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对市政协四届八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

投稿:市政协  来源:市政府办时间:2022年11月02日

索 引 号: S0001-1401-2022-02922 主题分类: 其他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归集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02日
名  称: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对市政协四届八次会议第127号提案的答复
文  号: 驻农科〔2022〕39号 有 效 性:

 民盟驻马店市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 “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单位基本情况

市农科院是市政府直属的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经过60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学科较全、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科研创新示范推广中心。单位主要职责是根据全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解决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院设9个研究所(中心)、4个综合处室、2个二级单位,总编制145人,实有人数123人。

二、主要工作及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农科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四个面向”“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等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中心,以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推进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中积极作为。

(一)建牢科研平台,夯实种业创新基础

科研平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体系,市农科院主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支持,先后建成市级以上科研平台28个,为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依托国家农业科研项目,建成国家小麦、花生、芝麻、大麦、食用菌、蔬菜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等国家级平台9个。二是争取并建成了张新友院士领衔的河南省高油酸花生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陈剑平院士牵头的河南省小麦抗性遗传育种院士工作站、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河南省玉米、大豆油料、甘薯杂粮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省级科研平台6个。三是市大麦、食用菌种质资源创新重点实验室,市玉米、蔬菜工程技术中心等8个市级平台。四是基础科研平台5个。完善占地540亩的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基础设施、新建53亩的海南南繁加代试验基地、配齐生理生化及品质分析综合实验室仪器设备、增加种质资源库种子保存种类和数量,规划建设占地1380亩的农业科研新试验基地、48亩的农业科研创新中心。市农科院成为全省18个地市科研创新平台最多的地市之一,也是唯一建有两个院士工作站的市级农科院,为全市的“院士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引育创新人才,增强种业创新能力

一是我院始终坚持“严把进口、疏通出口”的原则,通过“招才引智”和公开招聘活动, 先后引进“985”“211”高校毕业博士3人、硕士29人充实到科研岗位。二是坚持“请进来”。定期邀请张新友、陈剑平、许为钢院士等高层次专家来我院做学术报告、指导创新,开阔科研人员视野、掌握科技前沿动态。三是坚持“走出去”。选派我院青年专家到墨西哥国际玉米与小麦研究中心、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增强创新能力。四是柔性引进张新友院士团队合作示范推广夏花生“一选四改”生产技术,推动了我市花生产业提质增效;与陈剑平院士团队合作筛选适合我市种植的高抗优质小麦新品种17个,在我市示范推广面积130万亩,降低了生产成本,经济、生态效益明显;与中原学者张海洋合作选育抗裂蒴芝麻新品种、与中油所张秀荣研究员合作成功研发“芝麻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今后可以像收割小麦一样收割芝麻。止目前,我院正、副研究员44人,占50%。中级职称26人,博士、硕士31人,占35.2%。享受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市“151”人才18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5人。

(三)突出主业主责,服务全市经济发展

“十三五”以来,市农科院持续推进扩大科研课题科技创新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地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创新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创新成果层出不穷。一是先后自主选育驻麦305、驻花6号、驻豆21等农作物新品种42个。二是荣获省市厅级成果奖37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三是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1个,获国家专利39项,制定地方标准20项。市农科院连续十五年获得省农科系统“先进单位”,各项工作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梯队。

市农科院致力于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常年选派60名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先后实施了一批技术含量高、示范效果好、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一是先后实施“院市共建”“四优四化”科技支撑、省重大科技示范专项32项,累计示范推广自主选育的小麦、花生、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35个,示范面积125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30亿元。二是在全市引进示范推广了郑麦7698、矮抗58、郑单958、豫花37等一批优质高产农作物新品种,促进全市农作物良种更新换代。三是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了小麦黄花叶病防治、花生全程机械化种植、青储玉米、绿色防控技术、化肥减施增效、食用菌立体化种植等栽培新技术45项,减少了生产投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保障了粮食安全。

三、存在困难和不足

(一)科技创新工作存在差距。科研人才数量不足,与传统农业大市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同时无论是科技成果数量还是质量,无论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不能充分满足生产需要,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度不够。自主选育新品种没有成为主推品种,对农产品加工中的工头农尾,食头粮尾等新领域研究不足,难以提供农业全产业链解决方案。

(二)创新能力提升难度加大。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地市级农科院争取科研经费的渠道越来越窄,申报高层次科研平台难度加大,参评高等级科技成果奖项机会减少。同时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引进人才的奖励标准偏低、福利待遇落实难、缺少科研启动经费,引进高层次人才愈发困难。

(三)财政投入历史欠账较多。市农科院所属农业科学试验站为差额供给单位,财政保障30%,单位无创收渠道,职工工资长期欠发,生活困难。种猪改良中心在种猪场改制后,干部职工失去工作平台,长期在外漂泊,靠打工维持生活。维护市农科院和谐稳定发展的难度越来越大。

四、工作打算及建议

“十四五”期间,市农科院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围绕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需求,以科研试验基地搬迁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国内领先、全省一流、区域特色”的地市级农业科研院所,引领支撑我市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强市建设,推动全市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一)加大学科调整力度,拓宽种业科技研究领域

为服务我市日益多样化的农业发展需求,秉持“巩固优势,拓展领域”的发展理念,在巩固小麦、大麦、花生、芝麻、大豆、食用菌、蔬菜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产品加工、林果、水产、杂粮、油菜、畜牧等学科,形成特色化、多元化、全方位学科体系。建议市委在此次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时,参照省农科院重塑性改革方案,增加人员编制,增设花生、食用菌、林果、畜牧水产、中草药等研究所。调整农业试验站和种猪改良中心两个二级单位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进一步完善基地管理和服务职能,给予财政全额预算保障,让干部职工安心从事试验基地管理,为种业科技创新工作搞好服务。

(二)加快人才引进培养,积蓄种业科技创新力量

结合全市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围绕花生、芝麻、小麦、食用菌、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引进培养高层次领军人才尤其是后备领军人才,用足用好现有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营造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创新发展环境。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更有力地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政策,简化人才引进程序,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我市开展科技创新,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

(三)壮大种业龙头企业,确保种业资源自主可控

积极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综合提升种业龙头企业育种繁种能力。加大与种业龙头企业的科技合作,努力打造我市高水平的研产加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种业企业。创新院企合作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兼职或以技术和品种入股参与种业生产经营,推动种业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市委市政府出台扶持壮大种业龙头企业的政策措施,比如,设立种业发展基金或者以国有平台公司控股、参股等方式,加强对我市种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和管理。再比如,批准市农科院部分国有资产入股驻研种业公司,增强其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推动其成为全省研产加融合,育繁推一体化的龙头种业企业,发挥国有种业公司的“压舱石”作用,确保种源安全。

感谢贵盟对我市种业产业发展的关注和支持,希望继续为我市科技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

 202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