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

投稿:市政府办2  来源:时间:2018年06月20日

索 引 号: S0001-0205-2018-00568 主题分类: 市政府办公室
信息来源: 发文日期: 2018年06月20日
名  称: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驻马店市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
文  号: 驻政办〔2018〕83号 有 效 性: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
《驻马店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和《驻马店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8年6月7日       
 
 
 
 
驻马店市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快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和《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驻发〔2017〕2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形势
驻马店市是种养业大市,是国家和省重要的粮油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原粮仓”、“豫南油库”、“芝麻王国”。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促进“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重大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有力地推动了我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130亿斤以上,占全省的1/8,油料作物产量居全省第一位,生猪、肉牛、家禽、肉羊饲养量居全省前列,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农产品稳步发展,粮油、蔬菜、肉蛋奶等农副产品有效供给水平不断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尽管近年来我市种养业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种养产业大而不强、农产品多而不优、一二三产业融合不深、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全市种养业发展已经进入了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必须树立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推进种养业转型升级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必将成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必将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增加农民收入为前提,以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以下简称“四优”)为重点,以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以下简称“四化”)为基本路径,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通过调结构、提品质、转动能、促融合、强带动、创品牌,推进我市种养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之路,实现由种养业大市向种养业强市转变。
(二)基本原则
推动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在正确处理粮食产量和产能、增产和增收、生产和生态关系的基础上,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生态条件、产业基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发挥比较优势,优化布局,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
2.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加强规划引导,开展试点示范,强化政策支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3.坚持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充分发挥人才和技术的作用,推进农村创业创新,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加快实现种养业由要素投入驱动向科技创新驱动转变。
4.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友好。以绿色发展为方向,大力推行绿色生产和清洁生产,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5.坚持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坚持加工带动,产销衔接,种养结合,协同推进,鼓励因地制宜、就地生产、就近供应,从产业链、供应链统筹谋划种养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进展,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明显增加,产业绿色发展和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 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膜回收率达到8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产业融合发展程度明显增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加工增值率提高到1∶3,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明显提高,种养结合明显加快,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以上,把我市打造成全省重要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生产基地。
三、重点任务
(一)调结构
1.优质小麦发展行动。加快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大力开展优质小麦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县创建,优先在粮食生产功能区,选择一批自然条件适宜、产业基础好、比较优势强的地区,依靠基层政府和组织,发动广大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统一供种为抓手,推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整村、整乡、甚至整县发展优质小麦。到2020年,努力打造2个单品种成方连片种植、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高的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县,示范种植优质小麦50万亩,带动全市发展优质小麦500万亩。
2.优质花生发展行动。大力开展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选择正阳、汝南、确山、泌阳等一批生产基础好、产业优势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地区,积极推广高油品种,示范推广高油酸品种,加快新技术推广,开展规模化种植,提高生产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建设10个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的优质花生示范区,示范种植优质花生5万亩,带动全市发展优质花生520万亩,其中高油酸花生达到10万亩,花生食用加工比率达到60%以上。
3.优质草畜发展行动。实施肉牛、奶牛“双百万千亿”工程。发展优质肉牛。扩大产能,大力培育母牛繁育基地,实施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项目,到2020年,新增肉牛10万头;大力发展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新建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栏位2万个。发展优质奶牛。支持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入股形式建设存栏5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增强自有奶源供应能力,示范带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到2020年,新增高品质生鲜乳2万吨。发展优质肉羊。建设肉羊育肥基地,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积极推进“粮改饲”试点,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项目,在全市选择6—7个县,积极发展全株青贮玉米和优质牧草,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到2020年,示范带动全市粮改饲52万亩,其中全株青贮玉米50万亩、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2万亩。促进花生秸秆饲料化利用。完善花生秧等秸草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利用体系,优先满足优质肉牛和奶牛的饲草需求,不断提高花生秧等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率。
4.优质果蔬发展行动。加快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优势果蔬产区,依托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坚持老园改造与新园建设相结合,在全市建立一批优质果蔬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市水果面积稳定在28万亩左右,桃、梨、葡萄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板栗、核桃、大枣、柿子等干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花卉苗木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全市瓜菜面积稳定在190万亩左右;食用菌产量达到60万吨;烟叶面积达到8万亩;中药材面积达到12万亩。
5.优质专用玉米、优质水稻和油菜芝麻杂粮杂豆发展行动。积极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加工专用品种。积极推广优质水稻品种,加快优质籼稻品种改良,积极推进“籼改粳”。加快划定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突出发展优质白芝麻、大力推广种植双低油菜等优质油料作物,优质高蛋白食用大豆以及红薯、小杂豆等作物。到2020年,优质白芝麻面积发展到80万亩。
6.优质猪禽和优质水产品发展行动。稳定生猪存栏,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依托众品食业、牧原集团、诸美集团、正大集团、龙凤山集团、枫华种猪、荣盛农牧、丰源牧业等生猪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到2020年,出栏生猪1000万头。发展优质家禽。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加快发展黄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依托暖洋洋蛋鸡、海蓝牧业、正大集团、森亚牧业、龙华牧业、华康大福食品有限公司等家禽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家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蛋鸡年存栏1万只以上、肉鸡年出栏10万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升级,提高蛋鸡自动化叠层笼养养殖比例。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建设生物安全隔离区,强化重大疫病防控,到2020年,龙头企业年产优质鸡蛋10亿枚。发展优质水产品,支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
7.特色养殖发展行动。加快发展夏南牛、确山黑猪、泌阳驴、正阳三黄鸡等特色养殖,搞好原产地保种场建设,加强保种选育,扩大种群规模,建设特色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特色产品开发,促进精深加工,创建特色品牌,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标准化夏南牛养殖和屠宰加工,推进种养结合,促进驴产业全链条发展。开展确山黑猪标准化养殖,打造种猪繁育、商品猪生产、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市场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黑猪产业。到2020年,夏南牛存栏达到60万头、出栏黑猪30万头。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提品质
8.绿色生产方式促进行动。推进“一控两减三基本”,发展节水农业。在地下水过度利用区适度压减高耗水作物,加快节水品种推广和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建设一批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减量替代、减量控害、综合利用、防治并举。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果蔬产区,依托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创建,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示范带动化肥减量增效;以水果、蔬菜、食用菌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加速有机肥推广使用。开展重大病虫害防控,建设一批小麦、花生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示范区,培育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和无人机等高效施药机械;开展果菜茶全程绿色防控试点,集成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开展农膜区域性回收利用示范,全面提高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水平。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突出玉米秸秆机械粉碎深耕还田作业方式和秸秆青贮利用方式,加大“五料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试点,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从2018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在全市养殖大县选择2个试点县,通过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区域性粪污处理中心、大型沼气工程,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相对完善的粪污处理、农用有机肥生产、沼液储运、输送管网等配套设施,打通粪污肥料化、能源化通道,就近就地消纳畜禽粪污,使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逐步减少河流湖库投饵网箱养殖,防控水产养殖污染。
9.种养一体推进行动。推进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创建省级生态畜牧业示范市。支持有条件的县(区)积极开展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建设。加快推进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养殖场建设与农田建设有机结合,按照生态承载容量,合理布局畜牧养殖场,推广农牧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协同发展。推动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粪便收集、贮运、处理、利用设施,利用畜禽粪便发展大型供气沼气工程、生物天然气工程,推动沼渣沼液加工成适合种植的有机肥。加快培育构建种植业—秸秆—畜禽养殖—粪便—沼肥还田、养殖业—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种植业等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促进种养结合、资源循环利用。开展水稻绿色生产,提高水稻品质,大力发展水稻综合种养,加快推广稻虾、稻鳅、稻鱼、稻蟹、稻鳖共作或连作模式,提升水稻种植综合效益,到2020年,全市水稻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3万亩。
10.产品精选分级行动。按照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要求,推行小麦、花生单品种收获、单品种收购和分级储藏、分级销售,推进优质优价。统筹利用粮食仓储设施资源,多渠道开发现有国有粮食企业仓储设施用途,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提供粮食产后服务,为加工企业提供仓储保管服务,为“互联网+粮食”经营模式提供交割仓服务,为城乡居民提供粮食配送服务。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整合仓储设施资源,建设一批专业化、市场化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为农户提供粮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服务,推进农户科学储粮行动,促进粮食提质减损和农民增收。围绕差异化消费需求,大力推行果品、蔬菜、食用菌等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提升产品市场价值;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集成农产品储藏、烘干、清洗、分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粮油烘储中心、果菜加工中心,提供优质高效的初加工“一条龙”服务;引导乳品加工企业,扩大巴氏奶、酸奶等中高端奶制品生产。
11.冷链物流发展行动。健全冷链物流标准体系,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借鉴和参考国内先进标准示范带动,主动实行达标生产和提标创新。积极发展冷链多式联运,推动交通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运输效率;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果蔬优势产区在产地推行产品预冷;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与产地进行对接,建设中转冷藏保鲜设施和果蔬配送中心,推广果蔬运输全程温控技术;支持蛋鸡养殖企业,建设低温储存设施,加快构建运输、分销、零售环节的全程冷链。支持乳品加工企业完善从生鲜乳生产运输到低温乳制品运输、分销、零售各个环节的全程冷链建设。支持建设冷链物流基地,推进我市冷链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规划建设,加快构建区域内冷链物流体系。积极引进国内从事冷链物流的大型企业,充分发挥中国农加工洽谈会O2O跨境交易服务平台、阿里巴巴·驻马店产业带等优势资源的叠加效应,着力将我市打造成为区域性现代物流的集散中心、分拨中心、配送中心。
12.质量安全保障行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和农产品质检体系,加快提升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协管员队伍。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依法推行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实名购买登记制度,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休药期)、生产档案记录等制度,建立健全产地环境管理、生产过程管控、投入品使用、包装标识、产品自检、质量追溯和问题产品召回等制度,严格实施农(兽)药良好生产和经营规范,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生产台账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制度,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监管工作,强化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环节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健全“检打联动”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和惩处力度,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屠宰销售病死动物、注水和非法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生鲜乳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推进诚信体系建设。以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系统,完善信用档案记录,实行信用信息动态管理。加强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建设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100个追溯示范点,及时和商务、食药监部门对接,逐步实现从田间到市场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建设农产品信息追溯系统,构建农产品来源可查询、去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的全链条可追溯体系,提高消费安全水平。加快质量安全县创建,到2020年,全市所有县区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菜篮子”大县达到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畜牧局、食品药品监管局、粮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中储粮驻马店直属库,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转动能
13.农业科技创新行动。依托国家、省和我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打造小麦、花生、肉牛等育种、种养、加工、运销等全链条的技术创新团队,围绕产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开展协同攻关研究、技术集成示范和推广应用,为种养业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实施现代种业工程,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节水节能多抗广适新品种,加快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加大投入,充实完善市、县种子质量检测实验室,提高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水平,保证全市主要农作物用种安全。落实扶持种子企业优惠政策,培育壮大种子企业。
14.良种选育推广行动。加强与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校合作,开展“四优”新品种研发选育和示范推广。支持市农科院加快选育、引进、推广一批小麦新品种,高油、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建设和完善夏南牛、泌阳驴、确山黑猪、正阳三黄鸡等地方畜禽品种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加强地方品种保护开发,加快夏南牛培育推广步伐。抓好小麦育种基地建设,强化高油酸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良种供应能力和水平;加快蔬菜、食用菌、果树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提高生产水平。
15.农业资源管理和监管服务信息化建设行动。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启动农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开发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平台;拓展现代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领域,逐步集成耕地地力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优质小麦、优质花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等信息化系统,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上图入库和农业大数据建设,进一步推进农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测,推进信息上图入库和电子化管理,实现种植信息的在线查询和服务;实施“互联网+”畜牧业建设项目,整合现有资源,建设畜牧业“互联网+”公共软硬件基础设施,构建全市畜牧产品质量安全大数据收集、分析、应用系统;引导涉牧企业建设以物联网为基础的畜牧养殖、投入品、加工、商务等系统,到2020年,建成驻马店畜牧业“互联网+”综合信息体系,畜产品和畜牧业投入品线上交易率达30%以上;依托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农兽药基础数据平台、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平台,加强数据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农兽药基础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精准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全市农业大数据集聚。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示范工程。构建信息进村入户市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好益农信息社,形成市、县、乡、村四位一体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为农民提供线上、线下的信息咨询与指导服务,到2018年底,全市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一村一家益农信息社。推广生产经营主体应用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移动APP终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示范工程,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手机APP服务终端,率先在“四优”发展示范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智能化服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精准施肥,并逐步在全市推广。
16.农业物联网建设行动。积极开展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加快推进精准农业、食品安全、溯源服务、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农机精准作业示范、粮食仓储等物联网示范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物联网在高效种养业生产中的应用,在粮食生产功能区、优质花生绿色高产高效标准化示范区、设施农业和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大力开展生产过程实时监测、远程监测遥感、智能节水灌溉、飞机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农机定位耕种、饲料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等精准化可视化作业。积极创建现代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打造“互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园和物联网应用示范点。
17.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行动。实施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工程,深化农商协作,开展农产品电商出村试点,推动特色农产品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利用信息进村入户市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知名电商平台,推动肉制品、奶制品、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等名特优农产品“线上”交易。支持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探索,培育本土化涉农电子商务平台。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畜牧局、农机局、农科院,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促融合
18.供应链构建行动。创新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面油肉乳果蔬制品企业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优势产区开展合作,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合作社+基地”等形式,打通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推进原料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实现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鼓励承包农户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农业生产托管等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把普通农民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培育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各经营主体间通过订单、合同等契约方式,明确权责关系和利益分配关系,以入股分红、利润返还、贷款担保、流转土地等方式形成紧密的供应链利益共同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积极推广“旅游+”“生态+”等模式,鼓励利用果园、菜园、花卉苗圃、加工企业等,发展休闲观光、创意体验、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双新双创”,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
19.产销衔接行动。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引导加工企业、购销企业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与产地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开展订单生产,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不断提高小麦、花生、肉牛、果蔬订单率。鼓励发展农产品直销,推进水果干果、蔬菜食用菌、牛肉、牛奶等产品,直接进批发市场、进超市、进社区。大力推广生鲜乳现制现售产加销一体化模式,鼓励引导奶牛养殖企业在学校设立生鲜乳现制现售饮品店,开发学生饮用奶市场。指导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推进产销衔接。加强对订单农业的监管与服务,规范合同文本,强化企业与农户的诚信意识,切实履行合同约定。
20.精深加工推进行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人才和管理,提升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以及各类技改、科研、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等项目,促进加工技术装备改造升级。以初加工产品产后减损、贮藏保鲜、精深加工产品研发、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主,引进推广一批成熟适用的加工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集成基地。适应市场和消费升级需求,积极开发营养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市委农办、市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文广新局、旅游局、畜牧局、工商局、粮食局、供销社,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强带动
21.龙头企业带动行动。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区域资源优势,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资金、技术、管理优势向优势区域集聚,建设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就近供应、就地生产,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壮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粮田、土地整治、粮棉油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参与“一村一品”建设,与镇村合作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势特色产业,重点打造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村一品”专业示范镇村。鼓励支持大程粮油、康博汇鑫、众品食业、恒都牛肉、君乐宝乳业等企业在小麦、花生、芝麻、生猪、肉牛、奶牛等优势产区建设加工基地。
22.园区带动行动。加快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实施好泌阳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正阳国家花生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鼓励因地制宜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积极争取国家对各类园区的支持,发挥好各类园区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现代农业先行区和示范区,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高地。创新体制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组织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参与联合体建设,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户参与园区发展,通过股份合作、土地流转、园区就业等共享园区发展收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科技局、林业局、工业和信息化委、国土资源局、畜牧局、粮食局、扶贫办,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创品牌
23.品牌培育行动。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严格执行《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河南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和《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三品”认证为载体,以标准化菜(果)园、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为重点,集中连片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活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到2020年,实现“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年均递增6%以上,着力打造一批叫得响、品质优、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支持各地以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传统农耕文化,培育竞争力强的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果蔬、优质白芝麻和杂粮杂豆、优质猪禽和优质水产品、特色养殖区域农产品品牌。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作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载体,充分发挥地理标志农产品天然品牌化、区域性优势,加大地理标志农产品挖掘、培育、登记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与产业协同发展。开展品牌宣传推介。支持“三品一标”产品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展会,鼓励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展销会、博览会、互联网等,多渠道开展品牌推介。鼓励引导我市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提升品牌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大品牌保护力度。健全农产品品牌权益保护制度,依法保护品牌,维护品牌质量、信誉和形象。严格农产品商标管理,防止商标恶意抢注和侵权行为。加大对经营主体知识产权、品牌维护、品牌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力度,提高商标、品牌保护意识和能力。完善打假协调机制,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维护品牌企业的合法权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委、畜牧局、农机局、粮食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领导小组,分产业设立工作推进办公室,负责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推进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强化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工作落实。要加强目标考核,定期督导检查,总结推广经验,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科技带动。推进农科教统筹服务。统筹农业、科研、科技推广资源,重点围绕育种能力提升、绿色农业供应链(特别是冷链)建设、农业信息化、农产品精深加工、一、二、三产业融合、品牌培育等任务,充分整合、有效利用市农科院的科技研发等资源,主动适应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需要,推进模式创新,提升研发能力,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相互配合,加强协作,形成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的综合合力。加强农科教联动服务。加快构建农业科研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联动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县、乡、村三级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支持引导社会化服务主体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分产业成立市级专家咨询组,加强产业发展咨询指导。各县(区)要持续推进“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深入开展“万名科技人员包万村”科技服务行动,包村包户指导农民落实绿色技术。要利用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场,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的展示、参观、观摩活动。
(三)完善经营体系。完善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有序实施,2020年底前基本完成相关改革任务,探索总结适合我市不同区域的“三权分置”具体实现路径和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配套机制,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地发挥在推进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快培育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人才知识更新,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推广服务能力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依托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农科教联动服务机制,大力培养农村干部, 鼓励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快培育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和农村实用人才,着力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五)加大财政支持。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创新扶持方式,落实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政政策。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高效种养业优势区域、关键环节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发展。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升级。
(六)强化金融保障。落实普惠金融政策,撬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高效种养业转型发展。健全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担保服务。发挥农业保险政策导向作用,落实农业保险支持“四优四化”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示范县开展高保障小麦保险和高保障优质花生保险试点。鼓励保险机构在中央和省补贴险种保障水平基础上,通过商业附加险等形式进一步提高保险保障水平。各农业保险经办机构应立足我市各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
 
 
 
 
 
 
 
 
 
 
 
 
 
 
 
驻马店市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
(2018—2020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食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求,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7〕144号)和《中共驻马店市委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实施方案〉的通知》(驻发〔2017〕20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现状
我市是农产品加工大市、食品加工大市。2017年全市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1500家,实现总产值1500亿元,增加值376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2.2∶1,已成为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食品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359家,实现主营收入831亿元,增加值190亿元。食品种类不断丰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面制品、肉制品、油制品、调味品、食用菌等优势行业具备了一定竞争优势。王守义、十三香、豫花、悦生合、正道等知名品牌已跻身中国驰名商标。产业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建成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9家,年科技研发投入2.5亿多元。但是,我市食品加工业总体实力较弱,产业发展缓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链建设尚待加强,加工企业与优质原料基地联接不紧密,自建联建优质基地占比低;农产品加工比重低,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2.2:1,低于全省平均的2.5:1;产业集中度不够,企业明显呈现“群体大、个体小”的特征,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293家,仅占19.5%,其中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仅有一家,集群竞争优势尚未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技术人才缺乏,研发资金投入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生产智能化水平不够高;食品业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产品运输销售保障能力低;品牌多而不优,市场竞争力弱,出口创汇能力不强;检测体系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有待加强。
(二)面临形势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升级的需要,优质、安全、绿色、健康、休闲食品的需求呈刚性增长,这为食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市作为农产品加工大市,也将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为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机遇。绿色食品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有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完善供应链,提高附加值;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影响力,抢占国内外中高端市场,对加快我市食品产业转型升级,由农产品加工大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跨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二、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聚焦绿色安全、营养方便、质量效益,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为方向,重点围绕面、油、肉、乳、果蔬、调味品六大行业,打造绿色原料基地,做大做强食品加工业,加快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加快推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构建,同步提升,提高我市食品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由农产品加工大市向绿色食品强市转变。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优势产业基础为发展导向。实施分类指导、统筹推进。准确把握食品行业发展方向,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面、油、肉、乳、果蔬、调味品为主导产业的食品加工优势地位,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强化指导,务求实效。
2.坚持以补短板破瓶颈为问题导向。转变发展方式,提质增效。着眼于食品行业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利益结构等深层次矛盾,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推广绿色高效的生产方式,完善行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链条和谐共生、良性循环、提质增效。
3.坚持以城乡居民需求为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提升品质。根据消费升级需求,调优产品市场供给结构,减少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催生和培育新的市场需求,构建以食品供给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生产消费结构,实现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
4.坚持以发展绿色食品业为目标导向。实施激励机制,完善措施。瞄准绿色食品业发展定位,集聚各类资源要素,强化工作措施,构建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增强综合竞争力,合力推动食品行业向高端绿色智能融合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面、油、肉、乳、果蔬、调味品等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稳步提升,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环节核心技术和装备取得较大突破,行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产业优势进一步巩固,建成全省全国有影响力的优质食品原料生产基地、食品加工基地和安全方便的“后厨房”。食品产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满足城乡居民绿色食品消费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2∶1提高到2.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以上;农产品加工增值率达到1∶3;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覆盖率达到30%以上。
肉类总产量达到90万吨,猪肉、牛羊肉、禽肉比重分别达到70%、10%、20%。低温、调理、发酵和休闲肉制品占深加工的60%以上。
小麦专用粉产量占全部小麦粉总产量的比例达到15%。
新增优质生鲜乳2万吨,新增乳品加工能力2万吨,乳制品产值超10亿元。
高油花生达到200万亩,高油酸花生达到10万亩,绿色食品达标率70%,花生油用、食用加工率达到80%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强化优质,做强面制品
1.加快发展优质面粉。着力开发面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增加专用粉、功能性淀粉等食品以及保健、医药等方面的有效供给。支持久久、一加一等面粉加工龙头企业,提高粮食精深加工能力,发展优质面粉、全麦粉、高档专用面粉和功能性面粉。支持天方生物等发展小麦淀粉、抗性淀粉、抗性糊精、谷朊粉等深加工产品。重点支持大程等大型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装备升级。支持桐花、春英等中小型面粉加工企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采用封闭式生产车间生产纯净粉。突出抓好优质小麦产业,积极培育优质玉米产业。
2.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大程、久久等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面制品大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形成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面制品龙头企业产业集群,倒逼能耗高、规模小、层次低、粗放式的落后加工产能退出。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努力提高我市专用小麦加工率,扩大专用粉加工规模。
3.推进主食加工。充分发挥我市全国主食加工示范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面、米、杂粮等主食制品工业化生产、社会化供应,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扩大速冻米面食品规模,建设规范化、智能化、规模化的大型主食生产加工配送中心和中央厨房,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新模式;支持企业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高档及多维营养馒头、挂面、薯类等主食加工产品,加快主食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的步伐。
4.丰富深加工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保健麦片、保健面粉、保健面条、儿童挂面等功能性面制品,开发多种口味、营养强化的方便食品和杂粮膨化食品等新产品,增强绿色优质中高端特色食品供给能力,丰富城乡居民的餐桌。依托徐福记等企业,重点发展面包、饼干、糕饼等焙烤类食品。依托思念等企业,提升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开发多种规格和口味的新产品。依托鲁洲生物、亿民农产品等企业,积极发展玉米变性淀粉、淀粉糖、氨基酸等高附加值产品,扩大食用玉米粉、玉米糁和各种玉米食品的加工能力。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粮食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商务局、中储粮驻马店直属库,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提升档次,做精油脂制品
巩固发展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绿色、优质、高效生产基地,为油脂精深加工提供绿色安全优质原料,从源头保证油脂制品安全。实行优质花生、白芝麻生产的专种、专收、专贮、专用,保障加工产品品质。整合优势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大型油脂企业。依托懿丰油脂、正阳鲁花,加快发展花生油、菜籽油,提高油料加工附加值和产品档次。依托正道油业、古味小磨香油、盛世粮油等龙头企业,发挥小磨香油传统优势,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支持康博汇鑫油脂、顶志食品、正康粮油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机榨芝麻油的市场占有率,巩固国内最大的芝麻油生产的龙头地位。支持正阳鲁花建设年产10万吨花生油加工项目,加快发展新型健康特色食用油,培育有机、绿色高油酸花生油品牌,争夺高端油品市场。支持食品加工企业充分利用优质花生、芝麻资源,发展高附加值的花生酱、芝麻酱、脱皮芝麻等调味品和裹衣花生、风味花生、花生饮料、炒芝麻等休闲食品,适度开发花生蛋白制品,不断拉长油脂加工链条。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局、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调优结构,做大肉制品
1.调整肉类结构。适当降低猪肉比重、增加牛羊肉比重、稳定禽肉比重,优化肉类结构,基本形成正阳、确山、西平、上蔡、汝南、驿城区生猪,泌阳、确山肉牛,正阳、确山肉羊,西平、遂平、上蔡家禽为主的绿色产业布局。
猪肉:稳定生猪生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设施设备改造升级,依托大型生猪龙头企业,提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信息化水平,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支持龙凤山集团、丰源和普、枫华种业、诸美集团、荣盛农牧等生猪龙头企业,稳定种猪繁育基地,提高种猪质量,减少落后产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加快推进正阳、西平、上蔡、平舆牧原生猪养殖项目建设。以众品食品、枫华种业、鑫长源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建设高标准规模养殖场、屠宰加工厂和肉制品生产线,促进我市由生猪生产向生产、屠宰、加工转变,扩大、提升猪肉加工优势,努力打造生猪产业集群。
牛肉:围绕“清、鲜、专、全”四大特色,依托肉牛养殖屠宰加工龙头企业,通过自繁自养、集中育肥等方式,发展国内优质品种肉牛,通过进口活牛、扩繁新品种等方式拓展优质牛肉供给渠道。重点支持恒都食品、启明肉食品、伊顺苑等龙头企业建设肉牛精深加工生产项目,发展高档夏南牛等牛肉加工,提高精细分割牛肉比例,升级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档次。
羊肉:以正阳、确山丘陵区域建设优质肉羊繁育基地和育肥基地为依托,加大优质肉羊品种培育力度,扶持合作社、养殖大户发展肉羊养殖。加快推进肉羊分级屠宰项目建设,补齐肉羊行业发展短板,努力提高肉羊养殖产业化程度,建成豫南肉羊养殖基地。
禽肉:加快发展黄羽肉鸡、适度发展白羽肉鸡、大力发展优质蛋鸡。以家禽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示范带动家禽养殖标准化建设,鼓励引导规模养殖场开展标准化改造升级,提高蛋鸡、肉鸡自动化叠层笼养养殖比例。依托方圆食业,扩大鸭肉加工规模。大力推进肉禽就地屠宰、冷链运输、冰鲜上市。
特色肉:依托特色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养殖大户发展特色养殖,加快发展夏南牛、确山黑猪、泌阳驴、正阳三黄鸡等特色养殖产业。
水产品:发展优质水产品,支持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建设。推行水产健康养殖制度,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养殖规模和养殖密度。在临近淮河的正阳县、确山县等传统稻区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生态种养,加快推广稻虾、稻鳅、稻鱼、稻蟹、稻鳖共作或连作模式,提升水产种植综合效益。
2.发展高端产品。支持尚品食品、恒都食品等优质肉制品企业发展高端加工产品。科学集成应用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绿色技术,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应用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新技术,在继续保持冷冻肉制品、精细分割制品等市场优势的同时,减少高温肉制品供应,增加低温肉制品供应,生产低脂肪、高蛋白、低热量和风味独特、营养丰富均衡、易消化、色香味俱佳的发酵肉制品、酱卤制品、功能性复合肉制品和重组肉制品等新型健康肉制品,引领新兴消费。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发展风干兔鱼鸡鸭、鸡汁豆干等地方特色食品。
3.促进全产业链发展。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积极培育生猪、肉牛、禽类、肉羊等产业集群,采取基地自建、联建、订单、合作等方式,建立来源稳定、过程可控、质量优质的绿色养殖基地,扩大精细加工生产规模。拉长传统肉制品产业链条,从生猪、肉牛、肉鸡传统饲养到分割到熟食,打造集养殖、屠宰、精深加工为一体,融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保障的肉制品全产业生产链。支持建设中原生态皮革转型发展示范园和中原生态皮革小镇项目,通过发展牛皮、猪皮、羊皮加工业,带动沙发、家具、箱包、汽车装饰、服装、皮鞋等皮革产品的发展。拓展直营直销、专卖、电商、私人订制等销售形式,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引领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到2020年,把生猪、肉牛生产和加工发展成我市的优势产业,将我市建设成为全省领先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立足优势,培育乳制品
充分利用我市玉米、花生等本地优质饲料原料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自建、收购、合作、整合等方式,努力扩大我市奶牛养殖规模。支持上蔡牛硕、平舆瑞亚、正阳乐源等大型奶牛养殖企业进行标准化改造升级,实施绿色清洁生产,实现节能降耗、降本保鲜。鼓励驿城区金元乳业与国内知名乳制品生产加工企业合作,联建高端乳制品加工基地,实现优质生乳就近就地加工增值。鼓励正阳君乐宝、上蔡牛硕、平舆瑞亚等企业建立低温奶存贮分拨中心、配送中心等,在零售点、社区、学校等投放低温冷藏设施,构建涵盖运输、贮藏、分销、零售等各环节的乳制品全程冷链体系。
责任单位:市畜牧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拉长链条,做特果蔬制品
1.推进产地初加工。在市区近郊和遂平、西平等地建立绿叶菜、精细菜和特色菜生产基地,扶持果蔬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户建设贮藏窖、保鲜库和烘干设施,完善配套田间预冷、预选分级、包装冷藏等设施,提升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初加工能力,降低产后损失,提高产品质量,选择最佳销售时机,延长供应时间和货架期,促进实现果蔬产品销售的价值增值。
2.发展果蔬精深加工。依托天方原创、西平豫粮生物、鑫都速冻、确山金乐、驿城区双峰酒业、蓝闰农业、上蔡晨钟等龙头企业,以速冻果菜、脱水菜、蔬菜汁、葡萄酒、丝瓜水等果蔬深加工产品为重点,扩大专用加工品种的选育和生产,提高加工产品质量和深加工水平。支持百年磨等豆制品企业开发高端产品,拉长豆制品产业链条。支持合作社、家庭农场在市区近郊建立鲜果生产基地,为果品加工企业提供绿色优质原料,提高产品品质。
3.发展食用菌精深加工。对现有食用菌种植基地,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进行改造。依托大地菌业、真菌研发等龙头企业,稳步扩大食用菌种植规模,加快建设无公害标准化出口香菇质量安全示范生产基地。以亿健食品、天中亿龙、泌花食品、鑫发食用菌、通达食品、三明食品等龙头企业为依托,开发食用菌酱菜类、休闲食品类等菌类系列深加工产品,研发以食用菌为原料的营养均衡、养生保健的加工食品,在质量、档次、品种、功能以及包装等各方面满足各种消费群体和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使食用菌产业由生产初级菇类产品向保健食品、营养化妆品、药品、生物制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提高增值效益。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林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提档升级,发展调味品
充分利用王守义十三香、王勿桥醋业、三秋伏陈醋的品牌优势,带动调味品企业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品质,形成有特色的调味品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与各种方便休闲食品、速冻食品、微波食品、家用和餐饮企业用品相配合的复合调味料新产品。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农业局、林业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重点举措
(一)绿色原料基地安全保障行动。加快建设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进生产过程标准化,打造绿色食品业第一绿色生产车间。建设加工专用原料基地,加快完善提升田、林、路、渠、井、电等生产基础设施,从源头控制产品质量。
1.生产基地标准化。突出专用小麦、正阳花生、平舆白芝麻、泌阳花菇、汝南蔬菜、驿城区果蔬、上蔡黄姜、确山黑猪、泌阳夏南牛等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小麦、优质油料、优质畜禽、优质果蔬等标准化基地,积极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原料基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快温室大棚、集约化育苗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圈舍建设,配备标准化饲养设备、环境控制设备。
2.生产技术标准化。在优质小麦、优质花生、白芝麻、优质果蔬优势产区,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推广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优质专用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粮经作物良种覆盖率。实施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节水灌溉和病虫害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节本增效技术。应用先进适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提高生产标准化水平。
3.生产过程清洁化。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继续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膜回收行动,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开展畜禽粪污治理资源化综合利用,建设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设施,推广应用畜禽粪污处理新型机械。加快推进种养结合,按照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布局养殖场,推广种养结合型生态养殖模式,实现畜、粮、菜、果、林协同发展。
4.经营主体融合化。贯彻落实河南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完善利益联系机制,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绿色原料生产中的积极作用。通过示范评定、财政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为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提供安全保障。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局、市委农办、科技局、水利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粮食局、畜牧局、农机局、农科院,各县区人民政府。
(二)绿色工厂生产安全保障行动。引导传统优势食品加工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进技改扩能和节能降耗,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绿色食品业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食品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销售、仓储等环节进行信息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提高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稳定性,最大化释放企业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智能化管理软件要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特性相结合,逐步实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路线的智能化操作流程。到2020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推动企业落实生产加工质量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场所,加强原料采购、配方用量、机器调试、包装储存、人员操作秩序、环境卫生等流程环节的控制与管理。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ISO—22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GMP(良好生产操作规程)、HACCP规范(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推进食品工业诚信管理体系(CMS)建设,形成失信联合惩戒、守信联合激励机制。
责任单位:市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食品药品监管局、林业局、科技局、质量技术监督局、粮食局、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三)绿色食品物流安全保障行动。立足综合交通、产业基础两大优势,突出规模化、标准化、智慧化、专业化,加快推进冷链物流标准体系、公共信息平台、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和冷链多式联运、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培育引进一批大型冷链物流企业和综合服务能力强的集成物流企业,加快实现由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型。
1.发展肉类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养殖、工厂化生产,支持肉类产品骨干企业在主产区建设一批加工中心,加强肉类屠宰后排酸、预冷等低温初加工设施建设。依托肉类产品骨干企业,规划建设肉类加工配送中心,在销售终端加强冷库建设和冷柜配置。发挥遂平众品、泌阳恒都等骨干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覆盖全国的肉类食品云仓库、运输网、城配网和信息网。
2.发展速冻食品冷链体系。支持遂平思念、确山金乐、西平鑫都、泌阳恒都、正阳君乐宝等企业在主要生产基地建设自动化立体冷库和区域配送中心,联合第三方物流企业拓展干支线速冻食品冷链运输线路,在中转、储存和配送等流通环节建立严格的温度监控和质量追溯系统,构建智能温控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终端销售、全程可追溯的“无断链”速冻食品冷链物流体系。
3.发展果蔬及特色农产品冷链体系。适应规模化种植和设施农业发展,加强果蔬产后预冷、初级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提高产后附加值。加快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保鲜设施建设。引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商贸连锁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积极与果蔬产地对接,在果蔬运输环节推广全程温控技术,建立面向销售终端的一体化冷链物流快速调配体系。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粮食局、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四)绿色食品安全检测监控保障行动。加强对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质量安全的监管,推动企业切实履行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确保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和有毒有害物质、不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加强质量安全监管、风险监测评估和全程追溯协作,推动追溯管理与市场准入相衔接。加强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坚持认证监管并举,加快推动认证企业、合作社进入质量追溯平台。加强绿色食品业检测机构建设和人员培训,支持建设绿色食品业质量检验机构,构建市、县两级公益性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加强对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的监督检查,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通报制度,对食品安全严重失信的企业,向社会通报。搭建全市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绿色食品业追溯体系和服务平台,建立完善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实现产品来源可查、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究。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县区达到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
责任单位:市食品药品监管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局、林业局、商务局、工商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建设绿色合作开放高地行动。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市场、劳动力、区位优势和连续20年承办中国农加工洽谈会的难得机遇,扩大对外开放步伐,主动出击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参与绿色食品业开发和投资。继续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我市扩大投资,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优良品种、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提升绿色食品加工业整体水平。依托现有食品加工出口企业,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发展开放型创汇农业,进一步开拓俄罗斯、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国际市场。鼓励亿健食品、大地菌业、正道油业、方圆食业、尚品食品等企业开展国际认证,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增强创汇能力。
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农业局、林业局、粮食局、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六)品牌引领高端发展行动。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树立绿色品牌意识,通过质量铸就品牌,通过创新培育品牌,通过产业化构建品牌,通过诚信维护品牌,通过宣传唱响品牌,打造“绿色驻马店,生态农产品”品牌。以品牌优势农产品为着力点,培育生态有机绿色农业,优化高品质原料生产结构和种养殖结构,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统筹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资源循环无害化利用,打造“绿色、有机、无公害”的生态农业品牌。以绿色、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建设为引领,加大品牌整体形象宣传,打造环境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受控、品质优异的公共品牌。帮助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基地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的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获得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通行认证,推动出口绿色食品业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支持绿色食品企业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做好品牌宣传推介工作,提高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打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持久生命力的国内外较高知名度品牌,培育一批产品叫得响、质量信得过、美誉度高、消费者认可的国内知名品牌和区域知名品牌,挖掘一批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工艺的“老字号”品牌,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较强市场竞争力新品牌。支持企业开展中国驰名商标、河南省名牌产品等品牌创建。
责任单位:市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农业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林业局、粮食局、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七)循环链条发展行动。鼓励支持绿色食品业加工企业探索多途径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以绿色原料、绿色仓储、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为重点,构建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鼓励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系统,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开展麦麸、麦胚、玉米芯、菜叶菜帮等外果、残次果、果皮果渣、皮骨、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示范,促进产业节能减排,推进农产品增值加工。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发展改革委、农业局、财政局、科技局、水利局、林业局、环保局、粮食局、畜牧局,各县区人民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传统食品业向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制,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部门、行业、县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在立项审批、土地审批、环评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障绿色食品加工新上项目顺利实施。持续开展“企业服务日”活动,增强服务意识,主动走进企业,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增强政府和企业的良性互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合力支持绿色食品转型升级。
(二)加强财政扶持。统筹运用相关财政涉农专项资金对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技术改造、科技研发、电商平台、对外出口、质检安全等给予支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绿色食品业畜禽养殖基地或原料种植基地,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中办发〔2017〕38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河南省支持转型发展攻坚战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豫政办〔2017〕71号),充分利用先进制造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绿色化技术改造、智能化生产建设,支持企业质量品牌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减费降税政策,降低企业成本。
(三)加强金融支持。努力争取省级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股权投资等基金支持,引导带动金融资金、社会资本支持绿色食品业发展。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结合绿色食品业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信用记录较好、带动作用明显的绿色食品发展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四)加强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级政策性投资担保机构加大对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放宽担保条件。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鼓励保险机构开发相对应的保险产品,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强化风险控制能力。
(五)支持企业融资上市。加大对有上市意愿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在新三板、中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发行企业债券等形式到资本市场融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缓解融资难。
(六)落实用电优惠政策。支持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供配电设施建设,优先保障企业生产用电需求;对龙头企业生产用电,争取省电价调整支持。落实农产品初加工用电价格政策。
(七)完善用地政策。国土资源部门要将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用地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要优先用于绿色食品业龙头企业。对绿色食品业养殖加工企业用地,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八)加强科技支撑。引导企业开展科研攻关,提高科技进步对绿色食品业发展的贡献度,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加快建设产品研发或工程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进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支持绿色食品添加剂、绿色环保包装等生产资料的开发及使用。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和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加强装备、原料、工艺的集成和优化,提高企业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食品加工业循环经济和节约、集约、绿色、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及成果转化,推进加工副产物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效利用。
(九)强化项目支撑。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制定的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项目争取力度,扶持做强一批龙头企业。支持我市食品加工企业实施转型升级项目,争取纳入省绿色食品业转型发展攻坚项目库。完善重点项目服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加强项目定期监测和跟踪协调,建立全程服务链条,发挥全方位保障效应,确保项目如期落地建成、投产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