融支持条件。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设立乡村富民产业基金。
(四)强化用地保障。各县区要制定盘活利用农村废弃宅基地等低效闲置土地政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对设施农业用地按相关规定在用地规模、“占补平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对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文化旅游设施等对空间布局有特殊要求的产业项目,在符合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要求基础上,使用预留的乡村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予以保障。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项目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产业园区布局,使用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予以保障。
(五)强化服务保障。鼓励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建设乡村富民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类资源,精准发布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供需信息。持续贯彻落实“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活动安排,深化设计在富民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选树一批标杆典型,组织各县区相互学习借鉴,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各县区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丰富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路径举措。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广泛宣传成功案例,营造浓厚氛围。
附件:驻马店市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分工表
附 件
驻马店市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分工表
序号 |
产业链 |
2027年预期目标 |
链长责任单位 |
1 |
大豆产业链 |
2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2 |
红薯产业链 |
5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3 |
中药材产业链 |
6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4 |
肉牛产业链 |
11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5 |
奶业产业链 |
5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6 |
渔业产业链 |
2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7 |
生猪产业链 |
35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8 |
蔬菜产业链 |
17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9 |
乡村特色手工产业链 |
30亿元 |
市农业农村局 |
10 |
小麦产业链 |
300亿元 |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11 |
玉米产业链 |
180亿元 |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
12 |
乡村服装制鞋加工贸易产业链 |
45亿元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13 |
乡村文旅产业链 |
20亿元 |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14 |
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 |
130亿元 |
市商务局 |
15 |
林果产业链 |
20亿元 |
市林业局 |
16 |
花生产业链 |
350亿元 |
市农科院 |
17 |
特色油料产业链 |
50亿元 |
市农科院 |
18 |
食用菌产业链 |
300亿元 |
市农科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