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驻马店市2013-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投稿:市工信委  来源:时间:2015年07月30日

索 引 号: S0034-0401-2015-00009 主题分类: 工业、交通
信息来源: 发文日期: 2015年07月30日
名  称: 驻马店市2013-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文  号: 关 键 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

 

  为进一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豫政 〔2012〕75号)的总体要求,结合驻马店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具有科技含量高、成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好等特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推进我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作为传统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面临着改善民生和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环境容量等后发优势,实现赶超发展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高起点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开放招商质量的战略需要。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新潮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立足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不优的市情,实现经济发展中扩总量、调结构、促转型的有机统一,必须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潮流和技术加速创新趋势,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重点,推动开放招商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迈进,通过招强引优,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的主导力量。
(三)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根本途径。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国际国内竞争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改变过度依赖物质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的技术密集度、知识密集度和人才密集度,是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要求。
(四)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满足发展新期盼的重大举措。市场需求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全面发展拥有了更多期待。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服务型、消费型、环保型产业,有利于满足全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形势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部分领域初具规模和特色。通过近年来的培育发展,初步形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的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总投资20亿元的上海施科特(驻马店)光电产业园、总投资10亿元的朗格光电等一大批项目相继落地,已形成了外延衬底、芯片制备、器件封装及产品应用等较为完整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具有电子元器件、LED等关键技术领域的研发和产业优势。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工业企业达到13家,实现增加值6.7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23亿元,实现利润3.0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初具规模。天方药业抗生素发酵吨位居全国第二位,产品远销西欧、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市已成为全省四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之一。后羿制药、天方生物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层次明显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达到34家,累计实现增加值22.55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57亿元,实现利润7.52亿元。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随着华润集团、国能集团等一批世界500强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我市新能源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初步形成了风能、生物质能、液化天然气等产业链条。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文化创意等产业,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正处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时期。
2、产业集聚度和承载能力逐步提高。全市现有的12个省定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能源化工和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和新能源、农副产品加工、皮革皮具等特色产业集群。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园区,市产业集聚区和遂平县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各产业集聚区水、电、路、管网、通信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投融资平台、技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全市现有博士后科技工作站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市级71个,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个、市级7个,重点实验室5个,以重点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2012年,我市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82项,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工艺131项,增强了我市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坚实可靠的科技支撑。
4、整体发展较为滞后。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虽然初步奠定了基础,但起步晚、规模小、发展滞后,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在:产业规模小,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产业规模优势尚未真正确立,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部分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2012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仅占全省的1.6%,对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不强。创新能力弱,产业链条总体上处于低端环节,国际国内竞争力不强,2012年我市共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8项,占全省的2.3%;获得授权专利433件,占全省的1.6%。科技人才匮乏,全市现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6个,占全省的2%,科技人员占全省的3%,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紧缺,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基础还不牢固,政策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国际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世界主要经济体都把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的战略突破口,不断加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战略部署,以智能、绿色和普惠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技术、新产业快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仍然是支撑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处于突破阶段,正在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激烈的竞争将带来全球范围内的产业转移、转型和重组,为我们开放合作、加快发展带来了无限生机。
2、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家把“十二五”时期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夯实发展基础、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时期,陆续出台财政、税收、市场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我省把战略新兴产业作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机遇,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了《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科技创新、市场培育、国际合作、财政金融、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3、我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势在必行。目前全市工业经济仍以传统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层次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技术创新薄弱等问题突出,“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业仍占较大比重,长期依靠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来实现发展已难以为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绿色增长的发展路子势在必行。因此,必须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发挥自身优势,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明确发展目标、重点方向和主要任务,采取有力措施,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基本思路、主要原则和培育目标
(一)基本思路。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把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突出位置,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重点,以企业为主体,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进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打造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实现驻马店富民强市、加快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原则。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引进相结合。既要强化自主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实现产业化,增强自主创新发展能力,又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行业龙头企业,走开放发展道路。
  ——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既要突出产业发展方向,集中配置资源,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和地方实现率先突破,又要加强产业发展总体部署,统筹规划,分类指导,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相结合。既要立足当前,推动传统产业技术和产品升级,促进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型发展,又要着眼长远,及早部署产业基础好、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实现双轮驱动。
  ——坚持龙头带动与集群发展相结合。既要注重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又要注重引导关联企业集聚,推进示范园区建设,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集群优势。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作用,强化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三)培育目标。
  ——支撑带动能力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以上,实现产值突破600亿元,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产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重点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4%以上。新建国家级技术中心1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研发基地等各类研究开发实体10个,重大科技成果集成、转化能力大幅提高,发明专利质量、数量和技术标准水平有较大提升,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产业集聚水平明显提升。建成2个主导产业突出、集群效应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市产业集聚区医药化工园区和市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骨干企业规模明显壮大。重点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力争打造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2家,超过30亿元的企业5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20家。
四、培育重点
 (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13年-2015年,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全市实现产值24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0%以上。
抓住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起步发展、信息产业升级换代和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市内技术、人才优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迅速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水平,实现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市政府投资3000万元的地理信息框架项目为基础,整合提升现有信息化资源,加快 “智慧驻马店”云计算平台建设。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和管理水平,加速电子信息向高新化发展,打造特色明显、创新体系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开发新一代通信网和互联网终端产品,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数字化整机、新型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和通信业,确立电子信息在工业经济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地位。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振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三网”融合增值服务、信息服务外包、现代物流等新型信息服务业。
——半导体照明。坚持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方向,重点承接半导体照明(LED)产业转移,突破外延片、芯片、衬底材料制造等产业链薄弱环节,扩大封装与应用产品生产规模,促进半导体照明技术推广应用,形成上下游衔接、竞争力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优先发展蓝宝石等衬底材料产品,扩大大功率白光LED及表面贴装(SMD)等高端封装产品生产规模。重点发展LED通用照明(室内照明灯具、道路照明灯具等)、显示模组用背光源、汽车LED照明、超大尺寸显示屏等终端产品。
——新一代信息网络和新兴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实施数字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重大工程,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业务发展,支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网络电视等新型消费业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加强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通信运营商的战略合作,积极发展面向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的移动通信、宽带接入、数字视听等增值业务。做大软件服务外包规模,发展信息技术外包、技术性业务流程外包等。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云计算:鼓励开发云安全、云存储等核心技术,推进云计算服务中心、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促进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等服务模式创新。物联网:支持发展新型RFID(射频识别技术)、智能仪表、软件和智能信息处理产业链,推进传感网在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城市管理、环境监测、质量监督等领域的应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电信运营商加快实施城市光纤入户改造工程,同时新建住宅严格执行国家光纤入户标准,支持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升级,增加公共Wi-Fi热点,适时建设LTE等4G网络,鼓励广电运营商建设移动数字多媒体广播系统发射台,建设覆盖全市的移动电视网络。“三网”融合: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升级改造,开展“三网”融合应用服务。扎实推进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高清化整体转换工作。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地理信息框架建设,在此基础上建成“智慧驻马店”云计算平台。
(二)生物医药产业。2013年-2015年,以市产业集聚区为中心,以天方药业为龙头,积极打造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力争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研发优势,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技术创新驱动,扩大提升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和水平,重点突破生物制造产业关键技术,加速构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现代生物产业体系。把握医药市场快速发展和新医保、新农合制度带来的机遇,推进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产业化。强化先进技术规范的推广应用,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升级,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现代中药和化学创新药,积极发展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和产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龙头企业,努力把市产业集聚区医药化工园区打造成全省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生物发酵医药产业链:围绕心脑血管病、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需求,发展化学新药、特色原料药、新型制剂等产品。积极研发药物手性、结晶等新技术,推广应用绿色合成和过程控制等新技术,推进化学创新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提升缓释、控释、靶向等新型制剂的产业化水平,提高制剂产品的生产标准,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生物提取产业链:做大做强生物提取产业,引进一批关联产业项目,构建以多种野生原料进行高效提取后生产的植物源生物农药、废渣加工生物有机肥料等产业链条。
 (三)新能源产业。2013年-2015年,力争全市新能源产业实现产值4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
积极顺应国家能源结构调整方向,以技术创新和政策机制创新为动力, 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推广应用,开拓多元化的太阳能光伏、光热发电市场;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形成新能源装备生产和新能源推广应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光热电产业链:重点实施“与建筑结合的太阳能集热、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突破技术瓶颈,打造“节能玻璃、镀膜材料、隔热材料、配套结构件太阳能集热装置”产业链。
——风电产业链:依托华润集团、蓝天集团,以确山、泌阳为基地,大力发展风电产业链,打造1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新型电池产业链:以提高可靠性和能量密度、降低生产成本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高比能量(或高比功率)、安全性好、稳定性高、长寿命的新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进一步加强锂离子电池、隔膜、正负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培育发展高性能动力电池,大力发展新型电池产业链。
——新型燃料产业链:以蓝天集团、昊华骏化集团为龙头,重点实施甲醇汽油、乙醇汽油、GNG、LNG液化天然气项目,大力发展新型燃料。
——生物质能产业链:重点实施上蔡国能生物质发电项目,实现农作物秸杆有效利用和农业生产良性循环,减少资源浪费和空气污染。
(四)新能源汽车产业。2013-2015年,力争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3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50%以上。
以纯电驱动技术为发展主导方向,推动纯电动客车、电动乘用车、油电混合动力车等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以及充/换电等多种模式,形成完善的商业市场推广模式。
——新能源客车。以城市公共交通为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电动、混合动力、氢燃料电池、天然气大中型客车。以出租业为重点,发展纯电动乘用车。
——新能源专用车。以各类园区(旅游区、物流中心)为重点,发展观光客车、装卸牵引车和区内短途交通客车;以市政、邮政、电力等特种公用行业为重点,发展纯电动、混合动力轻型商务专用车。
——低速小型电动汽车。推动能源利用效率高、使用成本低、经济性能好、节能环保的小型、低速、短距离的纯电动汽车发展。
(五)新材料产业。2013-2015年,力争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40%以上。
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发挥我市资源和原材料优势,以高性能化、轻量化、绿色化为主攻方向,突破关键技术,重点发展新型合金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加快发展高品级超硬材料及制品,跟踪发展纳米、超导、智能等新材料,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全市材料工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各类新型储能材料,完善产业链条,形成整体优势;推进先进复合材料和大宗高性能金属材料高端化和规模化,继续发展新型超硬材料,积极开发化工新材料及其它材料。
——新型铝合金材料。以轻质、高强、大规格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发高性能铝合金。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汽车、航空用高强高韧铝合金板材、锻件、型材等产品,重点突破大型高性能铝合金预拉伸板制造、复杂断面铝合金型材挤压等轨道交通和汽车用铝合金加工技术。
——新型特种玻璃材料。强化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 加快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高铝触摸屏电子玻璃、电膜玻璃和高铝触摸屏等新型特种玻璃。
——新型化工材料。依托昊华骏化集团,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研发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重点研发三聚氰胺发泡树脂、胺基树脂、高分子聚合物、PVC改性阻燃材料、外墙保温材料增强阻燃剂等产品,推动新型化工材料快速发展。
     (六)节能环保产业。2013年-2015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5%以上。
抓住全球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重大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重点突破能源资源高效利用、废物资源化利用、生态与生活环境污染防治、清洁生产等关键核心技术, 通过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能源管理、鼓励绿色消费,扩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范围,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龙头企业和配套能力强、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高效节能。大力发展高效节能锅炉窑炉、低温低压余热发电、高压特高压节能环保型输变电等节能技术和装备,鼓励开发高效节能电器、绿色建材等新产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能源的梯级利用和高效利用。
——先进环保。以空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强化新技术集成应用,推动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和产业化,大力推进环境服务业发展,提高环保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配套能力。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注重技术引进和创新,不断提高秸秆工业化利用水平,积极发展秸秆生产板材和制作工艺品,着力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2013-2015年,力争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产值2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5%左右。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深度融合精密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成果,突破关键薄弱环节,实现成套装备的智能化、高端化和网络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高端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适应重大工程建设需求,以提升重大装备的高端制造和整机配套能力为方向,突破核心主机和关键辅机工艺技术,扩大优势产品规模,提高系列化水平。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技术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高端智能装备;组织开展联合攻关,着力突破高端功能性基础件和关键零部件制造核心技术;大力发展电力装备、节电设备产业,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
——智能装备。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创新,以体现感知、决策、执行三大功能的基础零部件为突破口,重点发展智能仪器仪表、自动控制系统等智能产品,打造工控机箱、机柜、光接续箱等产品生产基地。
——智能电网装备。深化与国家电网公司的战略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关键设备自主化设计和成套化水平,围绕超高压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等环节,发展智能电网装备产业链,开展智能电网试点示范,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电网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
——智能调度及试点示范重点发展新型智能管控一体化系统软件平台,实施智能电网监测及信息管理支撑系统产业化项目,积极推动试点示范,建设智能变电站升级改造、智能配用电一体化、智能电网电能采集系统。
(八)文化创意产业。2013年-2015年,力争文化创意产业主实现产值1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5%以上。
依托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抢抓国家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大力发展影视制作、创意设计、数字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突出文化品牌建设,走规模化、差异化和精品化发展路子,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动漫产业。充分发挥具有国家级特色专业的黄淮学院动画专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原创动漫产品的创造和研发、以动漫内容开发的衍生产品和服务等。加大技术开发力度,提高动漫原创能力、开发能力和制作水平,打造受众喜爱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和品牌,形成创意、制作、营销、播放、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和盈利模式。
——新媒体及文化信息服务业。加强市内传媒集团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加快发展手机报、手机网站、手机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数字高清电视、IPTV、电子报、电子杂志,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建设一批新媒体优质品牌。
——文化旅游业。利用现代科技整合、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积极挖掘“盘古文化”、“梁祝文化”、“重阳文化”、“车舆文化”、“嫘祖文化”和“冶铁铸剑文化”等人文历史、民间文化艺术的潜在价值,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推动文化艺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文化旅游业的新亮点。支持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创意水平。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问题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任组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领导小组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专题会议,研究并协调解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指导目录,明确培育、发展、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目和范围,指导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发展。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提高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作纳入县区年度项目建设考评,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按1:1.5进行认定,统一进行督导、考核和奖励。
(二)加大开放招商力度。把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开展以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题的特色产业招商活动和阵地战,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对接,努力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和企业。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为载体,完善配套条件,全面提高人力资源保障、产业配套、技术信息、物流和政府服务能力,加大开放招商力度,促进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建设。着力引进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我市布局建设制造和研发基地。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深入落实与央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新的央企重大新兴产业建设项目落地。
(三)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家、省相关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加大国家、省扶持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结构调整等专项资金争取力度,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用地,土地出让金地方财政收益部分全额用于扶持企业发展。认真落实国家、省出台的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成投产后,形成的税收地方财政收益部分连续三年全额用于扶持企业发展。有效整合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导和推动资金、人才、创新资源等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加快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集中要素,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建设。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成果,制定一批行业和国家标准。加大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强化企业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博士后研发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研发平台。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服务等公共平台以及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机构。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以市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特色基地,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集群,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展一批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联盟,提升创新效益。
  (五)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财政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设立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专项资金5000万元,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各县区财政每年安排400万元,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市场功能,创新融资机制,利用创业投资、地方金融机构以及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担保、质押贷款机制,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积极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融资。
  (六)强化示范推广。在市场应用、生产许可、政府采购、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光伏示范小区、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支持创新药物优先进入医保目录,加快节能产品、节水标志产品、环境标志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产品推广应用等。加快“三网”融合,建立健全创新药物、新能源、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支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加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
(七)培育壮大企业集团。优先配置资源,在土地、环境和能源消费总量、资金等方面重点支持骨干企业,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骨干企业加强资本运营,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上市以及开展国际合作等形式提升竞争力。支持骨干企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提高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支持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加强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
  (八)强化人才支撑。依托黄淮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优秀经营管理人才、创业人才。加强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强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人才系统培育工程。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
(九)保护知识产权。强化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和保护。支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工艺和产品方面创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支持申请重大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支持产、学、研联合研制重要技术标准并优先采用。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转化和应用。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促进公平竞争和不断创新。
(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重点,开展面向行业应用的软件系统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发及集成应用,实施数字化企业应用示范,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