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规范性文件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投稿:huoruiqi  来源:市政府办时间:2022年05月23日

索 引 号: S0001-0203-2022-01351 成文日期: 2022年5月17日
信息来源: 市政府办 归集发布日期: 2022年05月23日
名  称: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  号: 驻政〔2022〕40号 有 效 性: 有效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

发展规划的通知

 驻政〔2022〕40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驻马店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2022年5月17日

驻马店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是促进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我市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支撑。为抢抓新阶段服务业发展战略机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速提升服务业发展新动能,大力推进我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河南省“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文件,特制定本规划。

一、夯实基础,抓住发展新机遇

(一)发展基础

1.服务业发展迅速

“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日新月异。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22.65亿元,增长10.4%,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由过去的“二三一”到“三二一”(即42.3:38.5:19.2)格局的转变,服务业已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支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十三五”时期,驻马店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增长,2016-202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连年居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2.3%,增幅居全省前列。大数据、5G等新兴产业加快集聚,高新技术企业由2015年的26家发展到2020年的176家,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高达26%。全市服务业“两区”建成区面积8.92平方公里,5个服务业“两区”被评为一星级;全市服务业“两区”入驻服务业企业5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94家,从业人员3.7万人。服务业对税收贡献率超过60%。

2.居民消费需求升级

2020年驻马店市生产总值285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约为6200美元,参照世界银行关于国家和地区分组标准(高于4085美元的为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驻马店市已处于中等偏上收入行列。2020年驻马店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19元,城镇化率达到44.14%,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5.92万套,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达100%,人均预期寿命78.34岁,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为19.1%,进入富裕行列。国际经验表明,这一阶段人们对发展质量、生活品质、生态环境都提出更高的新要求,经济基础也具备了条件,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

3.重点服务业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

现代旅游业实现新提升,围绕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谋划实施皇家驿站、中国渔都、方特度假区等一批现代文旅项目,改扩建了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精心开发将军故里游等系列红色旅游线路,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载体,2019年接待游客500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5.8亿元(因疫情影响,2020年指标减少而采用2019年作为正常年份进行比对),比2015年分别增长105.9%、171.6%。现代物流业实现新跨越,全力推进驻马店海关、铁路物流基地、国际公路物流港等现代物流项目,公共保税区“两仓”建成运营,积极申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发展恒兴、福和等物流企业600多家,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区域性物流枢纽地位更加凸显。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建成投运电子商务产业园9个,入驻阿里巴巴、中国网库、京东商城等电商企业5000多家,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现代金融业实现新突破,全市完成农信社改组农商银行工作,市金融服务平台建成投运,郑州银行、洛阳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驻马店分行入驻设立,向中国际、蓝天燃气分别在香港和上交所主板成功上市,2020年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860亿元、2245亿元,比2015年增长58.7%、76.4%。

4.服务业与一二产业融合初具规模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发展方面,高度重视、主动积极,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通过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民富裕、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目前,驻马店第一产业已形成正阳花生、泌阳夏南牛、平舆芝麻、遂平食品深加工等比较完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第二产业已成功申报天方药业医药生产、华中正大医药生产、蓝翎环科防水防腐材料、平舆泰普森户外休闲产品、西平金凤畜牧机械五家制造业企业为河南省第二批“两业融合”试点企业,初步实现了全资源化发展,为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

5.数字经济与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全球科技革命呈现出智能化为主导、融合式聚变、多点突破应用的态势,数字化将前所未有地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革。“十三五”期间,全市稳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建设,扎实开展电子商务和电商扶贫各项工作,充分发挥电商优势提升农产品商品化率,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的优势,加快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748亿元,增长23.5%。其中网络零售额190.6亿元,增长27.3%。电子商务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9个、乡镇电商服务站182个、村级电商服务点2190个,形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和物流服务体系。全市有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8个,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1个。其中确山县两次成为国家级示范县,正阳县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

(二)面临形势

未来“十四五”期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加快深度演化,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我市担负着高质量跨越发展、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历史使命,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为经济发展既带来严峻挑战,也蕴含着重大机遇。从国际看,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前所未有,需要我们把握趋势、化危为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将对世界经济、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和各国政治生态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世界格局不稳定性显著增加、矛盾斗争更趋激烈,呈现力量格局重构、经贸规则重建、竞争优势重塑的叠加态势。中美战略博弈显性对抗压力空前加大。美国作为我国最大战略对手,持续加大全方位打压阻遏围堵和极限施压,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与我国不同制度模式、发展道路和意识形态的深层次较量趋于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后全球经济困境可能持续。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传统增长动能明显减弱,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陷入衰退,可能引发一轮经济危机,我国外需外贸面临较大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后各国不同倾向明显上升,国际经济区域化、碎片化凸显,国际经贸规则主导权之争更趋激烈,双边、多边贸易规则门槛增加,对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保持产业链安全和迈向价值链中高端造成障碍。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消费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我市中长期经济政策的总体发展思路。

(三)主要挑战

1.第三产业“散、弱、小”,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通过驻马店市“十三五”期间第三产业行业门类产值贡献可以看出,驻马店市第三产业单一,层次不高,产值贡献最大的仍为房地产业,占比高达48.03%;其次为公共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占比23.7%;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比10.29%;批发零售业占比4.1%;其他如餐饮住宿业、教育、卫生占比均小于3.0%;尤其代表着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更是低至0.54%、0.09%、2.08%。综上可见,驻马店市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房地产为绝对主导,城市发展缺少创新与活力,商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2.内生发展的动力不足、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品牌培育意识较弱。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体现在资本基础与融资能力对促进产业融合的推动能力上,我市服务业企业普遍现金流不足,产品创新乏力,产业升级缓慢。服务业资源整合利用不够,丰富的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尚未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资产优势、资本优势。项目建设融资困难,推进较慢,产业层次低,优质服务业和转型发展的质量有待提高。另外,品牌实力影响力不强,缺全国知名和成熟的品牌带动。

3.产业集聚载体质量不高、集聚效应不强,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发展较差。目前驻马店市省级产业集聚区共12个。各产业集聚区缺少产业空间分布的引导与约束,入驻的工业企业同质性高;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装备制造几乎分布于各个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生产规模及水平良莠不齐;产业集聚区内各产业之间缺少产业链互补及协作意识,各产业集聚区间缺少联动协同,相互孤立,群而不聚,未发挥出产业的集群效应,主要表现在未能推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向深度融合发展,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不足。

4.产业发展层次不清晰,人才技术政策配套支撑不足。驻马店市产业发展同质性强,产业层级主次模糊,支柱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不够强,优势产业不突出,新兴产业支撑弱等制约发展的问题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在于产业发展缺少合理引导,产业架构不清晰,支柱产业、关联产业、配套产业不健全,科技、政策等支撑不足。缺少人才也是当前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短板,尤其是文旅策划规划、市场运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匮乏,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另外,我市发展服务业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旅游交通体系还不健全,重建轻管的问题依然存在,全产业链要素短板明显。

二、科学谋划,绘制发展新蓝图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振兴实体经济和培育强大内需市场为基本立足点,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增进人民福祉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抢抓机遇,积极推进“四化同步”。全面总结我市服务业发展情况,深入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推动我市服务业发展提升新水平、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效,为实现驻马店高质量融合式跨越发展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动能、聚集新能量、创造新平台。

(二)基本原则

1.创新驱动,培育品牌

依靠创新驱动,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服务业发展。一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坚持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并重。二是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为服务业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坚持抓大与扶小相结合,积极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完善政策,重点扶持,帮助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加大力度,打造一批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特色产品,以品牌赢得发展、以品牌占领市场、以品牌提高美誉度。

2.补齐短板,提质增效

坚持强基固本、增创优势,加快补齐短板,增强发展韧性,牢牢把握化危为机、应对竞争的战略主动;坚持稳定增长、提高质量,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扩大经济总量中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生产效率和就业容量;坚持内需为基、主动开放,深挖内需潜力和制度活力,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增强经济循环的内外联动性。

3.数字转化,平台跨越

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传统零售、传统服务和渠道电商资源融合,加快建设智慧商超、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智慧体验馆,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方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推进以大数据捕捉新需求,加强绿色、智能和定制化产品研发推广,积极培育信息、时尚、体验等新兴消费热点。

4.加快融合,错位互补

加快中小企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扩大服务业企业数量。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大企业要成为中小企业的引领和支撑,推动大企业共享生产能力、共享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支持。中小企业要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跨界融合,探索“服务+”行动,积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各行业间交叉融合(产业内部融合、产业间相互融合、传统与现代相融合)。

5.重点引领,整体提升

从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力激活中小企业角度出发壮大服务业企业,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鼓励重点企业通过并购、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集聚程度,围绕大企业建立轮轴式、卫星式产业集聚区,发挥大企业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重点企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导本省企业与外省或境外大企业进行合资合作。

(三)发展目标

着力建设完善的服务业产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大力促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相融相长、耦合共生,到2025年,对全市经济社会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一是规模总量再跃新水平。“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加快增长,服务业税收总额、从业人员规模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全市GDP比重逐年提高,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增长到48%。

二是高质量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科技研发、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教育培训和高端领军人才引进;加快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建设,引领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实现全市现代服务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是全面多样性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全市文化旅游、商贸服务、健康养老、家政服务、房地产业、教育培训、医疗卫生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新的消费需求。

四是着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服务业产业体系。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服务业发展要以满足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园区为基地,加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建设,推动服务业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创新管理、提质增效,努力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着重抓好“五个一批”,即改造一批传统服务业、引进一批新兴服务业、培育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壮大一批生活性服务业、突破一批“短腿型”服务业,构建完善和具有强健内生动力的服务业产业体系。

三、聚焦重点,完善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一)释放新活力,提质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农业、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贯穿于价值链的诸多增值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引擎和介质。目前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市发展的短板和弱项,对此,要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通过剥离、转型、升级三种模式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和高端化。剥离模式主要针对的是服务业为非核心业务的企业,这类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存在服务业内置的问题,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把非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业部分剥离出本企业,让渡给第三方专业机构,以此实现服务业专业化、社会化发展。转型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企业。这类企业有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潜在能力,可以通过向价值链纵(横)向延伸或价值链虚拟化重置来实现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化迈进。升级模式主要针对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升级改造。通过服务业商业模式、内容、界面、技术等创新,蜕变成新型现代服务业。

1.全面布局现代物流业

积极对接中欧班列、明港机场,整合提升现有物流龙头企业,完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推进全国“快递进村”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建立智慧物流平台,全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打造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谋划建设明港临空经济区。依托驻马店市优势产业、物流园区、龙头企业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加快建设区域物流枢纽,积极申建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冷链物流骨干基地,谋划建设明港临空经济区,重点培育恒兴物流园、福和物流园(国际公路港)、河南甬港华泰国际物流园、马庄铁路物流园、万邦农产品物流园、平舆县农博汇物流园、泌阳县汇融物流园、国际长荣(医药)物流园、昊华骏化物流园和多家大型肉类冷链物流园等一大批综合物流园、专业物流园和承接重点工、农业产业产品大型物流企业发展提升,带动促进全市物流业发展,共同支撑驻马店市区域物流枢纽建设和发展。物流枢纽要以满足鄂豫皖区域发展为根本,以促进农产品冷链、现代商贸、四港联动的物流发展导向,立足驻马店、覆盖中原城市群、辐射鄂豫皖和全国,加快融入“枢纽+通道+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供以农产品贸易集散、全程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分拨配送、多式联运集装箱班列四大基本功能,延伸开展供应链金融集成、枢纽联通综合信息服务,构建以驻马店为核心的鄂豫皖区域物流集疏运体系,力争发展成为全国先进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交易集散地、河南重要的商贸物流枢纽、中原城市群四港联动发展示范区。

以打造陆港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为引领,重点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电商物流、铁路物流、积极发展保税物流、航空物流、水运物流、高铁物流、专门化物流,融入5G等信息技术,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将驻马店物流园区建设成为豫南最大的物流园区,河南中南部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国际化专业现代物流中心。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形成功能完善、业态先进、协同配合的现代物流体系,积极构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枢纽,打造国际农产品加工物流中心。

专栏1:驻马店区域物流枢纽五片区一览表

1.北部商贸物流片区:承载园区或企业为恒兴仓储物流、万邦农产品物流、丰树物流园。

2.南部三港一体化片区:驻马店国际公路港、马庄铁路物流基地、驻马店公共保税中心、河南甬港华泰国际物流园。

3.平舆农产品物流片区:平舆县领创·中原农博汇物流园、平舆舆东现代物流园。

4.泌阳冷链物流片区:泌阳县汇融物流、恒都牛肉产品深加工园区。

5.驻马店明港机场临空经济区:驻马店明港机场临空经济区。

——物流产业链链主企业

1.综合性物流企业链主:恒兴、福和、马庄铁路、万邦、众信物流企业。

2.农副产品物流企业链主:万邦、众信、华生粮油、恒兴、福和、平舆县领创·中原农博汇、泌阳县汇融等企业。

3.工业产品物流企业链主:河南甬港华泰国际物流、昊华骏化、恒兴、福和、马庄铁路物流等企业。

4.医药物流企业链主:国药控股、长荣医疗器械、恒兴物流等企业。

5.冷链物流企业链主:一是农副产品冷链物流,即恒兴、福和、万邦、众信等企业;二是医药冷链物流,即国药控股、恒兴物流等企业;三是屠宰肉类冷链物流,即泌阳恒都、正阳牧原、确山凯佳、遂平大红门、上蔡上农实业、上蔡牧原等企业。

6.跨境贸易物流企业链主:公共保税中心、马庄铁路、河南甬港华泰、明港临空经济区等企业。

7.电商快递物流企业链主:邮政驻马店分公司、顺丰速运、邦达贸易、韵达快递、新天地中通速递等公司。

2.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业

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机构集聚、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为基础设施项目、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小微企业和“三农”、民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薄弱地带提供资金支持。壮大市县投融资平台,推动担保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丰富完善信托、金融租赁、基金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快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培育发展新兴金融,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积极推进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金融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金融运行质量,积极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实现全市金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立足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业专业度、活跃度和开放度,进一步完善有关金融政策,大力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发展,提升资本实力和服务能力,争取全国性金融机构“入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乡村振兴、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民生重点领域、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千方百计缩小存贷差,减少资金外流。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引进消费金融、资产投资等新业态机构“入驻”。规范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各类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行为,优化融资租赁业发展环境。整合市金融服务平台、信用信息平台,打造涵盖“企业融资需求、银行产品发布、政府监控服务、银企智能撮合”等功能的一体化平台。加大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业企业上市融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初步筛选培育一大批上市条件较好的后备企业,实施动态管理,重点培育,带动全市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3.发展科技信息服务业

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地理信息、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全面加快5G网络建设、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服务化应用,助力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化发展。加强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促进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平台建设,鼓励企业成立独立的研发机构,建立服务于研发设计的集咨询培训、科技孵化、投融资服务等多功能的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吸纳科技型人才,与高等院校、知名研究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协调创新发展,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从而加快创新成果转化步伐。推动工业设计产业在重点产业集群配套布局,支持装备制造、医药、食品、户外休闲家具、服装等行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形成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大力支持创新型总部企业内部孵化器建设,积极参与天使投资、创业孵化和科技加速,打造“众创创新基地—科技孵化器—科技加速器”完整创新链形成

开放互联的链式产业社区。以首批国家级众创空间黄淮学院众创空间为引领,积极培育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自孵化器建设,以产业集聚区研发平台为支撑,打造面向产业高端发展的区域产业创新中心,规划期末实现所有产业集聚区有一个企业孵化器。

“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激发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推动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升;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设施在我市布局,围绕全市“九大产业集群”建设打造一批科技创新中心,促进县(区)科技信息服务联动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生产加快打造一大批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主导产业、主要企业科技研发设计机构、信息技术服务全覆盖;围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构建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实现科技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驱动能力不断壮大,加快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和创新型产业集群,不断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占比。

专栏2: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主要目标

1.规划创建国家、省、市级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设施:国家级3家以上,省级70家以上,市级300家以上。

2.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十四五末达到260家以上。

3.评价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十四五末达到500家以上。

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0%以上。

5.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年度研发经费增幅达到20%以上,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6.研发人员、专利指标: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20人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件/年以上。

7.院士工作站:力争引进建设院士工作站3个以上。

8.九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每项产业创新中心全部建成运行。

4.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

重点发展商务咨询、营销策划、信用评估、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服务,人力资源外包服务、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人力资源培训、创业指导等服务。充分利用驻马店国际会展中心的平台作用,大力发展各类展会。以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融合、智能化创新、多元化供给为方向,加快传统业态转型,以新媒体广告、创意策划等为重点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依托高铁片区,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类商务主体,引进银行总部、咨询、贸易等企业,规范发展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培育发展中介服务、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扶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鼓励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和广告等服务业。形成龙头企业带动、诚信度高、特色突出的商务服务格局,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咨询力量的顾问团队及智力服务网络,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合理、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促进驻马店市商务经济发展。加大实施驻马店对外开放战略,以加快推进驻马店海关业务用房项目建设为契机,提升海关便利化服务水平,为驻马店企业提供便捷的家门口的进出口货物报关、减免税、加工贸易等通关服务,使诸多“驻马店制造”便捷的走出国门,步入高速通关时代。

专栏3:商务服务发展重点任务

1.中介服务:主要是知识产权及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融资担保、信用、咨询评估、会计、审计、人力资源、会展、广告、法律等服务,重点建设培育现代中介服务区。

2.公共保税中心:建设驻马店公共保税中心(B型)。

3.无水港建设:建设河南甬港华泰国际物流园、马庄铁路物流园。

4.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发展区建设:建设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驻马店开放创新联动区,包括中国(驻马店)跨境小额贸易和个人零售进口试点平台。

5.临空经济区:谋划建设明港机场驻马店临空经济区。

5.积极推动教育培训服务业

加快提升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托育教育和幼儿教育;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积极创建教育强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创建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与特色产业发展要求相匹配的中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全民素质培训工程”,加强对城市新增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落实教育公平理念,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财政支持力度;扩大贫困家庭子女免费教育覆盖面,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结合驻马店主导产业门类,通过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等措施,推动服务于主导产业的专门化职业教育基地落户驻马店;加强内联外通,鼓励开展合作办学,以整合国内外教育资源的集团化发展的思路,将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努力建设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专门化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中部地区高端蓝领技术人才摇篮。

健全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新机制,继续实施“金蓝领”素质提升计划。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引校进厂、引厂进校、前店后校等校企一体化的合作形式。实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计划,引导职业院校增设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急需专业,加快培育大批具有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人才。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融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职业教育。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转业转岗培训,增强其就业和职业转换能力。

专栏4:教育培训发展重点任务

1.职业教育:实施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活动,不断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重点建设一批市、县两级各类高水平职业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基地。

2.紧缺人才培养: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加快推进“十四五”九大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高层次、高技能急需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训。

3.技能培训:加快推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广泛推广订单、顶岗实习等技能人才培训,重点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和失业人员专业转岗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4.创建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支持大学生、退伍兵、农民返乡人员等重点群体创新创业、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县(区)建设返乡入乡创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

6.积极发展农业科技服务业

积极吸纳农业科技型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与高等院校、知名研究机构合作,与世界500强、行业500强寻求合作,促进产学研协调创新发展,建设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打造以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领、高校院所为支撑的省技术转化基地与创新高地。以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产业化发展为契机,以农产品加工前沿技术研究为发展重点,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等的战略合作,建设一批国际科研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院士工作站,集聚一批农产品加工领域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团队,开展健康食品开发、绿色加工技术、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新食品开发自主创新工作;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开展农产品加工智能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智能农机装备研发;融合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农产品加工大数据研究开发、打造国际农产品加工科技研发基地。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支持市农科院开展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研究应用。支持一批优良特性突出、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育种创新企业攻克一批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技术,构建信息化、工业化现代育种体系。积极争创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大力发展“院士经济”和顶尖技术人才引进,开展重点农业产业链科技攻关。加快建设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加快新一代农业信息化建设,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农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提高农产品加工智能化、自动化、精细化水平。

专栏5:农业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1.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支持市农科院及其他省内外研究机构开展生物技术各类作物、果蔬、食用菌等在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支持一批优良、特性突出、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育种创新企业攻克一批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构建流程化、模块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育种体系,建设现代种业强市。

2.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现代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国家试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落驻,争创省级以上各类科创平台数量进入全省前列。

3.农技推广建设:加快构建开放竞争、多元互补、协同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探索创新模式,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

4.推进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发展:建设资源共享、数据安全的农业大数据中心,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产品流通等大数据平台建设;建设数字化农业工程,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建设农作物、林果、牧渔业产业发展信息化服务,提高加工业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二)满足新需求,优化生活性服务业

1.全面发展全域文化旅游业

坚持“生态休闲化、文化体验化、旅游便利化”的发展思路,梳理提炼我市丰富的文旅资源,按照“一心一带四组团”(一心:城市旅游服务中心,一带:淮河湿地生态旅游带,四组团:北部观光度假组团、东部文化体验组团、南部研学养生组团、西部山水休闲组团)的总体结构,组团发展,带动全域旅游。立足驻马店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实施“旅游产品提升工程”,重点对两大古城和一批老景区的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文化内涵等进行多维度的提升改造,提升存量产品质量;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兴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健全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社会机构、民间团体自办文化项目、自建文化设施,促进公共文化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满足群众需求。到2025年,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市、县、乡镇、村(社区)四级综合文化场所。加快建成一批省、市文化产业园区或基地,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国家文化公园数字平台,展示驻马店红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培育一批文旅民营企业,打造一批休闲区、度假区、文旅综合体。

重点依托西部山区旅游休闲度假区,加快推进皇家驿站、方特旅游度假区和中部欢乐城,打造驻马店文旅创意产业园;依托驻马店“六山四湖”等风景秀美的自然生态资源,推动嵖岈山温泉小镇、白云山健康旅游、老乐山康养旅游、蚂蚁山、金顶山、五峰山等一大批度假区升级发展;依托宿鸭湖清淤扩容后的生态优势资源和全国最大人工湖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中国渔都”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环湖国际马拉松及自行车赛、国家珍稀鸟类重点保护栖息地、河南重点水上运动等文旅融合项目,启动宿鸭湖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区开发;重点规划一批新景区,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培育一批人文山水旅居乡村,打造“生态农庄”休闲乡村、“森林人家”康养乡村、“乡愁人家”记忆乡村、“科技农业”田园乡村;重点做好一大批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示范项目和一大批乡村文旅深度融合休闲项目;建设一批文旅特色小镇、文化公园等,提升全域文化景观环境。进一步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条,重点提升驻马店餐饮品牌影响力,构建多元旅游住宿体系,完善休闲娱乐体系,提升旅游购物吸引力。同时,要构建市、县、景区(点)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完善全域文化旅游咨询服务设施,增强旅游景区的便捷性、直达性,强化各旅游区之间的沟通联系,构建“快进慢游”旅游交通网络。

专栏6:文化旅游业发展重点任务

1.发展目标:到2025年,力争实现全市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万人次,年均游客增长10%。力争创建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2-3家,新增国家4A级旅游景区2-3家,新增一批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乡(镇)和乡村旅游特色村,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

2.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完成70%以上县区全域旅游规划编制工作。

3.重点文化旅游工程:利用“六山四湖”等自然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康养旅游度假区,重点推动嵖岈山、老乐山、白云山、蚂蚁山、五峰山等康养度假区;利用西部旅游山区,启动建设驻马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重点打造皇家驿站、方特旅游度假区和中部欢乐城等重点项目建设。

4.规划开发宿鸭湖文旅经济区:重点打造中国渔都小镇、坝上公园、珍稀鸟类保护区、环湖中国自行车赛、湖区水上运动赛事等一批重点项目。

5.文旅科技融合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息影像、5D光影、VR虚拟现实、数字艺术等技术,创作“天中文化”,推动驻马店重要遗址、遗迹、革命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展示,促进线上文旅创新和推广。

2.优化提升商贸服务业

充分利用我市区域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打造全国商贸领域制度创新示范引领城市。将我市培育成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带动建设各县城区消费中心,优化区域消费环境,提升区域消费竞争力,倾力打造“五大商圈经济”,即中部传统优势商圈、东部体验消费商圈、西部健康休闲商圈、南部文旅创意商圈、北部科教服务商圈,充分激发消费潜力。优化商业设施建设和业态配置,鼓励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等业态模式,推进线上线下融合互动创新,满足消费方式转变需求。紧密围绕城乡居民优质便利生活需求,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大型批发市场集约化、管理规范化,推进中心城区大型商场等商业综合体提档升级。推广“电子商务平台+生活服务集成”社区商业模式,完善差异化、特色化、便利化的现代商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打响本土农业品牌,振兴传统老字号。扩大电商快递、生鲜冷链、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消费向农村延伸,充分挖掘农村消费潜力。“十四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年均增长9%以上。

专栏7:商贸服务重点任务

1.商圈经济:中心城区打造“五大商圈”,发挥“头雁效应”,各县城区合理布局建设重点消费商圈。

2.优化商业布局:加快推进市、县城区大型商场布局建设,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商业综合体、商业步行街,规划建设新的商业综合体、商业步行街,鼓励发展一批夜经济、小店经济、社区经济新模式。

3.商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线上+线下新型消费模式,积极发展直播、网红、宅经济等,培育文娱、信息、共享消费等新消费热点,为经济内循环注入动力。

4.流通体系建设:推进一批重点商贸物流项目建设,加快市、县、乡村冷链、快递、电商物流体系建设,确保乡村物流配送服务站点全覆盖,提升城乡消费潜力。

3.培育壮大健康养老托幼服务业

加强养老服务保障,深化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联动,推动医养结合,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和健康知识体系,积极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护理型养老、智慧养老和中医康养服务,支持养老机构开办康复医院、护理院、中医医院、安宁疗护等机构,构建多层次健康养老体系。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机制,推动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服务衔接,将医疗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到 2022 年底,实现每个街道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设施,嵌入式养老床位不少于50张;每个社区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所有乡镇敬老院全部转型为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激发多元主体活力,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等养老育幼模式协同互促,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结合新建小区配套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完善社区养老托育服务设施和网点,引进品牌企业发展集中运营的社区嵌入式服务网点,鼓励医疗服务机构全方位对接社区养老育幼主体,支持物业公司开展“物业+养老育幼”服务探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连锁化养老育幼机构,开展敬老院提质和养老育幼机构规范化建设行动,完善高、中、低端相结合的产品体系,满足不同层次服务需求。加快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农村养老补短板工程,推动养老与乡村旅游、绿色农产品开发等融合发展。普及智慧养老、互联网互动式育幼等高效服务,推广看护机器人等智能化辅助设施,增强服务专业性、便利性。

专栏8:养老育幼发展重点任务

1.医养融合发展:一是培育医养结合项目,推动市、县(区)大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设医养联合体,建设一批医养融合发展项目;二是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区域,重点建设一批康养度假项目和康养休闲旅游区;三是培育建设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度假、养老等产业于一体的多业融合特色产业项目。

2.居家养老:推进社区和乡镇街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市、县(区)培育一批居家社区服务重点企业,提升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3.托育服务建设:推进示范性托育机构建设,支持县(区)创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县(区)和服务示范社区;支持社会力量发展综合托育服务机构和建设社区托育服务设施。

4.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

通过“抓主体、扩网点、强规范、育品牌”,持续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推动家政中介机构转型,鼓励小微家政服务企业向运作规范的员工制企业方向发展,加强基础性服务人才市场供给,充分发挥驻马店市人口资源的劳动力密集等红利优势,为更多市民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引导灵活就业人员逐步实现稳定就业。加强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健全家政服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提高家政服务规范化、职业化水平。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家政服务进社区,布局培育一批家政服务示范网点,推动“家政+”养老、育幼、物业、快递等多种社区服务融合发展。顺应人口老龄化、城乡居民消费升级的时代趋势,推动家政服务与康养、文旅、休闲、幼教、托育等服务融合发展。

专栏9:家政服务发展重点任务

1.家政服务进社区:支持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设立家政服务网点,推动家政与养老、育幼、幼教、物业、快递、文旅休闲等社区服务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县(区)家政服务示范网点和示范企业。

2.家政规范服务:加强家政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训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推进家政服务标准化建设,打造一批优质品牌家政服务社区和重点家政服务企业。

5.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动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盘活现有体育资源,补齐短板,规划建设贴近社区、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球场等,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推动各类各级学校和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快速发展。构建以大型体育场馆为主体,以县(区)场馆设施为基础,覆盖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实现市县城区“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民健身综合馆)和社区“三大球”场地设施全覆盖。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功能衔接,支持社区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繁荣。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加快体育产业布局和发展,建设一批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体育产业品牌,逐步提高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高水平承办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驻马店嵖岈山站比赛,支持举办宿鸭湖环湖自行车赛等户外运动,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

专栏10:体育健身服务发展重点任务

1.体育运动公共设施:市、县(区)、乡、村应普及建设的各类体育设施。

2.体育健身提速发展:建设发展武术、山地户外、冰雪、极限、航空等运动休闲产业,加快发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培训等体育服务业,谋划引进重大赛事,完善市县两级重点体育赛事等。

3.市县城区“两场三馆”:即市、县城区分别实现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全民健身综合馆全覆盖。

4.重大户外运动赛场:嵖岈山中国山地马拉松运动赛场、宿鸭湖环湖中国自行车运动赛场建设。

6.健康发展房地产业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因城施策、一城一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支持各县区将社区便民服务设施纳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范围,引进专业服务机构,提高市场化运营水平。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二手房市场,规范中介服务市场秩序,改进住宅物业管理,促进房地产评估和经纪、土地评估和登记代理机构专业化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向综合服务商转型。

(三)顺应新趋势,推动形成新业态新模式

1.布局新业态和新平台

完善新型消费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到2025年,培育形成一批新型消费示范城市和领先企业,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显著提高,“互联网+服务”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及并趋于成熟。

大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进一步培育壮大各类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有序发展在线教育,积极发展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鼓励发展智慧旅游,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支持互联网平台企业向线下延伸拓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依托新型消费拓展国际市场。

加快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5G网络、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先覆盖核心商圈、重点产业园区、重要交道枢纽、主要应用场景等。完善商贸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大力推动智能化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安全有序推进数据商用,更好为企业提供算力资源支持和优惠服务。规划建设新型消费网络节点,着力建设辐射带动能力强、资源整合有优势的区域消费中心。

优化新型消费发展环境。加强相关法规制度建设,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强化消费信用体系建设,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健全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新型消费标准化建设。简化优化证照办理,进一步优化零售新业态新模式营商环境。

加大新型消费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财政支持,研究进一步对新型消费领域企业优化税收征管措施。优化金融服务,鼓励银行等各类型支付清算服务主体降低手续费用。完善劳动保障政策,促进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2.加强技术创新应用

加快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先进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入应用,引导企业“上云用数赋智”,鼓励应用场景创新,加速主要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强化理念思路更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管理体制变革,基于细分领域跨界融合创造更多“新服务”。

3.大力培育经济新业态

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经济业态,厚植创新活力生长沃土,壮大服务业发展新动能。顺应平台经济发展趋势,加快培育“互联网+服务”“互联网+生产”等平台经济新业态,完善有利于平台型企业发展的融资支持、复合型人才供给、兼并重组等政策,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平台嫁接,提升整合资源、对接供需、协同创新功能。支持企业依托现有生产能力、基础设施、能源资源等发展共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推进生产能力、生活服务、创新要素三大重点领域资源共享。大力开发体验式新产品新服务,构建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空间与情境共构的多维度、互动式场景,打造“体验+”服务体系。

4.强化对战略新兴产业服务支撑

围绕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等战略新兴产业服务需求,全力补齐专业化生产服务短板,拓展衍生价值链,为提升产业链核心竞争力和全产业链掌控能力提供坚实服务保障。

专栏11:战略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链服务环节发展方向

1.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大力发展超高清内容制作与图像处理、VR/AR算法与内容制作、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车载软件系统等应用软件开发,壮大智能终端技术孵化、安全评测、产品检测认证、用户体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主体。

2.生物医药产业链:积极培育研发生产外包服务机构,完善生物医药临床检验、生物医学工程信息技术服务、药品质量检验、工艺过程优化、医疗器械检测、医药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发展智慧医疗、精准医疗、基因检测等与现代生物医药紧密结合的新兴医疗服务。重点依托国家通用公司培育天方药业发展,加快提升生物医药产业链,打造“驻马店药谷”。

3.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依托现有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业,探索研制氢技术能源,重点突破电池生产核心技术,带动整车发展。加快车载视觉系统、激光雷达、多域控制器、惯性导航等感知器件联合开发和成果转化,引进培育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高精度地图等解决方案供应商,支持发展网联车道路测试、自动驾驶云服务、新能源汽车及电池质量检验检测等服务,鼓励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新能源汽车金融保险、维修保养等后市场服务链。

4.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链:重点开展结构光深度感知、三维实时高精度重建、三维跟踪识别及感知、数字图像处理、智能判断决策、语音识别、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语音交互等技术研发攻关,研究开发机器翻译、海量数据挖掘分析、图像语音识别、智能工业控制、自然语言交互等应用软件及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建设提供知识图谱、算法训练、产品优化、安全可控等共性服务的开放性云平台,打造一批公共数据资源库、标注数据库、训练数据库、开源训练数据集等基础平台。

5.新材料产业链:聚焦特色优势新材料、先进基础性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支持发展新材料研发设计、新材料质检技术、新材料绿色制造、新材料技术推广、前沿性材料创新孵化等服务。依托现有和招商新建企业,重点发展化工新材料、新型合金材料、新型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电子玻璃、环保功能型膜材料等,推进关键材料对本地产业支撑和引领作用。

6.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聚焦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数控机床、机器人、智能物流仓储装备、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强化研发设计、装备技术咨询、装备融资租赁、总集成总承包、装备再制造旧件溯源及产品追踪信息系统服务等配套能力。重点发展驿城区中高档车辆、电缆装备,西平、正阳县农业机械装备,驿城区、确山汽车零部件装备等产业发展。

7.智能传感器产业链:开展传感器敏感材料、器件设计、制造工艺、封装工艺、软件算法和系统集成联合攻关,围绕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神经网络、边缘计算等关键领域,发展嵌入式系统、中间件、数据库软件、应用软件及平台服务。

四、智慧引领,推动发展新任务

(一)建设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和大数据中心,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产业,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工程,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远程协同办公等在线新经济。分级分类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大脑”,拓展智慧化应用场景。

建设数字平台优化服务供给。适应消费数字化、品质化、个性化、多元化趋势,积极发展平台经济、宅经济、夜经济,拓展丰富消费场景,提高优质供给能力,促进供需在更高水平上良性循环。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传统零售、传统服务和渠道电商资源融合,加快建设智慧商超、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和智慧体验馆,大力发展无接触配送、无人零售、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方式,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推进以大数据捕捉新需求,加强绿色、智能和定制化产品研发推广,积极培育信息、时尚、体验等新兴消费热点。加强消费品和服务质量标准建设,深入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打造“天中精品”,建设品牌强市。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服务消费领域,促进家政、康养、托育、文旅、培训、体育等服务提质扩容。

(二)多领域推进融合式发展

推进科技与金融、军用与民用、国家与地方、产业与院所“四个融合”。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协同、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推动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下放科技以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开展赋予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实际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执法及纠纷多元解决等机制,加强双创示范基地政策机制创新,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新经济蓬勃发展。

积极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两业”融合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从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户外休闲、食品加工等领域积极进行示范引领,新培育6家左右省级以上“两业”融合发展试点、10家左右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十四五”期间,应以产业集聚区、服务业“两区”为重点,延伸至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着力打造一大批创新活跃、效益明显、带动效应突出的深度融合发展企业、平台,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高质量融合发展。

专栏12: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1.智能工厂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应用,每年培育建设一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一批智能工厂、一批智能车间。

2.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工程: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建设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推广中心,建成一大批全市上云企业。

3.供应链管理优化工程:提升信息、物料、资金、产品等配置流通效率,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深化企业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持续加强省级试点建设。

4.总集成总承包模式培育工程:引导先进制造、工程设计、建设施工等领域骨干企业发展个性化定制、运维管理、总集成承包等服务,开展全过程咨询服务试点,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强企。

5.服务衍生制造发展工程:引导电商、研发设计、文化创意“链主”型企业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

6.工业文化旅游开发工程:支持有条件的工业遗产和企业、园区、基地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利用老旧厂区、废弃矿山、工业设施开发文化创意基地、主题文化园区等工业旅游产品,加快一批重点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建设。

持续推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以两化(即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为引领,推动企业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逐步实现主导产业骨干企业贯标全覆盖,为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奠定基础。完善贯标示范机制,选择一批应用效果好、带动能力强的企业,总结推广贯标优秀经验和成果。持续推进企业两化融合自评估、自诊断、自对标,分县区、分行业、分阶段评估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运用财政资金,对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企业给予支持。

(三)重点培育服务业龙头引领企业

从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和大力激活中小企业角度出发壮大服务业企业,是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壮大我市服务业企业,一是要重点培育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并购、联合、控股等方式实施资产重组,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集聚程度,围绕大企业建立轮轴式、卫星式产业集聚区,发挥大企业对整个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重点企业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导本市企业与其它省市或境外大企业进行合资合作。二是要激活中小企业。加快中小企业与互联网融合,不断催生新的商业模式,扩大服务业企业数量。通过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系统,完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等手段,切实解决我市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大企业要成为中小企业的引领和支撑,推动大企业共享生产能力、共享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人才支持。中小企业要提高专业化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鼓励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跨界融合,探索“服务+”行动,积极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各行业间交叉渗透。

(四)加快推动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战略

在吸引、培育、留住人才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工程,加强对现代物流、文化创意、工业设计、旅游、金融、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领域高级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建设会计、审计、法律、咨询、建筑设计等专业化、职业化人才队伍。加快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体系,规范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将引进服务业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纳入各地人才计划和专项规划,公开招聘选拔一批现代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高级管理、技术、经纪人才,推进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对引进的高级服务业人才在研发经费、住房补贴、家属随迁、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依托河南招才引智创新发展大会,注重人才、项目、管理模式一体化引进,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引才引智渠道,制定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有关政策。完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围绕驻马店主导产业,聘请建立顾问智囊机构,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培养开发模式。有序引进区域发展所需的紧缺型人才,重点引进一批与驻马店产业特点结合紧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科技人才。

(五)全方位优化升级服务发展载体

围绕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发展需求,依据《关于推动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对原服务业“两区”和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省级物流枢纽片区、物流园区整合为现代服务业开发区,以生产性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鼓励转型升级后的服务业“两区”做好示范带动,增强园区支撑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发展的融合创新能力,形成优势明显、龙头集聚、效益显著的高品质功能区。以服务平台为基础,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生产、服务、消费深度融合;推动服务业发展载体优化升级,丰富服务功能,提升产业能级。

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引导制造业企业向系统集成和综合解决方案商转型,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持续开展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培育创建工作,完善市级智能化改造项目库,督促县区建立本级智能化改造项目库,加强项目跟踪服务,推动企业加快实施智能化改造。争取对全市获得省级智能工厂、智能车间认定的企业进行评估评价,加强跟踪管理、分级评价。分行业选树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组织召开现场观摩和经验交流会,加快有效模式复制、移植和推广。围绕装备制造、电子、食品、新型材料、化工、医药等重点行业,在重复劳动特征明显、劳动强度大、生产环境差、安全风险高、工艺要求严的关键岗位,鼓励支持企业批量应用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替代人工生产,实现“减员、增效、提质、安全”的目标,争取更多“机器换人”项目纳入省级“机器人示范应用倍增工程”。开展智能制造装备招商活动,促进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产业发展。

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服务型制造培育,重点发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远程运维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争创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以企业生产运营、园区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智能化为目标,以市装备产业集聚区、各县产业集聚区为创建省级智能化改造示范园区培育对象,建立创建工作推进机制。依据省级智能化改造示范园区创建标准,支持产业集聚区与国内外知名的平台服务商、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合作,建设园区管理服务综合系统(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区内企业智能化改造、“企业上云”,推动企业生产运营、园区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打造研发生产、质量控制、运行管理全面互联和产业链环环相扣的智能化园区。

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市和各县区产业集群,引导骨干企业与国内知名工业互联网平台资源、本土基础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建设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提供研发设计、设备/产品管理、业务与运营优化等服务。鼓励本地软件企业与黄淮学院等省内外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面向装备制造、食品、电子信息等行业开发一批特定应用场景的工业APP。加强“企业上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聚区,联合或依托区内行业龙头企业、市基础电信运营商、黄淮学院、国内知名工业云平台服务商,建设面向产业集群或特定行业、特定需求的工业云平台。落实“企业上云”战略合作协议,鼓励服务商加大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入力度,为上云企业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组织“企业上云”分县区推介活动,细化“企业上云”财政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将基础设施、业务系统、设备产品向云端迁移,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和门槛,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总结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打造一批“企业上云”标杆企业。

(六)挖掘内需潜力以提升市场优势

充分发挥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把扩大内需和优化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加大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培育数字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兴消费增长点,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服务业,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完善扩大内需特别是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着力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畅通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的高效循环,培育形成强大内需市场。

专栏13:“十四五”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

1.“十四五”期间,经与各县区、市直部门对接申报汇总,全市建设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261个,总投资2477.95亿元,其中“十四五”计划投资2207.86亿元。

2.现代物流。项目数66个,总投资约496.59亿元。

3.商务服务。项目数59个,总投资约469.09亿元。

4.健康养老。项目数7个,总投资约111.85亿元。

5.文化旅游。项目数34个,总投资约94.11亿元。

6.信息技术服务。项目数8个,总投资约75.05亿元。

7.电子商务。项目数5个,总投资约26.65亿元。

8.科技服务。项目数8个,总投资约25.97亿元。

9.节能环保服务。项目数3个,总投资约14.35亿元。

10.社区服务。项目数2个,总投资约12.60亿元。

11.金融服务。项目数1个,总投资约10.00亿元。

12.检验检测。项目数2个,总投资约4.00亿元。

13.工业设计。项目数2个,总投资约0.32亿元。

14.其它。项目数64个,总投资约290.41亿元。

五、强化保障保驾护航新格局

(一)强化组织保障

完善组织与政策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协调、统筹规划作用,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制定出台服务业创新发展政策。把好我市服务业政策制定与执行的“五关”。一要把好政策的制定关,让各类服务企业都能够参与政策制定的过程,让政策相关方都能表达意见。二要把好政策的协调关,各个政府部门之间要加强事前和事后的统筹协调,不同部门之间要积极配合,推动政策的落地。三要把好政策出台的节奏关,出台政策的政府部门要相对集中,以便于企业了解,便于部门操作。四要把好出台政策的法律关,一些应急政策的出台也要注意与现行法规相衔接。五要把好政策出台后的反馈关,强化反馈机制建设,提高政策的及时纠错和进化能力。

(二)强化机制保障

1.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加快取消充分竞争性服务业领域准入限制,有序放开公共服务领域准入限制。认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营造对内外资、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市场环境。健全公平竞争机制,强化竞争政策实施,加强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推进服务业综合改革,加快重点行业专项改革。

2.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加快行政审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层级政务信息共享,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试行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创新市场监管机制,推行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和包容式监管。

3.做好基础工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探索开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统计监测,为准确判断和分析服务业运行情况提供依据。

(三)强化要素保障

1.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服务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要求前提下,推动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明确新产业、新业态用地类型。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对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在用地指标上给予倾斜,重点保障物流、养老、托育等具有社会功能的服务业用地。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时统筹考虑服务业发展用地布局,适当提高服务业用地比例,城市和小城镇黄金地段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城乡规划确定的商业、仓储、服务设施用地,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改作他用。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加快城镇低效利用土地再开发和城中村改造,盘活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优先保障服务业重点项目用地。支持用地单位在不改变用地主体、不重新开发建设前提下,依法依规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和土地资源,发展信息服务、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支持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发展健康服务业,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业项目可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经依法批准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城市新建居住小区要预留规划面积,优先考虑家庭服务业站点发展需要。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支持利用荒山、荒地、荒滩、废弃矿山等开发旅游项目。

2.完善财税支持。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和融合类、新业态新模式领域支持力度,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大政府购买各类服务力度,形成“专项资金+引导资金+购买服务”的综合支持体系。多渠道保障资金充足,一要把更多的服务业行业纳入到服务业发展的专项基金和引导基金的范围内,吸引更多的风险基金投入。二要把一些特殊领域的服务企业纳入到高新技术企业的范围内,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的评定标准和服务企业的特点,来认定现代服务业中的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政策优惠。三要把一些行业和领域的中小服务企业纳入到政策优惠的范围,享受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四要对服务业各行业、各领域的优秀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以起到示范效应。

3.强化人才支撑。加大培育和引进服务业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队伍,将服务业高级人才需求统筹纳入重大人才工程,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人才激励机制,改进社会保险异地转移服务和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参保服务。

(四)完善监管机制

建立服务业动态监管机制,有效利用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服务行业进行事中事后监管,逐步建立以政府监管为主,企业、消费者、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格局。一要根据服务业各个行业的发展特点,建立健全各个行业的监管制度,不搞“一刀切”,实行分类指导。二要积极创造条件,制订各类服务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用标准来规范行业发展和提升产业能级。三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修订、完善、规范各行业的市场准入。四要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的退出机制,对不符合行业、企业标准的市场主体要促其退出,推进行业规范化运营。

 相关解读:《驻马店市“十四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 政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