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市城乡规划局 开展“城市双修” 建设美丽家园

投稿:xmx  来源:驻马店日报时间:2017年09月21日

今年初以来,市城乡规划局按照省、市城市工作会议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组织、强化举措,全面开展“城市双修”工作,集中编制完成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重要区域、地段、街道的规划设计项目,认真制订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方案。力争通过开展“城市双修”,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

“城市双修”是城市发展的新理论,是“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的简称;是指用再生态的理念,修复城市中被破坏的自然环境和地形地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治理“城市病”、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生态修复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修复被破坏的山体、河流、湿地、植被,积极推进采矿废弃地修复和再利用,治理污染土地,恢复自然生态。城市修补是指解决老城区环境品质下降、空间秩序混乱、历史文化遗产损毁等问题,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优美。要把粗放扩张性规划转变为提高城市内涵质量的规划,以此改善人居环境和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与自然有机融合。

2016年12月,住建部印发《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给出了“城市双修”建设的“时间表”。提出2017年各城市要全面启动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力争完成重要区域、地段、街道的规划设计,开始制订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计划,推进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到2020年,“城市双修”工作在全国各市、县全面推开,通过开展“城市双修”,使“城市病”得到有效缓解,城市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与修复,城市功能和景观风貌明显改善。到2030年,全国“城市双修”工作要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城市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

为积极开展“城市双修”工作,该局多次聘请国内知名的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结合我市实际开展城市摸底调查,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研究,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双修”工作,集中编制完成一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及重要区域、地段、街道的规划设计项目,认真制订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实施方案,把“城市双修”的理念融入具体工作中。一是开展水体治理和修复。加强对城市水体自然形态的保护,按照“城市双修”规划原则对水体功能进行有效组织,进而达到预期的水系综合整治效果。在全面实施城市河道水体整治的基础上,首先对中心城区6条河流进行了水体生态修复。全面实施控源截污、雨污分流,构建良性循环的城市水系统。在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同时,恢复和保持河湖水系的自然连通和流动性,拓宽改造现有河道、连河成网,建立水系循环,正在实施板桥水库、薄山水库引水入城。河流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前提下塑造生态水域面貌,将不同类型、级别、功能的城市水体相互连成网络,创建富有活力的滨水空间。二是道路交通方面。改善出行条件,鼓励打开封闭社区,打通断头路,增加支路网密度。优化道路断面和交叉口,适当拓宽城市中心、交通枢纽地区的人行道宽度,完善过街通道、无障碍设施,建立城市公交优先及步行和自行车系统,方便城市居民便捷出行。鼓励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楼建设,增加老旧城区停车位供给。现已打通了65条断头路,完成了30余条主干道路升级改造,启动实施了12条城市组团连通工程。其中S330、S331、S241道路升级改造工程把中心城区与东西部景区连接起来,将山水引进城市,构建组团发展新格局。同时,加大景观道路更新规划力度。拟对市中心城区重阳大道、开源大道、中华大道、汝河大道、雪松大道西段、驿城大道、文明大道、白桥路南段、铜山大道、乐山大道等10条主要干道进行景观设计更新规划。在高速路两侧设置50米绿化带,重点推动沿迎宾大道和京港澳高速的城市生态绿化长廊的建设。三是园林绿化方面。着力营造功能多样的城市绿地,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努力修复被割断的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绿地与外围山水林田源的连接。通过拆迁建绿、破硬复绿、见逢插绿、立体绿化等措施,拓展绿色空间,让绿网成荫。不断修复被损坏的区域、地块,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使用人群的多种需求,让城市绿地变成最有魅力和吸引力的场所。现已对全市20多处公共绿地实施升级改造,新增绿化面积90万平方米,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老火车站周边、靖宇广场区域、南海公园区域进行“城市双修”恢复规划。积极推进城市小游园建设步伐,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地带修建城市小游园,现已规划建成我市小游园40多处。均衡布局公园绿地,因地制宜建设湿地公园(如练江河城市湿地公园)、雨水花园等海绵绿地,推广老旧公园改造,提升存量品质和功能。推行生态绿化方式,提高乡土植物应用比例。四是以海绵城市的标准,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工作。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选取小清河、练江河、开源河等雨洪资源利用潜力较大的河道流域,开展生态水系修复工程。识别山、水、林、田、湖等生态基本条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格局及对建设用地布局的约束条件,明确保护与修复要求,优先保护自然生态。采用多种方式建立良性循环的水生态自净系统。利用海绵型城市原理,推进生态水系建设,优化城市水系布局,构建城市河流生态廊道。五是增加公共空间。加大违法建筑拆除力度,大力拓展城市公共空间,满足居民生活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控制老旧城区改造开发强度和建筑密度,根据人口规模和分布加快城市广场、公园绿地建设,提高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创新新建和改扩建建筑的场地设计,积极增加公共空间。加强对山边、水边的环境整治,保持滨水、临山地区空间的公共性。加大对沿街、沿路和公园周边地区的建筑管控力度,防止擅自占用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