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投稿:wulei  来源:市政府办时间:2021年08月09日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驻政〔2021〕1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

《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驻马店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年4月11日

附件

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

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全市战略意图和政府工作重点,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统筹重大战略和重大举措,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全市经济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新征程,加快高质量跨越发展、打造全国一流地级市的关键时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由大到强的转型攻坚期。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现代化驻马店建设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市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环境深度演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生新变化。

第一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绕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目标,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用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两大平台”,抢抓国家战略实施、产业和投资转移、河南加快发展“三大机遇”,发挥交通区位、生态环境、农业资源、人口大市“四大优势”,坚持强化政治引领凝聚合力、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创新驱动增强动力、扩大开放借好外力、优化环境减少阻力“五力并举”,埋头苦干,奋勇争先,“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成果,驻马店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综合实力迅速增强。生产总值达到2859亿元,较2015年增加1049亿元。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以上。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培育了食品加工千亿级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轻纺服装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以及7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生产总值跻身全国百强,跃居全国三线城市第46位。

攻坚战役成效显著。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2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和“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均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共同入选“全球减贫案例”;花生支柱产业扶贫模式,连续三年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示范案例。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44%,优良水质比例上升88.9个百分点;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和污染地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环境质量改善率位居全省前列,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超额完成。金融、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城乡面貌变化巨大。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城市创建融合推进,中心城区实施重点城建项目2000多个、完成投资1000多亿元,建成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国家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等,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全国健康城市创建工作进展顺利,凝聚形成了敢于争先、团结拼搏、克难攻坚、善作善成的创文精神,入选全国城市品牌百强榜。实施宜居宜业县城优化工程、特色小城镇发展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城乡公共服务补短板工程“五大工程”,县城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平舆县创成全国文明城市,6县创成省级文明城市,所有县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基础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759亿元,周驻南、息邢高速建成通车,上罗、许信高速和平舆通用机场加快建设,12条组团连通工程即将建成通车。宿鸭湖清淤扩容工程开创了国内大型水库清淤扩容的先河,一批重大水利工程扎实推进,现代水网体系逐步形成。青电入豫工程驻马店换流站启用送电,全市供电能力达到395万千瓦,农村户均用电量实现翻番。建成2个云计算中心,规上工业企业光纤入户率达到100%,中心城区和县城实现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森林驻马店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国土绿化提质加速,绿色空间持续拓展,累计完成造林264.13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4.2%,较“十二五”末提升12.97个百分点。在全省率先出台《山体保护条例》、推行“山长制”,生态修复矿区2.35万亩,淮河驻马店段修复基本完成。

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党政机构改革、“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国企改革三年攻坚任务如期完成,农村、金融、科技等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智汇驻马店”等人才工程深入实施,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连续成功举办23届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并结出丰硕成果,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驻马店海关开关运行,公共保税中心“两仓”封关运营,开通驻马店至宁波舟山港、青岛港铁海联运班列。开放招商成果显著,实际利用市外资金3155亿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增幅稳居全省前列。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民生支出占同期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以上,新增城镇就业40万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改薄”项目、县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通过国家验收,职教园区已入驻7所院校,驻马店高级技工学校升格为驻马店技师学院,建成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连续成功举办七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黄淮学院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连续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农民电影节,黄河戏剧节永久落户驻马店。全国健康城市和健康细胞工程创建扎实推进。残疾人事业健康发展,荣获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市。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的五年,是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五年,是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发展基础日益坚实、地位形象显著提升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把奋斗目标聚焦到奋勇争先上,把工作导向引领到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上,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始终坚持为了人民、造福人民,始终坚持大抓基层、大抓基础,在开拓进取中谱写了发展新篇、收获了丰硕成果,实现了由“二三一”产业结构向“三二一”产业结构、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由内陆城市向开放高地的历史性转变。五年来,我们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担当,谋划实施一大批重点项目,奋力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举办一系列颇具影响的会议活动,办成许多过去想办没有办成的大事,把很多不可能变成可能,驻马店的影响力美誉度大幅提升,我们靠发展赢得了尊重、靠拼搏树立了形象。五年的探索实践,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光芒,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比显著的制度优势,充分彰显了天中儿女争先竞位的奋斗精神,为我们奋斗“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规划确定的指标目标

实际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2015年基数

2020年

2020年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810

2910

2859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元/人)

33000

53000

56000

预期性

3

固定资产投资(%)

22.7

中高速增长

年均增长11.6

预期性

4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96

154.6

170.06

预期性

5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8

【175】

【198.4】

预期性

6

实际利用市外资金(亿元)

440

【3098】

【3155】

预期性

7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38

43左右

42.3

预期性

8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39.2

50左右

46.1

预期性

9

科技进步贡献率(%)

55

60

60

预期性

10

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0.36

1

预期性

11

高新技术和新兴战略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

30

40

40以上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0.31

1

0.68

预期性

13

互联网普及率(%)

61

80

80以上

预期性

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700

19540

20519

预期性

1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5

10.5

预期性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7.8

【30】

【40】

预期性

17

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95

100

100

预期性

18

贫困发生率(%)

7.7

0.5

0

约束性

19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56.8

80

93

预期性

20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69.6

85

85.4

预期性

21

人均预期寿命(年)

74.5

76

78.3

预期性

22

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万套)

3

【3.6】

【15.92】

预期性

23

耕地保有量(万亩)

1275

1275

1416.43

约束性

24

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控制规模(万亩)

50.5

68

58.33

约束性

25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20.1

20

15.3

约束性

26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3.3

5

7

约束性

27

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16.25

15

31

约束性

28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

30

约束性

29

森林发展

森林蓄积量(万立方米)

811.6

853.6

940

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

22.1

30

34.2

约束性

30

空气质量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50

65

76

约束性

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μg/m3

75

58

45

约束性

31

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0.5

41.5

45.5

预期性

32

城市生活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率(%)

92

98

99

预期性

33

地表水质量

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37.5

70

88.9

约束性

劣Ⅴ类水体比例(%)

37.5

10

0

约束性

34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化学需氧量

【9.6】

【18】

【24.27】

约束性

二氧化硫

【5】

【23】

【28.39】

约束性

氨氮

【12.3】

【16】

【19.89】

约束性

氮氧化物

【11.1】

【21.5】

【23.25】

约束性

备注:【 】为五年累计数。“—”表示暂无数据。部分数据为预计,省未正式反馈。受疫情影响,部分指标未完成目标。

第二节新发展阶段面临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内外形势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这些都严重影响着我市对外开放。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踏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使我们赶超发展的难度加大、门槛抬高;区域竞争激烈,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压力加大。但同时,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更加注重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我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我市看,驻马店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到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全省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重要时期。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扩大内需、中部地区崛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南加快发展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上升,都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我市区位、人口、农业、生态等优势凸显,近几年快速发展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影响力、美誉度明显提升,为我们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产业体系基础、现代基础设施、开放平台等蓄积的发展后劲持续增强,千万人口大市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蕴含的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生态优势作用持续显现,庞大人口资源质量提升转化的人力资本红利持续释放,天中文化凝聚的精神力量持续彰显,为我市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优势和条件。

同时,我市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制造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县域经济、乡村经济还很薄弱,金融服务能力不强;大学少、科研单位少、创新平台少,企业创新能力弱,创新人才匮乏;人均主要经济指标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偏低,农业农村发展存在短板,社会事业发展不够充分;“放管服”改革还不到位,行政审批服务效率有待提高,诚信、法治环境建设还有很多问题,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够、服务水平较低。

综合研判,我市正处于机遇叠加的“窗口期”、蓄势突破的“黄金期”、高质量跨越发展的“攻坚期”、群众美好生活需求的“凸显期”。面向未来,危中有机、变中有势,形势逼人、使命催人。全市上下要深刻认识新机遇的战略性、可塑性和新挑战的复杂性、全局性,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趋利避害,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敢于争先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建设新局面。

第二章指导方针

《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抢抓机遇、奋勇争先,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提升创新能力,奋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城市、物流枢纽城市、“国际农都”,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全力打造全国一流地级市,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开好局、起好步,为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增色添彩。

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发展保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确保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驻马店落地生根。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全市人民投身发展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凝聚起强大发展合力。

——坚持新发展理念,提升发展质量。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动力。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决破除一切制约高质量跨越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善于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向创新要动力。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大局。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现代化建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三章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和发展条件,确定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下。

第一节2035年远景目标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建设目标。经济实力、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进入全省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基本建成“国际农都”,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科技创新能力、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实现质的跃升,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经济强市。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驻马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天中文化国内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全域旅游格局加快构筑,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建设文化旅游强市。基本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空间安全高效,生活空间舒适宜居,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美丽驻马店。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全方位开放水平大幅度提高,开放体系日臻完善,区域竞争力和优质要素集聚能力明显增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凸显,建设开放强市。基本实现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安全发展体系机制更加健全,政治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网络安靖全面实现,平安驻马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现代化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人人享有更高质量健康环境和更高水平健康保障,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行为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成全国健康城市。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我市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环境,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今后五年我市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经济强市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速,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改善,社会事业进步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高,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产业体系形成新优势。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强市和现代服务业强市建设加快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现代农业强市地位更加稳固,培育形成食品加工、装备制造、轻纺服装等3个以上千亿级、10个以上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初具规模,打造“国际农都”“智造之城”“中国渔都”和中国高端专用车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及冷藏基地、新型建筑材料基地、户外休闲用品基地、电动自行车基地、生物医药基地、能源化工基地、防水材料基地、畜牧机械制造基地,全力打造“产业发达之城”。

——创新能力实现新突破。人才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一批国家和省级重大创新平台落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聚才育才用才环境大幅改善,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持续激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中西部创新高地加快形成。

——城乡融合呈现新局面。新型城镇化质量显著提升,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明显加快,城区经济发展优势明显,“一中心五组团一带六极”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支撑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动力系统基本形成。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县域经济特色强县、示范县,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省前列。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高标准市场体系加快构建,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进展。保税物流中心(B型)全面建成投用,多层次、高能级开放平台体系更为健全,营商环境显著优化,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国际交流合作更加深入广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生态文明实现新进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践行,生态强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流域水系生态廊道、山地生态屏障、农田和城市生态系统加快形成,森林驻马店基本建成。

——文化繁荣展现新景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主流思想引领力进一步增强、正能量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力大幅提升,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加快,文化强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天中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逐步缩小,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强市建设深入推进,健康驻马店建设迈向更高水平,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提升。

——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更加完善,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驻马店、平安驻马店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标

2020年基数

“十四五”目标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年均增长7.3

年均增长7左右

预期性

2

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

年均增长11.1

年均增长6.5

预期性

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6.1

53

预期性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年均增长8.9

年均增长7

预期性

二、创新驱动

5

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年均增长19

年均增长20

预期性

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

预期性

7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5】

预期性

三、民生福祉

8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0519元

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性

9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40】

【25】

预期性

城镇调查失业率(%)

6以内

5以内

预期性

10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5

11左右

约束性

11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2.52

3.6左右

预期性

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2.84

4.3左右

预期性

12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4.3

98左右

预期性

13

每千人口拥用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3左右

预期性

14

人均预期寿命(岁)

78.3

[1]

预期性

四、绿色生态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31】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30】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7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

76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

88.9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19

森林(林木)覆盖率(%)

34.2

35.21

约束性

五、安全保障

20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800

800

约束性

21

能源综合生产能力(万吨标准煤)

按省下达目标

约束性

备注:【 】为五年累计数。“—”表示暂无数据。2015年基数部分为预计数,省未正式反馈。

第四章战略行动

推动“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现代化驻马店建设,必须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使命,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融入新发展格局找准定位、探索路径,着眼夯实粮食生产、内需体系、人力资本等基础,发挥产业基础、区位交通、开放平台、文旅资源等优势,弥补创新能力、公共服务等短板,实施具有带动性、突破性、抓手性的战略行动。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产业链现代化提升工程、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不断拓展数字赋能和智能制造覆盖面,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强市、质量强市和数字驻马店。

——优质科教资源倍增行动。充分利用国内优势地区和国际科教资源,大力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中学来驻办学,加快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创新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大力引进国内外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和高端人才团队,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科技强市。

——城区和县域经济提速行动。加快推进“一中心五组团一带六极”现代城镇体系,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深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推进城市更新,促进城区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市主要指标增速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基础设施提效行动。高质高效抓好项目建设,加快5G网络、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以及综合交通、现代水网、现代物流、能源等“两新一重”项目建设,提升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城市综合防护体系,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级,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交通强市、物流强市、网络强市。

——高能级开放平台提质行动。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五区联动”“四路协同”战略,发挥好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驻马店海关等平台作用,推动明港机场临港经济区建设,积极申建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驻马店联动发展区,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加大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力度,做大做强枢纽经济、口岸经济、临港经济,提升我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打造贸易强市。

——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以打造“国际农都”为目标,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自主创新,实施村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改善工程,通过纵向农业产业链延伸、横向农业功能拓展,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四链重构”,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与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优化营商环境行动。高水平推进以“一网通办”为牵引的“放管服”改革,深化营商环境以评促改和信用驻马店建设,开展重点领域优化营商环境攻坚,扎实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县区提升行动、“一联三帮”保企稳业行动,落实好企业服务日、企业宁静日、挂牌服务企业等制度,发挥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平台作用,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省级营商环境示范区。

——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提升行动。坚持“防、治、建、调、管”并举,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协同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快推动洪汝河等生态廊道建设,深化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成果;充分利用我市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建设宿鸭湖生态旅游经济区,推动生态和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建设森林驻马店、美丽驻马店,打造文化旅游强市。

——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长效机制,持续筑牢基层基础,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深化落实“五比五不比”导向,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一体推进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涵养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

第二篇构筑高质量跨越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全区域、全产业、全环节创新链条,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

第五章加快集聚高端创新资源

抓住国家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生物育种中心驻马店分中心、现代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布局,到2025年,争创10家省级以上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增6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实现大中型企业研发中心全覆盖,力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数量进入全省前列。

实施科技强市行动,积极建设创新型城市。围绕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升级,紧盯前沿引领技术、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强化现代工程技术,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实施“十百千”转型升级创新专项等重大科技攻关工程,推动在先进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新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前瞻性引领性成果。建立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实行重大创新需求常年公开征集和定期发布制度,探索实施定向委托、择优委托等形式,健全科学分类、合理多元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技攻关效率。

推动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装备产业集聚区、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整合力量、统筹布局,积极申建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农业科研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实验室、院士工作站、中原学者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广泛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科技成果协同转化等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我市设立研发机构。实施创新引领型产业集群专项,搭建重点产业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创新转化平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高端人才引进等政策创新。扎实推动区域性科技交流合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联合研发、人员交流、资源共享、项目带动等方式开展全方位科技合作。积极推进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工作联系,促进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有效对接。拓展区域科技合作。加强国际创新合作交流。

第六章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壮大“专精特新”企业群体规模,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形成“以创新龙头企业为引领、高新技术企业为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的企业集群。实施创新型企业树标引领计划,完善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点培育30家科技“雏鹰”企业、30家“瞪羚”企业和10家创新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科技型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产业龙头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引领支撑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落实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发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名片效应,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上市引导和培育,使之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主力军。落实“科技小巨人”成长行动、科技中小企业“春笋”计划,加快培育成长性强的科技中小企业。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为重点,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和措施,实行重点培育,建立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支持机制,从研发投入、机构建设、成果转化、市场开拓、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支撑以及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给予扶持,新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和产业化载体。整合跨区域、跨行业的大数据、云信息,打造集科技成果展示、供需对接、技术交易、专家咨询与政策激励为一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驻马店科技市场网上交易平台。建立统一开放的科研设施与仪器共享机制,打通与郑州、武汉等地的科研仪器设施共享通道。鼓励各类主体自主或联合创建技术市场、科技会展机构、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机构以及从事科技成果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综合科技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第七章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打造人才集聚创新创业高地。深化“智汇驻马店”人才工程,完善产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来驻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的支持政策,引进培育一批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深入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打造“天中工匠”。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计划,健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深化科技特派员、千名专家帮千村活动,引导和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强化创新平台载体作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信息链深度融合。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和高层次国内外人才特殊支持政策,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继续实行“天中英才通”,建设人才服务站、人才社区,建好人才公寓、“双创”产业园,解决来驻人才子女就学、就医、就业等问题,解除人才留驻的后顾之忧,打造一流拴心留人的服务环境和人才生态环境,集聚各类优秀人才。按照“一事一议”原则支持引进国内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办学或设立学院,高标准谋划引进建设国内一流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分院。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优势区域,开展创新资源共享、创新生态共建和科技联合攻关,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广泛开展创业引领活动,高质量举办驻马店市创业创新大赛,评选表彰创业典型,持续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浓厚氛围,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培育全社会创新文化,完善大众科技传媒网络,大力宣传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建立崇尚创新、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尊重科技、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让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得到支持,人才创造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建立满足各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的培训体系,树立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理念,降低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创业成功率。积极发挥黄淮学院优势,与我市联合打造兼具教育、培训、医疗服务、交流协作、创业就业等多重功能的创新创业产业园。

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推进科技与金融、军用与民用、国家与地方、产业与院所“四个融合”,加快构建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协同、大中小企业和各类主体融通发展的创新生态。支持中心城区“双创”基地和创新孵化园建设,持续推进综合性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打造“双创”升级版,创建国家级“双创”基地。推进科研院所科研体制、科技成果产业化改革,建立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修订奖励办法,突出对重大科技贡献、优秀创新团队和科技人才的激励,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和发明创造科技奖励制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第八章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落实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进一步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强科普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

建立持续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提高重大创新平台运行经费补助标准,扩大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规模。统筹安排、优先保障重大科技专项、科研基地、科技队伍建设、科技基础条件等重点科技支出需求,加强对应用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社会公益研究的支持。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实施更大力度的企业研发投入财政奖补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翻一番”。

完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创新投贷联动、股债结合、融资租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专利保险等产品和服务,加快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产业融资基金。鼓励保险公司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风险保障。规范发展科技金融中介服务,加快发展信用评级、资产评估、融资担保、投资咨询等专业服务机构。支持以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要业务的小额贷款机构的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落户我市。

专栏:创新能力建设重大工程

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培育30家科技“雏鹰”企业、30家“瞪羚”企业和10家创新龙头企业。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新评价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500家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工程。新增10家以上省级以上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新增60家省级以上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临床医学中心等)。

公共服务创新平台工程。争创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和一批省级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科技型企业孵化器。

第三篇着力打造产业强市

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驱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着力构建能级更高、结构更优、动能更足、效益更好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

以制造业为核心,强化科技引领,推动产业升级,狠抓项目建设,持续实施“双百”工程,形成支撑加快工业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体系,促进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提升农副食品加工业。立足农副食品加工基础,以中国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龙头,充分发挥农畜原材料丰富多样的优势,探索“飞地经济”、融资租赁等发展模式,积极发展谷物加工、饲料加工、油料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水产品加工、蔬菜-菌类-水果-坚果加工、其他农副食品加工业,建设新型市场化运作研发机构和加工、冷链物流、粮油品质研究中心,进一步壮大粮食加工、油料加工及肉制品加工3大优势产业规模,提高优质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形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优势食品加工产业。持续开展专题招商,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构建形成“4+2+2”产业集群,即粮食、油料、肉类、乳业加工“四大优势产业集群”,调味品、食用菌“两大特色产业集群”,饮料、休闲食品制造“两大高成长性产业集群”,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以上,总产值达到2700亿元以上。

提质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以驿城区为载体建设专用车制造基地,以西平县为载体建设畜禽机械制造基地,以正阳县为载体建设以花生机械制造基地,以汝南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建设新能源电动车制造基地,以新蔡县为载体建设厨电家俱制造基地。加大科技创新和投入,推动装备制造业和信息化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层面的深度融合,并作为传统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在高端专用车、新能源电动车、智能化涉农装备等新兴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壮大传统优势轻纺业。依托西平县服装加工、上蔡县纺织制鞋、新蔡县纺织服装、平舆县皮革皮具等产业基础,推动纺织服装、皮革皮具、制鞋等产业智能化、定制化发展。重点研究纺织智能制造体系构架、数字工厂(车间)参考模型、通用技术条件、评价验证等智能制造标准。在棉纺、印染、化纤、服装、针织、家纺等行业,开展以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在线工艺和质量监控、自动输送包装、智能仓储、智能管理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试点示范,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开展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推动三维人体测量、服装3D可视化及模拟技术的实用化。鼓励建设消费者与生产企业信息交互平台、产业链协同供应平台,在服装、家纺行业,推广个性化定制和批量定制,直接对接消费需求,用工业化手段生产个性化产品。

稳妥发展现代能源化工产业。立足化工产业优势,以多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统筹推进现代能源化工等产业发展。积极发展新型生物有机肥料等深加工产品,拉长化工产业链,以小品种、高附加值为方向,延伸发展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提高中高端产品比重,建设以新型能源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的现代能源化工基地。

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产业。依托驿城区绿色建筑装备产业园、确山县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园、泌阳县绿色石材加工产业园,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体系、新型防水卷材、特种水泥、超薄石材、节能门窗、绝热隔音材料、环保涂层材料、轻型钢结构ASA板镶嵌式集成节能建筑体系等新型建材,推动产业规模化、项目集群化、企业链条化、生产环保化、发展融合化、增长多元化,促进建材产业由分散向集约、由单一向复合、由粗放向精细、由低端向高端转变,为打造全国新型建筑材料基地提供支撑。

加快发展建筑防水产业。立足平舆县“中国建设工程防水之乡”优势,打造科技创新、材料生产、施工总部、技能培训“四大基地”,发挥河南蓝翎环科院士工作站、中山大学河南研究院作用,加快建设国际防水实验室,加大先进人才、技术、设备引进力度,进一步增强平舆县防水企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建筑防水产业园区,叫响“驻马店建筑防水”品牌。培育壮大“互联网+防水”等新兴业态,引导鼓励建筑防水企业和电子商务运营平台深度合作,进一步提升平舆建筑防水品牌线上线下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提升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发展水平。建成平舆县户外休闲用品产业园,重点围绕户外加工和藤条、塑粉、枪钉、制管、纸箱、海绵、模具等全产业链聚合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进一步完善配套,壮大产业规模,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造户外用品跨境电商平台,加强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南美、大洋洲等潜在市场,在欧美等主要市场国家设立“海外仓”、户外家居展示中心、仓储中心,大力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国家级户外休闲产品检测中心,引导企业加强产品研发、专利申请、产品认证,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提高竞争力,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第二节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积极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和产业链布局,聚焦我市优势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融合部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各方力量,采用“揭榜挂帅”等组织方式,加快突破一批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提升行动,新增一批50亿、百亿级企业。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力度,开展装备首台套、新材料首批次示范应用基地和产业联盟建设,促进产业基础攻关产品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统筹存量转型、增量崛起和未来布局,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促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着力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千亿级产业和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

第三节打造智能制造业集群

加强区域产业分工协作,培育组建新型集群发展促进机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重点构建食品制造、装备制造、轻纺3个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的全产业链的千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发展10个以上百亿级特色产业,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全覆盖,支持企业加快产品迭代升级和品质提升,培育形成一批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15家以上。深入推进绿色制造,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开展绿色产业和高端再制造,培育国家、省级绿色工厂10家以上。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推广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加快补齐工业设计、研发外包、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业短板。建设黄淮学院“服装智能制造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平台,形成多方“共建、共享、共赢”的良性互动态势。

第十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着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一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产业增长引擎,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第一节加快发展高端装备产业

加快驿城区高端专用车基地建设,以提高中高档车辆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和水平为主攻方向,推动专用车产业向高端、智能、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专用运输车、轻量化货车,加快专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打造“高端专用车之都”。加快西平县、正阳县农业机械装备基地建设,以攻克核心工艺、关键零部件、关键作业装置为主攻方向,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推动农业机械向大型化、高端化、智能化、集成化、多功能化发展。加快驿城区电缆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以智能、高效、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大技术研发,突破核心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光电传输器材产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重点发展耐火阻燃电缆、控制电缆、光电复合电缆、绝缘电缆、高压电缆等特种电缆和隐形光缆、铝合金电缆等科技含量更高的电缆光缆。

第二节推进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围绕恶性肿瘤、重大传染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慢性病等领域防治重大需求,加快新药创制和产业化。鼓励医药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大型医疗机构建立转化医学和医药创新联盟,构建从先导化合物筛选、药物分析测试、转化医学研究、临床前药效和安全性评价、临床研究到中试的新药研制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资源型共性平台,加快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重点围绕临床用量大、销售额位居前列的已经到期和即将到期专利药物,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的仿制药。支持发展新型中药产品和配方颗粒药物。加强源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开发,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工艺优化与临床应用,推动创新中药产业化。推进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医药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实现药品生产过程智能化。建立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全产业链质量追溯体系,提升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提升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水平,规划建设公共医药研发基地、公共医药物流基地。支持建设一批生物药中试放大平台、动物实验中心、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公共创新基础平台以及成果转化应用平台、检测服务平台等,吸引生物医药企业和项目集聚,建设成为中部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培育发展生命健康新业态。依托我市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引进成熟生物检测机构的先进技术,建立市基因检测中心,开展出生缺陷基因筛查和诊治、肿瘤早期筛查及用药指导、新生儿基因身份证应用等,推动基因检测技术在临床诊断、疾病筛查、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深度应用。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建成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电子处方为核心内容的全民健康数据资源库,推进健康大数据资源开发应用,为全民健康精细化管理提供支撑。积极引进基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远程诊疗设备、医用可穿戴设备、体外诊断设备和软件等,开展远程健康管理、远程门诊、远程居家看护等诊疗服务。开展智慧医院建设,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提高诊疗效率,鼓励医疗机构运用互联网和远程医疗技术平台,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开展健康诊疗新服务,探索发展互联网医院新模式。

大力发展生物农业。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生物育种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和投资机构合作,强化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建设种子资源创新中心、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技术试验基地和知识产权运营与企业孵化平台、人力培养与合作交流平台、产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我市重点企业攻克一批生物育种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育种应用中的突破,构建流程化、模块化、工业化、信息化现代育种体系,选育一批优良特性突出、应用前景广阔的生物育种创新企业。支持市农科院开展生物技术在小麦、花生、玉米、芝麻、大豆、大麦、蔬菜、食用菌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

大力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重点扶持智能康复机器人、3D打印、新材料等中高端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将老年人、伤病人护理照料,残疾人生活、教育和就业辅助、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等作为优先发展领域。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康复辅助器具生产示范园、经济开发区康复辅助器具科技产业园、中医康养等项目建设。依托综合服务中心和日间照料中心,组织开展康复器具租赁试点工作,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品进家庭、进社区、进机构,率先建成供应主体多元、经营服务规范的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体系。到“十四五”末,力争将驻马店市打造成为中原地区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和服务产业

推进工业锅炉和窑炉节能改造,重点发展新型高效锅炉系统设备、燃气窑炉、燃油锅炉、生物质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环保装备,实现锅炉窑炉的清洁燃烧和超低排放,做大做强具有我市特色的环保型装备和技术,形成中国节能环保锅炉领域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大力发展新型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以废弃矿石、煤矸石、工业副产品石膏、粉煤灰等为重点,引进国内外循环利用龙头企业,建设确山县、泌阳县新型建材生产基地。支持秸秆代木、纤维原料等新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完善配套产业及下游产品开发,延伸秸秆综合利用产业链,积极发展秸秆轻体板、轻质复合墙体材料等,建设平舆县、遂平、汝南、新蔡县家居产业基地。推进西平县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园建设。

以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优先发展产业关联度高、市场潜力大的节能环保技术装备,重点发展余热余压利用、高效电机、变压器、节能锅炉等重点节能装备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金属治理等重大环保技术,以及资源循环利用技术装备技术,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和先进环保装备的供给能力。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服务骨干企业,大力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技术产品推广使用,推广园区第三方治理。到2025年全市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

第四节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重点建设泌阳县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加快提升产业集聚度,进一步优化产业链条,培育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重点布局新型显示、电子材料、智能终端及其配套产品和信息安全产业,加强信息安全共性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推进信息安全关键基础硬件研发及产业化,带动软件、平台及服务发展。

第五节加大力度做优新材料产业

围绕汝南、驿城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等优势产业需求,以提高可靠性和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新型动力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支持发展镍氢电池、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鼓励发展下一代高比能动力电池,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正极、负极等关键材料。

加快玻璃行业产品升级和转型,重点发展节能玻璃、超薄超白玻璃、涂膜玻璃、高代频显基板玻璃、电子级玻璃纤维等高性能产品,推动节能、光伏、低辐射、超薄屏显、覆膜等玻璃加工技术创新,推动玻璃由建筑材料向功能材料转变。

第六节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电动车)产业

依托驿城区新能源汽车和汝南新能源电动车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动车整车,积极推动电动专用车、电动乘用车、电动场地车等整车产业化和扩量提质,打造全省重要的新能源及车联网产业基地。增加车型储备,努力提高车身结构和材料轻量化技术水平,形成规模化生产能力。着力突破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积极发展大功率永磁电机及电动汽车(电动车)整车控制系统,加快电力电子模块、高可靠控制器、传感器、执行器、能量优化管理系统等配套产品,加快开发混合动力多能源管理系统,积极发展大功率等车用功率型电子元器件。

第七节加大力度推进5G产业

加快5G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稳、宽、活、智”承载网,保障5G网络建设需求。开展5G规模组网,推动公共建筑物、弱电井管道、杆塔、绿地等资源向5G基站建设开放。组建驻马店5G产业联盟,依托产业联盟、黄淮学院“河南省智慧照明重点实验室”及市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聚焦5G发展、光纤宽带网络、政府信息化、新型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合作伙伴,构建新型数字经济生态圈。建设5G设备生产制造及产业应用基地,发展智能网联车、自动驾驶、智慧物流、5G+VR/AR及智慧文旅产业,助力我市5G全产业链条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加快发展5G+智慧农业产业,积极发展和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构建“全程光谱、精准高效、信息共享、数据决策”的“5G+农业光谱大数据+农业物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中国农业光谱大数据+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5G应用示范基地,对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产教融合发展国际论坛、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等各种大型国际级国家级会议、活动、赛事、演出进行高品质网络直播,提升城市形象。实现5G+物联网,探索构建基于5G技术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5G智慧园区、5G+VR/AR、5G智能工厂、5G智慧医疗、5G智慧校园、5G智慧交通、5G智慧城市建设。

第十一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生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进业态模式创新和品质提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融合发展,推动服务走向高标准、高品质、高质量、高端化发展,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市。

第一节高质量创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全面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提升冷链、电商等特色物流发展水平,建成马庄铁路物流园,新建3-5个大型冷链物流加工拨配基地;加快电商物流发展,培育建设3-5个有影响力的电商综合物流平台、15个大型电商物流产业园,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000亿元以上。健全城乡冷链物流网,构建肉类冷链体系、速冻食品冷链体系、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冷链体系、乳制品冷链体系、医药冷链体系等重点产业全链体系,推进冷链物流园区、城市低温配送中心、冷链共同配送、产地冷库建设、农产品配送直销平台、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冷链质量追溯和安全监管等7大工程建设,打造“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新模式、高效率”现代冷链物流体系。构建四级快递物流体系,建设“市有园区、县有中心、镇有门店、村有站点”的四级快递物流体系,推进全国“快递进村”试点城市建设。推进电商物流园区建设,创新消费品商贸流通模式,鼓励发展消费品电商自营物流,提升社区电商物流服务功能。完善农村电商配送及综合服务体系,发展大宗商品电商物流。立足“国际农都·智造之城”的产业发展定位,依托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驻马店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畅通流通网络“大动脉”,打通城乡流通“微循环”,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枢纽,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争创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健全高质商务服务业。依托高铁片区,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鼓励发展各类商务主体,引进银行总部、咨询、贸易等企业,规范发展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经济仲裁等法律服务业,培育发展科技信息、中介服务、项目策划、项目融资、财务顾问、并购重组、上市等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业,扶持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业,鼓励发展市场调查、资信服务、健康咨询和广告宣传等服务业,构建种类齐全、分布合理、功能健全、运作规范的现代商务服务体系,促进驻马店市商务经济发展。依托驻马店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实施驻马店对外开放战略,为驻马店企业提供便捷的家门口的进出口货物报关、减免税、加工贸易等通关服务,使诸多“驻马店制造”便捷走出国门,步入高速通关时代。

推动现代金融业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增强金融实力,丰富金融业态,培育壮大保险、融资租赁、资产管理等多元化金融主体,大力推动优质企业上市融资,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优化提升驻马店市金融服务平台功能,持续扩大无抵押无担保信用贷款规模。争取到2025年,全市新增3-5家上市、挂牌企业,引进2-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超过5000亿元和3000亿元。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加快构建机构集聚、业态丰富、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运行稳健的现代金融市场。将金融供给侧改革和减少资金外流作为金融业发展重点,推动金融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壮大市县投融资平台,规划建设市金融业集聚区。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不断提高金融运行质量,积极防范各类金融风险,实现全市金融服务环境不断优化。

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展会。中心城区以区域高端消费人群以及区域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大力谋划特色商业街区,建成特色商品云集的驻马店时尚消费中心、各类商品丰富齐全的区域大型商业中心,同时加快社区商业的建设,打造自然文化特色突出的驻马店优质休闲度假生活圈。以国际会展中心为载体,依托农洽会的影响力,持续提升驻马店国际地位。充分发挥会展在资源配置及国内外交往中的重要中介职能,搭建驻马店与国内外交流的桥梁,做精、做专涉农主题展会,通过一系列涉农主题展会的承办,推动产业双向开放,进一步提升驻马店市产业知名度,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进驻落户。以专业化、专门化成为国内外涉农会议的标杆,力争将驻马店打造成世界涉农会议的中心,衍生发展多元会展服务。

推动研发设计业发展。继续围绕本地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突出“外引内联”,引导域外工业设计企业为本地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商业模式设计等专业服务,支持服装服饰、食品、装备、家居等行业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整合现有资源,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鼓励建立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设计服务中心,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企业合作。

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积极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促进定制生产等模式创新发展。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面向工业行业应用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促进工业生产业务流程再造和优化。推动工业企业与软件提供商、信息服务提供商联合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数字化水平。

第二节全面多样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名片式”发展现代文化旅游业。积极挖掘天中文化、红色文化、盘古文化、嫘祖文化、驿站文化、车舆文化、冶铁铸剑文化和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西游文化等特点,结合旅游业发展,打造精品文化路线。将“吃住行游购娱”传统旅游六要素和“商养学闲情奇”新六要素充分结合,积极推进全域旅游、智慧旅游,全力做强“六山四湖”、做精“两馆一站”、增厚“两城一寺”,做优西部山区、宿鸭湖等自然生态资源和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边省委革命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做大“四带三区”乡村旅游,构建大旅游、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引导,加大奖补力度,推动乡村旅游规范化加快发展。加速布局5G+VR旅游,将5G和VR赋能文旅产业,创新旅游模式,积极推出云旅游,培育建设全域云旅游平台,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全省旅游消费示范区”。到2025年,全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达到40家以上,力争实现主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20年翻两番,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4%,旅游总收入超过650亿人民币,年接待游客量突破8000万人次,形成8-10个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文化产业和企业集团,把我市打造成为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旅游吸引力显著增强、文化旅游供给力较为丰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旅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和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文化旅游强市。

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保障重点、适度普惠”的原则,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全面放开健康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多元办医和医养结合,积极发展嵌入式社区养老、护理型养老、智慧养老和中医养生服务,保障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养老服务足量供给,打造全链条健康养老产业。加快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企业年金保险业务,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到2025年每个街道办事处至少建有1个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有条件乡镇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机构实现全覆盖,所有养老机构能够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0%以上,符合标准的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95%以上的乡镇和7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设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探索医疗、康复和养老一体化服务模式,建设市健康养老产业园。

多元发展特色餐饮业。围绕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驻马店食品制造产业集群以及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积极发展特色餐饮业,大力发展汝南等各县特色小吃,扩大宣传力度,打造“天中美食”品牌,在中心城区打造“世界美食城”,扩大“天中美食”在国内外影响力。

持续推动体育服务业发展。大力推动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促进体育市场繁荣。重点培育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业,促进康体结合。加快发展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大力普及健身跑、自行车、登山等运动项目,高水平承办嵖岈山国际马拉松赛,支持举办宿鸭湖环湖自行车赛等户外运动,带动大众化体育运动发展。

发展法律服务业。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业,推进法律服务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提升面向基层和普通百姓的法律服务能力,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服务,加大对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法律援助和服务的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业。发挥我市人口资源红利优势,加强基础服务型人才市场供给,为更多市民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化解家政服务有效供给不足、行业发展不规范、群众满意度不高等问题,积极发展家政、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家庭服务业,支持大型家庭服务企业在社区设立连锁便民服务网点。

第三节均等布局公共服务业

加快发展公共服务业,完善城市设施,充实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完备的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体育、邮政快递、公共交通、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为方向的设施完备、运作高效的公共服务领域。兼顾老城区和新城区发展,注重新区的公共服务配套,建立与居民生产生活相适宜的配套服务体系,构建与驻马店发展相匹配的发达、优质、公平、绿色、低碳的公共服务业体系,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产品,充分应用现代化信息及软件技术,搭建智慧社会管理、智慧教育文化服务、智能健康保障等电子化公共服务平台。

第十二章加快数字经济发展

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园和大数据中心,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三化融合”,建设数字经济强市。加快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产业,引进培育数字经济龙头企业。实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示范工程,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远程协同办公等在线新经济。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县城、智慧社区,加快“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整合公共安全、市政管理、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空间地理等领域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5G+工业互联网”的先导应用,协同推动人工智能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的融合应用。

依托中国农加工投洽会谋划“两网一平台”信息化项目,打造集B2B、B2B2C平台优势为一体的中国名优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通过持续优化平台运营,整合沉淀交易数据,建设全球农产品大宗商品信息的交互中心、项目投资洽谈贸易的对接平台和优质农产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实现农产品的“买全球、卖全球”,打造“永不落幕的农洽会”。

发展数字化赋能下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和体验经济,利用数字技术加强服务业对工业的服务能力,发展柔性制造。创新数字要素配置,推进企业数据、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发展大数据交易市场,促进服务业不同领域和其它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市县数字档案馆、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非遗馆。加强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政府民生服务项目引进优质供应商落户驻马店,以项目换企业、换市场。以服务行业为切入口,优先鼓励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

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数据资源统一管理,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全面实现政府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政务数据“一网通享”。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完善全市统一数据共享开放平台。健全安全保障体系,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提升全民数字技能,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第十三章建设高能级产业载体

围绕纳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坚持改革创新、绿色集约、区域协同、特色发展,增加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两区综合载体功能,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先行区。

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优化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突出主导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培育,完善高水平技术服务、高标准公共服务体系平台和高品质生活服务设施,推动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高端化发展,县域产业集聚区特色化发展。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全面推进产业集聚区提升亩均投入和收益,不断提高亩均投资、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确保亩均投资达到230万元以上,税收达到15万元以上。实施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整备、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加快产业集聚区提质增效。推广“管委会+公司”等管理模式,增加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加快服务业两区转型发展。聚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强化与产业集聚区协作联动,推动商务中心区功能集成提速、高端要素集聚、特色品牌提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形成产业服务和城市服务优势彰显的高品质功能区。推动服务业专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吸引集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检验检测、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服务业,打造一批支撑区域主导产业发展和融合创新发展载体。

专栏: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新培育15个国家智能工厂(车间),创建10个国家、省级绿色园区(工厂),建设1个以上智能化园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节能环保、新材料、电子信息、5G等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行动,培育2个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先进制造业工程。重点建设驿城区专用汽车、平舆县户外休闲用品、遂平县休闲食品、西平县纺织服装、上蔡县服装制鞋、正阳县花生加工、确山县建筑装配、高新区生物医药、汝南县新能源电动车等优势制造业。

现代服务业工程。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1个国家级冷链物流基地,1个国家级物流示范园区,打造8-10个省级服务业专业园区。

数字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实施市大数据产业园和国家农业农产品加工贸易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市县数字档案馆建设、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非遗馆。建成市新型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培育10家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建成黄淮学院数字化产教融合的人才实训基地,建立全市统一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第四篇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推动供给与需求互促共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内需与外需相互融通,为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第十四章积极畅通经济循环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产供销有效衔接,以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畅通现代市场体系,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全面融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充分释放内需潜力。优化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积极扩大出口,增加优质产品进口,实施贸易投资融合工程,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

第一节注重优化和稳定产业链

大力推行“链长”工作制,分产业制定产业链循环图、区域分布图、现代化提升方案,按照“一个产业链、一个方案、四个清单、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原则,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产业,不断提升在国内价值链的位置,迈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增强比较优势,提升在价值链中的重要性和位置。发挥产业基础和区位交通等优势,深入开展延链补链强链工程,加速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巩固传统产业优势,强化优势产业领先地位,提高制造业比重,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着力打造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提升在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地位。

第二节提升供应链竞争优势

分行业精准施策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强化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能化协作,完善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采购分销网络,推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建设全国性现代制造业和大宗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鼓励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物流配送、生活服务、农业产业化等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资源,积极发展应收帐款、存货、预付款融资和保险、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培育2-3个省级供应链领先企业(平台)。

第三节建设现代流通网络枢纽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软硬件和平台建设,优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促进商贸流通体系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建设一批区域性专业市场和全国农产品交易市场,提升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推动流通企业向全渠道平台商、集成服务商、供应链服务商、定制化服务商等转型,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第四节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推动农产品加工贸易向产品研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扩大农产品、食品、专用车、医药、化工、服装、户外休闲用品等商品出口规模,推动中外合作园区建设,实现更高水平“买全球、卖全球”,积极发展转口贸易、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贸易和市场采购、外贸综合服务等贸易新业态。

第五节健全融入双循环体制机制

破除妨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推进商贸流通,促进商贸流通网络和生产制造衔接配套。全面提升驻马店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门户功能,在建设国际国内农产品和农产品加工贸易大数据中心等方面实现突破。依托国家双边合作交流平台,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双向经贸合作领域。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培育具有全球视野的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市内产品、服务走出去。

第十五章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投资活力,加大补短板投资力度,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更好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第一节优化投资结构和方向

扩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围绕以高能级创新平台、5G网络、数据中心、充(换)电站等为重点的新型基础设施,以公共设施完善升级、城市更新等为重点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高铁、高速、骨干公路网、电力、现代水网、生态廊道为重点的重大工程,滚动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加快企业“三大改造”,推动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持续加大市政工程、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幼、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领域投入,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第二节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落实放宽民间投资准入政策,在行业准入、资质标准、招投标、政府采购等领域对各类性质企业一视同仁。完善涉企政策信息公开和推送制度,及时向社会发布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信息,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引导民间资本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规范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加强PPP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审查,创新运营模式,建立合理投资回报机制。

第三节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统筹编制政府投资计划,优化政府投资安排方式,加快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型升级,推进交通、水利、城建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整合精简工程建设项目报建手续,集成推广“告知承诺”“多评合一”“区域评估”等改革举措,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有效盘活存量资产,完善政银企社对接机制,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鼓励发展企业债转股与投贷联动。完善项目谋划、储备、推进机制,健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推动各类要素资源向优质高效投资领域集中,全链条提高投资项目落地实施效率。

第十六章全面促进消费

顺应消费多元化、个性化、品质化趋势,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加快构建传统和新兴、线上和线下、城镇和乡村融合发展的消费格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一节推进重点领域消费提档升级

多措并举促进汽车等商品消费,推动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落实强制报废制度。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财税支持政策,大力发展汽车后市场和二手车交易市场,鼓励特定领域老旧机动车提前报废更新。落实电子电器消费品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健全废旧家电、消费电子等耐用消费品回收处理体系。鼓励实施景区门票减免、演出门票打折等惠民政策,积极发展旅游短租服务和自驾游、旅居游服务。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动传统消费提档升级,补好城乡消费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住房消费健康发展。

第二节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积极培育新型消费,加快发展旅游消费,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推动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完善“智能+”消费体系,发展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扩大智能化产品和高品质服务市场化供给。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组织开展“美食节”“音乐会”等活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培育城市夜间消费中心、文旅消费集聚区。激发农村消费潜力,扩大电商、快递、品牌商超农村覆盖面,引导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兴消费向农村延伸。引导高端消费回流,推进跨境电商境内外商品同款同价,争取设立特色市内免税店、口岸免税店,积极引进优质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

第三节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扩围增收

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落实工资水平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深化机关和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普遍实行全员绩效管理。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拓宽居民经营性、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通过创业经营、租赁服务等途径增加收入。

第四节优化提升消费环境

增强城市集聚优质消费资源和服务高品质消费功能,鼓励发展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和品牌经济,加强高品质步行街、商业综合体、新型商圈建设,培育市县特色消费中心。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培育县城消费节点。完善线上线下一体融合的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和服务责任追溯体系,广泛开展消费后评价,深化放心消费创建。畅通消费者维权渠道,完善消费者维权服务,加大电商、金融等重点领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加强消费品和服务质量监管,营造便捷、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五篇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坚持核心引领、多极支撑、整体联动,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积极推进城市品牌创建,对标国家城市品牌评价标准和先进地级市,不断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公信力,打造一流地级市。

第十七章增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以国际化、现代化、生态化为方向,增强枢纽辐射、创业创新、开放带动、文化引领等功能,集聚高端发展要素,全面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把中心城区打造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优化中心城市组团空间结构,加快推进“一中心五组团一带六极”现代城镇体系(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遂平、汝南、确山县和西部山区及东部宿鸭湖地区为组团,打造以西平、上蔡、平舆、新蔡、正阳、泌阳县为支撑的沿边经济发展带和沿边经济增长极),发挥中心城区“头雁”效应,提升辐射力、吸引力、带动力。根据各区发展基础和资源禀赋,推动以产兴城、依城促产、错位发展,驿城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生活性服务业,打造宜居宜业新驿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会展经济、健康养生等现代服务业,建设生态新城;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5G、农产品加工、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产城融合“样板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玻璃、生物医药、现代化工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进区。加快“六大片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繁荣商业经济,打造中部传统商圈、东部体验消费商圈、西部健康休闲商圈、南部文旅创意商圈、北部科教服务商圈“五大商圈”,培育壮大金融、科技服务、总部、楼宇、数字、现代商贸物流等城市经济业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中心城区和遂平、确山、汝南实现产业、交通、生态等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社会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促进资源共享,建设紧密相连的产业轴、交通轴、生态轴、半小时“经济圈”。不断增强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人口集聚,到2025年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50万。

第十八章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开展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创建,打造产业先进、充满活力、城乡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强县。坚持产业为基、集聚发展,发挥各县比较优势,优化县域发展布局,推动遂平县突出转型提质,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其它8县突出特色高效,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发展能级,争创全省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和文明城市创建,突出抓好县城建设,实施宜居宜业县城优化工程,统筹新城区开发扩容、老城区有机更新、产业集聚区功能完善,促进餐饮、旅游、教卫、文娱、展会、购物“六大消费”,完善景点、街区、商圈、学校、楼宇、交通、市政“七大载体”,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乡村为腹地的县域发展体系。健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组织领导、扶持引导、奖惩激励等机制,完善区域协作、资源调配、收益共享等机制,切实抓好粮食提质、产业提级、环境提标、治理提效、文化提振、人才提优、改革提速、收入提升“八项任务”,扎实推进“五大振兴”,支持各县申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激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力争到2025年,各县生产总值均达到300亿元以上,其中西平、正阳、汝南、遂平4县超350亿元,上蔡、平舆、泌阳、新蔡4县生产总值超400亿元;各县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达到15亿元以上,其中泌阳、新蔡、遂平3县力争达到20亿元左右。到“十四五”末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260万人以上,其中新蔡、泌阳、平舆县城常住人口超过35万人,上蔡县城常住人口超过30万人,其他县城超过25万人。支持有条件的县打造县级城市。

坚持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按照规模适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特色鲜明的要求,针对融城型、卫星型、区域中心型、交通枢纽型、工矿型、旅游型等不同类型的小城镇,选择30个左右的重点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使之成为集聚产业和人口、服务“三农”、实现农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创新重点镇发展机制,在政策制定、项目安排、土地供应、产业引导、综合执法等方面对重点镇建设发展予以扶持。探索经济发展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赋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支持有条件的镇结合自身的自然资源、历史传统、民风民俗、地域文化,培育、创建一批功能各异、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小城镇。

第十九章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空间,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让城市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统筹城市结构优化和功能完善,科学规划城市功能片区,统筹推进新城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推进水电气暖、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完整社区建设,改造提升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增强建设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补好城市路网、水网、管网、绿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控,实现城市设计与空间规划有机衔接,塑造特色鲜明、功能多样、尺度宜人的公共空间。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使城市自然资源、历史景观和现代风貌有机融合,提升城市魅力,延续城市文脉。加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管理,推动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分级分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和省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全面融合,建设“城市大脑”中枢平台,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多渠道多途径解决困难群众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加快棚户区改造,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因地制宜建设共有产权住房和人才公寓,大力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完善长租房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前瞻布局城市生命线系统、应急救灾和物资储备系统,完善公共场所、建筑应急避难设施和重要区域人防工程,强化重要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维护管理和人口密集场所安全监管,建设抗风险能力强的韧性城市。

第二十章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简化户籍迁移手续,加强落户政策宣传,开通线上申请审核系统,大幅提高落户便利性。推进“三个市民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口、城中村和城边村居民转为市民。

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参照国家和省标准制定我市基本公共服务标准,推动未落户常住人口逐步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运用信息化手段建设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增加学位供给,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入园政策,使其享有普惠性学前教育。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大力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贯彻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对农民工等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或吸纳农民工较多企业开展岗前培训、新型学徒制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第六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国际农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十一章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新时期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推进优质粮食工程,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60亿斤以上。持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打造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5年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和智慧气象保障工程建设力度,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打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版”。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培育西平、遂平、汝南、上蔡等小麦等良种繁育基地,提高农业良种化水平。健全动物防疫和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完善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建设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应、粮食储运交易、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制造、农业科技研发基地。

第二十二章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六高六化”(产品质量高、产业效益高、生产效率高、经营者素质高、市场竞争力高、农民收入高,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为方向,以打造“四区四中心”(粮食生产核心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产品及农机交易中心、农产品仓储物流中心)为目标,以国际化视野、标准、技术和系统化思维、工业化理念,以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双轮”驱动,高标准推进“国际农都”规划建设,力争“国际农都”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第一节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农业科技研究,增强公益性服务机构能力,加强植保、测土配方施肥、水利技术推广、基层农技推广及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能力,理顺管理体制,增强基层服务能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气象防灾服务能力。完善农技推广机构服务,建立健全高校和科研院所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鼓励供销合作社发展“农资+”技术服务推广模式,推动农资销售与技术服务有机结合。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探索并推广“技物结合”“技术托管”等创新服务模式。探索“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新手段,提高服务的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提升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水平。

积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企业引领、农民合作社为纽带、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联动发展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积极吸引国内龙头企业在我市建立生产加工基地或区域性总部,到2025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50家,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50个以上。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切实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缺瓶颈。积极培养农村科技骨干和实用人才,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建立完善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按照“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思路,鼓励和引导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加快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市县乡村四级管理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村有服务站点、乡镇有流转中心、县有交易市场的流转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健全乡村调解、县级仲裁、司法保障的纠纷调处机制。

第二节推进农业产业多链同构

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部署创新链、完善政策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壮大肉、面、油脂、乳、果蔬制品等产业集群,加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培育,推动“国人粮仓”迈向“国人餐桌”。开展农业全产业链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强优质粮油品种研发推广,打造“天中”品牌。推广绿色种植和收储新技术,完善农产品仓储保鲜和粮油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快发展粮油直采直供模式,提升收储调控能力。充分发挥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的聚核作用,推动“四基地一中心”形成规模,打造“全国一流、世界领先”农产品加工业“硅谷”。

第三节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

调整优化种养业结构,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林牧渔产品基地,做大做强现代高效畜牧业,打造“中国渔都”“中国牛城”“中部奶都”“中国花生之都”等特色品牌,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以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品牌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白芝麻、优质食用菌、优质林果、优质草畜等,优质小麦面积发展到650万亩、优质花生稳定在500万亩以上、优质白芝麻稳定在85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发展到180万亩,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7亿袋,鲜品总产达到100万吨,水产品产量达到11万吨,优质林果达到45万亩以上。到2025年,省知名农业品牌达到80个以上,“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达到350个以上。

实施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行动。大力发展粮食、油料、畜禽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持续推进调味品、食用菌、果蔬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承办好中国农加工投洽会。以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加大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招引力度。支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培育行动,支持建设一批农业产业优势明显的小城镇。

实施产业园培育行动。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行动,加快推进正阳花生、泌阳夏南牛2个国家级和平舆白芝麻、遂平优质小麦、泌阳食用菌、汝南番茄、西平蔬菜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到2025年创建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培育一批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开发农业新功能,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培育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定制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实施质量提升行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品牌强市战略,强化质量安全监测,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为切入点,有序扩大农产品追溯管理范围,建立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服务机构。持续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风险的底线。到2025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80%以上的规模农业经营主体基本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全市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站全面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50%以上县区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实施新型主体培育行动。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支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服务、托管服务等,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加快培育家庭农场,推进家庭农场示范创建。到202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5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3万家。立足服务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重点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支撑作用。

实施现代畜牧业提升工程。坚持“稳猪、提牛、强奶、扩羊、壮禽”的发展思路,重点提高生猪产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保持生猪生产优势,迈向“生猪强市”。充分发挥夏南牛的品种优势,积极推进肉牛规模化养殖和“托牛所”建设,提高肉牛生产能力,建设“中国牛城”。下大力气发展奶产业,打造“中部奶都”。扩大肉羊生产规模。进一步壮大禽类生产。加快推进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促进我市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现代农业强市提供有力支撑。广泛应用现代畜牧业科技装备和先进技术,不断提升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主要畜种规模养殖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普遍提高畜牧业从业者科技文化素质,畜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培育高素质从业者1万人以上。驻马店畜牧产品品牌市场占有率和产品认可度明显提高,品牌价值显著提高,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3:1,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5%以上,实现由畜牧业大市向畜牧业强市转变。

第四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融合载体与平台建设,搭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创新载体加速产业融合。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积极引导工商资本投入优势产区,推动产品加工增值链、资源循环利用链、质量全程控制链有机融合。强化科技支撑,推广物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的应用,扩大品牌影响,重点围绕优质小麦、花生、蔬菜、白芝麻、生猪、肉牛奶牛、肉羊、食用菌、中药材、调味品10大产业,培育10大优势农产品加工基地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和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农产品品牌,积极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托“中国农加工投洽会”,建设“两网一平台”、涉农数据库、农业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系统等,打造一体化农产品全程电子商务管理与服务平台,开展农作物精准管理、名优农产品全球交易等应用,构建智慧农业体系。

第五节丰富乡村经济业态

强化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有机结合,深入发掘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功能和价值,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田园综合体。围绕乡镇主导产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产业强镇。推进城市近效都市农业提档升级,因地制宜发展沟域经济、林下经济和乡土特色产业。开展乡村旅游星级民宿、示范村创建,积极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支持泌阳县、汝南县申报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健全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动农民分享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十三章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根本的工作导向,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加快推进美丽生态宜居乡村建设。

第一节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

科学编制县城村庄布局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优化布局乡村生活空间,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和乡村生态空间。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档升级乡村电、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和服务能力全部达标,发展多种形式的乡镇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第二节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持续开展“千万工程”示范创建,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深入实施村庄清洁和乡村绿化美化,全面改善村容村貌,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完善村分拣收集、镇回收清运、县统一处置、有机垃圾生态处理的分类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以乡镇政府驻地和中心村为重点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改厕与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有机衔接,实施农村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进“四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房建设质量,推进宜居型示范农房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

第三节建设文明善治乡村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选好配强农村党组织书记,健全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长效机制,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深化拓展“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村级议事协商制度,加强村级权力有效监督。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推动“一约四会”普遍覆盖,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实现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制定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措施,推动黄淮学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专业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和离岗创新创业,加强城乡、校地、校企之间人才合作与交流,增强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育造就高素质农民队伍。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持续开展法治乡镇、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以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为重点,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发挥群众参与治理主体作用,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线上线下结合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强的基层组织保障。

第二十四章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加大闲置宅基地和闲置房屋盘活利用力度。积极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保障农村承包土地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

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完善落实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落实吸引人才返乡入乡留乡政策,深入实施乡土人才联络回归工程,推进返乡创业示范县建设。健全科技特派员、科技副县长、博士服务团等制度,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成果转化推广激励。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普惠金融农村覆盖面,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鼓励工商资本到乡村发展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乡村产业,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完善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综合平台功能。

第二十五章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发展壮大特色扶贫产业,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巩固提升脱贫成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检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及时发现,及时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在脱贫村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开展消费帮扶和扶志扶智,加大以工代赈投入,扩大实施范围和受益对象。落实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促进老区面貌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专栏:乡村振兴重大工程

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160万亩以上,提升建设240万亩以上。

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工程。创建2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

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工程。规划新改建农村公路4600公里。实施危桥改造10000延米,实施公路安防工程2500公里。实施集中供水厂、村级供水站、供水管网新建改扩建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按省定目标建设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改造农村户用厕所。

第七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慧化升级,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第二十六章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

以综合交通、智慧交通和绿色交通为基本建设要求,构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为主体的交通运输骨架,着力强优势、补短板、突出大枢纽、大通道和普性网络建设。以铁路、国省干线、城市轨道交通相互衔接,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大进大出、优进优出的立体综合交通骨干网络,构建“三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打造交通强市。

构筑多层次综合枢纽。全力推进南驻阜高铁规划建设,力争尽快开工;规划研究沿淮高铁和南驻周商城际铁路,谋划研究濮阳至潢川高铁(驻马店段)、焦作至平顶山至随州铁路(驻马店段)、驻马店西站—嵖岈山空轨项目,打造“十”字型铁路枢纽格局。加快明港机场临港经济区建设,建成平舆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遂平、泌阳等通用机场,打造以空陆双港为主、多式联运的交通门户枢纽。加快产业园区、物流园区和大型企业铁路专用线的建设,为多式联运的开展提供基础。

畅通立体化骨干通道。全面推进“六纵八横”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建设,到2025年新增通车里程288.4公里,通车里程达到872.6公里,实现“县县双高速”。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普通干线公路一级公路总里程达500公里以上,二级及以上公路占比达70%以上,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干线公路穿城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与重要枢纽节点间实现顺畅衔接。积极推进内河航运,加快建设洪汝河通江达海通道。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100%通硬化路,争创“四好”农村公路示范市。改建升级国省公路,提高“外环”建设的主骨架等级,强化普通国省道断头路等外路建设,实现国省干线公路的全面贯通。改造普通国省干线二级公路,以市际通道和省道为重点,提升路网整体技术水平,强化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结。

打造高品质运输服务。强化综合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优化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网络,推动形成层次分明、功能完善的铁路、公路、航空的综合运输枢纽。加强城乡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提升综合枢纽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水平,完善旅客“一票式”联程、货物“一单制”联运服务,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均等化,促进客运枢纽与铁路、公路、航空等相衔接,货运枢纽布局与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相衔接,满足客货“零换乘、无缝隙”运输需求,加强设施养护和安全综合治理,打造一流交通服务,形成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提升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战略地位。

专栏: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重大工程

“三纵三横”对外综合运输通道。“纵一”:邯潢通道。“纵二”:京广通道。“纵三”:月益通道。“横一”:周驻南通道。“横二”:南驻阜通道。“橫三”:淮息通道。

“六纵八横“高速网。“六纵”:大广高速、上蔡至淮滨高速、安罗高速、京港澳高速、许信高速、许昌至广州高速(原焦桐高速);“八横”:沈丘至舞阳高速、周口至南阳高速、沈丘至卢氏高速、新阳高速、确山至阜南高速、沪陕高速、息邢高速、沿淮高速。

铁路补短工程。全力推进南驻阜高铁规划建设,力争尽快开工;规划研究沿淮高铁和南驻周商城际铁路,谋划研究濮阳至潢川高铁(驻马店段)、焦作至平顶山至随州铁路(驻马店段)项目、驻马店西站—嵖岈山空轨。

通用机场建设。建成平舆通用机场,规划建设遂平、泌阳等通用机场。

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全面建成安罗高速上蔡至罗山段、许昌至信阳高速驻马店段。建设并力争建成沈丘至卢氏高速沈丘至遂平段。积极推进沈丘至舞阳段、上蔡至淮滨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新阳高速公路与兴业大道交叉处和新阳高速与嫘祖大道交叉处等互通式立交。谋划研究阜南(豫皖界)至确山高速公路、沿淮高速公路。

市县干线公路快连工程。建设国道107驻马店境漯驻交界至驿城区水屯段东移改建工程,国道107驻马店市境驿城区水屯至驻信交界段东移改建工程等。

干线公路环城绕越工程。建设国道328泌阳城段绕城,国道230正阳县城段绕城,国道240泌阳县城区段绕城,省道333正阳城区段改扩建,省道213正阳县城段改建工程。

干线公路瓶颈疏通工程。建设驻马店至明港机场段改建工程,国道328驻马店境新蔡平舆交界至平舆县城段改建工程,国道328驿城区蚁蜂至竹沟段改建工程。

干线公路交旅融合工程。建设省道227黄西河至周驻南高速公路连接线改建工程,省道331驿城区蚁蜂至泌阳贾楼与国道240交叉段改建工程,省道335驻马店正阳县境改建工程等。

内河水运。积极推进洪河新蔡张庙桥至入淮口航道工程前期工作。谋划研究汝河航运工程(宿鸭湖至板桥水库)和淮河航运工程(驻马店境)。

第二十七章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

坚持新发展理念,遵循能源安全新战略,深入推进“四个革命、一个合作”,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完善能源基础设施供给体系,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加快构建绿色、低碳、高效、安全的能源支撑体系。

强化能源输配网络。完善以特高压合建站为核心、500千伏“四站”为骨干,220千伏“五环”为肌体的“中”字型主网架结构,优化城镇配电网建设,加快110千伏及以下城乡配电网建设改造,稳步推进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油气输配网络,实施天然气入镇进村工程。

开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行动。推进风能、光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多元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动分散式风电开发,促进光伏发电多点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开展太阳能供暖试点,统筹布局地热能开发项目,扩大生物质能梯级利用规模,实施可再生能源消纳行动计划,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10%以上。

提升储能和应急调峰能力。积极布局储能项目,谋划推动响水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推动热电联产机组、煤电机组调峰灵活性改造,挖掘调峰能力,加快推进“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完善天然气储运体系,加快中石化油库搬迁,提升油气应急储备能力。

构筑现代能源消费体系。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完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采,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节能减排降碳,开展绿色生活创建活动,提高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水平,引导城乡居民绿色消费。

专栏:能源支撑保障重大工程

现代电网工程。新建驻马店至武汉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50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2座,新增变电容量300万千伏安,新增输电线路84公里。新建220千伏变电站11座,增容扩建12座,新增变电容量402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509公里。新建110千伏变电站57座,增容扩建27座,新增变电容量430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1207公里。新建35千伏变电站9座,增容扩建22座,新增变电容量36万千伏安,新增线路长度461公里。

电力网源储优工程。谋划推进驻马店响水潭抽水蓄能电站项目纳入国家规划,水电装机180万千瓦。新建热电联产项目3个,新增集中式公共充(换)电站150座,新建充电桩1.4万个。

油气保障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中石化油库搬迁项目。建设漯河至西平天然气输气管网17.26公里。加快乡镇天然气输配网络建设,实现102个乡镇全部通气,全市天然气管网突破400公里。

新能源提质工程。合理规划建设风电项目,新增装机55万千瓦;推动太阳能利用,新增发电装机30万千瓦;新增3座生物质发电站,新增装机9万千瓦。探索地热发电试点,新增供暖面积100万平方米。

第二十八章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

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加快节水供水重大工程建设,实施四水同治,加快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全面建成十大水利工程,不断强化水利行业监管,构建旱引涝排、丰枯互补、内外联通,调洪防灾的水安全保障网,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灾害可控、水资源保障、水环境优美、水生态健康”。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实施一批水资源调配重点民生项目,积极推进杨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洪汝河连通、出山店水库向正阳、平舆供水工程、燕山水库向遂平供水等前期工作。加快编制重要河流、大中型及重要小型水库洪水风险图;建设大中型水库、枢纽安全监测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推进水库降等报废及替代工程建设。

改善防洪抗旱薄弱环节。提升洪汝河防洪减灾能力,完善重要支流、中小河流防洪减灾体系,实施洪汝河治理、小洪河堤防达标、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平源洼地治理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推进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强化水资源监管。以“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强化水资源监管,制定出台水利执法监督管理办法,加强流域保护,修复受损的河湖生态空间。开展农业用水量计量工作,全面监管水土流失情况,下大气力消除小水库安全运行隐患,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水利。政府引导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建立水资源使用价格倒阶梯机制,鼓励企业节约用水、循环用水。同时,统筹做好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工程,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专栏:现代水网体系重大工程

水资源调配重点工程。完成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工程,实施中心城区生态水系工程、22座中小型水库清淤扩容项目、加快推进杨庄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前期工作。新建正阳、泌阳、遂平和平舆县小水库工程,上蔡县供水节水和水系治理工程,遂平县、确山县、汝南县、平舆县河道拦蓄补源工程。积极推进确山县水源置换工程及农村供水保障工程、遂平下宋水库水源置换及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泌阳县水源置换工程。

主要湖库调蓄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建设班台水库、金顶湖水库、玉皇湖水库、邢河水库、柳河水库、石灰窑水库等。

骨干河道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持续实施洪汝河治理工程,推进小洪河堤防达标治理工程、汝河宿鸭湖以上治理工程、洪汝河水系连通工程等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实施。

中小河流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正阳县淮河干流上游综合治理工程、确山县碾盘沟山洪沟治理项目、西平县万泉河至北柳堰河分洪连通项目、万泉河排涝闸拆除重建工程、驿城区老河乡大相树、老关庄山洪沟建设项目。

洼地和滞洪区除涝能力建设。实施洪汝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项目、平舆县蛟停湖滞洪区进洪闸重建工程、西平县老王坡滞洪区丁桥南闸、北闸(原新闸)重建工程、杨庄泄洪闸除险加固工程、汝南县汝河节制闸新建工程、西平县小洪河桂李节制闸重建工程。

节水配套改造及修复工程。实施板桥、薄山、宿鸭湖3座大型灌区现代化建设项目、西平县、遂平县灌区修复项目、泌阳县华山灌区骨干工程节水配套改造项目、汝南县野猪岗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正阳县淮河汝河提灌站修复工程、正阳县固定机电灌站维修工程、宋家场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调水输水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PPP项目、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四县供水项目(二期)、正阳县淮水入城工程、新蔡县淮水北上引水工程、燕山水库向遂平县供水工程、出山店水库向正阳县、平舆县供水工程。遂平西部水库引调水工程、西平县甘江河至小洪河跨流域调水项目、确山县李新店镇引调水工程、宿鸭湖水库向汝南、平舆、上蔡、新蔡供水工程、薄山水库至正阳县城供水工程、平舆县汝河向县城供水工程。

第二十九章构建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安全的新一代信息网络体系,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应用创新,全面增强新型基础设施对创造新供给、激发新需求、培育新动能的引领支撑作用。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推进智慧农业、智慧社区、电商物流、智慧城管等智慧化应用。通过开拓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提升我市城市治理水平、推动优势产业升级、优化本地人口素质,提升未来5年发展上限,为跨越式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第一节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网络

结合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和基础设施深度改造升级,补齐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短板,全面加快新型基础设施落地实施。实施新时期“宽带驻马店”战略,加快推进5G网络全覆盖,加快5G基站建设,修复现有传输管道,延长5G基站传输管道。扩展5G使用群体,提升移动网络速率、扩大移动网络连接、降低移动网络时延,深化移动网络与工业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的互联。全面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提升扩容驻马店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实现美化市容市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

第二节合理布局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市大数据中心,开展人工智能计算平台、区块链网络布局。建设云计算中心和政务云中心,包括数据中心、运营中心和大数据展示体验中心等工程并完善相关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实现政务数据资源迁入并承接周边数据业务。规划建设电子商务中心、人工智能呼叫外包中心等大数据产业集群。

第三节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

建设工业云平台,为全市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领域、定制化的工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完成政府管控专区、装备行业专区和金融服务专区建设。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加快5G、IPV6、NB-IOT(窄带物联网)、智能传感设施等在工厂内的商用部署和规模发展,积极培育通用型、行业级和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强工业APP开发应用,建成驻马店市智慧园区平台,形成基于全市工业园区的智慧园区统一平台、工业运行监测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安全体系、信息安全体系数据及安全体系,全面建成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

第四节推进基础设施融合发展

夯实“新基建”基础,加快物联感知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水利、构筑综合交通运输智慧云平台,推进电网智能化和分布式高效能源互联网建设,完善涉水信息全要素动态感知的水利监测体系。融合能源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构建完整现代的新一代工业基础体系。拓宽资金来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主体促进新基建格局。完善人才培养,输送地方新基建领域所需急缺人才。结合我市党史文化和历史故事,综合运用5G技术,营造VR体验,创新旅游宣传方式,拓展客源市场,提升游览体验。主动联系“新基建”优势企业落户驻马店,带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丰富大数据中心应用场景,培养本地信息技术人才。

第五节加快推进数字基建

前瞻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同构建数字基础设施体系。积极利用智慧城市、智能工业、智慧医疗等发展契机,科学决策、统筹布局,把数据中心、场景中心、区域中心、应用中心有效结合。合理跨区域布局数字基建,将数字基建同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形成产业链应用生态。发展大数据核心产业、做大做强大数据关联产业、培育前沿信息产业,以提升数字产业化水平。健全数字要素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网络防护和政府数据资源管理。强化全市整体统筹、部门联动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和互联网监管系统,加快智慧型政府建设。做大做强消费互联网驱动的数字贸易,利用数字技术“在线化、无接触、可传输”特性,进一步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数字娱乐、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构建多层联动的产业互联网平台,推动更多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支持打造“研发+生产+供应链”的数字化产业生态,共享产能、技术、数据、人才、市场、渠道、设施等,促进产业互联网带动的新型数字贸易快速发展。加快完善数字治理,提高数字化治理水平。

第八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提升生态保护系统化、环境治理精细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水平,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森林驻马店,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第三十章构建良好生态格局

坚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强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动,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和森林驻马店建设行动,推行“林长制”,提升桐柏-大别山山地生态屏障功能,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现山区森林化、平原林网化、城市园林化、乡村林果化、廊道林荫化、庭院花园化。

第一节强化山地生态屏障功能

全面保护山区天然林资源,因地制宜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优化调整树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加强森林质量提升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保护恢复,提升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水平,提高山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推进桐柏-大别山区退化林修复和退化湿地恢复,加强混交林培育和低产经济林改造。积极发展林下经济、优质林果、森林旅游等产业。提升西部山地生态障功能,完善提升淮河生态廊道,加快洪汝河生态廊道建设,提升平原生态涵养区,构建生态空间保护骨干网络。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完善城市生态系统,夯实生态空间保护节点支撑。到2025年完成造林41.33万亩,森林覆盖率(或林木覆盖率)达到35.21%,2个县完成国家森林城市、3个县省级森林城市创建。

第二节构筑复合型生态廊道

以生态功能恢复和文化资源融合开发为重点,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和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着力构建“一湖两区三带多廊道”总体布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宿鸭湖湿地生态恢复和修复治理,以淮河干流为主线,统筹开展沿淮河、洪河、汝河生态保育带建设工作。依托洪汝河干支流水系,系统推进中游植被封育和矿山环境整治、下游河道综合治理、受水区农田防护林建设,高标准建设左右岸统筹、山水河林路一体、文化自然融合、沿线全景贯通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打造生态空间保护的核心轴带。以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价值转化为重点,全面保护和恢复湿地资源,拓展生态保育带休闲观光、康养健身等功能,打造淮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带。统筹推进主要生态廊道有机连通,串联沿线及周边城市生态隔离带、农田绿网和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廊道交汇点示范打造。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第三节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

整合保护地区域交叉重叠空间,归并优化相邻自然保护地,明确功能定位和保护修复重点,逐步形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发展机制,分类分区开展生态系统修复,有序实施核心保护区内原住居民异地搬迁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加强生物多样性生态红线管控和野生动植物拯救保护。实施宿鸭湖湿地生态恢复和修复治理工程,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扩水增湿、生态补水,维护湿地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湿地面积保持87.9万亩不减少,所有县区实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或效野公园全覆盖。加强各类自然保护地监测监管,完善保护管理基础设施。

第四节加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完善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控边界。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性作用,转变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方式,分区分类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推动空间治理由指标管控向质量管控和功能管控转变。推进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动态监测、评估预警和实施监管机制。

第三十一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有效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持续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节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

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推广实施居民清洁取暖和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开展燃煤污染、工业污染、挥发性有机物、移动源污染等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集中供热供暖,利用城市和工业园区周边现有热电联产机组、纯凝发电机组及低品位余热实施供热改造,淘汰供热供气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全面淘汰产业集聚区分散燃煤锅炉。加快实施“电代煤”、“气代煤”、能源梯级利用、能源系统优化等工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集中整治“散乱污”,深度治理重点行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严格执行有机溶剂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加强表面涂装、包装印刷、化工、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建筑装饰、干洗、餐饮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加大移动源污染物治理,推进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综合采取车辆注销报废、财政补贴、排放检验、尾气提标治理等措施,加快推进老旧车辆淘汰及回收拆解。按时完成上级下达我市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的目标任务;划定高排放柴油车禁行区并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加大非法机动车查处力度,开展专项整治与错时查控行动,严肃查处拼装车和报废机动车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

第二节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

推广“河(湖)长+检察长+警长”模式,加强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河流全域清洁行动,落实全面达标排放,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重点实施洪河、汝河、黑河、泌阳河水污染综合治理,完成宿鸭湖上游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重点流域干流沿岸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纺织印染等项目,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六小”企业,制定实施造纸、氮肥、印染、农副食品加工、毛皮制革、原料药制造、电镀等重点污染行业水污染专项治理方案,提升企业废水深度治理水平,确保稳定达标。完善工业园区、城市建成区、建制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推进涉水企业全面达标排放,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到2025年,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阶段性改善,重点流域水质达到规划目标要求,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6%。重点推进一批县域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100%的工业园区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到2025年,使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积极推动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优先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质改造,推行雨污分流,提高污水处理质量效率,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落实《驻马店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加强板桥水库、薄山湖水库、宋家场水库全流域水污染防治,实行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办法。

第三节建设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

实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开展耕地污染预警工作。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加强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管控,建立健全秸秆、畜禽粪污、农膜、化肥农药包装物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体系。持续开展涉铅、铬、镉、钼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排查整治,推进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和技术改造。加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推进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所环境整治,完善危险废物分类收集处置体系,建设一批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和项目。建立健全建设用地土壤污染调查机制,加强重点监管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防控建设用地环境风险,建设全省土壤防治先行区。

第四节重视农业污染排放治理

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加大畜禽养殖行业环境监管,加快畜禽养殖环境信息平台建设,完善畜禽养殖业环境状况数据库,指导各县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促进畜禽规模养殖场粪便污水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标准化生态建设,建设秸秆、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到2025年,基本完成现有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粪便污水治理设施改造升级,规模养殖场(小区)粪便污水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还田利用。加大对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治理,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引导农民调整化肥使用结构、增施有机肥。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筛选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保护土壤环境。加强秸轩收储运体系建设,实行全区域全时段秸秆禁烧,不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第五节扎实推进白色污染治理

强化塑料污染源头管控,禁止生产销售厚度低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厚度低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禁止生产和销售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以及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倡导消费者减少塑料袋使用,加快推广使用环保布袋、纸袋等非塑料制品。支持大型外卖平台将一次性餐具减量和替代情况作为商户入驻的审核条件,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开展包装标准化,减量化行动。推行绿色设计,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循环利用性能。加强可循环、可降解材料和产品研发,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强塑料废弃物回收和清运,实施垃圾分类,禁止随意堆放、倾倒造成污染。推进资源能源化利用,鼓励废旧塑料资源化利用企业和项目入驻静脉产业园,推进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规范化、集中化、产业化。

第六节加快推进工业清洁生产

结合清洁供暖要求,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热电联产、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积极推广浅层地热能利用、空气源热泵等先进技术。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治理,推进颗粒物及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加大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的力度,限期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提高企业资源能源利用率;强化对石化、化工、印染、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监测监管跟踪指导,用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减少污染物排放。落实绿色产业指导目录,全面推行能效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工业企业提标治理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培育壮大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产业。

第七节提高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和治理能力

定期开展全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强化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评价。严格落实排污许可制,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环境要素全覆盖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单位污染治理效果评估和惩戒退出机制。完善医疗废物、危险废物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置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和司法联动,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督查和专项执法,依法依规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监测监控执法等能力标准化建设,完善生态环境智慧监管平台,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环境应急协同联动机制。

第三十二章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第一节推动节能增效低碳发展

严格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全面推行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制度,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和节能监察。科学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内外并举扩大清洁能源消费量,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推行能效“领跑者”制度,加快工业节能升级改造,深入实施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推广先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梯级利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模式,强化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源改造和能耗在线监测。

持续强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合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大力推进核心低碳技术的研发应用,确保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明显减少。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天气能力建设,完善监测、预警和预防体系,提高农林水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水平。

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严格水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管理,深入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强化雨洪水、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实施一批节能重点工程,推广合同能源管理、能源梯级利用等综合能源服务模式。严控国土开发强度,推广“标准地”出让制度,全面开展产业园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评价,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建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全面建成并完善提升市县静脉产业园功能,加强餐厨废弃物、城市污泥、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建筑垃圾等协同处置,因地制宜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进重点领域减排降碳。着力加强工业节能,提升工业节能水平和成效,推动工业节能逐步由单一、具体项目“小节能”向园区化、系统化、链条化的“大节能”转变,到2025年,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明显提高。强化建筑节能,深入开展绿色建筑行动,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着力发展壮大绿色建材产业规模,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强化交通运输节能,以运输结构优化、装备技术革新、运输效率提升为重点,着力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发展公共交通、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充分发挥公共机构在节能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公共机构节能综合改造,创建节约型机关。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落实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严格考核问责。

第二节加强节水节地节矿

严格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深入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重点领域节水,强化雨洪水、污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化利用。推行水效“领跑者”制度,加强先进节水技术、产品、设备推广应用。合理确定城镇土地开发强度分区、容积率、密度等控制指标,持续开展批而未用土地、低效用地盘活利用专项行动,加强地上地下复合立体开发,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选矿技术标准规范体系,加强主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一体开采利用,推进优质优用、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全面建设绿色矿山,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

第三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实施园区绿色化改造工程,加快绿色发展转型升级、园区产业补链延链和补环,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污染物集中处置、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到2025年建成产业协同链接、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清洁高效的示范园区。

加快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实施“三废”综合利用工程,鼓励企业加大“三废”的综合利用,进一步提升企业循环经济水平。建立再生金属回收、拆解、仓储、交易、配送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废旧金属再生利用基地。依托市统筹布局的静脉产业园,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协同处置餐厨垃圾、城市污泥等项目建设,积极引导新建危废(医废)集中处置、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等项目向静脉产业园集中布局,力争到2025年建成一批规划布局合理、产业协同耦合、项目高效运转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园区,推动形成协同处置、循环链接的产业发展格局。

加强城镇废弃物规范处理。按照废物收集分类化、终端设施统筹化、基础设施共享化、运营模式多元化、管理服务信息化的思路,开展城市废弃物的规范有序处理。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社区和乡村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三位一体”的回收网络,推进再生资源规模化利用。

第四节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开展重大产业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和重大环境政策经济社会影响评估,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严控“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和向乡村转移。严格落实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加快以审核结果为依据的技术工艺和环保设施改造升级。全面推进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扩大城镇社区、行政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健全分类收运、回收和终端处理体系。深入推进绿色生活创建,引导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用餐、节俭消费,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鼓励绿色产品消费,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规模。

第五节健全绿色发展政策体系

落实差别化电价、峰谷电价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政策,全面推行城镇非居民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政策,放开上网电价和公益性以外的销售电价、再生水价格、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推进居民供热分户计量改造和按用热量计价收费。完善体现环境损害成本的污水、垃圾、危险废物处理收费政策和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扩大排放指标有偿使用的污染物种类、行业范围。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排污权、用能权、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实行更加严格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绿色标准和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积极发展基于各类环境权益的绿色金融产品,逐步推行绿色产品第三方认证。

专栏:生态环境重大工程

生态保护工程。持续推进西部山区废弃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加大北泉寺周边、确山秀山、泌阳春水象河石材区等重点区域综合治理。推进洪汝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生态廊道建设,谋划板桥水库等水源地生态保护、清淤扩容、水质提升等工程。实施山区生态林、农田防护林、廊道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国土绿化项目。

环境污染防治工程。实施西平县新型包装材料产业园建设,推进驻马店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开展废弃农膜回收试点,建设驻马店环境物资综合储备库。

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工程。建成3个以上静脉产业园,实施一批大宗固体废弃物、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第三十三章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围绕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订和完善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法规规章制度,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积极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法治化、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健全生态环境资源、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制度,严格落实终身追究责任制。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促进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提高。

第九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扭住市场化改革这个关键,围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第三十四章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更有活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第一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加快国企改革,促进市管功能类企业市场化转型,推动市平台公司AAA级信用评级;鼓励县区国有公司发展壮大,每县完成1家以上AA级信用评级,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统筹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机制,稳步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

第二节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持续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提升行动和“一联三帮”保企稳业行动,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律环境和政策体系。更好发挥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平台作用,建立“企业家驿站”。弘扬企业家精神,培育壮大本土企业家队伍,加快发展全市龙头和骨干民营企业。深入实施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营造“尊商、亲商、惠商、护商”的浓厚氛围。

第三节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畅通企业家提出意见诉求通道,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健全政府重大经济决策主动向企业家问计求策和意见处理反馈机制。加强涉企政策宣传解读和执行监督,健全评估调整程序,必要时合理设置缓冲过渡期。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实行首席服务官、企业服务日、企业宁静日、企业恳谈日、挂牌服务企业等制度。规范党政领导干部与民营经济人士联系交往,坚持正面清单引导与负面清单约束并重,做到“亲”而有度、“清”而有为。

第三十五章保障市场公平竞争

完善落实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实现市场准入畅通、市场开放有序、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秩序规范。

第一节加大产权保护力度

全面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建立健全股权纠纷、合同违约、债权追偿解决机制和劳动用工、对外担保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应用和服务体系,有效执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和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服务网络和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国有企业无形资产评估评价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推进统一确权登记、有偿使用和竞争性配置。

第二节持续放宽市场准入

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全国一张清单”管理模式和统一代码体系。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竞争性业务,落实放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市场准入政策。持续清理影响市场准入的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推进生产许可制度改革,简化工业产品审批程序。

第三节完善公平竞争制度

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建立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环节的竞争政策实施机制。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完善公平竞争审查抽查、考核、公示制度,强化部门内部公平竞争审查主体责任,推行第三方审查和评估。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持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及做法。建立违反公平竞争问题反映举报绿色通道和及时处理回应机制,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倡导公平竞争精神,弘扬公平竞争文化。

第三十六章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

第一节建立健全要素市场

加快完善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增强土地利用管理和调控灵活性,推进土地复合利用、用途合理转换,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全面建立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创新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盘活利用机制,支持工矿废弃土地恢复利用。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加快建立协调衔接的劳动力、人才流动政策体系和交流合作机制。完善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发展科技成果、专利、数据等资产评估服务,促进技术、数据要素有序流动。

第二节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

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制定具体价格水平向制定定价规则转变,引导市场主体依法合理行使要素定价自主权。完善城乡基准地价、标定地价的制定与发布制度,逐步形成与市场价格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工资集体协商和企业薪酬调查制度,完善工资指导线形成机制。建立健全要素价格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要素价格行业自律、公示和动态监测预警,完善要素市场价格异常波动调节机制,维护要素市场价格秩序。

第三节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

拓展公共资源交易平合功能,逐步将平台覆盖范围扩大到适合以市场化方式配置的自然资源、资产股权、环境权等领域,提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和数据互通共享水平。健全科技成果、数据等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参与要素交易平台建设。鼓励要素交易平台与各类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合作,开展产权界定、价格评估、流转交易、担保、保险等增值服务。完善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的二级市场交易规则,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加强交易风险防范。

第三十七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优化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加强宏观经济运行调节

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健全规划引导和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调节机制。增强发展规划对公共预算、国土开发、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和统筹协调功能,完善预期管理,加强经济政策储备。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标准等手段,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协同力量,维护经济运行稳定。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健全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信息权威发布机制,建设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建立经济预警体系。

第二节深化地方财税体制改革

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零基预算管理,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健全完善财政体制,优化市和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增强后续服务保障能力。统筹推进非税收入改革。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健全落实国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机制,提高经济治理能力。

第三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完善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探索以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核心的极简审批,全链条压缩工程项目审批时间。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互联网+监管”应用,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深化政务公开,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推动从“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转变。

第十篇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

第三十八章打造高质量对外开放平台

放大国家战略平台叠加联动效应,完善开放载体功能,加强制度创新和政策集成,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多层次开放平台优势。持续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快推动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做大做强开放招商平台。充分发挥海关开放平台优势,加快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进程,积极建设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驻马店联动片区申建工作。加快建设驻马店地区性陆港,推动与天津、青岛、连云港、上海、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沿边港口口岸的战略联合,加快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培育出口名牌产品,以食品、专用汽车、装备制造为重点,做好品牌商品推介。加快创建自主品牌和国际认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

第三十九章拓展开放合作空间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河南“四路协同”开放格局,积极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新郑机场、明港机场等,推进海铁联运、公铁联运、公路物流港无缝对接,搭建海陆空立体化交通、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外贸”,引导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上线触网”,开展跨境电子商务,实现电子商务平台与国内外市场互联互通。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快创建自主品牌和国际认证,扩大产品的影响力。深化国际产能合作,鼓励有影响力的企业开展海外合作、并购和工程承包。争取有关国家和地区在驻设立常驻办事机构,积极申办国际会议、展会、论坛等重大活动。深入推进跨区域协作,继续加强周边合作,全面深化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合作,主动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合作,形成合作交流新格局。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纽带,推动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建设,强化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发展。加快平舆县户外休闲、西平纺织服装、驿城区装备制造、西平县畜牧机械、泌阳县食用菌、确山县小提琴、正阳县节庆用品、上蔡县鞋类产品等外贸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级、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第四十章强力推进开放招商

坚持把开放招商作为关键一招,创新市场化、专业化、精细化招商引资机制。优化招商合作“热力图”,编制产业链招商图谱和路线图,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紧盯“头部企业”、核心节点企业、细分行业领军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实施重点招商。继续办好中国农加工投洽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招大引强、招先引优、招新引高,大力开展产业链长招商、大员招商、以商招商、节会招商、“飞地”招商,创新开展股权招商、标准化厂房招商、众创孵化招商、创新平台招商、“技术团队+资本+项目招商,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争取中央企业和国内外优势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实现企业集群式引进、产业链接式转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强招商队伍建设,优化招商服务,提升专业招商能力。建立完善招商联络机制,对意向和签约项目,定人定责、专人跟踪,对意向和签约项目给予优质“一条龙”服务,坚持问题和结果导向,深入一线,定时总结分析,多渠道破解项目审批、用地、资金等要素制约。重点招商项目实行一名包干领导、一个服务团队、一套行动方案的“三个一”工作法,从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投产一包到底,确保重点招引项目早落地、早见效。完善“标准地出让”“要素跟着项目走”“不见面审批”机制,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进驻即生产”,积极引进投资项目,力争每年引进2-3家国内外500强企业或行业龙头企业落户我市。

第四十一章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升级,全面提升营商环境竞争力。

第一节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深化“证照分离“照后减证”等商事制度改革,完善便利各类市场主体的注册经营、及时享受扶持政策、注销退出等机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跨领域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建立全市营商环境监测服务平台,持续开展整改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和以评促改,推动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进入全国一流行列,申建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节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全面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制定《驻马店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建立健全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地方法规、规章体系及运营机制。深入落实《外商投资法》及实施条例,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完善外商投资全生命周期服务和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外资企业投诉工作机制。优化涉及市场主体各类案件审理流程,完善破产案件繁简分流机制,健全破产成本支付管理制度,严格案件审理期限,提高办理效率。

第三节营造诚实守约的信用环境

全面落实《河南省社会信用条例》,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地方信用标准规范。推进政务诚信监测治理,建立健全政府诚信履约机制和失信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全市一体化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驻马店”门户网站功能,加强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推动基础性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便利化。推广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完善信用承诺制度,全面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记录,开展市场主体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和分级分类监管,完善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健全信用修复机制。推动征信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征信、信用评级等信用服务机构。深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创新“信易+”惠民便企产品和服务。推广综合信用等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

第十一篇增强文化软实力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第四十二章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和大别山精神,传承杨靖宇将军英雄事迹。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引领。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加快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建强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第四十三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一批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创新开展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引导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繁荣文艺创作,实施文艺精品打造计划,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推出更多具有驻马店特色、驻马店风格、驻马店气派的精品力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把红色文化、红色基因传承好,改造提升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边省委纪念馆建设水平,推进竹沟干部学院、长征文化公园建设,加快雷岗纪念馆建设。办好中国农民电影节、黄河戏剧节,提升重阳文化节、盘古文化节、嫘祖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水平,打造文化品牌,增强天中文化感召力凝聚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和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成市档案馆新馆、市县数字档案馆和博物院新馆、图书馆新馆等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市县“三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和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形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3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文化精品扶持工程和文艺精品打造计划,推出更多可感知交互的精品力作,广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加强“打铁花”“大铜器”“罗卷戏”“木版年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非遗传承人培养,推动重点非遗项目生产性、地方性保护传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民办博物馆、图书馆规范发展。

第四十四章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重点文化企业培育工程,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壮大“两个效益”突出的骨干文化企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措施,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文化资源创新利用,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培育壮大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兴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改造历史文化街区,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工业遗址、历史遗迹、商业楼宇建设文化创意空间和城市文化综合体。培育10家以上行业知名、特色鲜明的骨干文化企业。创新对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贸易方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富有文化底蕴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第四十五章提升全民文明素养

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贯彻落实文明行为促进工作,持续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整体文明程度。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加快建设信用驻马店。加大“见义勇为”等先进典型培树和宣传力度,发扬“创文精神”,打造“好人之城”,弘扬社会正能量。深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奉献意识。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心选树时代楷模、道德模范等先进典型,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切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规则意识,更好运用法治手段维护社会公共价值。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涵养和净化社会风气。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专栏:文旅强市建设重大工程

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工程。争取国家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布局,建成市档案馆新馆、博物院新馆、图书馆新馆。

文旅融合发展工程。建设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区和中原旅游名县、国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街区,开展乡村旅游星级民宿、特色村创建。

红色文化传承工程。建设大别山革命文物片区和长征线路遗迹保护展示带,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改造提升杨靖宇将军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鄂豫边省委纪念馆建设水平,推进竹沟干部学院建设,加快雷岗纪念馆建设。

第十二篇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每年实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和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四十六章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四十七章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强化积极就业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更大力度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

第一节稳定增加就业岗位

建立健全援企稳岗长效机制,优先扶持带动就业能力强的优质企业和容纳就业多的中小微企业,稳定存量就业岗位。实施重大工程项目、重要产业规划带动就业评估,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新个体经济等业态,加强新职业宣传和应用,强化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扶持和劳动权益保障,清理取消不合理限制,创造更多灵活就业和自主就业机会。完善创业融资、培训、孵化、辅导“四位一体”服务体系,加强低成本场地支持和综合配套服务,多渠道鼓励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退役军人等群体创业,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力争5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万人,新增农民工等人员返乡下乡创业6万人。

第二节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

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基层成长、公益帮扶、就业见习等行动,加强不断线上就业服务,引导树立自主、竞争择业意识,鼓励到城乡基层和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鼓励应征入伍建功立业。建立健全县域间和区际劳务协作机制,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帮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进城就业,引导更多返乡留乡农民工通过参与现代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从事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等方式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录用退役军人、支持退役军人自主创业等政策,促进退役军人广泛就业创业。健全零就业家庭人员、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员、大龄低技能劳动者、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制度,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加强公益性岗位开发和规范管理,筑牢稳定就业的最后一道屏障。

第三节优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

完善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支持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提供专业化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全面覆盖城乡常住人口和各类用人单位、贯穿求职就业创业和招聘用人全过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标准体系,整合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就业创业”信息系统全覆盖,提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智慧化、便利化水平。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市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推进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建设和能力提升,规范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积极培育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依托重点产业集聚区布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第四节加强失业风险防范

完善就业失业统计监测体系,创新运用大数据采集和监测手段,加强就业常规统计、劳动力市场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强化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群体就业形势的常态化监测分析,密切跟踪“机器换人”等就业影响,深入研判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完善规模性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引导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稳定劳动关系,规范企业裁员行为,畅通劳动争议纠纷调解仲裁受理渠道。建立市级调查失业率按季度统计发布制度,开展就业岗位调查和线上失业登记,推进愿登尽登、应登尽登。加强各类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作用,加大就业援助、创业帮扶和托底安置力度,促进失业人员尽可能多实现稳定再就业。

第四十八章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补齐短板、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培养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推动基础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

统筹城乡基础教育发展,科学规划布局中心城区和县域基础教育资源,优先保障教育用地,推进城镇基础教育资源供给与常住人口相匹配,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接续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扩大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促进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面消除城镇学校“大班额”。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工程和特色发展工程,改革普通高中育人方式,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办好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全面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提高残疾青少年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教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和职业启蒙教育,创新发展素质教育,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在全社会营造支持国防的浓厚氛围

第二节发展更具竞争力的高等教育

抓住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机遇,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区域布局优化和内涵提质发展,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引领创新和服务发展能力。支持黄淮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全面加快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步伐,成功实现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启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幼儿师专申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以驻马店农业学校为基础,申办设置一所以农产品加工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技师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完成中央厨房商学院和电商学院两个集教学与生产实训于一体的二级学院建设,开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实施特色骨干学科建设计划,加强新农科、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高等教育优势学科集群,积极引进1-3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来驻办学。提升本科层次教育水平,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推进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交叉培养和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共享,加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环节。

第三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统筹推进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扩大中高职贯通培养规模,实施职业院校高水平建设行动计划和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加强重点专业建设和特色教材开发。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第四节激发教育改革发展活力

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系统推进学校、教师、学生等评价改革,健全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贯穿大中小幼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推行监测评估结果与资源投入挂钩。扩大和落实学校资源配置、经费使用、考评管理等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更加注重选优配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初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招生录取机制。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加大教职工编制统筹配置和跨区域调整力度,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营造浓厚尊师重教氛围。实施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兴办教育,严格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行为,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

专栏:教育现代化重大工程

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工程。新建改扩建200所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300所中小学,新建改扩建20所普通高中学校。

现代职业教育提升工程。重点建设4所高水平职业院校和4个骨干专业,重点建设5个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高等教育提升工程。支持黄淮学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启动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申报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以驻马店农业学校为依托,申办设置一所以农产品加工专业为主的职业技术学院。驻马店技师学院完成二级学院建设。积极引进1-3所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来驻办学。

第五节建设学习型社会

实施终身教育发展战略,健全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强化职业学校和高校的继续教育与社会培训服务功能。办好网络教育,建设一批面向社会共享开放的优质网络课程。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事业单位、学习型家庭等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工作场所教育、社区教育和老年教育。扩大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范围,构建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继续教育资源,推进全民阅读,支持实体书店发展,营造书香驻马店浓厚氛围。

第四十九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健全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和均等化水平。

第一节健全社会保险制度

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规范实施省级统筹、配合推进全国统筹,落实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政策,建立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医保支付方式,加强与大病保险等补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政策衔接。大力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和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供给,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需求。完善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制度。加快基本社会保险制度人员全覆盖,建立全民参保登记动态清零机制,推进向农村转移劳动力、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电商和新业态从业人员参保扩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渐进式延迟退休等政策,促进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长期平衡。推广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一卡通”服务管理模式,推行电子社会保障卡,完善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等制度。整合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多险合一”“一网通办”的经办服务模式,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市县乡村全覆盖。按照上级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医保电子凭证在就医购药场景结算应用,充分发挥医保电子凭证方便快捷、全国通用、应用丰富、安全可靠等优势,提升我市医保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群众就医服务体验。“十四五”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6.42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98%以上,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8万人、38.2万人。

第二节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

以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等为重点,健全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生活救助标准调整机制,健全专项、临时和急难社会救助机制。加强城乡救助体系统筹,逐步实现常住地救助申领。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加强互联网慈善监管。加快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市级全覆盖。推动基本殡葬服务设施覆盖全部县区,推进农村公墓、骨灰楼(堂)建设,倡导绿色殡葬、文明祭扫。

第三节加强退役军人服务保障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依法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加强退役军人安置保障,实施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职业培训和终身职业教育,落实鼓励企业吸纳录用退役军人等政策,提升就业安置质量。建立健全新型待遇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优抚政策。完善离退休军人和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提升光荣院、军供站等建设服务水平。健全退役军人发挥作用激励机制,常态化做好模范退役军人表彰宣传工作。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建设军人公墓。深入推动双拥模范县城创建。

第四节保障残疾人平等权益

巩固深化贫困家庭重度残疾人集中托养模式。健全残疾人帮扶制度,推进残疾人服务设施和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促进残疾人融合发展。加强残疾人劳动权益保障和职业技能培训,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推进适龄残疾儿童和少年教育全覆盖,提高残疾人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提高康复辅助器具适配率。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维护政策,支持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争取实现全覆盖。

第五十章全面推进健康驻马店建设

坚持以新时代卫生健康方针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切入点,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和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工作,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水平,全面建设健康驻马店。

第一节提高全人群健康素养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卫生健康知识普及和健康促进,持续实施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工程,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加快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和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实施国民营养计划,在全社会推进“三减三健”和控烟行动,倡导形成健康饮食文化和科学膳食习惯,减缓成人肥胖增长率。加快普及心理健康教育,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和体质监测制度,培育青少年体育爱好和运动技能,推进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和群众体育运动,加快建设健身步道、骑行绿道,推行公共体育场所和学校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

第二节完善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防疫和重大传染病防控,增强早期监测预警、快速检测、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能力,织密维护人民健康的防护网。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完善各类机构功能定位和能力配置,推进各级疾控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市县疾控机构建设,升级改造P2实验室,提升传染病病原体等检验检测能力。健全上下联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完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和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实现传染病全域监控和全程追踪。建立健全平战结合、分层分类、高效协同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县级医院传染病区或公共卫生医学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建设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借鉴方舱医院和人防工程改造经验,提高大型体育场馆、展览馆(会展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标准,使其具备能快速转化为救治和隔离场所的基本条件。健全重大疫情医疗救助费用保障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和应急指挥体系,优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加强重大疫情应急物资储备、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提升重大疫情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采供血等服务体系建设。

第三节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加快构建以区域医疗中心为骨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市中心医院、市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申报省级区域诊疗中心,形成市域医疗中心、县城医疗中心联动格局,提高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推进市级“四所医院”建设,全面建成县级“三所医院”并实现二级标准全覆盖,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和一体化管理,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全部达标。持续实施医疗卫生体育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医学领域领军人才及团队,强化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培养医疗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保障医务人员正当权益,提高基层医生待遇,营造尊医重卫良好风尚。

第四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工程,培育壮大中药产业集群,打造中医药强市。加快推进中医康养项目建设,完成市县中医院、中医药科室标准化建设,推进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设置全覆盖。建设市级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加强中医药优势学科和专科建设。推进确山等中药材主产区开展道地药材和优质中药材基地建设,打造地理标志品牌,加快经典名方、大品种二次研发和中药新药研制,加强中药材质量监管,培育壮大中药产业集群。普及中医药常识,加强中医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和康复科建设,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管理。

第五节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完善分级诊疗病种目录、医疗机构双向转诊规范和医保差异化报销制度,提高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让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依托全市政务服务系统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和互通互享,完善全市远程医疗系统,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整体效率。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依托高水平医疗卫生机构发展互联网医院。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推动社会办医疗机构品牌化多元化集团化发展。

专栏:健康驻马店重大工程

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市级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县级医院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加强市县疾控机构建设,达到每个县区均有P2实验室。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心脏、神经、儿童、妇科、脑病、神经等6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市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全部达到三级标准。完成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设,达到二级水平。完成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工程。建设160个左右社会足球场,建设100个多功能运动场,新建、改扩建5个左右体育公园,统筹推进“两场三馆”建设(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以及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积极构建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提高竞技体育发展水平,办好市运动会。

中医药传承创新提升工程。推进中医康养项目建设,完成三级中医医院康复科、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和老年病科、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建设确山、泌阳等重点品种道地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生产基地。

第五十一章落实人口均衡发展战略

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科学研判人口发展形势和变动态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妇女、儿童和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坚持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创造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人口总量势能、结构红利、素质资本等叠加优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保持人口稳定增长

做好计划生育奖励政策的衔接和调整,保持人口总量稳定增长。推进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健全孕产保健、儿童保健、妇女保健等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提升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保障能力。全面落实产假政策,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城乡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主体培育和规范管理,基本形成多元化、多样性、多层次覆盖城乡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体系。

第二节完善养老服务体系

全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三社联动”机制,加快布局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推进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服务全覆盖,探索社区互助式养老和养老服务“时间银行”模式。强化公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兜底保障,按同等优惠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实施特困人员供养服务设施改造提升计划。深化医养结合,积极发展老年医院、康复院、护理院、安宁疗护等医养结合机构,推动养老机构与合作医疗机构普遍开通双向转介绿色通道。实施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改造工程,积极研发推广适老生活用品、老年功能代偿和辅助产品、智慧养老产品,扩大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丰富适老性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银发经济全链条发展。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营造养老、孝老、敬老的社会环境。

第三节加强妇女儿童关爱服务

全面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妇女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婚姻财产和参与社会事务等权利。落实城乡生育津补贴制度,依法保障女职工生育权益和母婴权益,扩大母婴室覆盖区域。提高妇女保健、孕产保健等健康服务水平,加强妇女常见病筛查和早诊早治,继续开展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筛查。更好发挥妇联职能,开展富有女性特色的建功立业活动,拓宽妇女就业渠道,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

实施儿童发展规划,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保障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完善适度普惠的儿童福利体系和关爱保障政策,加强对困境儿童、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的救助干预,保障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发育。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和近视,预防和控制儿童疾病。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健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综合治理机制,加强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第四节完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

实施青年优先发展促进工程,加强青年教育、就业、住房、婚恋等服务支持,全面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青年发展型城市。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引导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实践,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加强青年社会组织培育,鼓励和支持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完善青年发展状况监测评估体系。

第五节支持家庭发展

深入实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完善支持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倡导家庭责任共担,建设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关系。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完善婚姻家庭纠纷预防化解机制,推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服务站点、信息化服务平台等建设。加强对困难家庭、失独家庭、单亲特困等特殊家庭的政策支持、救助和服务。推进家风家教示范基地建设,开展“最美家庭”推选宣传,弘扬好家风好家训。

第五十二章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心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着力构建市级统筹主导、县级组织实施、乡级抓好基层基础的工作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为载体,探索具有驻马店特色、时代特征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推广“基层党建+”模式和“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经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规范各级综治中心建设,发挥社会治理实战平台作用,构建多功能一体化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深化网格化管理,推动“多网合一”,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探索实体社区“人网”与虚拟社区“云网”联动融合管理。

以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市为载体,加强心理服务助推作用。将社会心理服务纳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推动完善“社会心理服务+”模式,开展社会心理服务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社区)、进医院、进企业、进监所等系列活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市、县两级建立“心理人才库”,推进社会心理服务队伍和机构建设。搭建信息化的市级心理援助公益服务平台,实现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分别达到90%、80%以上。

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培育规范行业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组织、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监管机制,推动自律互律。健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和动态赋权机制,及时制定并动态发布可供社会力量参与的需求“菜单”。

扎实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把重大矛盾风险化解在县域。以解决县域内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常态化做好应对风险的思想准备、法治准备、组织准备和物质准备。完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治理机制,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积极推进县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探索具有驻马店特色的县域社会治理模式。

第十三篇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驻马店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落实国家安全战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全面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水平。

第五十三章坚决维护国家政治安全

始终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严格落实国家安全责任制,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严防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依法打击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各类阵地建设和管理,健全重大舆情和突发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巩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第五十四章坚决维护经济安全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施产业竞争力调查和评价,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确保粮食安全,维护能源和矿产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维护水利、电力、供水、供热、油气、交通、通信、网络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提高水资源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维护新型领域安全。健全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机制,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有效防控企业债务风险。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保障重要领域数据资源、重要网络和关键信息系统安全。强化重要能源设施安全防护,维护重要基础设施安全、矿产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新型领域安全。

第五十五章坚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把好公共安全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筑牢公共安全网。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有效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源头治理,强化安全准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早发现存在的风险隐患,提高企业安全水平。认真落实“四个最严”要求,严把食品药品安全关、特种设备安全关、产品质量安全关、消防安全关,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

第五十六章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持续完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制度体系、防控体系、责任体系、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设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人防疏散基地和地下防护工程功能。提升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功能,完善铁路、公路、航空应急运力储备与调运机制,加快构建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健全气象、地质、地震等自然灾害风险研判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救灾准备、应急救助、灾后救助、恢复重建相衔接的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水平。广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应急救援基地、物资储备中心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健全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机制,构建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一村(格)一警”、村(居)法律顾问长效机制,健全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完善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包案制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社会治安防控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始终保持对违法犯罪活动严打高压态势,强化社会治安重点部位、重点领域、重点地区联动管控排查整治,不断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建立扫黑除恶长效举报机制、联动机制和督办机制,坚决铲除黑恶势力滋生土壤。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智慧公安”建设,完善“雪亮工程”网络和运行机制,实现更高水平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强化社会面巡防和应急处置专业力量建设,增强就近调警、快速反应、及时处置能力。坚决防范和打击暴力恐怖、黑恶势力、新型网络犯罪和跨国犯罪,保持社会大局安全稳定。加强监狱、戒毒、社区矫正等场所建设。

第十四篇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关键在党。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更好地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形成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五十七章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严格执行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用好“五种学习方式”,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坚持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加强以新时代党的建设为根本的基层基础工作,把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把广大党员锻造成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先锋模范。坚持严的主基调,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一体推进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深化以案促改,发挥巡察“利剑”作用,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五十八章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持续提升民族团结创建水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把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做好新时代港澳和对台工作。全面贯彻党的侨务政策,凝聚侨心、服务大局。做好对口援疆工作。

第五十九章全面推进依法治市

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快建设法治驻马店、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完善依法治市工作推进机制,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深入推进服务型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强司法制约监督,确保司法公正高效权威。提升全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促进司法公正。健全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定期轮岗等制度,完善党务、政务、司法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建立权力运行可查询、可追溯的反馈机制。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

第六十章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好干部标准,严格落实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制度、程序,形成年龄梯次配备、专业优势互补、来源渠道广泛的合理结构。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廉洁关和素质能力关,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强化领导班子政治建设和领导干部政治素质、干部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考核考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建立健全干部重大任务、重大斗争一线专项纪实制度,探索“政去留声”考核考察的有效路径。加强素质能力建设,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加快构建政治监督、担当作为监督、日常监督、选人用人工作监督、巡视巡察发现问题整改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巩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专项整治成果。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和打击诬告陷害机制,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在政策、待遇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加强党内监督与人大、政协、司法、行政、审计、统计、群众、舆论等监督统筹衔接,促进工作效能全面提升。

第六十一章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强化发展规划统领作用、国土空间规划基础作用、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支撑作用。统筹规划管理,建立健全目录清单、编制备案、衔接协调等制度,严格规划起草、衔接、论证、审批、发布等程序,推动规划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确保各级各类规划与本规划在主要目标、发展方向、总体布局、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风险防控等方面协调一致,形成规划合力。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实施、人大监督的规划推进落实机制。强化规划权威性、严肃性,落实规划实施责任。本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重大改革举措,要明确责任主体和实施进度要求;对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加强资金、土地、能源等要素保障。各部门要强化年度计划与发展规划的衔接,及时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对规划纲要明确的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政策举措等加强跟踪监督,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全面落实。

第六十二章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用宏伟蓝图凝聚人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向规划确定的方向配置。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增强公众对规划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全市人民参与规划实施的主人翁意识。更好地组织发动群众,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最大限度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群策群力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全市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勇担使命,开拓创新,奋发有为,为完成“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加快推动高质量跨越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