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
2025-01-06 10:34
信息来源:
上蔡县人民政府
——省级非遗民间美术。
茱萸绛囊作为一种民俗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已成为重阳节的一种标志物和符号,寄托着老百姓祛灾祈福的美好心愿。
茱萸绛囊源于东汉时期蔡人桓景为避祸消灾,于九月九日登高,佩茱萸绛囊,饮菊花酒。自此,由上蔡广播天下,形成民俗,称为天下华人时逢重阳节的必配之物。
据黄淮学院天中历史文化研究所刘海峰博士撰文考证,重阳节佩戴茱萸绛囊的雏形,是以红色的茱萸籽为原料,碾碎成末,加入香料,然后装入红布缝成的小袋内即成绛囊。南朝人吴均《续齐谐记》中描述上蔡人桓景登高所佩茱萸绛囊当为此类。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描述,可见盛唐时期重阳日身系茱萸枝较为普遍。上蔡乃重阳节起源之地,九月九日佩茱萸绛囊古来由之,尤其明清重阳佳节,茱萸绛囊为男女老幼避灾消祸祈福必备之物。在民间民俗共识中,茱萸到九月之初“气烈而熟,可避恶瘴之气”而抵御深秋之寒。九日折茱萸枝置于室内或佩身插于头上,能驱风逐邪,在古代社会动乱道教盛行的年代,茱萸常为方术之士驱邪除魔之品,故有“辟邪翁”之称。随着时代的演变,茱萸绛囊也逐渐由缝小红布袋装茱萸到缝制各种造型的动物之类,并演变到以十二生肖为主体佩带。马年缝马,猴年缝猴,更有民众生肖属啥佩啥,重阳之日,男女老幼皆佩度节,香气浓烈袭人。更有农村妇女比绛囊绣艺灵巧之风。
上蔡县离休老干部张社老人,1948年参加革命前在上蔡东岸四邻八乡巧手绣工颇有名气。九十年代离休后又重操绣工之艺,并潜心研究恢复十二生肖茱萸绛囊,与时俱进,为构建和谐孝道文明社会尽心尽力。她的作品惟妙惟肖,生动逼真,先后参加全国(深圳)非遗博览会和多届“春满中原”非遗展示会。2006年上蔡县茱萸绛囊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张社老人被认定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