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范性文件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投稿:huoruiqi  来源:市政府办时间:2022年03月09日

索 引 号: S0001-0203-2022-00544 成文日期: 2022年2月19日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归集发布日期: 2022年03月09日
名  称: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  号: 驻政〔2022〕14号 有 效 性: 有效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驻政〔2022〕14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驻马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22年2月19日

驻马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

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新征程、谱写新时代驻马店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意义重大,既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市战略位势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更是建设现代化强市、应对全球变革与挑战的重大战略抉择。根据《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格局,谋划未来产业发展新蓝图

(一)发展基础

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驻马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涵盖环保装备和服务业、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5G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等多个产业门类。2020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24%,超额完成“十三五”时期的规划目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规模。未来产业发展雏形显现,我市在氢能源汽车、电池隔膜技术、前沿生物技术等领域有一定的基础。

产业特色日趋鲜明。驻马店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半挂车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原料药生产基地,河南省最大的电动摩托车、醋酸和三聚氰胺生产基地。各个县区现在基本上也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如驿城区的装备制造产业、汝南县的电动车产业、平舆的防水防潮产业等。每一分钟,在驻马店就有5辆电动车驶出汝南电动车产业园。

产业链发展不断完善。在电子信息、新能源电动二轮车等专业园区内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已引进立马、绿佳、信德昌、迅达等61家电动车整车及配套生产企业,主要生产电动两轮车、三轮车、低速四轮车及特种车辆,可以生产20多个系列的电动车零配件和部分关联配套产品,形成了集产品研发、原料加工、零部件生产、整车组装、物流销售等于一体的新能源电动车产业全链条,除轮胎、电池没有生产外,可基本实现电动车产业链本地供应。电动车整车生产企业设计产能达到260万辆,零配件300万套,立马车业、绿佳车业在全国2000多家电动车生产企业中排名前十位,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电动车生产基地。

骨干企业不断壮大。在电动车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领域均形成了以若干大企业为龙头的发展格局。个别领域(如超薄玻璃技术)甚至填补国内空白,个别企业的产销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同行业第一(如半挂车、螺旋霉素原料药等),部分企业迈入行业百强之列(如中国氮肥企业50强、中国化工企业100强等)。

创新驱动发展上一新台阶。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15年的33000元/人增至2020年的56000元/人。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5%增至2020年的6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5年的0.31件增至2020年的0.68件。互联网普及率从2015年的61%增至2020年的80%以上。“十三五”期间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市、县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创新高地加快形成。

人才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引进9名院士在我市建立院士工作站,全市已有40家高新技术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浙江大学、江南大学、郑州大学等6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以“院士经济”为引擎,“正阳花生”品牌产值实现“双百亿”,平舆防水、泌阳花菇日益壮大。

创新主体发展态势良好。一是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和“双提升”培训培育行动。“十三五”末高新技术企业176家,是“十二五”末的6.7倍。二是建立创新引领型机构,在市政府主导下,依托黄淮学院,成立了驻马店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等6个学院。

创新引领型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认定国际联合实验室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6家;认定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家、市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家;认定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认定市级众创空间2家;认定国家级星创天地3家,省级星创天地4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9家;拥有河南省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6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研发体系。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任务目标,深入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着力实施七项专项行动,强化“四抓四动”,提升智能制造普及率,努力实现研发、生产、销售和管理全过程的互联网化,全市两化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获得2018年全省智能制造观摩评比第二名。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光纤入户率已达100%,两化融合单项覆盖的企业达到8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50%左右,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48%;全市“机器换人”总数累计达到3000台(套),22个项目入选河南省机器换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示范应用机器人600台套;累计建成投入使用智能生产线80条,创建省级智能车间17个、智能工厂9个;实施两化融合对标企业1058家,启动贯标企业49家,其中28家企业已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贯标机构认证;累计上云企业2835家,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上云”全覆盖。

(二)面临形势

全球科技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五年是全球新兴技术群体迸发、新一轮产业变革深度演变的关键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虚拟化技术、工业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技术将进一步重构全球制造业技术体系;以基因组学、脑科学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将引发生物技术产业的重大变革;全球气候变化助推绿色低碳发展大潮,新能源革命正在改变现有国际资源能源版图;数字创意产业逐渐成为国家软实力角逐的重要舞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我国提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部署。2010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热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因此,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驻马店市紧紧抓住国内外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技术发展制高点的必然选择。

我国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高质量发展正如火如荼开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消费结构升级换代,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扩大有效投资,增加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促进消费加快升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互联网+”战略,推进“军民融合”“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推动产业加快向高端化发展;随着我国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所需的体制机制环境将更加完善,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更加紧密,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持续优化,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中原经济区建设不断加速。中原经济区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需求将持续上升,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传统优势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基础。当前驻马店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融入中原经济区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市跨越式发展要求迫切。经过多年发展,驻马店市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与省内其他区域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长期以来,驻马店仍主要依赖粗放式增长方式,日益面临着资源、环境、人才等要素制约,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

驻马店应积极发挥后发优势,推进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三)主要挑战

产业基础相对薄弱。驻马店市新兴产业起步于“十三五”时期,基础相对薄弱。经过几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多数产品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新工艺、新技术应用少,整体产业层次和科技含量低、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弱,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少。

虽然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由于基数偏低,大企业少,产值占比小,支撑作用尚不明显。全市的工业经济主要依靠传统产业支撑,食品、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占比仍然较大。

核心技术掌握较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市场培育进展较慢,示范应用推广体系尚不健全。优势资源整合和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体制机制创新不足。

产业链条尚不完善。尽管我市近年来形成了六大支柱产业,但生产成套产品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大中小企业关联度不高、互补性差,企业的市场灵活性较弱,产业互补配套能力相对不强。部分产业链存在突出瓶颈,系统集成能力不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不高。

域竞争日趋激烈。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各省市产业培育的重点,国内各地所选择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雷同,个别产业已经出现盲目建设、低水平产能过剩,推动产业发展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对各类创新资源、要素和优质项目的争夺也日益激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所必需的科研资源、高端人才、资金等将加速向优势地区流动和集聚。驻马店市若不能在营商环境、管理体制、公共服务、生活成本等软硬件条件方面取得突破,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丧失机遇。

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缺乏高端研发机构、缺乏高端关键装备、缺乏核心技术、缺乏重要原材料和关键零部件、缺乏领军型人才的“五缺”现象比较明显。专业技术研发人员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中低端劳务工人为主的人力资源结构无法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驻马店企业研发中心科技人才少,特别是企业中高层次高学历的领军人才更缺乏,难以开展高端科技和关键技术研发。驻马店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活配套设施和科研机构缺乏,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和人才作用发挥不力的问题。房价快速上涨、个人生活成本快速增加等因素影响,也进一步加剧了人才短缺的矛盾。

产性服务业不足。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科技服务、现代物流、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总量偏小、比重偏低,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服务外包程度较低。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等与技术创新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不足,金融服务支持的力度也不够。

(四)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牢牢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聚焦重点领域,对接全球资源,构建特色产业链条,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着力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产业体系和未来产业发展模式。把我市打造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先导区和制造基地,以及后发地区产业高端化升级示范基地。

(五)基本原则

立足特色,差异定位。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低碳发展的紧迫需求,选择一批发展基础好、科研实力强、技术应用条件成熟、市场需求高、成长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行业,集中要素优先发展、重点推进。依托各产业集聚区和大企业集团、研发机构,加快形成若干个特色突出、配套功能完备、错位发展的产业集聚基地,形成与周边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差异化定位。

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切实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激励和组织协调作用,着力突破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制约。

科技先导,自主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突出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合作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和人才资源。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培育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专业科技园区、科技孵化器建设,加大引进或合作建设科研机构力度,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以新技术突破带动新产业形成。

承接转移,链条延伸。以提高新兴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结合起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比重。通过实施“聚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进一步推进产业链上游向下游延伸扩展、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攀升,全面提高驻马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延伸度和链接度,完善产业链条,增强配套能力。

(六)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中西部地区领先,未来产业引领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

产业规模继续攀升。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到2025年,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超过30%,未来产业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5%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实力中西部地区领先。到2035年,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名列全省前茅,打造一批国内领军的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区域,成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高地和中西部地区未来产业发展的引领者。

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到202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集群建设、企业主体培育和率先示范应用取得明显突破,基本形成具有自主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体系。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科技特色明显、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构建起较成熟的未来产业生态圈层。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推进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未来新能源、前沿新材料、前沿生物技术等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引领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未来产业。

跨越式发展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在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方面取得新突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年均增长20%以上,吸收改进一批先进技术,突破若干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新增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等)60家以上。

龙型产业布局基本完备。建成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链比较完善、创新能力突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基地。新建多个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百亿元以上的超大型企业集团。

到2035年,基本建立相对完善的未来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培育形成一批创新引领、要素富集、空间集约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域,成为中西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二、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做优做强优势主导产业集群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引进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提升产业链水平和自主可控能力,全面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突出打造一批布局结构优、规模体量大、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性强的主导产业集群。

(一)强化安全可控,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经过五年努力,全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数字经济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不断升级,数字化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数字基础设施能力全面普及,数字治理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经济生态系统持续完善。重点以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为突破口,实现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质的提升和转变。

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也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当前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电器、智能服务、智能汽车等名词已被大众熟知,智能产品正在成为世界主要工业提供产品的新方向。力争到2025年,我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外骨干企业在我市展开产业和应用普遍布局,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在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系统开展人工智能产业布局。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布局,已部署的重大项目与新任务有机衔接。支持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一批人工智能产业园区。培育一批人工智能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打造成长质量高、创新能力强、拥有自主品牌、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群体,发展成为各细分领域领军企业。

大力引进培育人工智能人才。大力引进国内外优势企业和高端研发机构,在人工智能领域加快建设一批重大新型研发机构,力争落地一批引领型、标志性企业和项目。将人工智能人才列入全市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目录,畅通与国内外顶尖人才对接渠道,加快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及团队。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组织开展人工智能战略问题研究和重大决策咨询。

加快发展智慧物流和智慧交通。鼓励企业面向 “一带一路”发展国际物流,发展云仓、智能分拣和智慧物流配送,建设一批智能仓库、智慧物流园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规划、路网客流监控疏导、驾驶行为监测等领域应用,发展智能化停车场,提升交通智能化组织和管理能力。

重点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能感知、图像识别、生物特征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在公共安全监控、自然灾害预测、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管理等领域应用,构建“城市大脑”综合信息平台,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水平。推进智慧政府、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养老建设,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

专栏1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国内外骨干企业在我市展开产业和应用普遍布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发展生态系统基本形成,新一代智能制造、智能物流、智慧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引进培育1家省内甚至国内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领军企业,建设1个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区,在河南省人工智能产业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技术

构建行业大数据训练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

发展类脑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等前沿技术;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等关键共性技术;智慧医疗等跨学科应用技术。

产品线拓展

整车企业突破智能感知、车载超算平台、智能决策与控制等核心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以机器视觉、人机交互、自主决策等为突破方向,实现智能机器人规模化生产。人工智能系统中隐私保护、数据加密、信息隐藏等。

重点项目支撑

遂平县五得利集团智能化系列面品加工产业园项目;遂平县江苏泰州腾世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贴片机和智能工业机器生产项目;年产1.35亿安时高性能动力电池和电池模组智能化改造项目;泌阳县铭普电子有限公司光通信元器件智能改造项目;驻马店市中华大道智能停车场综合体项目;汝南县智慧城市道路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泌阳县互联网+医保智能化项目;防治结合的基层医疗健康智能协同平台等。

5G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另一重要内容,将驱动电子信息行业全方位升级。结合驻马店市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基于5G的各类行业场景应用探索和落地。推进5G产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5G生产服务企业落户驻马店,推动龙头企业在驻马店设立5G相关机构。要在5G基站建设领域持续发力,到2025年,5G渗透于生产、生活、科技、智慧城市、农业农村等各领域,实现全市从城区到乡村移动5G网络全覆盖,打造全省5G建设先行区。

快5G基础设施建设。制定5G基站建设规划,将5G基站站址、机房及管线、电力供应等配套设施纳入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加强机房、光缆等基础资源储备,加快推动汇聚机房建设,构建“稳、宽、活、智”承载网,保障5G网络建设需求。将公共建筑物、弱电井管道、杆塔、绿地等资源向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开放,在规划落地、基站设置、传输和管道工程建设、电力引接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法打击破坏5G 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违法犯罪活动。

组建驻马店5G产业联盟。市政府与中国移动河南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由其牵头联合驻马店市高科技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组建驻马店5G产业发展联盟,依托产业联盟、黄淮学院“河南省智慧照明重点实验室”及市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聚焦5G发展、光纤宽带网络、政府信息化、新型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构建新型数字经济生态圈。结合驻马店市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基于5G的各类行业场景应用探索和落地。通过加强与市内重点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单位的深度合作,构建5G跨行业融合创新生态,推动驻马店市5G产业链加快成熟,推动5G+AICDE(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在重点行业实现更广应用,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5G典型应用示范,助力驻马店市新型数字经济产业走在全省前列。

建设5G相关设备生产制造及产业应用基地。结合我市实际,发挥相关产业孵化和资源输入优势,重点引进以下5个方面的产业企业:发展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智慧物流产业。引进发展5G设备、器件产业。发展5G+VR/AR及智慧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基于5G技术的工业互联网产业。加快发展5G+智慧农业产业。

建设5G应用示范基地。包括5G高清视频直播、5G智慧交通、5G智慧照明、5G+物联网、5G智慧园区、5G+VR/AR、5G智能工厂、5G智慧医疗、5G智慧农业、5G智慧校园等建设。

5G助推智慧城市建设。驻马店市被选为河南省新型智慧城市试点。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进智慧农业、智慧社区、电商物流、智慧城管等智慧化应用。

专栏25G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以拟建的驻马店中兴新业港5G产业园项目为班底,坚持招先引强理念,持续引进5G产业项目,在5G基站建设领域持续发力。

到2025年,5G渗透于生产、生活、科技、智慧城市、农业农村等各领域,实现全市从城区到乡村移动5G网络全覆盖,打造全省5G建设先行区。

关键技术

加快企业内外网改造;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推动建设智慧交通体系;提速建设智慧杆塔;发展智能网联车产业。

产品线拓展

结合驻马店市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基于5G的各类行业场景应用探索和落地;推进5G产业招商,引进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5G生产服务企业落户驻马店,推动龙头企业在驻马店设立5G相关机构。

重点项目支撑

河南高分子建材5G专用智能管网产业基地项目;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驻马店分公司5G建设项目;正阳县乡村振兴智慧平台项目;经济开发区利友软件的5G一键报警智能终端;华鼎电气5G智慧杆塔高新技术园区项目;高新区年产20000吨新能源汽车电容和5G基站电容专用超薄基膜工程;上蔡5G网络及全光网覆盖建设项目等。

(二)推动重点创新,实现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新发展

加快新药创制和产业化。支持骨干企业围绕恶性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慢性病等领域防治重大需求,支持开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细胞治疗产品、高端医用耗材和先进医疗设备等研发。鼓励医药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医疗机构建立转化医学和医药创新联盟,构建从先导化合物筛选、药物分析测试、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前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到中试的新药研制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资源型共性平台,加快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鼓励发展高端仿制药。重点围绕临床用量大、销售额位居前列的已经到期和即将到期专利药物,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加强仿制药技术工艺、中间体等研发和攻关,提高工艺制造水平。加快推进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促进仿制药替代使用。

积极发展现代中药。支持我市重点企业开展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纯化和质量控制技术研发,支持发展新型中药产品和配方颗粒药物。加强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开发,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工艺优化与临床应用,推动创新中药产业化。鼓励开展中药临床应用技术标准研究,持续推进中药技术标准化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支持适宜产区开展道地药材优良品种选育,建设一批优质中药材生产示范基地,支持特色中药材品牌化发展,开展道地中药材认证,打造地理标志品牌。

充分发挥驻马店作为南药北移、北药南栽过渡地区的区位优势,现有医药基础的产业优势以及生态环境、现代物流、要素保障等比较优势,加强与中国通用技术集团、GE医疗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加快原料药及成品药、康复器具、农药兽药、医疗设备、中医药等产业链,发展中药种植、高端医疗器械、普惠养老等产业,着力在驻马店打造“中国药谷”、中国医药创新基地。

推动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我市医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等技术装备在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实现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

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示范园区(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示范园区)围绕生物医药主导产业, 按照产业集聚、统筹兼顾、有序开发的原则,规划建设公共医药研发基地、公共医药物流基地等,形成功能各异、特色突出、协调合作的空间结构。支持建设一批生物药中试放大平台、动物实验中心、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基础平台,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检测服务平台等,打造一体化医药创新、创业服务链条,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生态,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集聚,建设成为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和生产基地。

加快发展基因检测服务。依托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采取合作等方式,引进成熟生物检测机构的先进技术,建立市基因检测中心,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和诊治、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新生儿基因身份证应用等,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筛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加快实现基因技术服务能力全覆盖。

积极发展精准医疗。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为核心内容的全民健康数据资源库,推进健康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为全民健康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支持开展疾病精准干预和治疗新技术研发和临床转化应用研究,整合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影像学等不同层面信息,对特定患者量身设计最佳诊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推动发展智慧医疗。发展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远程诊疗设备、医用可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和软件等,积极开展远程健康管理、远程门诊、远程居家看护等诊疗服务。根据河南省制定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体系和远程医疗服务平台体系,建设我市“互联网+医疗”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与全省的互联互通。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诊疗效率,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诊疗新服务,探索发展互联网医院新模式。

力发展第三方服务。发展生物医药合同研发、合同生产,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校及科研院所为联合单位的生物医药第三方研发链和产业链。支持发展第三方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品质量检验、工艺过程优化、医疗器械检测、医药电子商务等专业性服务机构。鼓励企业、医疗机构将检验检测、研发、生产等与第三方广泛开展合作,促进第三方医药服务业发展。

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生物育种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种子资源创新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技术试验基地和知识产权运营与企业孵化平台、人力培养与合作交流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我市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枫华种业股份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攻克一批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育种应用中的突破,构建流程化、模块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育种体系,选育一批优良特性突出、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育种创新企业。

培育发展生物农业新产品。支持我市农科院开展生物技术在大麦、蔬菜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重点进行大麦花药、小孢子和茄子花药培养的技术研究。围绕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推进分子设计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等在生物农业中的应用,发展一批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兽药、新型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及添加剂新产品,壮大生物农业产业规模。

推进生物制造技术创新。重点围绕生物基材料、生物基化学品发展,在原料利用、生物工具创制、生物加工过程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推进生物制造工艺绿色化,增强生物基产品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支持我市骨干企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加快关键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

专栏3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打造“中国药谷”,力争全市生物制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00亿元,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规模超过500亿元, 发展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和生产基地。

生命健康服务新业态快速发展,精准医学、智慧医疗等创新服务能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

开展新型制剂、中药饮片、配方颗粒和中药鲜药饮片研发。开展乳酸、聚乳酸、精品氨基酸、生物基材料、生物酵素等关键技术攻关

围绕农业生产绿色化转型,推进分子设计技术、基因组学技术等在生物农业中的应用,发展一批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农药、生物兽药、新型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及添加剂新产品,壮大生物农业产业规模。

产品线拓展

以企业现有生产技艺为基础,拓展下游衍生药物产业链和高端生物药物产品线,围绕医疗耗材,积极开拓中药饮片、中药膏剂、贴剂等中医药生产,逐步向高端医疗器械、康复器具、普惠养老等生命健康高端产业发展。

立足生物医药产业,结合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探索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与突破。

重点项目支撑

河南安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动物用药品、疫苗、添加剂生产及3万亩中药材种植项目;驻马店医药及日化产业园项目;医药园区原料药合成生产项目等。

(三)突破关键技术,力争做优新材料产业

着眼新材料产业发展方向,加快承接产业转移,重点依托华鼎高分子、平煤神马尼龙新材料(遂平)、海川玻璃、晶鸿光电、中多铝镁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电子玻璃、环保功能型膜材料等,着力发挥关键新材料对本地主导产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新型化工材料。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容量、安全保障等因素,统筹推进石油化工、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基地建设。立足化工产业优势,以多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积极发展醋酸合成乙醇、阻燃树脂和双盐复分解法制白炭黑、新型生物有机肥料等深加工产品,拉长化工产业链,以小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引导化工产业向新型工程塑料、新型树脂等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新型化工材料延伸。中高端产品比重,建设以新型化工材料为主的豫南现代煤化工基地。

新型合金材料。以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为主攻方向,瞄准航空航天、车辆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军工制造、医用、电力、石化、电子、风能、核能等高端及特种应用市场。重点发展铝合金、镁铝合金、高性能钢等,为本地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提供新材料支撑,引导企业研发各类新型合金材料。

新型建材。鼓励发展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和建筑材料,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绝热隔音材料、高效密封材料、环保涂层材料、轻型钢结构ASA板镶嵌式集成节能建筑体系、新型防水卷材等。

立足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优势,重点打造建筑防水产业园区,积极鼓励蓝翎环科、驼峰防水等为代表的新型防水材料生产企业走出驻马店、走出河南、走向世界。与科研机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其智力优势,提升防水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加强防水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促进整个防水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新型电池材料。围绕本地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等优势产业需求,依托龙头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池负极材料、锂电池隔膜材料等。

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强在锂离子电池、锂铁电池、汽车蓄电池、镍氢电池及材料、不间断供电电源和储能电池领域的研发、生产、销售,实现产品升级换代,抢占国内动力电源市场份额,为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旺盛市场需求提供配套。

支持骨干企业不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高端动力电池隔膜实验、检测、研发投入力度,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生产能力,持续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快驻马店市新兴电池材料产业发展,培育形成“新型电池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车”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格局。

电子玻璃。加快玻璃行业产品升级和转型战略。重点发展节能玻璃、超薄超白玻璃、涂膜玻璃、高代频显基板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产品,推动节能、光伏、低辐射、超薄屏显、覆膜等玻璃加工技术创新,推动玻璃由建筑材料向功能材料转变。依托重点企业,大力发展0.55毫米及以下超薄电子玻璃,满足国内ITO导电膜玻璃、OGS触摸屏基板玻璃以及手机贴膜玻璃等高端电子玻璃需求,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的高端玻璃新产品,打造豫南特种玻璃制造基地。

环保功能型膜材料。利用现有先进改良工艺作为基础,大力发展反渗透膜生产规模,带动反渗透膜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高速发展,形成规模化产业园,打通上下游配套工业链,快速创造社会经济效益。重点支持河南汇丰水处理设备有限公司,以高脱盐率、高通量、强耐污染、低成本为方向,积极发展RO反渗透膜产品,满足医药、电子工业等领域对高纯度水的需求及家庭健康饮水需求。支持企业成立院士工作站,研发用于海水领域的新型膜材料,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环保功能型膜材料产业。

专栏4新材料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时间节点

打造中原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型材料研发制造和生产基地,实现高新区园区年主营业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依托河南鹏辉电源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2025年主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

关键技术

突破固体电解质、多元轻金属正极、纳米硅负极、石墨烯负极等电池关键材料技术,提升动力电池系统配套能力。对锂电池隔膜、锂电池三层共挤隔膜、锂电池涂覆隔膜、锂电池三层共挤涂覆隔膜等核心产品进行二次开发,不断提高现有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质”。

产品线拓展

加快推进新型材料技术向智能化、高精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引导企业不断完善相关生产工艺、新产品开发及加快新产品新材料技术的引进。重点发展全固态锂电池、锂硫电池等新型电池。

重点项目支撑

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遂平尼龙产业园项目;汝南县星河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纤维增强覆面木基结构装配式房屋及新材料生产基地;泌阳中联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吨骨料生产项目;新能源铜基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河南平煤神马尼龙材料(遂平)有限公司年产2.5万吨BOPA薄膜项目;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3亿平方米高端动力电池系列隔膜生产项目;改性光学扩散板生产线改性PMMA/PC复合薄膜建设项目等。

(四)把握重点方向,优化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布局

高效锅炉窑炉技术装备。重点方向:推进工业锅炉和窑炉节能改造,发展新型高效锅炉系统设备、燃气窑炉、燃油锅炉、生物质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余热锅炉、低氮锅炉、垃圾焚烧锅炉、垃圾裂解及净化处理设备等环保装备,实现锅炉窑炉的清洁燃烧和超低排放;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

产业布局:以汝南县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依托豫园锅炉等企业,进一步开展锅炉窑炉相关技术、装备的研究及制造,并依据我市丰富的秸秆废弃物资源,开展秸秆能源化利用“增效工程”,重点研发生物质气化发电、秸秆热解气化等高新技术及装备,做大做强具有我市特色的环保型装备和技术,进一步扩大“豫园”品牌作为中国节能环保锅炉领域具有相当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重点方向:以花岗岩矿、萤石矿、铁矿开采地区和燃煤电厂周边为重点区域,对煤矸石、工业副产品石膏、粉煤灰、赤泥、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等为重点方向,推进地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发展生态水泥、绿色建材等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等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完善配套产业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结合家居产业,积极发展秸秆轻体板、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等。

产业布局:重点推动泌阳县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引进国内外循环利用龙头企业,整合“政产学研用”优势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发展,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形成技术创新上、中、下游的对接和耦合,建立固体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的完整链条,形成布局合理的产业空间格局;以平舆县禾普环保家具有限公司、驻马店永创生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等秸秆板材生产企业为依托,加强相关企业技术升级改造,扩大产能,扶持遂平、汝南、确山县等大力发展秸秆新型板材加工产业,开展秸秆原料化利用“拓展工程”,建设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装备。重点方向:重点推进电力、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烟气脱硝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现有燃煤电厂、大中型工业锅炉窑炉烟气除尘脱硫技术和成套设备。大力研发推广细颗粒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多污染物协同处理等绿色工艺和装备。加速发展挥发性工业有机废气回收治理、恶臭气体和餐饮油烟治理及净化技术和成套装备,推进水泥、化工等高污染行业以特别排放限值或更高标准为目标的技术研发示范和应用。研发生产室内空气净化消毒技术和装备。

产业布局:重点推动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围绕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引导骨干企业强化与国内外龙头企业战略合作,培育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减少污染物排放。支持确山县依托现有产业集聚区,依靠龙山通用机械等企业,发挥脉冲袋式除尘成套装备等环保装备制造优势,深化与国内高等院校战略合作,吸引国内外先进企业和技术落地,延伸完善产业链条,着力打造集科研和环保装备制造、运维一体的省级环保装备产业园。

水污染防治技术装备。重点方向:重点发展城市污水提标改造和系统优化及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重点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污水再生利用技术,重点突破高盐废水、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和设备。研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块化技术、高效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化设备。推广应用膜分离技术、膜法重金属脱除、膜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污泥脱水处理技术等。研发引进水循环利用等绿色工艺和装备。

产业布局:重点推动市高新区、汝南县、西平县等县区依托现有污水处理企业,着力引进龙头企业和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以重点企业为主体,涵盖工程总承包、核心设备研发与制造、设施运维、药剂研发与供给的水污染治理产业链条,培育形成若干特色明显的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集群。支持西平县产业聚集区建设污水处理装备制造基地,引导西平县大力发展推广污水处理装备制造、RO反渗透膜制造、污泥处理处置、工业污水处理及服务等,延伸污水处理产业链条,培育集生产、制造、科研、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型骨干企业。

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装备。重点方向:重点研发引进异位热脱附、生物修复、植物修复、重金属钝化、原位注入等土壤污染治理关键技术装备,研究突破化学法修复技术及成本瓶颈,着力解决铬、镉、铅、汞等重金属污染和土壤板结酸化等突出问题。支持研发引进移动式重金属与有机复合污染土壤修复一体机等重大技术装备(产品)。开展土壤污染与农产品质量、人体健康关系等基础研究,推进土壤污染诊断、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产业布局:以建设“省级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为依托,鼓励各县区结合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任务,积极引进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培育装备成套化、技术标准化、管理规范化、修复设备自动化的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装备企业。支持驿城区、正阳、平舆、汝南等县区,结合受污染地块实际,大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土壤环境调查、分析测试、风险评估、治理修复、土壤环境监管、投融资等综合实力的环保科技企业,培育建设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产业集群。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重点方向:稳步推进静脉产业园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实现垃圾焚烧技术装备产业化,加快发展生活垃圾机械炉排炉、循环流化床等焚烧发电技术装备,推动餐厨垃圾和污泥协同处置利用技术攻关,实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工艺设备。提升城镇低值废弃物规模化和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报废机动车、废旧橡胶轮胎、废旧电器电子、废塑料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分选、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设备。

产业布局:支持正阳县、西平县、汝南县、平舆县、上蔡县、泌阳县、市中心城区,鼓励采取“省市投资公司+行业龙头企业”联合体形式规划建设静脉产业园,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焚烧装备、餐厨垃圾和污泥处理设备、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置设备生产基地。支持汝南县依托废旧橡胶循环利用项目,提升资源循环利用设备制造规模和水平,实现“城市矿产”回收与利用一体化发展。

环保服务业。培育环保服务企业。支持环保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向产业链下游延伸业务,从装备制造、工程建设型企业向涵盖设备、咨询、监测、运维等服务内容的环境问题综合解决型企业。加强龙头企业的骨干作用,打造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先进、具有市场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团。引导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差异化、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支持拥有不同服务种类及技术产品的中小型环保服务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和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环保咨询、设施运营与管理等一站式污染治理服务。发展行业专业化服务,推动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龙头企业成立环保服务产业部门,开展专项环保服务业务,构建“原产业+环保服务业”模式。

广新型运营模式。以城乡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推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实施特许经营,充分激发民营企业在环保领域特别是静脉产业园项目中的创新活力,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推广废弃物处置一体化、环境第三方监测等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模式。

建设环保服务平台。建立环保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动态监测,强化数据采集处理,提高产业数据统计能力和分析能力。培育环境监测和检测机构,加强在线监控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等监测平台建设,提供数据检测和分析服务。通过组织技术装备展览、技术交流和供需对接等活动,引进先进环保服务企业和机构,搭建技术成果交易、技术咨询、中介等服务平台,为污染第三方治理、生态修复、设施运营管理等领域提供高效快捷服务。

专栏5环保装备与服务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力争在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等已有产业集聚区基础上,进一步培育形成1-2个百亿级节能环保产业和装备园区,培育和引进一批环保装备和服务骨干企业,全市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亿元左右,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左右,形成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增长点。

依托驿城区建筑产业园,打造驿城区高效节能建材生产基地,2025年主营业收入达到20亿元。

关键技术

在重型柴油车尾气净化装备、高效长袋脉冲袋式除尘器、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装备等领域寻求技术突破。

突破餐厨垃圾和污泥协同处置利用技术,化学法修复技术,高盐废水、高浓度难降解有机废水、含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

产品线拓展

发展垃圾资源化成套装备、废旧汽车拆解分选大型成套装备汽车惯性能利用系统、生物质型煤锅炉、秸秆与畜禽粪便资源化成套设备。

发展报废机动车、废旧橡胶轮胎、废旧电器电子、废塑料等固体废弃物回收、分选、加工、利用等关键技术与设备,生活垃圾机械炉排炉、循环流化床等焚烧发电技术装备。

重点项目支撑

驻马店市驿城区建筑产业园区节能环保型商品混凝土;河南中弘环保装备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纯氧气化炉制造项目;年产5万吨环保型作物保护产品出口基地项目;水性环保树脂新型材料、光触媒、石墨烯及印染材料生产建设项目等。

(五)寻求新兴突破,持续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建立“三个一批”清单,按季度进行动态调整,积极争取省市产业政策对列入清单的企业、园区和项目给予支持。推动一批重点项目。选择 30个技术含量高,引领性、带动性、成长性好的重大项目,市、县区联动重点推进实施,优先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培育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培育20家有一定规模、核心技术强、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做大做强,推动其成长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一批重点园区。重点建设2个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体系。

着力推动新型显示、电子材料、储能器件、智能终端及其配套产品等电子信息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

一是新型显示依托重点企业,加快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着力打造“玻璃基板—液晶模组—显示面板”的完整产业链。

二是储能器件。推动河南鹏辉年产4.71亿安时锂离子电池、河南斯马特新能源年产3000万块锂电池和惠强新材新能源年产2.3亿平方米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建设,加强用于智能终端领域的新型高密度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以华源光伏为基础,推进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生产,加快太阳能光伏产业链技术创新步伐和工艺能力提升。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2019年度光伏制造锂离子电池印刷电路板行业规范公告工作。

三是电子材料。以铭普电子企业为龙头,进一步提升新型电子元器件的研发、创新与产业化能力,引导具有行业关联度的传统材料企业向电子材料行业转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企业入驻我市,促进我市集成电路专用材料产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水平。

四是智能终端及其配套产品。推动宝盈电子科技商E宝智能手持机移动终端整机生产线项目和河南新纯源智能电器有限公司年产60万台智能电器项目实施。积极推动迪展通、源丰电子、芯龙电子重点企业加快承接中高端智能手机生产项目,并积极向超高清液晶电视、VR 终端、车载显示终端等产品拓展。

五是信息安全面向重点行业和新兴领域,加强信息安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信息安全关键基础硬件研发及产业化,带动软件、平台及服务发展。

专栏6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力争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60亿元,打造电子信息产业知名品牌,主要产品质量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关键技术

以背光源显示技术、卫星显示器、小型显示屏和超大型显示屏为主的LED显示屏产品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系统。

信息安全共性关键技术,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等新型显示技术。

产品线拓展

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满足高端电子玻璃需求,发展亮度低能耗的高端LED应用产品。

打造“玻璃基板—液晶模组—显示面板”的完整产业链;引进一批芯片设计、制造、封装企业入驻。

重点项目支撑

汝南县电子产业园项目;确山县年产五千万只电子配件项目;河南汇融电商电子产业园;泌阳县铭普电子有限公司光通信元器件智能改造项目等。

三、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高成长产业集群

(一)加强基础攻关,加快建设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加快驿城区高端专用车基地建设。以提高中高档车辆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主攻方向,推动专用车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专用运输车、轻量化货车,加快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打造“高端专用车之都”。

加快西平县、正阳县农业机械装备基地建设。围绕西平县畜禽机械制造和正阳县花生机械制造,以攻克核心工艺、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农业机械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发展。

加快驿城区电缆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以智能、高效、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大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光电传输器材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耐火阻燃电缆、控制电缆、光电复合电缆、绝缘电缆、高压电缆等特种电缆和隐形光缆、铝合金电缆等高科技含量电缆光缆。重点完善德威电缆特种电线电缆产业园、华芯电力光缆生产等项目,解决重点装备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鼎力杆塔、乐山电缆、德威电缆等企业为主体支撑,集中资源突破基础产品和技术。融入科技智能技术,发展智能电力装备,建设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智能电网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引进培育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装备企业。引进一批数控机床制造企业,培育以恒通机械、中集华骏、恒久机械、广大鸿远等为代表的龙头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以朗玛数控(西平)等领军企业为示范,重点突破智能测控、直线电机、丝杠、导轨、高压大流量液压、液压系统、高转速大功率液力偶合器调速、智能润滑系统、智能化阀岛、智能定位气动执行系统、高性能密封等关键技术,发展智能控制系统、智能仪器仪表等智能测控装置,以及高速精密重载轴承、高速精密齿轮传动装置、嵌入工业机器人的智能成套装备。鼓励企业建设智能车间,推进以“设备换芯”“生产换线”为重点的智能化改造,推动成套设备及生产系统智能化改造。引入机器人生产龙头企业,加大培育本土工业机器人的研发生产。

谋划发展智能家居制造产业。传统家居市场走低,传统电子消费品饱和,驻马店应立足家居及户外家具产业基础,抢抓家居产业由传统家居向智能家居转型及国内外家居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与智能化科技服务紧密结合,充分利用本地市场优势,谋划建设智能家居产业园,加快引进智能电视、智能家居软件等项目,培育形成平舆智能家居产业集群。

专栏7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发展目标

依托驿城区高端专用车基地、西平县和正阳县农业机械装备基地等,大力发展专用运输车及其关键基础制造装备、电缆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力争在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技术

突破关键技术,发展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及成套智能装备制造;关键材料及工艺、核心零部件及元器件、食品农机装备智能化。

产品线拓展

促进本地零部件配套企业产业链的延展,促进其产品向精细化、精密化发展。

重点项目支撑

遂平县江苏泰州腾世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贴片机和智能工业机器生产项目;西平县产业集聚区机械装备产业园项目;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项目;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园;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专用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园;西平县应急救援装备配备项目等。

(二)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紧抓新能源快速发展机遇,加快推动太阳能高质量发展,推进风能装备产业链更加完备,大力培育发展太阳能产业,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推进多种形式新能源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市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构建低碳高效能源支撑体系。

合理规划风电项目建设。推进风能资源有序开发,鼓励符合条件的区域建设大型平原风电基地,积极推进低风速风电项目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优先发展平价风电项目,推行市场化竞争方式配置风电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装机规模55万千瓦,累计达到120万千瓦。

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统筹光伏发电布局与市场消纳,因地制宜开展光伏发电建设,建设光伏发电“领跑者”基地,推动光伏发电平价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等多模式的光伏发电项目,探索实施光伏加储能、光伏治沙、光伏制氢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光伏发电多点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开展太阳能供暖试点,丰富智能光伏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智能光伏示范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30万千瓦,累计达到130万千瓦。

提升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水平。积极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促进农村沼气转型升级。采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先进技术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推动生物质发电向热电联产转型。优化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布局,“十四五”期间计划在西平、平舆、泌阳新建3座生物质热电站,年消化秸秆120万吨,新增生物质发电装机9万千瓦,计划投资12亿元。

合理开发利用地热能。开展地热能资源地质勘查,加强压水回灌循环利用,提高地热能开发利用水平。统筹布局地热能开发项目,规范发展浅层和中深层地热能。积极发展与建筑结合的地热利用和地源热泵供暖制冷技术,鼓励在新建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开展地源热泵供暖制冷,探索开展地热发电试点。“十四五”期间,新增地热供暖面积10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2亿元。

推进水电绿色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有序推进水电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大对实施河流生态修复的财政投入,促进河流生态健康。充分发掘青电入豫接口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本地水利资源优势,布局响水潭抽水蓄能电站,水电装机180万千瓦,计划投资90亿元。

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统筹做好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工作,多措并举促进清洁能源利用。实施可再生能源消纳行动计划,加强匹配可再生能源供给与用电负荷,落实消纳责任,发挥电网优化资源配置平台作用,促进源网荷储互动协调,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考核和监管机制。大力发展抽水蓄能和储能产业,充分发挥抽水蓄能电站调峰作用,加快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加大既有热电联产机组、燃煤发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力度,挖掘调峰能力,改善电力系统调峰性能,减少冗余装机和运行成本,提升系统安全运行水平。

推进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利用。深入推进煤炭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优化煤炭产能规模和生产布局。有效化解煤矿过剩产能,发展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的科学产能,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应。大力推广煤矿绿色生产开采和智能化建设,因地制宜推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利用。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强煤炭清洁利用、清洁生产。

加强石油储配能力建设。依托兰州—郑州—长沙、洛阳—驻马店、驻马店—信阳石油管线、统筹完善全市石油管网和储配设施,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增强石油保障能力,建立多种资源互通互补的供应网络。加快中石化油库搬迁项目建设,完善石油资源应急储备体系。

完善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依托豫南LNG储气库位于我市的气源保供优势,加快推进乡镇天然气延伸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县域管道燃气“村村通”工程,在人口相对密集地区实施天然气“户户通”,管道天然气无法达到的地区采用农村LPG微管网模式实施气化乡村。规划实施漯河至西平天然气输气管道工程项目。加快管道扩展延伸,将管道天然气覆盖到产业集聚区、重点乡镇等用气集中区域,推动市内各管线互联互通,逐步形成通连市县、延伸城乡、互通互补、协调有序的燃气供应网络,构建完善的气源保障体系,提高全市供气可靠性,落实民生用气领域补短板工作。力争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长输管道突破350公里,天然气管道突破600公里。

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鼓励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发展高效利用项目,开拓天然气消费市场。加强技术引进和研发攻关,鼓励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生物质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力争到2025年天然气年消费量达到3.5亿立方米以上,城市居民天然气普及率达85%。天然气消费在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2%。

专栏8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时间节点

“十四五”时期,全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00万吨标准煤以内;全社会用电量达到250亿千瓦时以上;完成省下达的各项能源转型指标;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完成省定目标,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0%;天然气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至12%;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以上;全市电力装机总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其中非化石能源装机突破225万千瓦。

关键技术

加大能源科技攻关力度,鼓励引导能源技术突破和示范应用。加快突破风光水储互补、先进燃料电池、高效储能等新能源电力技术瓶颈,重点开发开展储能电池、抽水蓄能、储热等储能技术,加大储能技术在可再生能源并网、微电网、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开展储电、储热(冷)等多类型、大容量、高效率储能系统示范工程。推进“风电+储能”“光伏+储能”“分布式+微网+储能”“大电网+储能”等发储用一体化的商业应用。重点支持新一代储能设备、氢燃料电池、钙钛矿电池、石墨烯等领域基础创新、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应用。加大全产业链氢能技术研发力度,推进氢能利用场景示范。

产品线拓展

创新综合能源管理模式,拓展综合能源服务业务领域,推动综合能源服务向综合能效、多能供应、清洁能源和新兴用能等重点领域延伸。积极推进多能互补能源服务模式发展,推动风光水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协同互动,鼓励产业园建设LNG储配站及综合能源服务站,加强热、冷、电、气等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推动“能效电厂”、“需求响应电厂”等新模式发展,推广智能化分布式光伏及微电网应用。

加快能源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大力加强北斗系统、5G、区块链等新技术新装备在能源领域的推广应用,培育发展现代能源装备制造业。加强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能源、新型储能、制氢加氢设施、燃料电池系统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重点项目支撑

高新区年产20000吨新能源汽车电容工程和5G基站电容专用超薄基膜工程;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新能源产业园建设工程;河南德威电缆实业有限公司节能环保特种电线电缆产业园工程;驿城区广州鹏辉能源绿色动力电池生产项目;河南惠强新能源材料科技高端动力电池系列隔膜生产项目等。

(三)壮大产业链条,做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

抓住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启动的战略机遇,扩展示范应用范围,重点吸引新能源汽车整车企业及关键零部件企业入驻,逐步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全产业链体系,构建“整机+配套”的产业发展格局,打造集电动汽车组装和关键零部件生产于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以纯电驱动为技术发展主导方向,依托龙头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探索研制开发氢能源汽车,重点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以电池突破带动整车发展;以示范运营促发展,重点实现混合动力客车产业化,推动纯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等产业发展。

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加快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整车产业化进程,增加车型储备,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努力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重点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积极推动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电动场地车等整车产业化,推进氢能源汽车的研发。推进氢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加快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整车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升关键零部件技术水平。动力电池方面,以提高可靠性和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重点发展锂离子电池及其管理系统,支持发展镍氢电池等;支持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发展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正极、负极等关键材料。电机方面,重点发展大功率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加快永磁电机耐高温材料、电力电子模块、高可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等配套产品。在电控方面,重点发展电动汽车整车控制系统,加快开发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IGBT(车用绝缘栅双极晶体管)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预研铝空气电池、氢发动机等前沿技术。重点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重点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以电池突破带动整车发展。

专栏9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2021-2025年)

时间节点

依托驿城区新能源汽车和汝南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整车,积极推动电动专用车、电动乘用车、电动场地车等整车产业化和扩量提质,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车联网产业基地。

关键技术

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预研铝空气电池、氢发动机等前沿技术。

重点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推进氢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积极发展大功率永磁电机及电动汽车(电动车)整车控制系统。

产品线拓展

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以电池生产核心技术的突破带动整车发展。

加快电力电子模块、高可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等配套产品,加快开发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

重点项目支撑

高新区年产20000吨新能源汽车电容和5G基站电容专用超薄基膜工程;驿城区万里新能源汽车零部件JIT工业物流港项目;遂平县新能源车辆充电设施;正阳远景智慧新能源350MW风电项目;华润电力新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正阳400MW风电项目等。

四、加快推进“六新”,突破重点问题

立足我市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紧扣“六新”问题: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坚定不移强化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要素链、制度链协同耦合,构建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和驻马店特色的新兴产业生态体系。

(一)超前规划布局新基建

加快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发展5G、宽带网络等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稳妥推进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速、泛在、智能、融合、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提升发展融合基础设施。推进新建传统基础设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加快交通物流、清洁能源、生态环境、城乡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提升运行效率、安全水平、服务能力。

前瞻布局创新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平台体系,支持“一都六基地”领军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若干贯穿产业链上下游的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和院士工作站等高水平研发机构,支持领军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业创新共同体、高校企业实验室,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关键领域产业竞争力 。建设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争创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二)瞄准前沿突破新技术

谋划发展前沿引领技术。紧密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主动对接、积极承接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电网、国家网络安全空间、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数据、重点新材料研发及应用等前沿科学领域,努力实现“从0到1”的突破。

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进一步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工业设计软件、高性能材料等核心关键领域的集中攻关,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打通技术成果转化通道。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化的成果转移转化通道,促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使创新成果真正转化为新的产品群、产业群。

(三)抢占先机发展新材料

加快先进基础材料提质升级。强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先进基础材料。大力推进材料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

提高关键战略材料供给保障水平。加快发展高性能纤维、高性能膜材料,以及稀土功能材料、新型电子信息材料,引领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可降解和可循环利用的节能环保材料,修复、维护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生物医用材料,以及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新型能源材料。

谋划布局前沿新材料。积极吸引高水平研究团队,鼓励建设前沿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围绕超导材料、二维材料、微纳米材料等重点领域,引进发展高性能复合材料。鼓励开展新材料基础科学研究,鼓励新材料研究进展向器件制造延伸,推动相关成果投入实际应用。

提升新材料产业综合竞争力。鼓励新材料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建立面向重大需求的新材料及其关键配套协同开发应用模式。加快新材料关键配套攻关,增强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四)聚焦高端打造新装备

依托装备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加快突破高端装备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高端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提升高端装备国产化水平。

推动智能装备高端化发展。重点突破新一代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推进机器人标准化、模块化发展,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及面向特殊场景应用的特种机器人,提升高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自主能力。

推进农业装备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发展大型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以及适应小农生产、丘陵山区作业的小型农机以及适应特色作物生产、特产养殖需要的高效专用农机及农用无人机。建设内容包括农资及数据服务中心、农机和农业机械生产、综合市场及配套服务等。

(五)跨界融合培育新业态

发展智能制造新业态。推动实施智能车间/工厂应用示范工程,在机械、汽车、轻工等离散制造领域,开展智能车间/工厂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示范。探索“区块链+产业”应用示范,形成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

打造文化特色新业态。强化科技型文旅产品体验,推动打造沉浸新体验。加快打造高新视频创意内容生态体系。构建满足时代要求的智慧场馆设施体系。

培育跨界融合新业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等创新。积极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应用场景,鼓励创建知识共享平台,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探索“旅游+”“文化+”“农业+”“交通+”“无接触配送”等新业态。

(六)发挥优势做强新产品

探索开发未来新产品。以打破国际技术垄断、推动新技术转化为发展方向,探索开发未来网络、量子科技、数字货币、氢燃料电池等拳头型产品,打造可以初步实现产业化的未来产业新产品。

提升改造先进新产品。积极拓展小麦良种、网络安全、现代中药等领域产品,推动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做强高附加值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品,加快现代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新产品研制。强化高效节能环保产品研发及应用,完善节能环保服务、再制造等,积极发展资源能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低、低毒少害、易回收处理和再利用、健康安全和质量品质高的绿色产品。

专栏10“六新”问题突破工程

主要内容

新基建推进工程

系统布局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十四五”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全省重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对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支撑能力作用明显增强。

新技术突破工程

强化战略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引导,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聚力发展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促进新技术转向跟踪、实现并跑领跑。

新材料发展工程

顺应新材料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和重大装备、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为导向,发展先进金属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和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积极布局前沿新材料,建成具有全省重要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新装备打造工程

依托装备产业集聚区、高新区,加快突破高端装备关键智能基础共性技术与核心部件,推进重大装备与系统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促进高端装备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发展,提升高端装备国产化水平。

新业态培育工程

突出数字化引领、撬动、赋能作用,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和规范各类新业态创新发展。

新产品做强工程

加快研发制造科技含量高、品牌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的新产品,推进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培育新动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一)打造一个中心、八大组团

倾力打造一个中心:研发创新中心。依托驻马店市主城区的科教、人才、信息等创新资源优势,围绕新城建设,打造驻马店市研发创新中心,促进企业研发中心和各类科研机构向心集聚,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研发中心入驻,打造国内一流的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提升其对周边地区及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力。

加快形成八大组团:围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导区、区域性新能源汽车应用示范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造基地和后发地区产业高端化升级示范基地的战略定位,加快形成七大主导产业组团。

图2-1:战略布局示意图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驻马店高新区、驻马店市经济开发区、上蔡县产业集聚区、西平县产业集聚区、泌阳县产业集聚区、新蔡县产业集聚区等。

——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确山县产业集聚区等。

——新材料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遂平县产业集聚区、汝南县产业集聚区、确山县产业集聚区等。

——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驿城区产业集聚区、正阳县产业集聚区、西平县产业集聚区等。

——电子信息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驻马店经济开发区、平舆县产业集聚区、泌阳县产业集聚区等。

——高端装备制造组团:主要布局在驿城区高端专用车基地、正阳县农业机械装备基地、西平县产业集聚区等。

——新能源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高新区、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等。

——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组团:主要布局在汝南县产业集聚区、驿城区产业集聚区等。

(二)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助力战略性新兴和未来制造业发展

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进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十四五”时期,将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这将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驻马店要实施特色产业服务业工程,根据各区县产业发展情况,扶植和培育与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有关联的服务产业,推动当地优势产业催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产业反哺当地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技术知识创造和保护相关服务。推进环保装备、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相关的研发与设计服务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促进5G技术在驻马店的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新技术。推进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谋划建设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技术试验基地和知识产权运营与企业孵化平台,推动创新药和仿制药的发展,推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需要较高的启动资金,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现代生物和生命健康产业、5G产业等。仅靠企业自身的资金难以满足。为此,需要利用政策性银行及各类商业银行等货币金融服务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间接融资,并利用证券、基金、债券、保理等资本市场服务拓展直融资渠道。同时,鼓励绿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与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信用保险保单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等融资模式创新。

推动现代物流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合发展。当前,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物流已从附属服务转变为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降低成本挖掘利润空间的重要方面,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间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动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在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领域,推动一批制造企业依托电商物流网络开展综合集成制造和分销配送。在通信、精密仪器等领域,推动一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通过物流外包优化生产流程。

(三)加快培育市场需求,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市场培育,引导和培育新的主流性消费,将重大的潜在社会需求演变为巨大的现实市场空间,以需求促进供给,推进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和扩张。探索开展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向上级争取将驻马店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中的应用示范;深入开展绿色照明示范城市建设,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全面推广新型照明产品的应用示范;支持节能重点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技术改造项目、清洁生产技术改造等项目。探索建立产业推广的宣传机制,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的重点领域、重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包装和宣传,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认同度。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克服市场准入、行业壁垒和行业垄断的障碍,进一步减少不必要的产业管制,减少企业进入、产品审批的管理流程,为新兴产品快速推向市场创造条件。鼓励企业创造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和组织运营模式,以新的方式满足客户需求以及需求结构的变化,积极撬动国内外市场。

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发展,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兼并重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六、抢占新高地,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一)推动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技术突破

未来产业是由重大科技创新推动、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对经济社会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当前处于萌芽或产业化初期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要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交叉融合和颠覆性技术供给,实施产业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我市未来产业至少应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未来新能源。加快推进氢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重点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培育动力电池产业链,以电池突破带动整车发展。攻克氢能储运、加氢站、车载储氢等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支撑技术。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强氢燃料安全研究,强化全链条安全监管。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根据氢燃料供给、消费需求等合理布局加氢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平煤神马集团中原高效储能全产业链制造产业园项目,建设2GWh储能电池和2GWh储能系统(含电池PACK生产线、BMS电池管理系统生产线、PCS储能双向变流器生产线及消防系统等)生产线、2GWh新型锂离子储能系统生产线及1GWh钠离子储能系统生产线,取得电化学储能行业国内领先地位。

前沿新材料。瞄准新能源汽车国际和产业前沿,超前部署新型动力电池隔膜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品转化,开展高安全性隔膜、半固态与固态电池隔膜、特种功能膜的开发。以多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重点发展醋酸合成乙醇、新型生物有机肥料等深加工新型化工材料。以节能、低辐射、超薄屏显等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节能玻璃、超薄超白玻璃、涂膜玻璃、高代频显基板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产品。以轻量化、高强度、耐腐蚀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铝合金、镁铝合金、高性能钢等新型合金材料。支持泌阳县铭普电子有限公司年产1亿只5G通信元器件生产项目,其产品光模块是5G承载网络、数据中心互连和全光接入网络的基础构成单元,主要完成光电/电光转换功能,近年来随着速率的逐渐提升,其在系统设备中的成本占比不断攀升,已成为各应用领域高带宽、广覆盖、低成本和低能耗的关键要素。

前沿生物技术。紧密跟踪国际现代生物与生命健康前沿技术,围绕重大传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领域防治重大需求,支持开展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免疫治疗等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数字技术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养老医疗过程的智慧化。

(二)培育建设面向未来新需求的市场和生态

加强工业互联网、智能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园区智慧路灯、智慧园区、整体绿化、5G元素、厂房改造等,打造规模较大、配套一流、承载能力较强的未来产业园区。

以服务企业目标,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推进“放管服”,着力破解土地、规划、资金、配套设施等制约性因素,全力推进招商项目落地。

加强与国际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前沿基础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结合未来产业需求,统筹布局面向前沿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技术试验基地和知识产权运营与企业孵化平台。

助力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未来产业培育链。依据技术特点和产业成熟度梳理政府和市场的分工合作,推动产业创新和未来产业的孵化。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培育新型科技服务业,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交易平台、研发平台等的建设,构建“技术+模式”的双轮驱动型创新生态。

打造未来技术应用场景,加速形成若干未来产业。加快新技术的市场化进程,推进新技术在具体应用场景和行业领域的应用和有效验证。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布局,推动新技术与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领域全环节构建多维度、可持续的场景体系。重点扶持行业级、场景级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鼓励优势企业围绕场景拓展行业应用领域,孵化未来产业。

七、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环境

(一)强化党的领导,增进部门协调

充分发挥市政府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作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和考核指导机构。邀请相关领域院士和国内知名专家、省内一流专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跟踪研判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工作台账,督导工作落实。加强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分析,进一步细化规划实施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案和体制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完善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工信局、发改委、科技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等职能部门的统筹协调,明确目标和责任,形成共识与合力。落实项目联审联批制度,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强化县区责任主体意识,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按照“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要求,支持节能环保企业、5G相关企业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突出环保关键技术和装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项目。支持符合条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目录。积极参加省组织的学习其他地方的考察活动,重点研究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差异化发展的路径。

(二)引进重点企业,培育本土龙头

积极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尤其是高端产业、高新技术、高端环节领航的优势新兴产业。一方面,要培育和发展本地龙头企业,这是驻马店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外地龙头企业,这是推动驻马店产业升级的重要渠道。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之后要积极发展配套产业,打造龙型产业发展格局,不仅为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配套,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全面发展。

围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特种车辆及电动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带动配套生产为突破口,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本地配套能力和水平,推进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推动大型骨干企业致力于高端突破,聚焦核心技术、系统集成与关键零部件,扩散非核心部件加工,发挥社会加工资源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形成低成本快速发展格局。

鼓励骨干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在积极引入外地配套企业的同时,加强对本地配套企业的技术指导,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为配套企业提供科技人员、资金、装备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增强本地中小企业的产业配套协作能力,促进产业之间、产业内部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加快建立生产供应链,形成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共同创新、实现共赢的新机制,激发中小配套企业加快发展、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的积极性。

鼓励研究出台专项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医药1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大力支持企业争创省级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示范企业,并给予资金奖补。围绕智能终端、新型显示、集成电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注重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电子信息企业进驻,快速壮大我市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资金(基金),落实国家和省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机制,支持新型材料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发展。

到“十四五”末期,使重点行业的本地配套率提高到60%以上,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产业链基本齐全、产业配套本地化较完善的龙形产业发展格局。

(三)引进高端人才,强化智力支撑

紧紧围绕驻马店“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产业方向,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进创新引领型人才培育,以国家“千人计划”、省“中原千人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和职教攻坚工程,培育造就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天中工匠”。

从教学、科研、生产和经营一线中发现培养一批创新创业型人才。鼓励骨干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人才培养机构,对进站和出站留在本地工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财政资助。大幅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奖励额度,鼓励企业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激励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提高企业高层次人才留用比率。完善干部人事激励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打破学历、年龄、户籍等界限,营造不拘一格提拔、奖励人才的良好氛围。

从海内外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创新型科研团队。编制高端人才引进目录,建立创新人才库、专家库和专家工作站。与高端人才网站、媒体等机构合作,以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供需洽谈会等活动为载体,面向全国集中发布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前景、最新引进人才政策和具体岗位需求,出台企业人才引进专门政策文件。对本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研发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核心人才不受地域、户口限制,实行重点招聘,优先引进,在专项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在人才政策方面,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更加灵活的引才政策,构筑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

(四)破解资金约束,加强用地管理

着力破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要素制约。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

在融资信贷方面,采取提高对企业授信额度、贷款贴息、研发和产业化补助、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新兴产业领域;建立企业上市激励机制,从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推动优势企业在境内主板、创业板或科创板上市,引导有条件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推动设立市、县引导基金,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创业企业初创期及早中期投入。

在产业扶持资金方面,市财政整合资金重点支持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示范工程等;积极争取国家、省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持;优先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现有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重点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引导重大工程、重大项目优先采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设备、产品和服务。

在项目用地方面,土地资源向科研机构、企业总部、高成长企业、重大项目倾斜,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建立健全土地利用动态管理、评估考核、项目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用地转让监管。

全面落实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配套出台资金、财税、土地、人才、环保、创新等支持政策,优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项目按“绿色通道”流程办理审批手续,优先享受各项扶持政策、产业扶持资金、土地及环保指标等要素分配。

(五)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竞争性市场制度。按照“竞争中性”的原则,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大力宣传落实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破除民间资本依法进入相关战略重点领域的各种壁垒。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应用信用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严格规范市场秩序,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加强涉及企业经营方面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严格落实产权保护政策,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依法打击侵害企业权益的各类违法行为。

强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创新成果从制度得到保护,才能让人们对创新回报形成稳定预期,从而有效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应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知识产权宣传,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知识产权信息收集、分类、整理、发布与推介平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强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惩罚和打击力度。

激励科研成果转化。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之间形成协同创新机制和创新成果转化孵化渠道;改善高校等科研机构考核方式,促进创新与市场需求匹配,激励科研工作者更加关注那些具有原创性、前瞻性但周期长的创新研究。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固定资产少、融资难等突出问题,拓宽民间资本参与渠道,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工作,协助初创企业通过知识产权金融服务获得支持,实现知识产权与金融、产业有机结合,加快知识产权成果的市场转化。

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优化企业营商环境。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服务工作流程,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实行“最多跑一次”,打造“宽进、快办、严管、便民、公开”审批服务模式。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构建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全流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

(六)深化内外开放,加强多方协作

制定开放合作政策和措施,推进开放式创新,不仅要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也要加强高水平对内开放。

一方面要深入推进与国内其他省市的开放和协作,推动我市创新发展。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谋划布局和落地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组织党员干部、优秀企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代表到先进地市学习先进经验。充分利用国内科技资源和智力资源,加强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支持这些机构在我市设立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创新联盟,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业园。鼓励国内更多的科研院所优先将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转化和产业化。

另一方面要实施科技开放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加强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充分发挥技术转移中心的作用,引进一批高水平技术和成果。强化智能终端、新型显示、储能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国际国内合作,搭建产业、技术、项目对接合作平台。

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机遇,由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招高引强转变,瞄准德国、美国、新加坡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引进一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及相关配套设备制造企业,围绕国内外知名的生物与医药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产业高端项目,针对美国、日本、欧洲引进一批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特种精细化工材料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健全省市协同招商、园区联合招商、主导产业招商、中介招商、展会招商、网上招商、海外顾问招商等招商工作机制。“十四五”期间,力争每年组织至少开展1-2次新兴产业专题招商活动。

相关解读:《驻马店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