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范性文件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加快传统产业提速提质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

投稿:huoruiqi  来源:市政府办时间:2022年03月22日

索 引 号: S0001-0205-2022-03772 成文日期: 2022年3月22日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归集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22日
名  称: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加快传统产业提速提质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
文  号: 驻政办〔2022〕26号 有 效 性: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加快传统产业提速提质

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通知

驻政办〔2022〕2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驻马店市加快传统产业提速提质行动方案》《驻马店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驻马店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3月22日

驻马店市加快传统产业提速提质行动方案

传统产业是我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为加快传统产业高位嫁接、优化升级、提速提质,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锚定“两个确保”,落实“593460”,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承接产业转移为抓手,以高成长性企业培育活动为载体,聚焦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强力推进“六新”(新技术嫁接、新模式提质、新链条重塑、新空间拓展、新品牌培育、新生态构建)工程,做大做强“九大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变,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形态,为建设新时代工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围绕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快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质量效益显著改善。传统产业保持稳定增长,年均增速不低于全市制造业平均增速;传统产业利税、利润、全员劳动生产率等主要效益指标实现中高速增长,重点产业盈利能力、能耗降低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部分行业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发展模式深度变革。嫁接全国前沿高端技术20项、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5个以上、打造优势新品5个左右,每年滚动实施亿元以上高位嫁接重点项目100个,建成智能工厂(车间)和绿色工厂10个以上,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新型化率大幅提升。传统基础材料中衍生新材料比重明显提升;引进培育1-2家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引进培育1-2家高端智能装备生产企业;食品与轻纺领域创建5个以上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及模式等),形成10个具有省内外影响力的知名新品牌。

——转型生态加速形成。传统产业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和制度链深度耦合,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新制造”集群,“新制造”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速基础材料延链高端“新材料”。大力发展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类、高铁导电轨、船舶及通用航空用合金材料等高附加值铝合金产品。加快化工产业向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转型,延链发展煤基精细化工产品、煤基化工新材料和专用化学品,培育新型化肥、精细化工、高分子材料、尼龙新材料、清洁能源等产业。推动建材行业绿色化转型,提高高标号水泥比重,鼓励发展装配式建筑,培育绿色建材基地;发展玻璃精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超薄电子玻璃产品。力争到2025年,全市材料产业规模达到30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100亿元。(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

(二)加快传统装备转型智能“新装备”。巩固提升专用车装备、农机装备、畜禽机械等3大领域优势,推动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打造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依托中集华骏、大力天骏、广大鸿远、中天金骏等企业,重点发展半挂车、自卸车、厢式车、罐式车、自行式房车、拖挂式房车、冷藏车等专用车产业,尽快研发推出一批轻量化和安全性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依托恒久机械、新创业管桩等企业,加快推进驿城区专用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形成涵盖整车制造、专用车及零部件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备的专用车全产业链条。依托金凤牧业、万华畜牧、瑞航农牧和金牧人养殖设备等企业,积极推进畜禽机械产业集群集聚发展。依托豫丰机械、创鑫机械、农有王、金茂机械等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机企业优势,加快推动正阳花生机械产业园建设,以产品成套、作业高效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作物播种、生产、收获和储运使用全链条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到2025年,形成500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

(三)打造轻纺现代时尚“新品牌”。大力实施消费品“三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巩固提升服装制鞋、户外休闲用品等行业发展水平,引进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品种,补齐产业链短板,着力打造规模最大、产业体系最完善、创新能力最强、最具品牌影响力的户外休闲产业集群。推广柔性化定制,支持纺织服装、服饰等行业领域企业建立数字化设计与虚拟仿真系统,通过体验互动、在线设计等方式,增强定制设计能力,加强零件标准化、配件精细化、部件模块化管理,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依托西平县服装加工、上蔡县纺织制鞋等产业优势,提升品牌化、高端化水平和创意设计能力,加快形成300亿级服装制鞋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四)拓宽食品产业发展“新赛道”。加快推进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集全市之力、面向全球招引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优质项目,进一步强化各项要素保障、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国内一流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国家“三链同构”的示范园区和国家农业对外合作开放的重要平台。依托开发区金玉锋大健康生物产业园、遂平县食品加工、正阳县生猪和花生加工、泌阳县夏南牛和食用菌加工等产业优势,做强冷链食品、休闲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链,提升烟草、酒业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发展“药食同源”产业链,推动食品制造由“原字号”向“国人厨房”转变,加快形成千亿级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烟草局)

三、重点工程

(一)新技术嫁接工程

1.突破关键核心和前沿引领技术。聚焦集成电路、工业软件、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生物育种、农产品加工等领域重大科技需求,每年组织实施10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由受益财政按规定给予相应支持。加强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光电技术、量子互联网、类脑智能、激光技术等引领性前沿技术攻关,争取取得原创性突破。(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2.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聚焦我市优势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融合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采用“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加快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集中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3.加快新技术嫁接产业化。把新技术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作为新技术嫁接的落脚点,强化新技术产品推广。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等新产品推广政策,着力形成“技术研发—高位嫁接—规模生产—新品应用”良好生态。支持优质新品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产品国际影响力。到2025年,力争推广50个以上新技术嫁接新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财政局)

(二)新模式提质工程

1.强化智能制造提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和标杆企业,引导智能制造“链主”企业向上下游企业推广解决方案,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提升,提高传统制造业效能。到2025年,力争在高位嫁接的传统产业领域创建15家智能工厂(车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2.推进服务型制造增值。加快传统产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企业向集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产品租赁、个性化定制等于一体的服务型制造转型。支持食品工业发展“中央厨房”、私人定制、健康管理等新业态,纺织服装和家居行业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定制服务。加快装备、建材、化工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耦合共生。到2025年,力争建成3-5个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模式等)。(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3.强化绿色制造降碳。围绕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研究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利用原料替代、过程削减和末端处理等手段,减少碳排放,开展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发展绿色低碳服务业,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体系,探索合同降碳管理、低碳整体解决方案等。持续开展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创建。严格落实能耗“双控”、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碳排放强度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控制等要求,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

(三)新链条重塑工程

1.培育优势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高位嫁接,强化关键技术、材料、零部件、整机、后端服务全链条培育,着力形成一批“新制造”优势产业链。巩固提升专用车装备、农机装备、畜禽机械等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做强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等产业链优势环节,加快化工、建材等产业链向精细化工和绿色建材等方向延伸,推动优势产业链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农业农村局)

2.强化产业链项目支撑。坚持“项目为王”,聚焦“三个一批”,围绕重点打造的产业链,制定产业招商图谱,开展产业链招商、敲门招商,加速产业链重点企业聚集,引进高端优质项目,实施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高位嫁接项目,为产业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建立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定期研究解决产业链发展重大问题,为产业链项目发展保驾护航。到2025年,力争实施5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高位嫁接项目,其中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超过10个。(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市工信局)

3.保障产业链安全。落实重点产业链“链长制”和“盟会长制”,提高重点产业链服务与治理能力。在传统产业领域培育一批转型示范作用明显、带动力强的“头雁”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等,提升企业产业链掌控力。积极培育产业链综合、专业服务商,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聚焦化工等重点行业产业链,完善安全准入标准,严格高危行业领域项目安全和从业人员安全资格准入,加快重大工业设施和装备智能化防控技术应用,提高产业链本质安全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应急局)

(四)新空间拓展工程

1.建设重大产业基地。综合考虑环境容量、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要素保障等因素,优化产业布局。依托高新区化工等产业优势,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建设,提升驿城区专用车及零部件基地建设水平。推动食品、纺织服装、户外休闲等消费品产业多区域科学布局,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2.加快产业入区发展。加快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区,进一步优化开发区规划布局,全市整合成11个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实现“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布局。强化开发区项目建设主载体作用,全市新建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入驻开发区;加快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退城入园,禁止新增化工园区,禁止在化工园区外新建化工企业。各开发区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确定2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1个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围绕主导产业上下游产业进行延链补链强链,推动主导产业提质转型、新兴产业规模壮大,力争2025年打造10个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应急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五)新品牌培育工程

1.提升传统产业新产品质量。加快新产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市场规模化拓展,提高产品质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重点行业产品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质量管理和相关认证体系,着力形成一批特色优势产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2.打造传统制造新品牌。鼓励和支持企业争创传统制造新品牌,扩大品牌影响,按照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的要求,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品牌合作等方式,引进国内一流品牌企业,促进和带动我市传统制造品牌建设;围绕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进行重点宣传和培育,力争创建具有我市特色的传统制造新品牌,提升我市传统行业的竞争力。到2025年,打造3-5个传统制造新品牌。(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商务局)

3.加强新产品标准化建设。加强传统产业新产品设计、研发中的标准化,按产品系列化、通用化等原则,提高产品标准化水平。实施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并组织生产,落实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认证制度,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

(六)新生态构建工程

1.强化政策引导。设立市级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争取上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发挥基金作用,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将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纳入省、市产业基金支持范围。鼓励引导各金融机构对制造业加大支持力度,细化信贷政策,推进“银税互动”信贷,建立精准信贷机制,加大对符合授信政策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完善融资担保体系,开展知识产权、股权等抵质押担保业务及服务,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按照不高于2%的费率提供担保增信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传统企业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人行驻马店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局)

2.建设人才高地。调整、优化职业院校专业布局,引导职业院校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通过培育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符合度、依存度和贡献度,推动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有效对接。鼓励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实行技术创新成果入股、岗位分红和股权期权等激励方式。(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优化资源布局。按照“多规合一”要求,加快推进开发区路、水、电、气、热、通信等基础设施与城区互联互通,提升开发区项目建设承载能力。加快遂平县中禾热力公司热电联产、平舆污泥焚烧热电联产等能源项目建设,不断增强我市能源要素保障能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强化产业用地保障,确保本次开发区整合过程中产业用地占比不低于60%;对符合条件的重大建设项目、高位嫁接项目纳入新型产业用地、混合用地、弹性用地适用范围,降低项目用地成本,缩短报批周期。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积极发展绿色能源、壮大绿色产业,严控“两高一危”项目入驻,留足碳排放、能耗指标总量,为重大项目入驻建设创造条件。(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实施。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传统产业提质发展专项工作组,由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市招商局、市应急局、市金融工作局、市税务局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各成员单位要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二)创新工作机制。将传统产业中高端产品与制造环节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范围,对新产品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50%的企业,可认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环保治理管控机制,对符合条件、标准的企业实施“降级管控”。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积极推动协调解决问题。(责任单位:市“万人助万企”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市发改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局)

(三)优化发展环境。各县区政府(管委会)、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引导,及时总结推动传统产业发展工作的先进理念、有效经验和创新模式,挖掘企业、协会典型标杆,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要加大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形成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驻马店市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河南省加快新兴产业重点培育行动方案》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驻马店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聚焦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实施延链补链强链,推动新兴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新引擎、新支柱、新主导,为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提供坚实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重点实现以下目标:

——产业规模继续攀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30%,加快形成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200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

——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新兴产业利润、税收等主要效益指标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涌现一批高端新品和关键零部件精品,创建一批省级质量标杆企业、市长质量奖获奖企业。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新增5家省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每年滚动实施5个投资1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培育“头雁”企业5亿级1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企业研发投入实现倍增。

——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各类产业发展要素得到高效保障,引进和培育重点企业、项目,形成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五链深度耦合生态,营商环境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推动信息产业不断优化。加快推动5G网络建设,统筹推进5G基站和室分系统建设,促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推广5G行业虚拟专网建设,加快打造覆盖广、速率高、体验优、口碑好的5G精品网络,实现5G网络城乡全面覆盖、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和重点应用场景按需覆盖。前瞻布局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持续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实现智能化应用场景行业全覆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电容超薄基膜、5G芯片基材、智能终端等5G新基建领域关键原材料制造业和配套产业,加大对华鼎高分子、赛朗格斯、铭普电子、利友软件、天中市民云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培育,不断壮大5G核心产业。加快开发区5G产业园、中国长城(驻马店)网信产业园、高新区中兴新业港智慧产业园、泌阳县5G协作配套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推动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到2025年,建成全省前列的5G信息技术产业高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

(二)推动传统装备向高端装备转型发展。在继续做大做强优势装备制造业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装备制造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依托中集华骏、大力天骏、中天金骏等专用车生产企业加快发展冷藏、医疗等特种专用车产品,依托捷朗精密、朗姆数控等企业积极发展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依托金凤牧业、万华畜牧、金牧人等畜牧装备生产企业重点发展集自动化养殖、粪污处理、空气净化等为一体的成套装备,依托鼎力杆塔、乐山电缆、华宇电力等电力装备生产企业,重点发展新型智能杆塔、新型电缆、新能效等级配电变压器、新能源配套电气设备。依托豫丰机械、创鑫机械、农有王等区域农业生产和农机企业优势,加快推动正阳花生机械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农作物播种、生产、收获和储运使用全链条的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到2025年,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优势的装备产品,装备制造产业形成500亿级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财政局)

(三)推动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聚焦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和高性能尼龙材料等,持续优化产品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中多铝镁,以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为主攻方向,聚焦军工、航天、交通、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装备制造业领域高端应用,重点发展汽车轻量化、轨道交通类、高铁导电轨、船舶及通用航空用合金材料。依托河南平煤神马尼龙材料(遂平)有限公司,充分挖掘尼龙薄膜市场潜力,积极发展分布拉伸尼龙薄膜、机械式同步拉伸尼龙薄膜、磁驱动线性同步拉伸尼龙薄膜、高阻隔型尼龙薄膜等细分领域尼龙薄膜。依托鹏辉电源、惠强新材料,大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材料等,继续支持鹏辉电源加强在锂离子电池、锂铁电池、汽车蓄电池、镍氢电池及材料领域的研发创新。依托蓝翎环科、驼峰防水、天地源防水等企业,大力发展新型建筑防水材料,构建高中低档品种和功能齐全的系列防水产品生产体系。到2025年,新材料产业达到100亿级规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四)推动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依托高新区原料药及成品药,确山县、泌阳县中药材种植,驿城区、正阳县医疗器械等产业优势,培育生物医药、高端仿制药、高端医疗器械及卫材、康复器具等产业链,加快推动“中国药谷”建设。依托现有医药产业优势,加快天方药业原料药项目及高端制剂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天方药业、鼎复康药业、后羿制药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生物催化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积极引进较发达地区的新型制剂技术,推进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发展。以确山县、泌阳县中药材种植为依托,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现代中药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做好技术改造、质量标准提升、作用机制和临床再评价等工作,与省内外知名药企和科研机构合作,大力提高本地中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依托天方药业等企业,重点围绕临床用量大、销售额位居前列的已经到期的或即将到期的专利药物,发展一批通用名药的仿制药。到2025年,加快形成 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卫健体委)

(五)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扩大重点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规模,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加快新能源汽车车联网平台建设,深入推进“5G+车联网”发展。依托黄淮学院新能源与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和企业自身的研发平台,围绕本地需求,对重大技术难题和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进行科研公关,实施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及系统开发,探索车载视觉系统、多域控制器等感知器件的联合开发,加强车载智能计算平台等解决方案供应商引进培育,建设集感知、通信、计算等能力为一体的智能基础设施,积极创建省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基地,开展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充电设施开放共享。到2025年,力争引进培育1-2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交通局、市招商局、市公安局,黄淮学院)

(六)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及储能产业。合理规划风电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域建设大型平原风电基地,不断提升分散式风电开发标准。有序开展光伏发电建设,建设光伏发电“领跑者”基地,探索推进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结合市场化需求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促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先进技术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动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充分发掘青电入豫接口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本地水利资源优势,推进水电绿色发展。依托鹏辉新能源等企业做大动力电池产业,积极发展高能量密度、低成本、高安全性和长循环寿命动力电池,推动动力电池与材料、零部件、整车、回收再利用等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6%以上;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突破225万千瓦。(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七)推动服务型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发展。依托豫园锅炉、伊克斯达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节能诊断、设计、融资、改造、运行等服务业发展,鼓励节能服务公司整合上下游资源,为用户提供“一站式”节能服务。依托汇丰水处理、弘康环保、龙山通用等企业,力争在水污染治理、重型柴油车尾气净化装备、高效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等领域寻求重点突破。依托驿城区、高新区、汝南县优势产业,做强动力电池、光伏、风电等产业链,谋划布局未来产业。重点围绕储能、氢能利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优化建设一批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企业建立再生资源交易平台,推广“互联网+回收”新模式。到2025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200亿元左右。(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生态环境局)

三、重点工程

(一)实施产业技术创新工程

1.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力度。积极落实相关奖励政策,发挥好财政科技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动更多资金参与到创新中来。组织实施市级“揭榜挂帅”攻关3—5项,推动各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转型升级。(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大力推进产品创新工作。企业要坚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坚持企业发展的高标准、高标杆,促进新的科研成果转换,不断提升产品创新能力,让更多驻马店产品赢得市场、占领市场。引导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形成“生产一代、试制一代、预研一代”良性循环,不断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支持企业积极开展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的自主攻关和联合攻关,着力攻克“卡脖子”技术瓶颈,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实施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工程

1.加大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力度。面向国家和省市重大战略需求,围绕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统筹考虑区域布局,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布局建设若干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开展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与开放合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创新链条融通,为提升区域整体发展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提供综合性、引领性支撑。鼓励科技创新平台多元化投入、企业化运作、专业化发展,以培育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为导向,加大财政投入,通过择优组建、内部整合、联合共建等模式,建设一批突破型、引领型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到2025年,新建100家以上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以上市级重点实验室。(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加强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双创”平台。加快构建创新创业孵化等创新服务体系,为广大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普惠性科技创新服务。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在我市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到2025年,组建5个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责任单位:市科技局,黄淮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三)实施重点领域产业链提升工程

1.优化新兴产业链布局。重点建设5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200亿级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深入实施5G、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等6大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鼓励参与国家、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培育国家、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卫健体委)

2.攻坚新兴产业链短板。动态编制新兴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图谱,全面梳理短板弱项清单。落实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群链长制”和“盟会长制”,按照短板弱项清单,坚持挂图作战。强化产业链短板弱项招商,加快建设产业链重大创新平台,推动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建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招商局)

(四)实施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工程

1.加快新兴产业企业主体培育。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梯度培育“头雁”、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培育省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到2025年,力争新增5家产值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100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2.推动企业市场化兼并重组。支持现有优势新兴产业企业发挥品牌、技术等综合优势,瞄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兼并重组高成长潜力企业,加快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发挥资本优势,兼并重组精深加工和终端产品生产企业,实现延链高端、转型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市外、省外高端市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招商局、市财政局)

(五)实施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1.强化高端人才引育。用好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相关政策,为科技创新人才在驻马店落地生根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组织好我市科技创新人才评选,造就一支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推荐我市高水平人才申报“中原英才计划”和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院士、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来我市开展技术合作,强化高层次人才的引擎作用。到2025年,力争培育5万名高素质“金蓝领”技术工人,引进和培育50名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高端人才、5个高端创业创新团队。(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黄淮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2.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加大与中科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电子科技大学等大院大所的合作力度,每季度开展不少于2次对接活动,吸引更多的人才来驻马店创新创业,为驻马店高质量跨越发展持续赋能。举办“中原学者驻马店行”活动,邀请中原学者对我市有关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召开专题报告会,并组织对接交流活动。加快海外人才引进,大力吸纳集聚我市急需的海外优秀人才,落实海外引进人才优惠政策扶持力度。(责任单位:市人才办、市人社局、市科技局,黄淮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六)实施金融服务助力工程

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持续扩大银税互动、信用贷、科技贷、无还本续贷、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专利权质押等创新产品的覆盖面,并结合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特征,推出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推动成长性好、经营管理规范、信用度较高的中小工业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资金信托计划等债务融资工具进行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人行驻马店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局)

2.优化金融服务机制。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新兴产业开发融资、担保、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合理确定授信额度,优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信贷审批发放效率,提前做好续贷业务审批工作,推动与企业融资需求无缝对接,精准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激励、容错机制,提高金融服务效能。(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财政局、市发改委、人行驻马店中心支行、市银保监局)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新兴产业培育专项工作组,由市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招商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形成推进合力。(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二)强化项目扶持。坚持“项目为王”导向,落实“三个一批”要求,加强项目协调服务,强化新兴产业项目推进实施。加强沟通对接,推动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平台等纳入国家、省重大发展战略。统筹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招商局)

(三)落实督导服务。建立新兴产业督导评价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办法,每年对各地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排名。排名靠前的,在产业用地和环境容量指标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强化企业服务,推动解决问题。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

驻马店市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行动方案

未来产业是基于前沿重大科技创新形成的产业,是我国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我市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抢占战略性发展先机,促进产业高端化发展,培育增长新动能,打造竞争新优势,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科技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制度链深度耦合,加强“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融合发展,以“现有产业未来化”和“未来技术产业化”为重点,坚持优中培精、有中育新、无中生有,抓创新、强主体、育集群、拓开放、优生态,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氢能与储能、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创新主体,积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

(二)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未来产业初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为全面实施“十大战略”提供重要支撑。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围绕未来产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产业研究院等5个,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的创新体系,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一批重点产品。

——业规模快速壮大。初步形成氢能与储能、人工智能、未来网络、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集群,量子信息、类脑智能、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未来产业增加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15%,成为全市现代产业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生态更加优化。培育1—3家在细分领域占据优势地位的头部企业,一批省内外未来产业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我市,未来产业开放合作发展进入快车道。

二、主要任务

(一)探索发展量子信息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黄淮学院等本地院校,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落实国际、国内量子信息领域标准,加快推进量子芯片、量子编程、量子精密测量、量子计算机以及相关材料和装置制备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建立以量子计算和量子传输为基础的量子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筹建驻马店市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和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研究测试平台,争创省级量子信息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以量子技术应用为导向,涵盖多方要素的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平台。建设行业一流的新一代量子制备中心、量子精准测量控制中心、量子通信器件检测平台、量子技术应用探索平台等基础科研设施。(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对接科大国盾量子、安徽问天量子、浙江九州量子、广东国腾量子、华为、国电南瑞、中航光电等头部企业,围绕核心设备、传输干线、系统平台等关键环节,加快培育和集聚核心器件研发、产品设备制造、业务应用开发等关键环节的企业,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成果转化一体化发展,初步建立集技术研究、设备制造、建设运维、安全应用为一体的产业链。推动本地企业与省内外量子通信企业合作研发量子通信应用产品与核心装备,培育发展量子通信产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拓展量子计算、量子通信、量子传感、量子模拟与计量等应用领域,开展电子政务量子保密通信与量子安全移动政务办公应用示范,探索量子安全政务、量子安全移动办公、量子安全财政支付等创新应用,推广量子+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金融服务等,打造量子通信应用先行区。推动量子成像技术成果转化,探索量子测量产品在重力测量、地震预警、目标探测、大气参数遥感测量、气候监测、地下勘测、排污监控、空中交通管制等领域创新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大数据局、市生态环境局)

(二)加快壮大氢能与储能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加快布局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构建高效协作创新网络,聚焦氢能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开展应用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探索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行业关键技术等工程化应用。加强氢能产业自主研究,加快推进氢能源汽车、液氢燃料电池系统及相关设备的技术研发,重点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以电池突破带动整车发展,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加快培育氢燃料电池制造及零部件配套产业链。加强与河南省燃料电池与氢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河南中氢氢能动力联合实验室、河南豫氢工程研究院和同济大学氢能与燃料电池联合实验室等机构的合作,推动氢燃料电池电堆、动力系统、电驱动系统、氢能源装备、关键材料、零部件及其系统集成、氢储存和加注等技术的发展和规模化应用,加大制、储、输、用氢全链条安全技术开发应用力度。(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发挥我市新能源、化工、煤焦化产业优势,加快布局低成本高效可再生能源制氢产业。加快推进平煤神马集团中原高效储能全产业链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2GWh储能电池和2GWh储能系统(含电池PACK生产线、BMS电池管理系统生产线、PCS储能双向变流器生产线及消防系统等)生产线、2GWh新型锂离子储能系统生产线及1GWh钠离子储能系统生产线,取得电化学储能行业国内领先地位。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统筹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示范推广氢电油气综合能源站。积极发展安全有效的氢气储运加注技术,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结合“源网荷”等多场景布局储能设施,推动新型储能从初步商业化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推动氢能与储能产业试点示范,打造规模化、商业化终端应用场景,为新装备、新技术提供实验验证场所。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城市公交、厢式物流车、集卡车等商用车及分布式能源站应用,开展大型氢电解槽及相应配套设施的研发与制造。加快发展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布局建设氢气加注网络,构建适应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支撑技术体系,促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建设。以昊华骏化等企业为依托,建设我市氢能源基地,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局)

(三)积极培育类脑智能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紧密围绕类脑智能领域的国际前沿问题和国家发展需求,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三个层面的研究,并结合我市数据资源优势,建设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为类脑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理论和创新技术支持。推动本地院校、科研机构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类脑智能研究中心、河南省脑科学与脑机接口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进行战略合作,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智能、自主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群体智能等前沿理论研究和感知识别、神经计算、认知推理、深度学习、优化决策、脑机交互等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致力于在类脑智能算法、类脑智能芯片、脑疾病智能诊疗、新药智能研发等领域产生重大原创突破,推动类脑智能的持续发展与深度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加强与国内知名研究机构战略合作,推动类脑芯片与系统、类脑计算机、类脑智能机器人、脑控设备、智能假体、智能算法等研发和产业化。支持本地企业与中原动力智能机器人、河南讯飞人工智能、郑州科慧科技、中信重工机械、新乡新松机器人等优势企业合作研究,突破群体感知、神经计算、大数据分析、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优化决策等技术,研发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人机交互、灵活精准控制、群体实时协同等特征的智能化设备或模块,培育类脑智能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依托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在医疗、教育、交通、物流、金融、文旅、安防、灾害预警等领域应用,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支持企业应用类脑智能技术和设备,建设具有行业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支持煤炭企业建设智能煤矿。(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卫健体委、市教育局、市交通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应急局、市金融工作局)

(四)超前布局未来网络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开展对接合作,超前谋划发展6G(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卫星互联网、区块链、空天信息、虚拟(增强)现实等重点领域,聚焦加密算法、共识机制和大安全审计、防御部署等前沿领域,推动太赫兹通信、通信感知一体化、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安全隐私计算、链上链下高效协同、跨链互联互通、智能合约审计、漏洞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建立未来信息网络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和示范推广、应用服务等发展体系。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超前谋划,探索和储备基于6G的网络基础设施、智能终端、测试设备、电子元器件等技术;加快数据中心内部网络和出口设备、内容分发网络、云服务平台、域名系统等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改造,支持IPv6业务接入和承载。加快培育区块链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委军民融合办)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信息服务企业、制造业企业开展前瞻性合作,聚焦感知互联网、智慧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空天智联网、全息通信等应用场景,探索现有设备和系统向未来网络升级路径。打造能源、文旅、政务、智慧城市等区块链示范应用场景,能源领域开展区块链能源供应链服务、交易服务,文旅领域开展文旅产业链管理区块链应用,政务领域开展政务数据互认服务,智慧城市领域开展工业制造、农产品、消费品、药品等防伪溯源应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文广旅局、市住建局、市通管办、市大数据局)

(五)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建设一批健康领域新型研发机构,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推动形成一批引领性、突破性、颠覆性生物医药创新成果。加快建设专业化孵化加速平台,支持生物技术成果离岸孵化,推动现代生物与生命健康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聚焦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疫苗、高性能影像设备、精准医疗和新型生物医用材料、新发突发传染病、精准快诊试剂及临床治疗新技术研发等细分领域,加快开发应用自主可控、填补空白的重大成果和产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卫健体委、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紧密跟踪国际现代生物与生命健康前沿技术,加强医疗机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药企业等协作联动,围绕重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防治重大需求,支持开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体外诊断产品、免疫治疗、高端医用耗材和先进医疗设备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养老医疗过程的智慧化。围绕“中国药谷”建设,对接引进药物研发、高端医疗器械、精准医疗与医疗大数据等生命健康领域的优势企业,促进生命健康产业精准化、高效化、智能化、预防化发展。(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卫健体委)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支持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合作建设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组织实施产业创新项目和应用示范工程,推进智慧诊疗、健康管理、生物安全治理等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形成“示范应用—临床评价—技术创新—辐射推广”的良性循环。依托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合作引进成熟生物检测机构的先进技术,建立市基因检测中心,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和诊治、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新生儿基因身份证应用等,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传染病检测、疾病筛查、血液筛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快实现基因技术服务能力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卫健体委、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六)重点突破前沿新材料产业。

1.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开展智能仿生材料、石墨烯基新材料、超导芯片、碳基芯片、增材制造、高熵合金、第三代半导体、超导复合、液态金属、先进储能材料、集成电路等前瞻性研究,加快突破新型人工晶体、碳基新材料、新显示面板用电子信息材料、高性能生物基全降解材料、石墨烯改性材料与创新元器件等关键技术。瞄准新能源汽车国际和产业前沿,超前部署新型动力电池隔膜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转化,开展高安全性隔膜、半固态与固态电池隔膜、特种功能膜的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动产业创新发展。依托我市资源禀赋及化工、煤焦化产业基础,重点发展碳基材料和半导体材料。依托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布局发展电容超薄基膜、电子玻璃、环球树脂、高性能绝缘材料等关键原材料制造业。深入开展动力电池基础研究,突破发展固体电解质、多元轻金属正极、纳米硅负极、石墨烯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以多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重点发展醋酸合成乙醇、新型生物有机肥料等深加工新型化工材料;以节能、低辐射、超薄屏显等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节能玻璃、超薄超白玻璃、涂膜玻璃、高代频显基板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产品;以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铝合金、镁铝合金、高性能钢等新型合金材料。推进泌阳县铭普电子年产1亿只5G通信元器件生产等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

3.开展融合应用试点示范。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体系建设,为前沿新材料研发和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质量鉴定和应用评价;争创国家、省级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前沿新材料应用验证和示范推广。在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配式建筑、地理信息等领域,开展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示范,提高碳基新材料、特种金属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品组合和生产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住建局)

三、重点工程

(一)创新体系构建工程。

1.引进重点科研机构。聚焦未来产业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等国际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引进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未来产业研究院等机构,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转化。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和企业参与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持黄淮学院等院校聚焦未来产业凝练学科方向和优化专业布局,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形成卓越的科技创新团队,搭建重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实现重大科技成果产出;积极争取国家级、省部级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我市落地。(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3.加强技术攻关和产业转化。积极对接国家、省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聚焦我市优势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融合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加快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支持创新主体创建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一批中试基地,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通技术研发、转移扩散和产业化链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二)高端人才引育工程。

1.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黄淮学院、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加强相关学科和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院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基地、产业研究院等机构,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促进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相匹配。(责任单位: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2.强化创新型人才引进。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制定人才需求目录,组织各类宣传推介活动,吸引市外驻籍人才回乡创业就业。完善“全职+柔性”引才引智机制,实施高端(海外)人才引进专项行动,重点引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人才团队。(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加强企业家队伍培养,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新时代豫商精神。落实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工信局)

(三)产业孵化加速工程。

1.加强产业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未来产业区域发展规划,引导各县区结合全市总体布局,实现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培育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未来产业链,打造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未来产业园区。建立与国内外高端智库长期合作机制,借助“外脑”对未来产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2.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坚持“项目为王”,研究绘制未来产业链图谱和供应链地图,明确产业链、创新链关键节点及龙头骨干企业、重点研发机构,通过精准招商,引进落地未来产业重大项目。以重大项目牵引要素集聚、产业配套,推动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合理布局,推进未来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的应用和有效验证,构建未来产业发展生态。(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招商局)

3.完善产业服务体系。依托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等,规划建设未来产业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为初创企业和团队提供技术平台、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服务。加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技术交易、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金融资本汇聚工程。

1.加强产业基金支持。推动现有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创新运营及投资模式,完善政府性产业引导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建立完善激励、容错机制,促进政府基金与市场基金协调互动,引导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未来产业发展,促进资本招商和研发成果产业化。充分发挥新兴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各类基金作用,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

2.健全金融服务机制。支持银行等金融机构针对未来产业开发融资、担保、保险等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担保方式,构建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推动银企战略合作,通过组织政金企对接会、向银行推荐项目等形式,拓宽未来产业企业融资渠道。加强未来产业“专精特新”企业孵化培养,推动创新型企业挂牌融资;加强重点企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训,推动企业上市融资。(责任单位:市金融工作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银保监局、人行驻马店中心支行。)

(五)对外产业合作工程。

1.深化跨区域产业协作。全面深化与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地区的合作,依托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引进未来产业优势技术、项目和企业,探索研发在外、生产服务在本地的合作模式。建立市际间创新成果转移统筹协调机制、重大承接项目促进服务机制等,建设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转移促进平台,推动未来产业跨区域协作。(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招商局、市发改委)

2.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开展与国外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推动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联合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等平台建设,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机构互动、产学研结合的国际合作机制。鼓励企业参加未来产业国际展会和技术交流活动,积极协办国际性会议、展会、论坛等重大活动,提升国际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委外办)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下设未来产业发展专项工作组,由市工信、发改、教育、科技、财政、商务、人社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设立未来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与国内外高端智库战略合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服务。各县区要建立相应工作机制,制定落实方案,形成推进合力。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评估办法,评估结果作为各县区、各部门年度综合考评重要参考。(责任单位:市制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二)加强政策支持。积极争取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资金,统筹利用驻马店现有的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建立未来产业项目库,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各县区要建立专业招商团队,对接国内外一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引进落地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化基地等,对重大项目“一事一议”支持推进。(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三)优化发展环境。举办未来产业发展专题培训,分批次、分领域组织相关人员到省内外先进地区、企业考察学习,开展区域、行业、企业等层面的技术创新、展示体验、供需对接、应用促进等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和成功模式。加强国内外投资环境、产业政策、发展情况、市场需求等跟踪和分析,支持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拓展服务网络等,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各县区政府、管委会)

相关解读:关于《驻马店市加快传统产业提速提质行动方案》等三个方案的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