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坚定不移地推进西平高质量跨越

投稿:西平县人民政府  来源:时间:2019年05月22日

 2019年,西平县将紧紧围绕朱是西市长《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安排部署,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握关键环节,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推进经济既高速增长又高质量发展,统筹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加快转型升级,增强跨越发展竞争力。一是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坚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建链、补链、延链,打造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积极谋划建设10平方公里的人和产业园区。二是做精做特现代农业。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循环畜牧业。强力推进国土绿化提速行动,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三是做优做活第三产业。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迅速普及农村电子商务应用,规划建设16个乡镇服务站、80个村级服务站点。创新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力争全年完成新增贷款13亿元。

二、坚持城乡统筹,构筑协调发展承载力一是完善城乡规划。继续做好县城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编制和城市设计,切实抓好新一轮乡镇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二是高标准建设。注重城市“双修”,立足提升品位和完善功能,认真谋划实施一批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项目。2019年初步谋划城建项目91个,总投资285亿元,计划投资41亿元。三是精细化管理。深入开展“四城联创”和文明创建活动,认真落实城市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全面提升城市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市场化管理水平,打造干净、整洁、有序、文明的城乡环境。

三、深化改革创新,激发转型发展内生力。一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强放管服改革,加快新行政服务大厅和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清产核资工作,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持续深化行政执法、医药卫生、科技、教育等体制改革。二是加强创新驱动。深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主导产业迈向国际国内价值链中高端。积极谋划投资10亿元的畜禽科技创新孵化园,开展智能化畜禽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完善产业链,使“西平标准”成为“行业标准”。三是大力实施人才回归工程。建立返乡创业基地和返乡人才库,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就业。

四、加快项目建设,提升经济增长支撑力。进一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提升经济增长支撑力,夯实发展基础。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现代通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互联网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研究制订招商引资专项实施方案,认真分析产业转移形势,立足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招引一批有辐射力、带动力、影响力的重大项目,力争全年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2个,3000万元以上项目20个。

五、推动高质量发展,汇聚决胜三大攻坚战爆发力。一是着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安全生产风险、社会治理风险。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一步完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深化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创新“互联网+智慧监管”模式,强力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防灾救灾减灾能力建设,努力实现“一个确保,三个不发生”。二是着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求精准、抓重点、提质量、促平衡的总体要求,聚焦深度贫困村、特殊贫困群体,重点解决好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基础扶贫质量上下功夫,进一步细化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社会扶贫、兜底扶贫措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三是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蓝天、碧水、净土行动,持续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大幅度提升生态资源质量,夯实绿色本底,筑牢生态屏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六、推进共建共享,凝聚和谐发展向心力一是强化就业和社会保障。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军转干部、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持续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完善重大疾病临时救助办法。探索医养结合新路子,推动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养老服务城乡全覆盖。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认真实施义务教育“全面改薄”和“城镇扩容”规划,继续实施中心城区中小学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完成城区中小学改扩建和乡村教师周转房建设任务;持续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坚持以基层为重点,加强基层卫生机构建设,全面完成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持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全民健身中心、体育中心项目建设力度,切实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四是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惠民工程效能,持续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繁荣文艺创作。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管理,不断提升公众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