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魅力天中>非遗文化
大铜器(西平县、遂平县)

发布时间:

2025-01-06 10:39

信息来源: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分享到:

发布时间:

2025-01-06 10:39


信息来源: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分享到:

——第二批、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非遗民间音乐。

大铜器起源于唐宋时期,主要分布在西平县、遂平县及其周边县市。大铜器的演奏乐器主要有大铙、大钹、大鼓,附属乐器则有二鼓、大锣、二锣、小镲以及小鼓。大铜器的传统曲牌有140多首,常用曲牌有《补天乐》《八卦阵法》《桃园三结义》《花招》《老龙盘窝》《大闹天宫》《猪八戒背媳妇》等50多首。



大铜器是中国古代传统民间艺术之珍品,是北方地区传统打击乐种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上最响亮的打击乐器和乐器最多的打击乐种。

西平县民间大铜器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素有“城东喇叭、城西铜器”之说,全县80%的自然村都有铜乐队,是群众参与最广泛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表演形式。西平民间大铜器是一种独具风格的闹年器乐。西平大铜器从传承谱系记载来看,至少也有300多年历史,西平县民国县志《风俗篇》曾有“古已有之”的记载。西平大铜器与本地闹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群体参与、世代相传。尤其是它至今还保留了100多支传统曲牌,这些曲牌有的还有一定内容的意境和故事情节,加之其与舞蹈的对演和撂铙镲等绝技的展示,长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特点,不但在我省有一定影响,在中原地区也有着一定的代表性,是非常值得保护和传承的优秀传统民间文化。

遂平县的大铜器传承谱系来考证,流行于该县的大铜器至少也已有300年历史,其多个乡镇几乎村村都有传统的铜器队,长期以来,世代相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遂平县的大铜器依据世传曲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传统风格,且有着一定的舞蹈性和不同场合的适应能力,在我省民间大铜器中独具特色并且富有很强的视听感和欣赏性。对遂平县的大铜器加强保护和传承普及,必将为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史天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关闭当前页面】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驻马店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