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河南省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投稿:正阳县人民政府  来源:时间:2018年08月24日

索 引 号: S0E00-0403-2018-00024 主题分类: 县区政府
信息来源: 归集发布日期: 2018年08月24日
名  称: 河南省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
文  号: 有 效 性:

“十三五”时期是正阳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积蓄后劲、提升优势、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为阐明我县未来五年脱贫攻坚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脱贫攻坚工作重点,根据正阳县发展实际,结合国家、省、市“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关精神,按照《河南省县级“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编制工作指导意见》,编制《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本规划是政府履行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后五年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 规划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新常态,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紧抓“三大发展机遇”(区位变革机遇、国家战略机遇和产业转移机遇),按照“加快两个建设(城市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两个转变(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工作作风的转变),破解两个难题(金融难题和土地难题),健全两个机制(工作推进机制和奖惩机制),实现两个提升(工作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和谐的提升)”的工作思路,积极推动富民强县,赶超发展,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态势,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46亿元,五年年均增长8.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159元,年均增长11.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4.84亿元,是2010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6.4亿元,年均增长17.2%;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9亿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14.6%。

 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推进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8.4:33.5:28.1调整为2015年的34.2:27.7:38.1,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一产。农业效益持续提升。农业“三张名片”魅力进一步凸显,花生、小麦种植面积分别稳定在150万亩、174万亩,建成高标准粮田57.14万亩,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先后九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畜牧业发展速度加快,完成牧原集团200万头养猪基地一期建设,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5%,生猪存出栏量达到400万头,生猪饲养量连续18年位居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县、河南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等称号。“正阳花生”、“正阳三黄鸡”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诸美”牌种猪、“正花”牌花生、“王勿桥”牌伏陈醋成功创建省级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科技农业、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科技园区建设速度加快,2017年农业部、财政部批准我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阳第六产业科技园区被确定为首个国家级第六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目前,全县拥有2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673家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位居全市第三位。工业经济加快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3亿元,初步形成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格局。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先后集聚维维粮油、君乐宝、牧原食品、华星铸造、巴布豆等109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企业84家,形成温州特色食品产业园、农副产品加工园、机械制造产业园、城乡信息产业园、维维粮油产业园和陶瓷工业园,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凸显。服务业稳步提升。商贸、餐饮、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电子商务、金融、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不断增强,开工建设了全市县区首家电子商务项目正阳县城乡信息产业园,实施了新地春天、江南城、国际华侨城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依托产业集聚区组建了三大投融资平台,谋划建设花生产业园和花生食品城。商务中心区载体功能初显,先后建设了图书大厦、中宝元四星级酒店、韦甲沟治理暨清水湾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

 新型城镇化取得新进展。围绕开展“三城联创”,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规划不断完善,县城总规修编获得市政府批准,完成商务中心区、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详规等13个专项规划和县城三个出入口景观设计,形成系统完善的城乡规划体系,2015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9.7%。中心城区框架不断拉大,先后启动13个棚户区改造、“两河十路三入口”城建工程,完成慎水河、清水河上游治理美化,实施慎东大道、南环路、正新路、黄叔度路等主干道的升级改造及背街小巷硬化美化;加快给排水、垃圾处理、电力、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启动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0万人,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市环境和品位明显提升。镇区功能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真阳镇成功创建全国重点镇,汝南埠镇入选省级中心镇规划引导试点,庞桥、黄庄成功创建省级新型农村社区,兰青村、赵庙村入选全省美丽乡村试点,庞桥村纳入全省中心村规划示范引导试点。

 基础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完成京港澳高速公路正阳连接线建设,实现正阳20分钟上高速。改造提升正阳至中心庙、中心庙至汝南埠、汝南埠至岳城、中心庙至王勿桥、中心庙至平舆、县城至罗山、县城至熊寨、县城至汝南埠等干线公路,到2015年,全线干线公路总里程超过175公里。全面实施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升级改造X014、X006和X010,改建117公里乡道、168公里村道及32座危桥,新建19个乡镇客运站。信息网络系统不断完善,全县移动网络覆盖达到99.98%,实现城区主街道区域和各集镇4G网络全覆盖。水利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实施了淮河、汝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和除险加固、大中型水库及后期移民安置、中小河流治理及小农水等重点县项目建设,新增及改善灌溉面积9.4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53万亩,改善排涝面积5.59万亩,解决18.97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问题。能源支持能力稳步提升,完成9.1公里兰郑长成品油管道“西油东送”工程、西气东输蓝天集团驻马店市县天然气管网项目二期工程。新建1座220千伏变电站、2座110千伏变电站、8座35KV变电站,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对骨干电网、农村电网进行了改造升级。积极推动军耕新能源大林生态农业大棚20MW分布式光伏并网发电项目建设,新建1座CNG汽车加油站。

 生态环境实现新成效。大力实施了蓝天、碧水和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0天,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8%,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3.72%和6.83%,全面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大力推进龙头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实现了废铜铁、废纸张、废塑料等回收综合再利用。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功创建8个省级生态村,被评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先进县。累计造林绿化5.6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8.6%,荣获“河南省绿化模范县”荣誉称号,顺利通过省林业生态县复查验收。

 改革开放呈现新局面。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县级行政审批事项31项,审批时间大大缩减。金融改革稳步推进,正阳县农村信用社成功改制农村商业银行,玉川村镇银行成功运营。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药品价格全部实行了零差率销售。完成了农电管理体制改革上划工作。加快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新设企业数量和注册资本大幅增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工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被确定为驻马店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县。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地全部明晰产权到户。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深入开展“迎盛会、大招商”活动,成功举办了驻马店正阳—温州苍南优势产业招商推介会、珠三角推介会和农业部“以正阳为基点,研究支持农业大县发展”战略部署北京座谈会,全县洽谈实施亿元以上项目65个,2015年实际利用境外资金2200万美元,是2010年的28 倍。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升。“十项重点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突破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846元、8877元,分别年均增长11%和13.2%。五年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4.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1.34%。各类教育均衡发展,新建中小学校舍17.3万平方米,高中教育跻身全市前四位,被评为全市高中教学先进县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参合农民受益水平位居全省前列。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累计建成保障房8300套。社会养老、农村五保供养等基本社会服务体系日臻完善,65%以上的乡镇建设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站点,新增社会养老床位480张。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完成了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累计实现脱贫6.5万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精神文明建设快速推进,先后开展“正阳精神”表述语征集和“正阳之星”评选活动,激发正阳发展正能量。文化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县文化馆、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县级文化信息共享中心、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成投用,每年开展“文化惠民”、“百城万场”文化下乡280余场(次)。科技、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监管、体育、气象、邮政、慈善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平安正阳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大局稳定和谐,被省信访领导小组评为信访工作一类县。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经过全县人民的不懈努力,正阳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发展后劲积蓄壮大,进入了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新阶段,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节 “十二五”脱贫攻坚工作成效

一、贫困人口逐步减少,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的五年来,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增长10%以上,累计脱贫6.5万人。

 二、实施整村推进,贫困村面貌有了较大改变。

 “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8110万元,各乡镇把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攻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基本实现了村有基础产业、户有增收项目、基础设施完善的目标,从总体上改变贫困村面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持续改善。

 2011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4634万元支持农村公路工程建设。推进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投入2200万元,解决了7个村、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至2014年底,贫困村通往乡镇的公路硬化率达100%。50%以上的贫困村实现了卫生安全饮用水,所有的贫困村都实现了通电、通电话和通广播电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医疗全面展开,参合率达 95%以上,贫困人口参合率达到100%。农村居民医保重大疾病保障范围扩大到33类病种。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三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贫困人口素质偏低。

 目前,我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素质普遍偏低,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教育水平、科技文化、劳动技能等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二、扶贫资源投入有限。

 我县作为省级贫困县,地方财政困难,加上地域面积广,需要建设的农业基础设施点多量大,投入总体不足。国家、省、市农业扶持要求建设的标准和地方配套比例较高。贫困户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缺少资金,支农信贷门槛较高,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依旧缓慢。

 三、主导产业不突出。

 要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贫困村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我县贫困人口居住分散、生产资料局限,农业产业单一,可再生资源少,没有形成覆盖贫困农村稳定收入的主导产业。贫困农户不愿改变传统的种植观念,经济来源主要靠简单的家庭种养和外出务工收入。这些都给当前扶贫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四、存在致贫、返贫现象。

 贫困人口大多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抗风险能力很差,受自然、气候和市场等因素影响大,因灾返贫现象和农产品价格下跌在我县表现的较为突出。此外,农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仍然存在。

第四节 “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机遇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十三五”时期,正阳县面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进入全面提速、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国家和河南省重大战略实施带来的机遇。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实施阶段,河南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有利于正阳积极承接“两个转移”,加强对外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区域发展能力。

 二、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上升为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

 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将成为国家新一轮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国家必将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为老区加快发展步伐提供了有利条件。作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开放合作等领域将获得更多国家支持,正阳进入加快发展的新起点。

 三、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实施带来机遇。

 淮河作为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通道,淮河流域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之后的新的增长极,为正阳航运、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特色工业、生态建设等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

 正阳拥有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探索三产融合发展新机制,符合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部署,将为正阳带来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有利于正阳加快“三农”发展,实现弯道超车。

 五、驻马店市打造千亿级食品工业基地带来新机遇。

 正阳是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依托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业,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期,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以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以克难攻坚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大局的合力,紧紧抓住重要战备机遇期,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贫困村、贫困人口不让一个掉队。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脱贫攻坚总体思路,全面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为依据,以精准扶贫为手段,以精准脱贫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六个精准” 为基本要求,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强力推进脱贫攻坚“5个办法”、“5个方案”、“5个专项方案”的落实和“三山一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落实领导责任,强化社会合力,夯实基层基础,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根据省扶贫规划要求,结合正阳县农业产业布局,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投入,建设一定规模的蔬菜、生猪、肉牛等一批特色生态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确保农民增收。实施基础设施脱贫攻坚,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环境。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工程‚“圆梦助学”工程、贫困地区干部及贫困农村实用技术普及培训等培训工作,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增强贫困农民劳动致富技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脱贫攻坚,扎实抓好安居温饱工程、重点扶持贫困村建设、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等扶贫项目。坚持实行分类扶持,统筹采取产业化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对鳏寡孤独、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给予长期社会救助,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进一步完善贫困乡村长效救助制度。根据我县自身县情、民情,脱贫攻坚思路为:用好“三张名片”(生猪大县、花生大县、小麦大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以“两大基地”(河南知名健康食品产业基地、河南重要的装备制造产业基地)作支撑,以坚守“两个底线”(生态底线、发展底线),做强“两大产业”(食品加工业、装备制造业),夯实“两大基础”(教育、卫生)为脱贫攻坚的总战略,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用好“五个一批”这个精准脱贫的主要工作方法。紧紧抓住全县十三五改革创新契机,坚决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

 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切实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

 强化政府责任,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鼓励先富帮后富,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三、坚持精准扶贫,推进精准脱贫。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切实提高扶贫成果可持续性,让贫困人口有更多获得感。

 四、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扶贫开发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

 五、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继续推进开发式扶贫,处理好国家、社会帮扶和自身努力的关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精神,充分调动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扶贫先扶智,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六、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

 根据脱贫攻坚任务合理配置扶贫资源,统筹兼顾好重点地区与非重点地区;突出问题导向,创新扶贫开发路径,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创新扶贫资源使用方式,由多头分散向统筹集中转变;创新扶贫开发模式,由偏重“输血”向注重“造血”转变;创新扶贫考评体系,由侧重考核地区生产总值向主要考核脱贫成效转变。

第三节 基本要求

 一、政府主导、各界参与、合力助推。

 要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大工作和投入力度。同时要发挥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支持贫困村加快发展。合力助推加快脱贫和经济发展进程。

 二、统筹协调、全面发展、持续发力。

 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坚持统筹协调好城乡与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改革与稳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突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努力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规划引领、项目支撑、精准发力。

 坚持脱贫攻坚到村到户的方针,始终坚持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基本对象,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解决贫困人口脱贫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为核心,以产业区域为主阵地,本着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脱贫目标走、目标跟着脱贫对象走的原则,整合发改、财政、金融、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涉农资金,捆绑社会资源,推动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聚集,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聚集,集中投入,精准滴灌,实现项目资金全覆盖。

 四、综合治理、重点突破、夯实基础。

 坚持综合开发、全面发展。把脱贫攻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改善社区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五、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身。

 充分发挥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自强不息,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努力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特别是要调动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积极性,鼓励先富帮后富,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思想,由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激发内生动力。

第四节 规划依据及范围期限

 一、规划依据

 1、《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意见》(豫发[2011]21号)

 2、《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3、《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豫发[2016]5号)

 4、《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及管理办法>等5个办法的通知》(豫办[2016]28号)

 5、《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转移就业脱贫实施方案>等5个方案的通知》(豫办[2016]27号)

 6、《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教育脱贫等5个专项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6]120号)

 7、《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豫办[2014]14号)

 8、《河南省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贫困地区群众脱贫工程规划(2014-2020年)》(豫政[2014]84号)

 9、其他各级关于脱贫攻坚工作重大决定和政策等。

 二、规划范围

 正阳县位于东经114。11′~114。53′北纬32。16′~32。48′,南与罗山、信阳隔淮河相望,东邻新蔡、息县,北靠汝南、平舆,西与确山接壤,县境东西长64.5公里,南北宽57公里。县境总面积190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30万亩。全县辖19个乡镇,294个行政村(居委会),1421个村民组,总人口82万,其中农业人口68万。

 我县2012年被定为省级贫困县,有86个村被省政府定为贫困村,全县除真阳镇外,其他18个乡(镇)都有贫困村,建档立卡时贫困村86个,贫困人口78110人。截止2015年底,通过产业扶持等方式,已脱贫18个村,脱贫人口42014人。本规划涵盖68个贫困村,贫困人口36096人。

 三、规划期限

 2016年-2020年

第五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用三年的时间,到2018年底,全县确保减少贫困人口3.6096万人(含两无人员),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面完成所有贫困乡(镇)减贫摘帽。2018年,全部实现68个贫困村出列,消除贫困村。其中:2016年出列27个贫困村、2017年出列23个贫困村、2018年出列18个贫困村。2019-2020年对返贫人口进行动态清零,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现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国人均纯收入平均的水平,确保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二、具体目标

 1、以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着力提升农户发展能力 

 加强农村教育、卫生、文化、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贫困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完成贫困地区农民培训2.5万人次,其中干部培训0.3万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产业化技术培训0.4万人,技能培训0.3 万人。

 2、以产业发展为主导,努力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围绕县域产业发展,打造沿淮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汝河流域生态高效农业和商贸物流产业带、明临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和正大、正陡路生猪养殖产业带,形成“丰”字型产业带发展格局。

 沿淮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包括县域南部陡沟、彭桥、皮店、大林、铜钟等乡镇,加快推进淮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优质水稻、绿色果蔬、三黄鸡等特色种植(养殖)及农产品深加工基地,着力培养集采摘、休闲于一体的休闲生态农业观光产业带。

 汝河流域生态高效农业和商贸物流产业带。包括县域北部汝南埠、寒冻、袁寨、油坊店等乡镇,建设以优质果蔬(食用菌)、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主的生态高效农业产业带。积极依托汝河水运、雷岗战役遗址等,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业,建设商贸物流产业带。

 明临路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以省道明临路为依托,连接汝南埠、雷寨、王勿桥、闾河、熊寨等乡镇,依托奶牛、肉羊、肉鸡等规模化养殖,建设以伏陈醋酿造、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带。

 正大、正陡路生猪养殖产业带。以省道正大路、正陡路为依托,连接傅寨、袁寨、新阮店、闾河、彭桥、兰青等乡镇,建设规模化生猪养殖、肉制品加工、冷链物流等为主的生猪养殖产业带。

 力争到2020年,建成1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20万亩绿色有机大米基地,5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7万亩优质油料良种繁育基地,构建良种研发—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种业体系。全力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全县花生种植面积150万亩,优质花生原料基地30万亩;年存栏奶牛3万头,年出栏生猪400万头,年出栏肉羊100万只;蔬菜种植面积23万亩以上,水果种植面积达14万亩。按照扶贫规划要求,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300元以上。

 3、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乡村公路建设,修建通村公路 590公里,新建农村通组公路680公里以上。农村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到2020年,100%的贫困村通油(水泥)路、通客运班车;100%的贫困村通生产生活;100%的贫困村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户户通;100%的贫困村有标准化卫生室、有合格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100%的贫困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大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建设,实现有效灌溉面积130万亩以上,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村、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

 4、以生态建设为抓手,确保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大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突出小麦、花生、生猪三大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全县要突出各乡镇的特色,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抓好近郊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河南航天豫南基地国家第六产业科技园区为依托,积极发展育种、优质果蔬种植、农产品加工物流及农业科技研发;中部高效循环农业引领区。以小麦、花生、玉米和生猪养殖为主,积极发展绿色果蔬、花卉苗木、食用菌栽培等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南部综合农业示范区。以水稻、花生种植、生猪、三黄鸡养殖等为主,积极发展果蔬种植和稻米精深加工;北部绿色高效农业区。稳定传统小麦、花生种植规模,积极发展生猪、肉羊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业。

第三章 精准到户、到人项目建设内容

 第一节 转移就业脱贫一批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小额担保贷款等项目,推动贫困人口就业、创业,实现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贫困家庭收入,通过稳定就业,实现家庭脱贫。2016年底,对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建档立卡,实现精准识别。“十三五”期间,对有培训意愿且符合受训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每人至少开展1次职业技能培训。

 一、通过多种就业途径开展转移就业脱贫工作。

 劳务协作对外输出一批。建立健全劳务协作机制,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劳务合作关系,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向省内外用工企业输出,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转移就业。

 产业发展就地就近吸纳一批。通过产业集聚区等工业园区企业,扩大就业容纳能力,做好各类园区企业用工信息采集和发布工作,采取送岗到贫困家庭的办法,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鼓励居家灵活就业一批。鼓励家庭种植、养殖、家庭作坊等行业企业到乡村采取分散加工“企业+农户”等形式,给家庭提供原材料和设备,委托其生产、加工产品,并负责回收销售,使贫困家庭劳动力特别是不能外出务工的,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扶持自主创业带动一批。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和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开展免费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服务,鼓励小额担保贷款创办企业吸收、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二、任务分解

 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面向农村劳动力和贫困家庭中有培训意愿的劳动力优先开展免费技能培训,项目资金为再就业资金。2016-2020计划年度培训各类人员3250人,年度项目补贴资金175万元。“十三五”期间计划累计培训16250人,项目补贴资金975万元,具体由技工学校培训250人,就业中心培训250人,职业中专培训250人,顺达驾校培训250人,安通驾校培训250人,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培训学校培训15000人。由城乡劳动力技能培训办公室负责实施。

 创业培训。面向有创业意愿的城乡劳动力和贫困家庭劳动力开设免费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项目资金为再就业资金。2016-2020计划年度培训各类人员100人,年度项目补贴资金2万元,“十三五”期间计划累计培训各类创业人员500人,补贴资金10万元,由就业中心的培训中心负责实施。

 创业担保贷款。面向符合条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已取得营业执照开业的,优化贷款审批流程,按照创业担保贷款规定给予不超过10万元的贷款。鼓励创业担保贷款创办企业吸收、带动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脱贫。2016-2020计划年度小额担保贷款贫困劳动力100人,利息补贴资金72万元,“十三五”计划累计担保贷款500人,补贴资金360万元,由就业局小额担保中心组织实施。

 中职学校免学费和发放助学金项目。面向经济困难和贫困家庭子女开展技工类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免学费1900元/人/年和助学金2000元/人/年补助,项目资金为省财政直接划拨。2016-2020计划年度招收100人,年度申请项目补贴资金30万元,“十三五”期间计划累计招生500人,申请补贴资金150万元。

 正阳县技工学校公共实训基地项目。总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建设能容纳3000人技术培训的实训基地,能满足计算机应用和修理专业、汽车驾驶与维修专业、车工、焊工、家政等9个专业的实训需求。总投资3750万元。

 正阳县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项目。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建成后满足工业集聚区和农民工创业园区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各类就业服务。

 三、工作措施

 创新培训模式。细化培训层次,打造“引导性培训+职业素养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培训方式上要更加灵活,根据贫困家庭劳动力缺少集中时间参加培训的实际情况,尝试采用积分制、“时间银行”、培训券等方式开展培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采取“线上+线下”方法,线上主要开展理论知识学习,线下主要开展实际操作练习。

 健全培训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组织对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及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强化培训实名制管理,严格落实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管理制度,依托全省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系统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实名制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从报名、培训、考核、就业、资金申请到补贴全过程网上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机制,简化职业培训补贴程序,发挥好补贴政策对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的促进保障作用。科学测算并发布就业人员集中、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工种)技能培训成本,进一步提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对应不同培训模式和新的职业工种,制定不同的补贴标准。对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基础信息监控。建立完善基础信息统计、监控制度。做好贫困家庭劳动力基本情况统计调查,摸清培训意愿和需求。联合行业主管部门加强对劳动力市场、辖区内企业的用工需求、技能人才队伍现状、职工培训进展情况的统计、调查工作。加强企业和行业间的信息互通、技能交流和人才流动,鼓励各类企业雇佣和吸收贫困家庭劳动力。

 合理调整就业结构。将二三产业作为拓展就业的方向,调整片区三次产业结构,逐步增加三产从业人员比重。构建农村、小城镇、城市三级城乡就业平台,将小城镇作为农村就业转移的主阵地。对农民进行分类引导、差别培训,推动兼业型农民转变为职业化、专业化农民。

 拓宽就业渠道。一是多渠道挖掘就业岗位,搞好劳务输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就业。围绕大型商场、酒店、休闲娱乐、商务、物流等服务业,依托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园区等园区建设,大力开发挖掘就业岗位,提升就业吸纳能力。设置贫困村和企事业单位公益岗位,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外出就业困难的贫困家庭劳动力。鼓励县内企业和个体经济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同时,加强市场职业中介机构与沿海劳动部门劳务协作关系,同用工地劳动部门建立联系,劳务输出人员由当地劳动部门进行统一安排和后续管理,提高劳务输出的稳定性。通过劳务输出,带动0.8万户1.9万贫困人口脱贫。二是积极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推进落实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指导、项目推介和开发、方案设计、风险评估、政策咨询、小额担保贷款、开业指导、税收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加大创业项目库建设,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项目引导,创业指导,增大创业成功率。构建小额贷款担保平台,为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帮助贫困户创业起步。构建诚信农民建设平台,由县农村信用联社对评为“诚信农民”的返乡创业农民工和贫困家庭提供数额不等的无抵押创业贷款,让想干事者干成事。到2020年,建成15个创业园,布局在真阳、慎水、汝南埠等乡镇,带动 5400 户 12000贫困人口脱贫。 

 加强就业服务和权益保障。加强公共就业体系建设,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劳动者提供职业培训政策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服务,促进其实现就业和稳定就业。加强对贫困家庭转移就业劳动者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服务,强化创业培训与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及创业咨询、创业孵化等服务手段的衔接,提升其创业成功率。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贫困家庭劳动力依法签订并履行劳动合同,保障劳动报酬权益,扩大参加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职业健康保护,畅通维权通道,加强对贫困家庭劳动力的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第二节 产业扶持脱贫一批

正阳县属于省级贫困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县。从实际出发,围绕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决战三年,摆脱贫困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贫困区域自然资源优势,以农业产业为抓手,培植壮大特色支柱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子。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带动、农民为主、市场运作的产业扶贫思路,从战略制定、要素提升、健全机制等方面推进产业扶贫模式创新,引导贫困农户进入产业链条,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带动、产业基地和产业扶贫项目示范、入股分红和股份合作经营等产业扶贫机制,积极探索实施产权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发展模式。积极依托,扶贫项目+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用强有力的产业带动,加快实现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帮助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同时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到贫困村投资兴业,带动贫困农户增收。

 一、抓好粮食核心区建设

 巩固提升粮食核心区建设,加强高标准粮田建设,持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巩固提升种业发展优势,全力保障粮食稳产高产。

 稳定粮食产量。按照粮食核心区建设标准,严格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步提升粮食产能,确保粮食安全。建设15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20万亩绿色有机大米基地,全力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到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100万吨。发动贫困地区农户积极参与规模种植,培育扶持贫困户参与经营的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户走上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分别布局在新阮店、油坊店、雷寨、付寨、熊寨等乡镇29个村、安排项目39个,总投资2000万元,带动户2300户,贫困人口6700人脱贫致富。

 实施良种繁育推广工程。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到2020年建成30万亩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7万亩优质油料良种繁育基地等建设,构建良种研发—繁育—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种业体系。优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分别布局在吕河、同中、皮店、陡沟乡镇23个村。安排项目78个,总投资1750万元,带动1700户49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优质油料良种繁育基地分别布局在慎水、兰青、彭桥、汝南埠镇、雷寨乡镇73个村。安排项目67个,总投资1350万元,带动1800户54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打造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

 围绕优势特色农产品,抓好花生、畜牧养殖、花卉苗木等规模化、标准化示范性基地建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特色农业集群。

 花生产业化集群。发挥“正阳花生”品牌优势,加强与农业部生物毒素检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等科研单位战略合作,到2020年全县建成150万亩优质花生示范基地、30万亩优质花生原料基地、10万亩高油酸优质花生选育推广基地和综合性花生食品物流交易中心。花生产业综合产值达到45亿元,花生深加工转化率达到40%。分别布局在 汝南埠、油坊店、新阮店、付寨、熊寨乡镇37 个村、安排项目55个,总投资6300万元,带动6700户15655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生猪产业化集群。发挥生猪大县优势,依托诸美、牧原等龙头企业,建设全国一流的生猪产业集聚区。重点支持牧原200万头生猪产业化、诸美5万头高端种猪等项目建设,到2020年建成,年出栏400万头生猪产业化集群。分别布局在吕河、油坊店、大林、皮店等乡镇28个村、安排项目87个,总投资1400万元,带动1200户35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奶牛产业化集群。以君乐宝知名乳制品生产企业为龙头,积极打造万头高产奶牛产业化集群。到2020年,建成奶牛年存栏量达到3万头以上的奶牛产业化集群。分别布局在真阳、慎水、吕河、陡沟乡镇25个村、安排项目65个,总投资1300万元,带动1450户350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肉羊产业化集群。依托天润农业,积极推广湖羊等适养品种,实施规模化养殖,到2020年建成年出栏100万只肉羊产业化集群。分别布局在熊寨、皮店、大林、陡沟等乡镇27个村、安排项目45个,总投资1200万元,带动850户225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花卉苗木和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化集群。以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生产为方向,依托县苗圃场、林科所、天润农业等,新建休闲观光农业。到2020年建成5万亩苗圃花卉基地,每个乡镇建成1-2个生态农业示范点。分别布局在汝南埠、雷寨、油坊店、吕河等乡镇22个村、安排项目44个,总投资1500万元,带动900户2260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第三节 社会保障脱贫一批

 一、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完善社会救助运行机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学调整保障标准、推行分类施保办法、坚持实行动态管理。整合社会救助资源,加强基本生活保障与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等制度之间的衔接配套,加强社会救助与最低工资标准、失业保险、扶贫开发之间的衔接配套,促进各相关政策措施在保障对象、保障标准、保障资金、服务管理网络等环节的互联、互动、互补,形成社会救助合力,让困难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和帮助。 

 健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建立由政府领导,民政、教育、劳动、卫生、房管、公安、司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发挥联席会议统领社会救助全局、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以此为依托形成统一管理平台,实现救助部门全参与、救助内容全覆盖、救助信息全共享,解决审核工作中存在的难题,确保各项救助措施落到实处。增加财政的投入比重,多途径筹集社会救助资金,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根据本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抓好资金配套指标的落实,督促各级财政按规定比例及时足额到位配套救助金。二是建立健全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调整机制,确保城乡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和补助水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物价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使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公共财政能力相匹配、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衔接、动态增长。三是拓宽救助资金筹措渠道。完善经常性社会捐赠体系,建立公众捐赠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推进新时期的社会救助工作,多渠道、多层次壮大救助资金,增强社会救助能力。 

 加强基层救助队伍建设。完善乡镇一级社会救助工作机构,各乡镇(街道)在总编制不增加的前提下,在现有人员中调剂解决工作人员,扩充社会救助机构人员人数。在确保有人办事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对社会救助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以提高业务素质为基础,不断规范办事程序,提升服务水平。 

 二、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建立城乡养老保障制度。一是逐步建立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范围,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不断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二是不断完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建立符合老年人支付能力的医疗保险政策,加快老年医疗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服务,确保老年人的医疗需求。三是推进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鼓励、支持和资助各种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力争建成县城中心敬老院、社会福利中心、乡镇片区中心敬老院等。积极推行社区购买服务,上门照料五保老人的养老模式,强化社区老年设施建设,建议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建筑开发商开发居民小区时必须留有老年活动场所。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健全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制定出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的实施方案,建立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数据互通共享信息平台,实现动态监测、工作机制有效衔接。逐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养老保险水平。提高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水平,改善供养条件。建立残疾人托养服务基本保障制度,提高残疾人托养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公益性养老院抚养范围,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业,政府定向购买养老公共服务。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养老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保障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原则,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落实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政策,切实解决扶贫建档立卡人员中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将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人口全部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残疾人救助政策,落实对重点优抚对象、低保户、五保户的大病医疗救助政策。根据省、市要求,持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稳步提升托底水平,逐步推进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通过社会保障兜底扶贫行动,解决我县“两无”人员的脱贫问题。逐步提高全县农村低保标准,确保我县到2020年实现农村低保标准达到245元。 

第四节 特殊救助脱贫一批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增强特殊救助能力,实施临时救助、灾害救助、孤儿和残疾人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慈善救助,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收入不低于国家脱贫标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我县脱贫目标如期实现。

 一、实施临时救助 

 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托底功能。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暂时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予以临时救助。一是进一步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网络平台、受理电话、信箱等主动发现机制,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二是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基本生活困难、符合救助条件的,按照当地月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救助人数和困难延续时限(以月为单位)发放1-3个月的临时救助资金。发生火灾造成住房困难无家可归的发放不超过6个月的困难家庭住房租赁补贴或者提供适当的临时住房。 

 二、实施灾害救助

 因自然灾害紧急抢救和安置转移受灾群众,按人均230元救助,遇难人员按每位5000元标准补助;启动应急响应的,给予每人每天10元、3个月以内的生活补助;因灾造成房屋倒损需重建或维修的,重建房屋户均补助10000元、维修房屋户均补助1000元;因旱灾造成口粮、饮水困难的,按人均60元、冬令春荒按人均90元标准补助。提高低保受灾户、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灾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水平和因灾倒损房屋灾后重建补助标准,低保受灾户和贫困受灾户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标准上浮10%到30%,因灾倒损民房灾后恢复重建补助标准上浮30%到50%.

 三、实施残疾人救助 

 一是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对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和贫困残疾人每人每月发放补贴款60元。二是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切实解决残疾人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二级以上重度特困残疾人进行居家托养服务,为农村贫困残疾人进行危房改造,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三是免费为贫困残疾人配备辅助器具。四是推进残疾人扶贫基地建设,辐射带动残疾人就业增收。新建县级残疾人基地;发挥行业优势,以扶贫基地和社会资源为依托,开展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五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和残疾人康复站建设,为贫困残疾人脱贫提供生产、生活和康复服务。六是多措并举办实事。实施贫困残疾人学生救助计划;继续实施“阳光家园计划”,为智力、精神及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实施残疾人交通费补贴,为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改造;开展“同心助残”系列活动,为发展残疾人事业募集更多的物资;加强残疾人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残疾人提供服务;对一些老弱病残、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实施上门服务。

 四、实施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

 一是落实和完善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孤儿专项救助活动,对在福利机构生活的孤儿,每人每月救助1000元;对散居的孤儿,每人每月救助600元。二是新建县社会福利中心,为儿童提供福利保障服务。

 五、实施教育救助。

 确保不让一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实现资助政策全覆盖。一是健全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600元的标准,资助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加大学前教育资助力度,足额落实学校教育资助资金。二是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残疾学生学费和住宿费。完善落实高中阶段教育助学政策。三是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机制。本专科生和研究生每生每年最高可申请8000元和12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四是认真落实国家奖助学金政策。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生可申请每生每年3000元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分别可享受6000元和12000元研究生国家助学金;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本专科生还可申请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奖学金和5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每生每年20000元国家奖学金和每生每年8000元省级学业奖学金;优秀博士研究生可申请每生每年30000元国家奖学金和每生每年10000元省级学业奖学金。

 六、实施医疗救助。

 对患病且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原五保供养对象)、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和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给予医疗救助。一是资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村特困人员的个人缴费部分全额资助。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个人缴费部分,按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资助。二是开展特殊病种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的重点是因患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或患重特大疾病需要长期门诊治疗,导致自负费用较高的医疗救助对象。要按照卫生计生部门明确的诊疗路径、能够通过门诊治疗的病种,采取单病种付费等方式开展门诊救助。门诊救助病种包括:终末期肾病(采用门诊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方法治疗)、血友病(采取凝血因子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采用门诊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Ⅰ型糖尿病(门诊胰岛素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门诊抗结核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门诊药物治疗)、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重性精神病人药物维持治疗。可以根据疾病谱表的变化适时调整病种。门诊救助比例为年度限额内门诊医疗费用的10%。门诊救助的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为5000元每人。三是全面实施重特大疾病住院医疗救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对象、农村特困人员在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中,对经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及各类补充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负担费用,按以下比例和限额给予救助:(1)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对象按年度救助限额内不低于7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为10000元每人。(2)对分散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按年度救助限额内不低于80%的比例给予救助,对集中供养农村特困人员按年度救助限额内不低于9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度最高救助限额为10000元。(3)患重特大疾病的重点救助对象的救助比例原则上为最高救助限额内不低于70%,最高救助限额为20000元。 

七、实施住房救助。

 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农村低保对象、贫困残疾人家庭、分散供养的农村特困人员实施“危房改造”救助。困难家庭申请住房救助,按照个人提出申请、村民委员会民主评议、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公示、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批的程序,确定危房改造对象以及补助金额。在被确定为危房改造对象后,农户可自己修缮或新建房屋,对于无能力自建或自筹资金、投工投料能力弱的特困农户,要加大倾斜支持力度。乡镇政府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创新改造方法,通过政府帮建、新建,空置房置换或对现有旧校舍、旧厂(场)房等闲置房屋进行修缮加固等方式,努力做到政策托底,帮助其解决基本的住房保障。竣工后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会同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后发放补助款。

 到2020年实现特殊救助群体“两不愁”“三保障”,解决1.5万户,3.6万贫困人口脱贫。

第四章 强化脱贫保障项目建设内容

第一节 基础设施脱贫

一、交通

 主要目标。到2018年,在全县建成“广覆盖、深通达、提品质”的交通运输网络,实现“外通内联、通村畅乡、客车到村、安全便捷”,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运输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通村畅乡的农村公路网更加完善。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畅率100%;5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所有乡镇通三级公路、85%以上的乡镇通二级及以上公路。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明显提升。行政村客车通达率100%。外通内联的骨干交通网全面形成。

 建设任务。农村公路,完成总投资约29189.856万元,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改造重要县乡公路68.228公里,总投资8187.36万元,受益人口6.3万人;解决贫困村出行68个,改建贫困村出行道路建设约92.786公里,投资3927.44万元,受益人口12.6375万人。

 普通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普通干线公路67.798公里,总投资约19.0564亿元。

 年度实施计划。2016年投资595.2万元,建成农村公路14.88公里、普通干线公路16.165公里。实现27个贫困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运输脱贫目标;2017年投资5712.68万元,建成农村公路79.783公里、普通干线公路22.483公里。实现23个贫困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运输脱贫目标;2018年投资5806.92万元,建成农村公路66.351公里、普通干线公路29.15公里。实现18个贫困村通硬化路的交通运输脱贫目标。

 二、水利

 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主要目标。首先,就是通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十二五”规划外35个贫困村如期吃上安全、洁净、卫生的自来水;其次,切实把“十二五”规划内已实施的33个贫困村的成果巩固住、稳定住、不反复,全面提高68个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再次,确保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及流动返贫人口吃上安全、洁净、卫生的自来水。计划到2020年,贫困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率达到100%,贫困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水质达标率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供水保障程度进一步提高,实现工程管理与服务全覆盖,健全完善贫困村饮水安全保障管理机构,全面建立县级农村供水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建设任务。“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脱贫攻坚期间,工程总需投资9454万元,其中省级财政投资8509万元,群众自筹资金945万元。正阳县共规划解决及巩固提升68个贫困村17.4988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贫困人口3.6096万人;规划解决及巩固提升非贫困村4.705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其中面上贫困人口0.3571万人;协作环保部门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8处;建立县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规划共建供水工程62处,其中新建集中供水工程12处,改造配套工程50处。

 年度实施计划。2016年度拟进行新建供水厂(站)工程及现有供水厂(站)改造配套工程建设14处,其中3处新建供水厂(站)和11处改造配套工程。涉及王勿桥乡、新阮店乡、袁寨乡、熊寨镇、皮店乡、汝南埠镇、铜钟镇、永兴镇、兰青乡、慎水乡、大林镇、陡沟镇等12个乡(镇),涉及谢庄、新丰、熊李、胡老、管寨、罗庄、陈庄、王大塘、农庄、王楼、夏寨、大鲁、汪庄、彭庄、谢寨、吴相、梨王、郭楼、刘冢等19个贫困村,共解决及巩固提升4.9576万人饮水问题。计划投资2309.72万元。

 2017年度拟进行新建供水厂(站)工程及现有供水厂(站)改造配套工程建设11处,其中5处新建供水站工程和6处改造配套工程。涉及油坊店乡、彭桥乡、雷寨乡、寒冻镇、陡沟镇、吕河乡、汝南埠镇、大林镇、皮店乡等9个乡(镇),涉及大高、幸寨、王岗、大刘、丛楼、袁楼、八里、谢庙、涂楼、肖围孜、阮洼、董庄村等12个贫困村,共解决及巩固提升3.8063万人饮水问题。计划投资1996.601738万元。

 2018年度拟进行改造供水站工程建设16处,涉及慎水乡、吕河乡、付寨乡、兰青乡、陡沟镇、汝南埠镇、永兴镇、油坊店乡、彭桥乡、皮店乡、铜钟镇、寒冻镇、雷寨乡、大林镇、袁寨乡、王勿桥等16个乡(镇),涉及洪庙、喻廖、山头、刘冢、邱店、大吴、双台、殷寨、老付寨、周孟、潘庄、刘湖、丁毛、隗湾、孟庄、常闵、岗头、大温、齐寨、谭围孜、陈围孜、于岗、于寨、余楼、小陈、万安、周楼、余甲、孙庄、贺寨、雷岗、何庄、朱店、潘店、土桥、大盛、台子寺、史庄、固城、侯庄、翁岗、朱庄、施庄、何岗、后寨、杜楼、西严店、张伍店、关路口、墁塘、范店、钱寨、汤庙、鲁店、孙楼、上马庄等56个贫困村,共巩固提升8.4089万人饮水问题。计划投资1966万元。

 2019年度拟进行新建供水厂(站)工程及现有供水厂(站)改造配套工程建设11处,其中2处新建供水站工程和8处改造配套工程;划定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8处;水质净化设施改造工程8处;解决19个非贫困村面上贫困人口0.214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计划投资1595万元。

 2020年度拟进行新建供水厂(站)工程及现有供水厂(站)改造配套工程建设9处,其中1处新建供水站工程和7处改造配套工程;水质净化设施改造工程7处;建立县农村饮水安全信息系统;解决14个非贫困村面上贫困人口0.142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计划投资935万元。

 三、电力

 一、正阳县电力脱贫目标

 截至2015年底,全县仍有68个贫困村,4.57万贫困人口,按照全省脱贫规划,正阳县拟于2018年实现全县脱贫。省政府对脱贫考核指标,电网企业涉及贫困户通电增长率和通生产用电自然村增长率。2015年正阳县贫困户通电率100%,通生产用电自然村率97.37%。

 按照国网、省、市公司部署,我县规划于2017年底实现电力脱贫。全县贫困户通电率100%,通生产用电自然村率100%,贫困村户均配变容量达到1.5千伏安。

 二、正阳县贫困村电网规划情况

 (一)规划思路

 围绕全省及正阳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是按照分类统筹、整村推进的原则,实施行政村电网改造,优先安排贫困村电网改造,发挥电力“先行官”、脱贫“开路者”作用,助推全县脱贫;二是根据国家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作统一部署,着力做好中心村电网改造和农田机井通电工作。三是加大县城、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所在地电网建设,提升电力服务均等化水平,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正阳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电力保障。

 (二)建设规模及投资

 1、110-220千伏变电站建设

 驻马店正阳铜钟镇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1台,容量50兆伏安;新建110千伏线路1条,长度23.2千米。建设年限为2017年,投资3596万元,涉及汪庄村、大盛村等10个贫困村。

 2、“村村通动力电”工程

 驻马店正阳县喻廖、潘庄等20个行政村台区新建改造工程,新建改造配变台区114个,容量26860千伏安,10千伏线路31.19千米,低压线路141.62千米。建设年限为2016年,投资2790.527万元,涉及喻廖村、潘庄村等20个贫困村。

 驻马店正阳县山头、刘冢等48个行政村台区新建改造工程,新建改造配变台区253个,容量54800千伏安,10千伏线路102.39千米,低压线路330.83千米。建设年限为2017年,投资6683.273万元,涉及山头村、刘冢村等48个贫困村。

 3、农田机井通电设施建设

 驻马店正阳县谢庙、何庄等17个行政村机井通电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2.2千米,配电台区79个,配电容量7900千伏安。建设年限为2016年,投资1348.2万元,涉及谢庙村、何庄村等17个贫困村。

 驻马店正阳县老付寨、夏寨等12个行政村机井通电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41千米,配电台区12个,配电容量1200千伏安。建设年限为2017年,投资488.94万元,涉及老付寨村、夏寨村等12个贫困村。

 四、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备。力争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20年,全县范围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文化宣传、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保障有力、群众满意度较高的基层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争取在2019年建成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演艺中心等为一体的文化体育中心。保证“十三五”末建成惠及全县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文化脱贫的目标任务。

 (一)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十三五”期间,以县文体中心建设为依托,建设成6000平方米的图书馆和4000平方米文化馆,并实行免费开放。项目计划2016年底动工,2019年底前竣工。

 (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到“十三五”末达到各乡镇文化站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并在全县乡镇建成文化大舞台。

 (三)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十三五期间,完成全县86个贫困村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具体规划如下:

 1、硬件建设。

 为每个贫困村建面积90平米的村级综合文化活动室和1000平米的文体广场;10米长5米宽0.8米高的简易戏台一座。

 2、配套设施。

 为每个贫困村建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文化活动室和一个信息资源室,配备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健身器材。

 3、文艺演出。

 每年到每个贫困村送文艺下乡演出不少于1场。

 以上目标计划2016年完成27个村;2017年完成23个村;2018年完成余下的18个村。

 六、土地与环境整理

 通过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建设,重点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空心村整理,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进一步增加贫困村民收入及脱贫致富,有效实施精准扶持,按照时序进度要求,有计划、有计划推进空心村整治。

 全县19个乡镇68个贫困村,县国土局会同各相关乡镇认真摸底排查,以建设水、田、林、路等基础设施,按照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着“先易后难、分类实施,相对集中,连片推进”的原则,切实增加贫困村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稳定农业基础,改善贫困村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促进贫困村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条件。“十三五”期间通过空心村整治,预计新增加耕地1158公顷,预计财政投资9574.8万元。

第二节 教育支持脱贫

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要求,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解决贫困家庭学生因贫失学和因学致贫问题,阻断家庭贫困代际传递。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贫困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强民、技能富民、就业安民,为确保全县贫困乡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贡献力量。

 一、主要目标 

 从2016年秋季学期起,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保证其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辍学;到2017年,贫困乡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得到完善,生活待遇得到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到2019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都能免费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两后生”(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继续教育机制得到完善;到2020年,贫困乡村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净入学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精准到户、到人项目建设内容

 1、教育保障脱贫

 2016-2020年我县继续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1200万元、免费提供教科书1500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12000人。

 2、教育救助

 (1)困难幼儿资助

 “十三五”期间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标准补助3至6岁学前儿童教育保教费、生活费,规划资助困难幼儿900人,投入资金90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4500人。

 (2)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十三五”期间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补助普通高中学费、住宿费,规划资助困难学生7500人,投入资金1500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1.76万人。

 (3)中等高中国家助学金

 “十三五”期间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规划资助困难学生600人,投入资金120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2430人。

 (4)中等高中国家免学费

 “十三五”期间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资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规划资助困难学生600人,投入资金120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2350人。

 (二)强化脱贫保障项目建设内容

 1、幼儿园建设

 “十三五”期间规划对我县50个贫困村小学建设幼儿园教学楼25000平方米,投入资金3000万元。受益贫困村50个,受益贫困人口7800人。

 2、义务教育学校建设

 (1)“全面改薄”项目

 我县全面改薄项目规划建设32个贫困村小学综合楼、操场及附属设施13259平方米,投入资金1961万元。受益贫困村32个,受益贫困人口4800人。

 (2)校舍改造项目

 我县校舍维修改造项目规划新建、改扩建65个贫困村小学教学楼、操场、附属设施等9700平方米,县级统筹投入资金2622万元。受益贫困村65个,受益贫困人口6600人。

 (3)贫困乡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

 我县农村教师周转宿舍项目规划新建教师周转宿舍6650平方米,投入资金950万元,建在19个贫困村小学院内,基本覆盖贫困村小学,重点支持解决贫困村小学教师住宿问题。受益贫困村19个,受益贫困人口3200人。

 3、普通高中建设

 2016-2020年规划对我县三所普通高中校园校舍及附属设施进行新建、改扩建,建筑面积28395平方米,投入资金5679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8300人。

 4、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2016-2020年规划建设我县特殊教育学校资源教室(中心),配备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投入资金62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1500人。

 5、其他

 “十三五”期间规划对正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教学楼3幢、办公综合楼及信息化大楼各1幢、多功能餐厅1幢、学生公寓4幢、实训楼1幢、图书馆1幢、体育场及塑胶篮球场以及必要的基本设施和辅助设施。建筑面积92000平方米,投入资金20000万元。受益贫困村68个,受益贫困人口4520人。

第三节 卫生医疗脱贫

围绕“看得起病”,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政策,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障水平,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切实减轻就医费用负担;围绕“看得好病”,持续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有效提升全县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围绕“少生病”,加快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群众防病意识和健康素养。通过实施医疗卫生计生脱贫攻坚工程,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有保障。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和保障,个人就医费用负担大幅减轻。二是医疗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综合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群众就地就近看病就医需求。三是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面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得到有效控制,贫困地区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

 按照“精准识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一)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制度,确保“看得起病”

 随着新农合筹资水平的提高,在保障基金安全,不断完善重大疾病保障、大病保险、跨区域即时结报、支付方式改革等政策措施,提高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创新制度,建立完善贫困人口医疗保障体系。

 1.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对参加新农合的农村特困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基金对其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和慢性病门诊费用适当提高报销比例。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新农合基金支付范围。加强各类医保和救助制度的衔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保障合力。

 2.建立困难群众和精准扶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县建立困难群众和精准扶贫大病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困难群众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报销后,再由补充医疗保险基金按一定比例进行再次补偿,明显减轻医疗费用负担,解决困难群众因贫看不起病、因病加剧贫困问题。

 3.实行住院费用“一站式”结算。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医疗机构住院免收住院押金,免收住院报销起付线,实行先诊疗后结算。同时,全县各级医疗机构对参加新农合贫困患者住院费用实行“一站式”结算,贫困患者只需在出院时支付由个人自负的医疗费用,新农合补偿费用由医疗机构先行垫付,后由新农合经办机构、大病保险承办机构对医疗机构结算。

 4.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在贫困地区加快推进以按病种分组付费改革为主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逐步扩大病种范围,开展日间手术纳入新农合报销试点,建立新农合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价格谈判机制,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二)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确保“看得好病”

 积极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项目,大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确保“看得好病”,助推劳动力恢复。

 1.大力推进“五个一”标准化建设。据国家和我省有关标准,按照“填平补齐”原则,推进我县医疗卫生机构“五个一”标准化建设,全面建成县乡两级、乡村一体、防治结合、分工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是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远程会诊、分级诊疗为核心,加快推进县级医院能力建设,加强临床薄弱专科、临床核心专科建设,夯实临床支撑专科基础,打造临床优势专科,重点支持县域内发病率和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五位的疾病病种对应科室的临床专科建设,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提升远程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儿科综合楼项目建设,以胸痛中心、卒中中心为切入点,提升县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办好县人民医院。二是全面完成县中医院整体迁建工作并投入使用;贯彻落实市政府三年攻坚计划提出的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目标意见,进一步提升全县中医工作水平;巩固和发展县中医院省级重点中医院创建成果,到2020年建成专科特色明显,与现代医疗技术相结合,具有全市先进水平的县级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均设立中医科,能提供基本中医药诊疗服务,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三是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学校与县计生技术指导站的整合与迁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整合三级妇幼及计生资源,加强妇幼保健专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四是到2020年,实现政府在每个乡镇办好1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加强乡镇卫生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五是加快推进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到2018年底前实现86个贫困村标准化村卫生室100%达标。到2020年实现全县标准化村卫生全覆盖。

 2.加快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积极推动卫生人才工作的创新,强化卫生人才要素支撑,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核心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省卫计委“369”人才培养项目为依托,坚持自主培养和人才引进并举,继续推进卫生人才培养工程;培养5-10名市内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培养30名县级重点学(专)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继续推进乡村医生素质提升,重点落实全科医生培训任务;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开展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公开招聘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搞好继续医学教育,形成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定向培养农村社区医生,着力解决农村卫生人才不足的局面,力争乡镇卫生院2020年前实现满编运营,确保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积极争取并及时实施县卫生学校乡村医生培训基地项目,加强“造血”功能。

 3.加快医疗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2018年10月前完成投资1500万元的健康扶贫信息化建设项目,在全县范围内构建信息化建设任务。构建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支点,以村卫生为网底的“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模式。实施远程诊疗、区域心电、区域影像、区域检验等协同医疗服务系统,实现县域医疗机构内贫困人口就医一卡通和一站式结算、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协同医疗、妇幼信息、预防接种、医保管理、行政监管等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到2020年,实现全县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基本覆盖并动态更新。全面建成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药品供应、综合管理等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同。积极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实现就医“一卡通”。实现各级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满足广大居民、医务人员、卫生管理需求,全面提高全县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利用率。

 (三)提高贫困地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确保“少生病”

 1.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做好0-6岁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孕产妇、结核病患者、重型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规范化健康管理和体检率达到国家规范要求;实现居民健康档案的电子化,并做到动态管理,逐步提高其使用率。

 2.建立健全妇幼保健工作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服务网络,整合三级妇幼及计生资源,加强妇幼保健专业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完成县妇幼保健院、县卫生学校与县计生技术指导站的整合与迁建工作。完善并整合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检查网络,加强和规范产前筛查、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和适龄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努力使贫困地区孕前婚检率和新生儿“三病”筛查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叶酸补服”率达到85%以上。

 3.加强疾控机构能力建设。加强县疾控机构基本设备配备,重点工作高新设备配备,2018年12月完成县疾控中心整体搬迁,争取2018年成功创立省级慢性病防控示范区; 2019年创建省级免疫规划示范县,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门诊通过省级示范门诊达到80%以上;每年完成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6-8人;2020年前建成疾控信息网络中心,完善乡镇疾控信息网报;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做好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重症精神病及慢性病的防控工作;筹资建成正阳县首座健康教育馆,健康教育知识居民知晓率达到 85%以上,为正阳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4.加强饮水及食品安全工作。按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年度方案要求,在全县集中式供水单位设置监测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施水质监测,县卫生计生监督所依法监管,共同做好农村饮用水监测监督,确保贫困地区群众喝上安全放心的饮用水,同时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组织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

 5.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紧紧围绕健康正阳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和改厕工作,到2020年,创建国家卫生乡镇2个,省级卫生乡镇6个,省级卫生村(居委会)40个;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完成全县所有行政村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广大农民身体健康。积极开展健康知识大讲堂、健康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工厂等活动,大力宣传普及健康知识,倡导良好健康生活方式,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健康的良好氛围。2020年,全县居民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5%以上。

 (四)着力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和计生服务管理改革。

 1.支持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落实政府对县级公立医院符合规划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离退休人员费用、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投入责任,完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健全补偿机制,落实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政策,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薪酬、医保支付等为重点,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2.完善公立医院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动逐步扩大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总量,优化绩效工资结构,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稳定卫生人才队伍。落实医疗卫生机构用人自主权。

 3.加快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建立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和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制度,支持贫困计划生育家庭发展。加强贫困地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减少意外妊娠,控制政策外生育多孩。

 (五)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对口帮扶,打赢“攻坚战”

 1.组织开展巡诊义诊活动。各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组织医务人员到贫困乡镇、贫困村开展巡诊义诊活动,每季度至少开展1次,主要对贫困村群众进行常见病、慢性病的知识宣讲咨询、初步筛查、诊断和一般治疗,普及医学常识和健康知识。

 2.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完善县级医院与一所三级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制度,每所二级及以上医院对口支援5-6个乡镇卫生院,开展县、乡两级卫生机构纵向合作,通过人才扶持、设备支持等实现城乡医疗资源共享。

 3.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县、乡、村三级医生“1+N+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覆盖所有贫困户、低保户、特困人员,重点人群签约率达到60%以上。以家庭为单位向群众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连续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尤其要提高对贫困人口中的慢病及重大疾病患者的服务水平。

第四节 生态保护脱贫

 一、抓好绿色走廊建设。将森林覆盖率作为我县领导干部的重要考核指标,突出抓好贫困地区污染防治,全面推进工业废水治理,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工业废渣整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工作严查、损害严惩,对污染环境行为零容忍;突出抓好环境监管,强化生态红线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两个问责。力争到2020年全县林地面积增加3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1.2个百分点,提供78个护林员公益性岗位,每年可为贫困人口提供650个用工,带动883个贫困人口脱贫。森林、湿地等重点区域得到全面保护,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补偿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一)健全生态补偿的公共财政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按照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要求,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确保生态补偿最基本的资金需求。根据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增长状况,财政要逐步增加预算安排,重点支持贫困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和环境监测监控设施建设”、“农民素质培训”等工程建设以及水土保持、自然资源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生态补偿效益明显的工作。实施财政分类管理政策。应从生态功能、产业发展等方面对辖区内各贫困镇(街道)进行主体功能分类,针对不同功能定位的乡镇分别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明确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重点。加大对贫困乡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支持力度,把农村畜禽排泄物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整治、农村垃圾固废整治、化肥农药污染整治、河沟疏浚整治和提高村庄绿化水平作为财政扶持的重点,促进农村环境的净化洁化美化,支持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群众生活质量。(三)加快构建生态补偿的扶持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制度保障、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加快贫困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建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大力支持贫困乡镇通过发掘生态资源,发挥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生态、环保型产业,增强落后地区发展能力。(四)建立健全责权利统一的生态补偿责任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与环境污染整治的绩效结合起来。加强贫困乡村污染防治,全面实施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计划。严格跨县域内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对水质达不到标准的要限期整改到位。县域内流域贫困乡镇建立流域环境责任制度,并延伸到村级断面,按水质情况确定补偿或赔偿标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要与我县贫困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结合起来,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法律、法规。

 三、创新生态建设和补偿资金使用方式

 生态建设。一是美丽乡村建设。到2020年,全县贫困乡镇累计创建点覆盖面达到以上;力争到2018年创建点覆盖以上的贫困村,到2020年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到2020贫困村实现全面小康。二是改善人居环境。投资5亿元,对全县所有贫困乡镇、贫困户人居环境进行改造。 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途径,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向高能效、低能耗、排放少模式转型。

 生态建设补偿资金使用方式。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实施退耕还林,项目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提高贫困户的参与度和收益水平。落实退耕还林、生态保护补偿等补助政策,扶持发展林下经济,把经济林基地建设纳入林业生态省提升工程建设范围,给予补贴,因地制宜加快经济林建设。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加快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贫困地区人口就业。在区域自然条件优越地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可建设经济林采摘园,开展农家旅游等,带动贫困户就业,增加林业经营性收入。生态补偿资金实行按月核算、按季通报、按年缴纳。补偿资金来源主要有两部分,一是政府补偿资金,包括财政转移支付、生态公益林政府“赎买”等,二是社会补偿资金,包括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碳排放交易模式、水权交易模式等。政府补偿资金可以以“退耕还林”形式直接补贴种植户,政府赎买生态公益林效益资金,直接注入集体经济账户,辖区内的农户人人享有生态红利,对于贡献林地的种植户,单独依靠面积按比例分享生态效益股份。而社会补偿资金,主要依据交易双方签订的合约来实现资金分配,政府部门起组织和协调、监督作用。 

 第五章 积极开展社会帮扶脱贫

 第一节定点扶贫

 突出党政机关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县各级党政、国家机关扎实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帮村、工作队驻村、党员干部帮户”活动,全县68个贫困村落实“五个一”+“1”全覆盖。一是每个贫困村有一名领导挂联。县四大班子领导和帮扶部门主要负责人挂联一个贫困村,负责挂联村村域扶贫规划把关,协调解决精准扶贫中政策落实、项目实施、措施到村到户到人等重大问题,原则上每月到挂联村进行一次现场督查指导,并建立县领导联系贫困村驻村台账,每月报账,动态评比。二是每个贫困村有一个部门单位帮扶。县级部门对本单位帮扶贫困村销号、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脱贫负全责,实行不脱贫不脱钩,部门“一把手”对帮扶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负总责,同时每个帮扶单位还要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主抓扶贫工作。主要按扶贫攻坚工程帮扶到村,按“五个一批”精准帮扶到户,全面落实“六个精准”,实现到户“六优先”(优先扶持贫困户实施脱贫产业项目、优先安排贫困人员园区务工或公益性岗位、优先对因病致贫群众实施医疗救助,优先帮助贫困户改造危旧房或住上廉租房、优先对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给予特殊帮助、优先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实施集中供养)。三是每个贫困村有一支驻村工作队。每个驻村工作队至少由4-6名同志组成,队长由帮扶部门班子成员担任,队员由帮扶部门选派的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所在乡镇1名班子成员或机关比较得力的机关干部、1名农技人员组成,全是脱产驻村。四是每个贫困村有一名“第一书记”。按照《第一书记管理办法》、《第一书记考评细则》,第一书记组织关系转到贫困村所在乡镇,县组织部、扶贫办等相关单位组成联合督查组,每季度一次明查,每月一次暗访,实行每督查一通报。第一书记向选派单位党委党组、乡镇党委政府和全体党员群众进行半年述职、年度述职述廉到人。五是每个贫困村有一名农技人员脱产驻村。由农、林、水部门负责选派,参与到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技能培训等工作,并比照“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严格考勤考核。六是每户贫困户有一名党员干部帮扶。68个贫困村的贫困户由帮扶部门的党员干部负责全帮户覆盖;非贫困村的贫困户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统筹安排乡(镇)党员干部、企事业单位(含乡镇学校、卫生院)工作人员、村社党员干部、致富带头人、业主大户、能人等结对帮扶。主要是帮助贫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脱贫措施,指导监督发展,协调解决一些重大具体问题。

 全县共组建驻村工作队68个、下派“第一书记”68名(含党组织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工作人员136人,农技人员340名,16800名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实现68个贫困村25600贫困人口的帮扶全覆盖。

第二节 企业帮扶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扶贫。鼓励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他们在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到贫困乡镇、贫困村投资兴业、吸纳就业、捐资助贫,参与扶贫开发。重点引导县商会、扶贫协会30家民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参与农村扶贫开发,积极支持民企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资源开发。

 到2020年达到,全县有540家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到民企帮村活动中来,总投入达到1.3亿元,覆盖19个乡镇,带动 90个村(其中贫困村 54个),惠及农户23000多户,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第三节 社会帮扶

 一、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全民动员。每周在县电视台开设“聚焦扶贫攻坚”、“持续深化扶贫攻坚”等栏目专题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农村贫困现状,了解我县扶贫形势。坚持扶贫先扶志、治贫先治愚,一方面培养广大贫困群众的精神自信、脱贫自觉和致富自强,另一方面,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倡导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爱心企业、社会组织和成功人士多尽一份社会责任,致富不忘助人为乐。

 二、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开展激励动员。建立企业和个人公益性捐赠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建立精准扶贫专项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基金、创业再就业贷款担保基金,加大财政贴息力度。灵活运用各类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激励措施,深入推进“金融支持扶贫惠农工程”,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具有较强脱贫致富带动引领作用的地方特色支柱产业、现代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三、凝聚社会正能量,开展典型示范动员。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协调上级主流媒体聚集正阳县扶贫,宣传正阳县扶贫的成效和做法,用生动、真实、感人的事例讲好正阳故事,宣传最美扶贫人物("身边十大扶贫好人"评选活动),激发社会扶贫正能量。与此同时,对在社会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与个人给予表扬,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各类主体政治上有荣誉、事业上有发展、社会上受尊重。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营造扶贫济困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四、构建扶贫志愿服务网络。开展扶贫志愿者行动。组织志愿者担任农业和互联网信息化方面的培训授课教师,招募专业志愿者团队在贫困村建立服务站,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推广,让志愿者成为扶贫攻坚一线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快速推动贫困人口的增产增收。

第六章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第一节精准到户、到人项目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精准到户、到人项目,总投资83631.25万元。一是转移就业项目总投资1535万元,其中贫困家庭劳动力免费培训投资1025万元;贫困家庭子女职业教育投资15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投资360万元。二是产业扶持项目总投资36840万元,其中特色农产品产业投资16300万元;畜牲养殖产业投资5500万元;优质粮食产业投资1750万元;设施农业投资1800万元;特色加工产业投资6920万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2000万元;其他投资2570万元。三是社会保障总投资25410.6万元。其中低保兜底脱贫投资14847.4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脱贫投资6495.2万元;教育保障脱贫投资2700万元;基本医疗保障脱贫投资768万元;其他投资600万元。四是特殊救助总投资19845.65万元。其中临时救助投资967万元;灾害救助投资365万元;残疾人救助投资5600万元;孤儿和困境儿童救助投资1281.8万元;教育救助投资1830万元;医疗救助投资3875万元;住房救助投资5576.85万元;其他投资350万元。

第二节 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项目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解决突出贫困问题项目,总投资401111.742万元。一是交通项目总投资221632.256万元,其中农村公路投资29189.856万元(县乡公路投资21375万元;村内道路投资7814.856万元);普通干线公路投资190564万元;其他投资1878.4万元。二是水利项目总投资13094万元。农田水利投资364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投资364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投资9454万元。三是电力投资14906.94万元。其中110-220千伏变电站建设投资3596万元;“村村通动力电”工程投资9473.8万元;农田机井通电力设施建设投资1837.14万元。四是通信网络投资136.896万元。其中宽带网络进村工程136.896万元。五是文化服务投资4802万元。其中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投资3000万元;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资102万元;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投资1700万元。六是土地与环境整理投资5520万元。其中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投资5520万元。七是农村能源投资2000万元。八是教育投资34274.75万元。其中幼儿园建设投资3000万元;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投资5533.75万元;普通高中建设投资5679万元;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投资62万元;其他投资20000万元。九是医疗卫生投资27534.9万元。其中贫困地区“五个一”标准化建设投资27495万元;贫困地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投资39.9万元。十是其他投资79210万元。其中现代农业投资1300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投资20000万元;扶贫开发投资15000万元;千亿斤粮食投资31210万元。

第七章 效益分析

 第一节 扶贫效益

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是顺应新形势下创新扶贫机制的要求而探索形成的,体现了部门联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整体推进与重点扶持相结合,财政支持与资源开发相结合,达到了解决全县贫困人口温饱、开发产业、增加收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的,产生明显的扶贫效应。通过“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农民的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经济收入显著增加。首先是路、水、田、能源项目的实施和利用,大大降低了农户支出成本,减少了贫困户的经济支出。二是通过对贫困农户的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劳动者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外出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多,苦力型人员的减少和技能型人员的不断增加,使劳务收入不断增长。三是项目区产业得到扶持,拓宽了贫困户增收渠道。通过“资金、技术、物资、人力”四集中,有效瞄准了弱势群体,最大范围的覆盖了贫困人口,提高了扶贫成效。三是通过扩大产业规模,着力培育产业基地,推广农业技术,广泛应用良种良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预计到2020年,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8877元增加到14300元,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目标。

第二节经济效益

 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实施,将为贫困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规划项目的实施覆盖了贫困村的100%的贫困户,到2020年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43万元。实现贫困人口同全县人民一起向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实现我县“十三五”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节 社会效益

 正阳县“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全面实施,将充分挖掘正阳县各类扶贫资源潜力,有效地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增强群众的科技意识、市场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大大提高群众的经济文化生活水平,从而使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提高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望和信誉,密切了干群关系,保持了农村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使全县农村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特别是村级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将为全面有力地培训新型农民技术人才,有效地改善村级办公阵地和村级医疗卫生条件,为贫困村的科技文化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了优良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保障。

第八章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县政府成立脱贫攻坚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制订组织领导制度,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把长远目标和近期任务有机结合,将“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纳入年度工作目标,明确主管领导、责任人和工作进度要求,有序推进各领域发展,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第二节 责任落实

 本规划提出的贫困村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来实现。本规划提出的贫困村经济发展、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及任务,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意图,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机制来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政府运用公共资源完成。本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社会管理和改善民生目标和任务,主要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综合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有效实施。

第三节 创新机制

 一、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建设的共赢机制。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探索生态环境服务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有效途径。着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低碳扶贫,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探索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机制。以规划为平台,各尽其责、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工作机制。 

 三、探索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信贷资金、社会帮扶资金对脱贫攻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户的投入积极性。结合土地利用制度创新统筹产业发展,探索通过市场机制和财政政策将贫困村资源环境优势转变为扶贫投入稳定来源的具体办法。

 四、探索金融扶贫机制。增加贫困地区贷款投放,宏观调控释放资金定向用于扶贫开发,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实施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小额特惠贷,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扩大扶贫龙头企业融资额。

 五、协作机制创新。 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各类企业、科研推广机构等参与贫困村帮扶工作,形成多方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以土地、资金合作等为载体,与农民开展多形式的联合与合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培育知名品牌,发挥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双赢。 

第四节 监督检查

 建立规划目标责任制,对地方政府和有关行业部门开展绩效考核。县级组织、扶贫开发和人事等有关部门要密切合作,将规划实施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体系。

 一、加大考核力度。制订《正阳县精准脱贫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大幅提高扶贫开发工作在目标管理考核中的占比。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综合绩效考核内容。县政府每年签订目标责任书、组织一次目标责任考核;各级党委政府督查室和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本级各单位各地区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专项督查、重点督查和不定期抽查。

 二、建立贫困村规划监测信息系统,开展规划实施监测。监测结果用作规划中期调整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提出规划调整意见。在规划实施期满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终期评估工作。

 三、严格奖惩措施。鼓励加快脱贫步伐,改进贫困乡镇考核机制,由县委组织部、政研室与扶贫办制定对贫困乡镇的具体考核办法,对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乡镇及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扶贫部门给予通报表彰和奖励;对年度任务完成情况不好的部门和乡镇,给予通报批评,并对单位一把手进行诫勉谈话,乡镇和部门主要领导要进行批评问责。对年度任务完成好的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作为评先评优和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在扶贫攻坚战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在提拔使用时优先考虑,对完不成任务的个人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并不得交流、提拔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