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要闻
农业丰 农民富 天中兴

来源:驻马店日报时间:2017年10月16日

 农业丰 农民富 天中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推进农村改革工作综述

如果要选取一个最能代表时代的精神词汇,那一定是改革。30多年前,中国的改革自农村开端,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浪潮下,改革的春风再度激荡在广袤的田野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村改革工作蹄疾步稳,踏石留痕,不断解决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仅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确实权 颁铁证 保护农民权益

把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作为农村改革的主线,全面深化以农村土地确权颁证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确实权、颁铁证,切实解决“面积不准、四至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全、档案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明晰物权,让农民吃上“定心丸”,为推进产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引入航拍、 GPS定位等高科技手段,对农民承包地进行精准测量,让农民有据可查。全市完成档案整理151.7万户,乡级数据合库159个。通过确权颁证,实现了承包面积、承包合同、经营权登记簿、经营权证书“四相符”,承包地分配、承包地四至边界测绘登记、承包合同签订、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四到户”,依法赋予农民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消除了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让外出务工人员安心流转,让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有了稳定的生产预期,放手发展规模经济。

——确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健全机构,制订方案、择优招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顺利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工作,全市共调查12.9万宗地、1.37万平方公里;确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178.364万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10121宗,137.14万宗宅基地使用权证和7528宗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已应发尽发,依法保护了农民用益物权,有效规范了农村住宅建设,对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依法调处土地权属纠纷、化解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确认集体林权。采取得力措施,完善各项制度,强力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市共完成310.9万亩集体林地的确权到户、登记发证工作,发放林权证10.07万本,林改宗地12.27万宗,有效解决了集体林产权不明晰、经营主体不落实、经营机制不灵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林下经济快速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累计发展林下经济面积85.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2.16亿元;林业专业合作社达164个,专业大户113个,林业企业26个,涉及经营林地面积17.6689万亩,涉及农户7163户;增强了广大林农就业与增收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了林农增收、林业增效。

促流转 增产值 激发农村新活力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促进土地流转,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为解决农民融资难探索路子。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农业生力军。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服务队伍。市委立足实际,谋划长远,着力解决高素质农业从业者严重不足的问题,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力军。2014年初,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通过财政引导、项目支持、信贷支持、费用减免等九项措施,促进了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总量达到了24424个,其中农民合作社18221家、家庭农场6203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加快了全市土地流转步伐,带动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的优势,全面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一体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和队伍,共确定村级信息员2416名,市级网络平台与县服务中心、乡服务站已经完成链接,实现了土地流转信息的实时上传、即时汇总、全时查询、适时发布、动态监管等功能。全市土地流转步伐不断加快,流转面积达379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6.5%;适度规模经营面积29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同时,以遂平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土地托管试点县为契机,完善措施,稳步推进土地托管,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探索了路子、积累了经验。该县累计托管土地25.9万亩,占家庭承包面积的30.8%,发展超过2000亩的托管大户20多个。通过托管,既解决了农民种地劳动力不足问题,也大幅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和农业科技水平,以小麦为例,可以提高产量15%左右,每亩小麦可由此增收170元以上。同时,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流转,十八大以来累计完成林权流转35.8万亩。

——推进农村产权改革,实现资源向资产和资本转化。创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依托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遂平县,从遂景公路两侧土地流转热、设施投入大、经营利润好的区域入手,从成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入手,创新推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模式。“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以流转土地经营权为载体,以土地耕作纯收益为基础,加上与流转土地不可分割的农业基础设施、生产用房、办公用房、专用机械等,甚至下游可转让的产品订单等,一并评估、一并抵押登记,累计投放贷款53笔、1.18亿元。“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模式,既认可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流转土地的投入,又消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为快速融资提供了便利,更激起了资本投放农业的热情,全县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热情空前高涨,流转面积超过了31%。“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新模式被人民银行总行纳入典型案例,并被省政府督导组总结为“遂平模式”。

调结构 壮集群 增加农业新动能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近年来,我市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发展思路,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突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方向,着力调优结构,壮大集群,增加效益。

——调优种养结构,做大优势特色产业。以改善品质、提高效益、满足市场需求为根本,加快小麦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西农979、郑麦7698、西农9718等强筋、弱筋优质专用小麦,实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打造具有地域特点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全市发展优质小麦348.6万亩,占小麦面积的36.8%。同时,依托优势,大力发展订单化生产108.5万亩,有效实现了产销对接,生产加工一体化,提高了综合效益。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秋季种植业结构调整,调减玉米138.3万亩,增加效益较好的花生、芝麻、红薯、小杂粮及中药材面积,其中花生面积增加近100万亩,达到430万亩,成为全市种植面积第二大作物;优质芝麻增加近10万亩,优质瓜菜增加20万亩;小杂粮种植面积达到5.7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1.2万亩,秋季粮经比达到4∶6,农业种植效益显著提升。

以产业化集群和畜牧业生态示范市建设为抓手,不断巩固提升畜牧业发展优势,积极推进“粮改饲”结构调整,着力打造夏南牛、优质生猪品牌,大力发展奶牛、肉牛、肉羊等草食畜禽养殖。全株玉米青贮面积达到35万亩,发展专业饲草加工企业25家;以正阳、汝南、西平为主的优质生猪生产基地不断扩大,龙凤山牧业、西平丰源等畜牧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夏南牛品牌叫响全国,全市年出栏在100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场已达528个,其中在万头以上的2个;年出栏在300只以上的肉羊规模养殖场191个,其中在万只以上的5个;以君乐宝为龙头的奶牛养殖、产品深加工基地不断做大做强。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产业集群。依托中国农加工洽谈会平台,围绕粮食、油料、畜禽精深加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泰国正大、台湾徐福记和今麦郎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先后落户驻马店。同时,培育壮大了十三香、大程粮油、一加一面粉等一批本地骨干企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了370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0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集群13个,市级集群30个,省级集群总量居全省第四位,形成了一批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农业产业集群,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360家,实现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成功打造了农产品加工业千亿级产业集群。

——发展农村新业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和农村电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加快做好现代农业这篇文章。全市建成各类农业产业园区36个,其中正阳花生产业园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到992个。确山县、遂平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全市400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互联网+网上电子商务销售”,40多家企业自建了电子商务平台,年实现交易额120多亿元,其中线上交易额3亿元,带动线下交易117亿元。

建机制 重精准 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把扶贫开发作为巩固执政基础的责任担当,作为扩大内需的有力抓手,作为增强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创新扶贫工作机制,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内生动力。

创新协调推进机制,强化联动协作。建立各级负责、部门协同推进的扶贫工作新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重点任务,成立以党委书记任组长、政府一把手任第一副组长,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总揽本级脱贫攻坚工作全局。市直各行业部门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加强协调动员,落实相关政策,抓好项目落实。县区各级各部门落实精准扶贫措施,精力向贫困村摆布,资金和项目安排向贫困村倾斜。同时,建立2392个村级脱贫责任组,由乡镇(街道办事处)副科级以上干部任组长,县区直有关部门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村“两委”干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帮扶责任人等为成员,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增收脱贫、精准退出、档卡建设和群众帮扶工作满意度分片包干。通过分片包干、责任到人,把脱贫攻坚责任一级级夯实,把脱贫攻坚措施一项项落到实处。

——创新精准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做到应扶尽扶。聚焦精准识别,切实做到“可进可不进的必进”、“可退可不退的慎退”,纵到底、横到边,不留死角,在全市所有农业人口的县、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深入开展精准识别普查工作。全市累计普查农户84.0747万户,新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9027户、76541人,把33618户、54619人需低保、五保政策保障的贫困户纳入保障范围,切实做到了应进全进、应保尽保。聚焦精准建档,建立健全贫困对象县、乡、村、户四类档卡,乡、村两级均有档案室、档案柜、档案盒和分类规范的档案资料,贫困户家庭有统一印制的贫困户明白卡袋、明白卡。聚焦精准退出,坚持“应退慎退、可退可不退的不退”原则,严守贫困人口退出的“四个红线”,建立健全完善县、乡、村、户脱贫退出机制,严格审核把关。

——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助力脱贫增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发展贫困地区主导产业,切实做到“五个结合”:与贫困村产业现状相结合,与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相结合,与产业融合发展相结合,围绕花生、芝麻、食用菌等优势和特色,培育了正阳、平舆、泌阳等一批特色产业强县;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培育了40多个特色产业专业乡镇、200多个特色产业专业村。同时,围绕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培育了大程粮油、恒都食品等30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了一批促进产业扶贫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围绕人力资源优势,建设箱包制造、服饰加工、藤编编织、肉牛养殖等扶贫车间1030个,实现贫困人口稳定就业20155人,人均月增收1600元。

——创新社会参与机制,以帮扶促自强。全市共组织中、省、市和县区直600个帮扶单位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实现了贫困村定点帮扶工作全覆盖。全市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988名,实现了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建档立卡贫困村、艾滋病防治帮扶重点村全覆盖。积极动员164个市直单位参与定点扶贫工作,建立帮扶工作队、明确帮扶责任人,不脱贫不脱钩。

——完善督查考评机制,确保责任落实。按照省委《脱贫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要求,以严格考核,树立导向,推动工作。坚持每季度对驻村帮扶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对工作不扎实、不适应的坚决调整召回,对管理不力的派出单位进行约谈批评,共召回市派第一书记3名,调整市派第一书记9名、县派第一书记175名,约谈教育80名;约谈单位负责人15人次。同时,完善督查巡察机制。市政府成立9个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负责开展9个县区的督查巡查工作,切实做到“四个一”:即每月综合督查巡查一次、所有贫困村督查巡查一遍、每个贫困村撰写一份督查巡查报告、每月向市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一次专项汇报。派出的9个脱贫攻坚督查巡查组与督查巡查县区同责任、同奖惩,通过加压增责,确保扶贫措施落到实处。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我市正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调结构、谋创新、强动力、促融合,在希望的田野上奏响一曲以绿色、改革和创新为主旋律的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