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4-07-11 17:06
信息来源:
市人大
驻马店市民政局
对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9号
建议的答复
驻民复字〔2024〕12号
李国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关注社会化养老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驻马店市常住人口689.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149万人,占比21.59%,高出全省2.6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115.4万人,占比16.72%,高出全省2.22个百分点;80岁以上老人21.7万人,占比3.15%,高出全省0.75个百分点。近年来,驻马店市从政策机制、设施建设、运营管理、改革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着手,全力构建多层次、全要素、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县级中心敬老院、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实现全覆盖。全市现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950个(177个乡镇敬老院、112所社会办养老机构、10个县级中心敬老院、33个医养结合机构、115个重残集中托养机构、46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5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总床位7.5万张。
二、所做工作
(一)完善工作机制。成立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养老工作机制,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民生实事项目、目标管理、工作督查和绩效考核范围。建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召集人、21个市直单位为成员的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出台《驻马店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驻马店市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对土地、税收、用水、用电优惠减免、设施规划建设、运营服务、投融资、人才保障、综合监管等进行明确。
(二)加强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县级中心敬老院建设。按照民政部要求,为有效解决兜底对象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养老问题,全市投入1500万元,新建、改扩建10个县级中心敬老院,已全部投入使用,设置床位1850张,护理型床位1580张,占比85%。二是对乡镇敬老院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全市投入3.4亿元,对全市所有农村敬老院进行标准化提升改造,配齐了“紧急呼叫、视频监控、智慧用电、烟感报警、自动喷淋”五大安全保障系统。筹措资金1500万元,为全市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更新安装冷暖空调3086台,院民住房空调安装率100%。三是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工作。将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经济困难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和低收入家庭等5类对象纳入适老化改造范围,累计完成10918户改造工作,改善了老年人居家生活环境。
(三)强化运营质效。一是提升监管效能。坚持一手抓制度规范、一手抓队伍管理,出台《驻马店市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建设标准和管理服务规范》《关于规范城镇社区(街道)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的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基本建设、服务护理、财务管理和安全保障等十余个方面30多项予以规范,明确食品卫生、值班巡逻等管理制度,建立了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全市所有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实现“五园合一”(花园、游园、菜园、果园、乐园),并将其作为星级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二是实行精细服务。建立兜底保障“一联一”工作机制,推行“五个一”精细化服务:明确一名负责人,每天一次关怀问候,每周一次探望服务,每月一次集体活动,每年过一次生日。每年委托第三方专业社工组织,对兜底对象服务需求开展调查,建立需求、服务清单,推动“依单服务”,确保各项服务落实做细。三是打造智慧养老。全市投入3000万元建成市、县、街道三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已入网老人139万人,平台集老年人基本情况、服务需求等信息为一体,精准对接养老服务需求和供给,为老年人提供“点单式”养老服务。四是加强人才培训。结合“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提升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和职业技能水平。全市共完成养老服务人才培训4824人,新增养老服务技能人才2320人,高技能人才154人,老年医生、护士、医养结合人才170人。联合市总工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功举办河南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驻马店选拔赛暨驻马店市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我市2名选手在河南省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四)推进医养结合。深化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五医联动”。一是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和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每个县(区)至少建有1所医养结合机构。目前,全市双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33家,其中正常运营18家,医疗床位2020张,养老床位3331张,共入住老人1700余人。支持公立医疗机构在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及法人证书中增加“养老服务、培训”等职能。目前,共有26家公办医疗机构调整机构职能。加快发展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安宁疗护中心等老年医疗机构,加快推进老年医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目前,我市共有老年病医院6所、康复医院2所、安宁疗护试点医院1所,设置中医康复科医院18所,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23家,三级中医医院设置康复科比例达到100%。二是完善医养服务机制。发挥优势互补,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务室、护理站,或者与周边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签订协议,结为定点对口服务单位或医养联合体。目前,全市共有248家医疗机构签订医养合作协议,签约率100%,为养老机构提供老年人诊疗服务3000余人次。按照“定期+按需”的原则,为辖区内未设立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开展上门巡诊服务。目前,共为248家养老机构开展上门巡诊服务,服务4800余人次。完善和落实老年人医疗、养老优待政策措施,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开设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积极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共创建二级以上老年友善医疗机构43个,基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246个,力争2025年底85%以上的医疗机构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三是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能力。做实做细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市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85.69%。积极推进居家健康养老服务,全市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9.18%。开展老年心理健康服务。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通过老年人心理关爱15个试点为6000余名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加强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目前,全市12个县(区)182乡(镇、社区)卫生院(服务中心)均建有中医馆,实现中医馆建设覆盖率100%。开展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试点工作。全市共有12家医养结合机构入选河南省医养结合示范项目,获得项目资金6589万元。组织创建老年友好社区。我市现有全国老年友好社区4个,河南省老年友好社区15个。
(五)探索农村养老。一是积极推进县级中心敬老院公办民营改革。有效提升兜底养老服务水平,实现公办养老机构发展良性循环。西平县中心敬老院委托恒康亿鑫养老院经营管理,一方面提供150张床位保障失能半失能特困供养和贫困重度残疾人等兜底对象使用,另一方面提供100张床位开展市场化运营。坚持“在养老院设立医院、在医院设立养老床位”理念,在县中心敬老院设立西平县金阳康复中心,拥有医护人员27人,配备有CT、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诊疗设备,设立有中医康复等特色专科。采取医生包联护士、护士包联护工、护工包联老人的模式,为县中心敬老院入住老人提供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医养服务,同时对外开展综合诊疗服务,做到养中有医、医中有养、医养结合。目前,该院入住人员205人,其中政府兜底对象142人,社会老人63人,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二是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针对乡镇敬老院床位空置较多的现状,驻马店市积极推进床位使用率40%的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委托专业公司运营,在满足本区域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以高龄、失能、独居老年人为重点,向周边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和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满足农村老人多样化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三是积极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汝南县积极探索农村居家养老工作,对分散供养五保户和低保户中的孤寡、独居、空巢、失独、计生伤残户、困难老党员、优抚对象等失能或半失能特殊困难老年人采取邻里互相帮助的形式解决养老问题。互助养老以“国家政府补一点,邻里乡亲帮一点,老人家庭出一点,服务组织让一点,企业个人捐一点”为理念,在全县建立“专业社工+互助养老+智慧终端+积分激励”运行机制,形成四级服务网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全县养老服务事业的积极性。采用“11411”运营模式,即,1个智能服务终端,1套互助养积分平台,4级调度服务网络(县、乡、村、护理员4级),1个运营指导中心,1套有效奖励机制,科学指导全县互助养老工作,形成了老人、村级养老服务站、乡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县级运营调度中心四级服务网络,达到“有呼必应”,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为全县1000余名空巢、独居、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安装了“一键呼”智能终端,整合乡村振兴资金,开发500余名专业农村养老护理员公益性岗位。引导全县公益性社会组织深度参与为老服务,全县注册志愿者2600人,通过“互联网+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精准服务。2021年以来,累计服务老人8300多人次。上蔡县积极探索建设村级集体周转性保障房,创新“集中居住、分户生活、互助养老”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为不愿入住敬老院的特困老人提供更多选择,实现了养老“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养老在乡村、幸福家门口”的集中供养模式。全县累计建设村级集体周转性保障房426套,覆盖全县26个乡镇(街道)87个行政村。四是积极探索重残集中托养。创新实施“市级统筹、县乡实施、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困难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依托乡镇卫生院闲置病房、村卫生室等改扩建重残集中托养机构115个,累计托养照护残疾人8000多人次,现入住2027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超过60%,实现了“托养一人、脱贫一户、解脱一家、温暖一方”,创造了重度残疾集中托养的“驻马店模式”,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入选“全球减贫案例”。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进一步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力度。增加对农村敬老院的资金支持力度,利用3至5年的时间,对隐患较大的农村敬老院进行改扩建,消除安全隐患,补齐城乡养老差距水平。严格落实《河南省养老服务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建城镇居住区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土地出让合同明确该设施权属归政府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约定的移交方式,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九十日内将设施以及有关建设资料无偿移交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用于开展非营利性养老服务。”加强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结合国土空间布局总体规划,因地制宜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促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均衡发展。持续开展新建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清理移交工作,强力推进落实“四同步”要求,保障新建小区的养老服务用房。
二是进一步优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环境。严格按照《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老龄发〔2019〕17)号文件“公立医疗机构申请设立养老机构的,应当依法向编办提出主要职责调整和变更登记申请,在事业单位主要职责及法人证书‘宗旨和业务范围’中增加‘养老服务、培训’等职能”等规定,及时解决医养机构审批登记瓶颈。
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才保障。着眼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专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健全养老服务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制度,打造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技兼备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拓宽养老服务人才来源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人才到养老服务领域就业创业,对到农村等养老服务基础薄弱地区的加大支持力度。支持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等机构相关人才转型从事养老护理相关工作。支持医务人员到医养结合机构执业,并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教育,支持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稳步发展养老服务职业本科教育。加强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层次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加大对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为养老服务行业培养输送更多高层次人才。适度放宽养老护理员考试年龄限制,建议在现行基础上放宽5岁。以养老护理员为试点,完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培养更多高级别职业技能等级的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建立养老服务职业技能等级与相应职称、学历的双向比照认定制度,推进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与职业技能等级学分转换互认。完善养老服务人才保障激励措施,提高薪酬保障水平。加大褒扬激励力度,提升养老服务人才职业尊崇感和社会认同度。
四是进一步发展养老金融。积极申报长护险试点城市,切实减轻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导致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费用负担。加强对养老服务业项目融资的财政支持,对养老服务业项目贷款给予风险补偿、财政贴息、财政奖励等支持政策,通过政府担保基金、政策性担保机构等方式加大信用增进支持,帮助金融机构分散风险,通过财政资金撬动信贷资金。丰富养老金融产品,根据不同类型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和运营特点,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不同供应体系的金融服务需求,提供普惠性、标准化信贷产品和综合服务方案。
五是进一步提升运营质效。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引入省内外知名的专业化、规模化养老服务运营企业,大力扶持本地养老服务企业品牌化、连锁化发展,打造一批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养老服务品牌。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老年人活动中心、老年食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在家门口享受便捷的养老服务。加强养老服务运营机构运营秩序、服务质量和安全监管,建立完善养老服务登记、监管、退出制度和评价体系,确保规范运营、良性运转,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让老年人获得感更有成色、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衷心感谢您提出的宝贵建议,希望您今后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我市养老服务工作。
2024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