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要闻

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投稿:wulei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时间:2015年04月22日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在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多的背景下,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妥善应对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驻马店平安崛起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根据《中共驻马店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政府战略意图、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们应对挑战、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市情,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妥善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有效化解各种不利影响,坚持“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驻马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呈现出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已成为全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市、新兴的工业城市和有影响的文化城市,经济总量跨上了新台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为“十二五”规划各项战略目标的制定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推进全市实现新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5.45亿元,总量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2.4%,增速较“十五”时期提高3.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4598元(按汇率计算折合2200美元)。可支配财力明显增加,财政总收入达到61.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4亿元,是“十五”末的近3倍,年均增长23.8%。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71.4亿元,年均增长33.1%;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74亿元,年均增长18.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970.4亿元,贷款余额499.4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2.4倍和2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更加稳固,粮食核心区建设全面展开,粮食产量稳定在130亿斤以上,五年总产超过6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机械化飞速发展,农机总动力达到1327万千瓦,居全省第一位。畜牧养殖、蔬菜水果、林木花卉等特色高效农业快速发展。新兴工业城市地位初步确立,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食品、轻纺、建材、医药、能源和煤化工、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昊华骏化三聚氰胺尾气综合治理、天方药业利塞膦酸钠、豫龙同力日产4500吨水泥熟料、中集华骏铸造年产10万吨铸件、平煤蓝天年产20万吨二甲醚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400多家,是“十五”末的3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71.2%,比“十五”末提高27个百分点。12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初见成效,入住企业超过1100家,从业人员15.8万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83亿元,已经成为我市构建“三大体系”的主要载体。我市工业化水平已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10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工作站2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8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40家,工程研究中心2家,重点研究室5家。文化、旅游、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速,传统服务业稳步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是“十五”末的1.5倍,旅游收入76.39亿元,年均增长38.9%。二三产业比重达到72.5%,较“十五”末提高6.5个百分点。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如期完成省定目标,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城镇化快速推进。2010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29.75%,比“十五”末提高11个百分点,是我市历史上城镇化进程最快的时期。中心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建成区面积达到6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0万。“三区两县一体化”规划进入实施阶段,驻-遂-确城际快速通达能力迅速提升,产业布局日益紧密。城镇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房地产业快速发展,城镇面貌发生巨大变化。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超过140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超过110万人。全市自来水综合生产能力48万吨/日,天然气年供应总量830万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75%,供热能力达到385吨/小时,县县建有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9.5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860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68个建制重点镇、道路、照明、自来水供应、垃圾集中处理等设施稳步改善。新农村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明显改善。“四城联创”稳步推进,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驻马店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等称号,平舆、确山、泌阳获得全国卫生县城称号,泌阳被确定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公路网络进一步优化,以国道、省道为骨架的干线公路网基本形成。2010年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19公里,二级以上公路超过2100公里,农村公路达到1.7万公里,公路水路客货运量持续快速增长。石武客专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李新店支线机场前期工作正式启动,我市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豫南综合能源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吴桂桥煤矿建成投产,改变了我市有煤无矿的历史,安里煤矿开发进入建设阶段,华润古城、广东核能燃气、国电驻马店热电三大电厂建成投产或在建,发电装机突破200万千瓦,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项目开始规划建设;电网输配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电网形成了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为主网架的供电网络,最大供电负荷达到132万千瓦,结束了市域无500千伏变电站的历史,我市电网一举从高电压跨入超高压行列。水利建设全面加强,水利工程体系逐渐完善。薄山、宋家场、下宋等9座中型以上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工,治理河道堤防1023公里,初步治理低洼易涝地317万亩,发展有效灌溉面积815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671万亩。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连续五年为人民群众办好“十大实事”。居民收入明显提高,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6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702元,年均分别增长14.4%和14.7%。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民创业成效明显,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8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4%以内。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2%,高中在校生达到15万人;职业教育不断壮大,在校学生11.69万人,是“十五”末的2.62倍,驻马店职业教育学院申办成功;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黄淮学院升格为本科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初步实现了由人口大市向人力资源大市的转变。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推进,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与保障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岁。五年新建经济适用房58万平方米、建成6700套,廉租房73万平方米、已建成7164套。2010年底全市人口8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左右。文化强市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天中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实现产权多元化;市县两级政府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不断壮大,城信社组建商业银行完成;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大幅缩减,审批的效率和透明度不断提高;文化、医疗卫生、交通、林业等领域以及增值税转型、燃油税等方面的改革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较快,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十五”末提高11.5个百分点。扩大开放成绩显著。2010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2亿美元,是“十五”末的3.3倍,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招商工作成绩斐然,累计引入市外投资项目1000多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超过400亿元,徐福记、众品食业、华顺阳光、华宇电力、中天纺织等一批新项目落户驻马店;东西合作成效显著,“农洽会”已经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品牌。企业战略合作稳步推进,重点企业分别与中国昊华集团、中国通用集团、平煤集团、广东核能集团、华润集团、国电集团、中集集团等央企和省内外重点企业实现了战略合作,进一步提升了我市支柱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回顾“十一五”发展历程,无论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如何变化,我市始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驻马店实际的发展路子。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调结构、促转型,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二是坚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三是坚持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中心城市发展,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四是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建设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五是坚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强力推动节能降耗和污染物减排,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努力增强人与自然发展的协调性。六是坚持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着力通过改革开放和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和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这五年的成就,是我们在极端复杂、极其严峻的形势下取得的。“十一五”前半期针对经济过热的苗头性问题,我们积极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在发展中调控,在调控中发展,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针对2008年下半年以来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们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齐心协力战危机,千方百计保增长。实施“4567”投资促进计划,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和全民大招商活动,出台产业振兴计划,实施“转型升级三百工程”,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扭转了经济下滑的局面,有力推动了经济企稳回升、持续向好。同时,着眼长远发展,大力调整经济结构,不断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城镇化进程,全市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总体上看,这五年是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的五年,是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的五年。特别是市委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政绩,以招商引资论本领,以贡献大小论奖惩”的工作导向、用人导向和加快驻马店平安崛起、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方略,在全市形成广泛共识,团结奋斗、干事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蓄势崛起的新阶段。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标属性

指标名称

“十一五”规划目标

“十一五”完成情况

2010年

年均增长(%)

2010年

年均增长(%)

生产总值(2010年价格,亿元)

875

12

1055.45

12.4

人均生产总值(元)

10938

 

14598

12.1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2

12

36.44

23.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621.5

累计1970

30

668.4

累计2271.4

33.1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累计20

 

累计35.8

 

转移农业劳动力(万人)

累计60

 

累计52

 

城镇登记失业率(%)

5以内

 

4

 

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75

 

72.5

1.3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46

 

52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比重(%)

65

 

61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

50

 

42

-0.7

城镇化率(%)

30以上

 

29.75

2

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5

 

0.47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0

 

82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0.40

 

0.6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95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46

16

2.21

30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亿美元)

0.7798

20

1.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0138

8

13702

14.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3327

6

4861

14.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18

 

26.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0

 

96.91

 

年末总人口(万人)

860.64

6‰

873

5‰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85

 

95.5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2005年价格)

1.03

—4

1.03

-4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

54

 

54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

5

 

23.58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

15

 

15.97

 

森林覆盖率(%)

20

 

18.9

 

注:1、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的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规划目标为2005年价格,2010年数字为当年价,年均增速未扣除价格因素。

3、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指标,由于国家2007年畜牧业普查大幅调低了畜牧业产值,当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值比重仅为34.2%,远低于2005年40%的基数,致使无法实现。

4、森林覆盖率为2007年国家林业局发布数据,新数据尚未发布。

5、年末总人口为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

6、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2009年统计数据。

第二节“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驻马店市也将进入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多美元向5000美元跨越的新阶段,经济发展进入适度较快增长期,要素制约进入瓶颈凸显期,经济结构进入加快调整期,公共需求进入快速扩张期。综合判断,今后五年是我市必须紧紧抓住并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又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十二五”我市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我市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环境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国家扩大内需以及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全面实施,尤其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内需潜力,更多地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新优势。二是国内外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我市区位、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显现,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利用市外资金、技术加快发展。三是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时期,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消费潜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加快升级,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对外开放继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拓展,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四是高新技术产业革命和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战略性产业的兴起,有利于我市抢抓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机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回旋余地和拓展空间巨大,全市上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这些都为“十二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条件。

“十二五”我市面临的重大挑战和突出矛盾。一是传统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增长较快,经济粗放增长的问题仍然突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投资与消费结构性失衡的问题进一步突出,我市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发展方式粗放、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特别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背景下,未来一个时期,经济转型的任务愈加繁重,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二是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约束趋紧,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仍然存在。三是区域竞争压力日益加大。全球经济增速减缓,宏观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国内各省各市竞相发展,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努力缩小与全省差距的难度增加。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繁重。我市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且与先进地区差距扩大等问题亟待解决。另外,内需能否强劲扩大,改革能否取得重大突破,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能否破除,这些都对“十二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努力实现驻马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节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根据市委二届九次全会精神,“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为总体目标,以富民强市为中心任务,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坚持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实践要领,按照“全部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建设以项目建设为重点,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为主导”的基本要求,着力实施项目带动,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调整优化结构,提升发展层次;着力加快中心城区和县城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着力加强自主创新,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着力创新社会管理,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快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统筹、以城带乡、以工促农、资源节约、生态良好的发展新格局。

贯彻落实指导思想,必须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基础上,突出体现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要求。“十二五”时期,针对发展环境变化的新特点,必须坚持以下五项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市情和发展实际,积极探索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城乡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把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努力构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良好、和谐稳定的新格局。要把转型升级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产业层次,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比重,推进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好”与“快”的有机统一。 

二是坚持跨越发展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传统思维方式和常规模式,着重在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对外开放方面取得更大突破,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基本态势,进一步缩小我市与全省先进地区的差距,尤其是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为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妥善处理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发展中各个方面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创新发展原则。把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快完善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驻马店,充分发挥既有比较优势,努力培育新优势,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原则。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民富与市强的有机统一。

第四节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

经过五年的奋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明显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三化”进程取得阶段性成就,富民强市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的基础更加牢固。

主要指标

——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左右,按现价计算, 2015年达到2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000元,其中二、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8%,五年累计投资达到5600亿元。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力争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70亿元。

——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40亿斤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17%;居民消费率提高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3%左右。

——城镇化率年均提高约2个百分点,2015超过40%。

——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分别增长20%。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内。

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紧紧抓住我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把握全局,准确定位,发挥优势,主动融入,持续深化“三项建设”,加快推进“三化”进程,努力打造“一个中心,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即豫南区域中心城市;“三个基地”,即以优质粮生产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基地,以食品、轻纺、建材、医药、装备制造、能源和煤化工为支柱的特色产业基地,以嵖岈山和天中文化等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基地。

打造豫南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市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新型农村社区“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配套功能,形成产业集聚,提高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力争“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中心城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00万人。

打造现代农业基地。紧紧围绕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完成“十二五”时期粮食增产目标,为实现到2020年粮食总产155亿斤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证农业生产旱能浇、涝能排。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和农业产业化。继续承办好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努力把“农洽会”打造成对外开放的窗口、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积极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着力做大做强食品加工、轻纺、建材、医药、装备制造、能源和煤化工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壮大一批新的工业主导产业。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新上一大批5000万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力争“十二五”末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左右。

打造生态旅游基地。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优势,以贯穿驻马店南北交通通道为轴线,西部浅山丘陵地区重点加快嵖岈山、铜山、金顶山、乐山、白云山和薄山湖、铜山湖、板桥水库等山水生态度假旅游区以及竹沟红色旅游区建设,东部平原地区重点加强天中历史文化景点、宿鸭湖湿地以及正阳沿淮河生态旅游带、平舆小清河、新蔡汝河故道生态游憩带开发建设,构建旅游发展大框架,促进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旅游综合产业体系。到2015年,将我市打造成中部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专栏2驻马店“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

指标名称

单位

2010年

2015年

年均

指标

属性

目标

增长(%)

一、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1055.45

2000

11

预期性

2

人均生产总值

14598

28000

 

预期性

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668.4

累计2271.4

1650

累计5600

18

预期性

4

财政总收入

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亿元

61.9

36.44

115

70

13

13

预期性

5

外贸进出口总额

亿美元

2.2

累计10

5.4

累计19.6

20

预期性

6

实际利用外商投资

亿美元

1.26

3.14

20

预期性

二、转型升级和自主创新

7

居民消费率

%

33

35

 

预期性

8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

31.8

33

0.3

预期性

9

二三产业就业比重

%

52

54

 

预期性

10

城镇化率

%

29.75

40

2

预期性

11

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

0.65

0.8

 

预期性

12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

件/万人

0.4

1

 

预期性

三、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13

农民人均纯收入(2010年价格)

4861

7500

9

预期性

14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0年价格)

13702

21700

9

预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

4

4.5

 

预期性

16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万人

 

35

 

预期性

17

全市总人口

万人

858

880

0.5

约束性

18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

82

85

 

约束性

19

人均预期寿命

73

74.5

 

预期性

20

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万人

26.5

29

 

约束性

21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

94.9

97

 

约束性

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22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2010年价)

吨标准煤

1.03

0.89

2.8

约束性

23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2010年价)

待定

   

约束性

24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54

34.3

 

约束性

25

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

%

0.47

0.6

 

预期性

26

主要污染物减少

化学耗氧量

%

待定

 

累计-6

约束性

二氧化硫

%

待定

 

累计-9

氮氧化物

%

待定

 

累计-12

氨氮

%

待定

 

累计-8

27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95.5

88.63

 

约束性

28

森林保有量

万立方米

1486(07年)

2200

9

约束性

注:1、城镇参加基本养老金保险人数2010年数据统计口径仅包括城镇职工,2015年数据统计口径包括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

2、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3、全市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为当年价格,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

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指标和节能减排目标待省里下达后确定。

第二章培育特色支柱产业 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产业集聚区为平台,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优化投资环境为保障,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带动农业产业化、城市化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力争“十二五”末,我市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9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700亿元以上。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80%以上。万元产值综合能耗达到或优于国家标准。全市形成300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其中100亿元企业2-3家,50亿元的10家以上,30亿元的20家,10亿元的30家。力争形成一批规模大、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第一节加快发展优势产业

按照提速发展、提升档次、提高效益、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做大做强医药、能源和煤化工、食品、装备制造、建材、轻纺等支柱产业,带动和推进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食品产业:按照“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设基地,壮大龙头,培育品牌”的思路,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围绕优质小麦、优质玉米、植物油、畜禽产品、林产品、食用菌等优势产业,建立一批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以大程食品、河南红蜻蜓仁吉面业、遂平一加一面粉、益康面粉、克明面业等企业为龙头,建成一批小麦、玉米精加工项目,开发食品专用粉、营养强化粉、预配粉、方便食品等面粉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推进我市面粉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快十三香集团年产5.36万吨系列调味品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改造现有调味品企业,带动和促进驻马店市盘古百神调味品、驻马店市三秋伏陈醋调味品、驻马店市难得香食品调料等调味品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我市调味品特色产业群。巩固和扩大顶志食品和维维粮油等现有企业的市场份额,提高正道、正源、古味等品牌的知名度。以遂平众品食业、泌阳上佳食品为龙头,大力发展肉制品业,提高全市畜禽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做大徐福记等休闲食品规模,提高老基酒、棠河醇、俸皇酒、朗陵罐酒等地产酒类品牌影响力。“十二五”末,全市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50亿元。

建材产业: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上大改小”和“限制、淘汰、改造”的方针,继续加大对水泥和新型墙材行业的调控、改造力度。重点加快以豫龙同力、龙达水泥为龙头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建设,大力发展以高掺量粉煤灰、页岩为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同时依托泌阳春水、象河石材专业园区,发展高档新型建筑材料,打造中部地区建筑建材产业基地。“十二五”末,全市建材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轻纺产业: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发展“专、精、特、新”产品为方向,加快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造纸行业重点发展以造纸及纸制品加工、回收、再制造为主的资源再生产业,重点抓好白云纸业年产20.4万吨高档文化用纸及二期扩建项目,遂平县纸制品园区建设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彩印、包装设计行业的比重。按照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优化布局的原则,加快中天纺织90万锭扩建、上蔡纺织服装工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培育我市精梳无结纱、工业用布、精麻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的不断壮大,促进纺织行业升级换代,提高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发展、巩固上蔡荣光、汝南双星鞋业在全国同行业中的领先位次,逐步形成制鞋产业集群,继续扩大出口规模。“十二五”末,全市轻纺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亿元。

能源和煤化工产业: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资源、风电资源和煤炭资源,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加快安里煤矿、华润电力泌阳和确山风电项目建设、国电驻马店热电2×33万千瓦热电扩建等重点项目建设,努力把我市建设成全省煤炭、风电基地。立足我市及周边丰富的煤资源,以符合循环经济发展为原则,重点支持昊华骏化和平煤蓝天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优化技术,在保持化肥、尿素等现有产品优势的基础上拉长产业链条,扩大甲醇生产能力,发展醇醚、碳一化工产品,用5-10年时间,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具有特色的煤化工基地。“十二五”末,全市能源和煤化工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450亿元,昊华骏化主营收入达到100亿元,平煤蓝天突破50亿元。

医药产业:以天方药业集团为龙头,带动全市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巩固扩大原料药、新型化学原料药和现代生物医药规模,大力发展高附加值制剂,逐步提高制剂产品比重;做大医药商业,努力向医药商品供应链综合服务商转型;创新营销模式与体制,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加大新药研发,强化技术创新能力,确保在全省的领先位次。“十二五”末,全市医药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亿元。

装备制造产业:以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为抓手,依托中集华骏现有基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重点研制城市用车和中、长途货物运输的重型半挂车,以及适用于门到门运输的集装箱专用半挂车,逐步开发生产用于高层建筑工程的水泥浆泵车、用于城市环卫的自装自卸垃圾车和用于高层建筑消防营救的高空作业车等高新技术含量的专用汽车产品,努力实现生产过程信息化控制。积极发展一批与华骏车辆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企业,延长半挂车、专用汽车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围绕农业做文章,以汝南广源车辆为代表,大力发展播种机、机引犁等农机产业。“十二五”末,全市装备制造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0亿元。

※专栏3 十二五时期重点工业项目

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82个,总投资725.3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619.5亿元。

食品业:实施重大建设项目71个,总投资231.5亿元。重点建设徐福记现代休闲食品生产线、恒盈油脂年加工30万吨花生仁及5万吨花生蛋白肽、华润雪花(驻马店)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啤酒、神洲生物木糖醇、大程食品城等项目。

轻纺业:实施重大建设项目68个,总投资217.7亿元。重点支持白云纸业年产5万吨漂白麦草浆和20.4万吨文化用纸、南方中天年产棉纱60万锭扩建至90万锭、上蔡汉帛服装年加工女装400万套生产线等项目。

煤化工业:实施重大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152.8亿元。重点支持昊华骏化大型尿素、硝酸及硝基复合肥、纯碱基地建设,平煤蓝天遂平化工厂年产22万吨甲醇下游深加工产品和年产2000吨钾肥、2万吨磷酸钾及金红石开采加工等项目。

装备制造业:实施重大建设项目29个,总投资111.7亿元。重点建设中集华骏铸造年产150万套盘式制动器、大力天骏年产1万台专用汽车和2万套汽车配件、鼎力杆塔电气化铁路合金钢道岔生产线、汝南台州工业园年产5万辆家用电动车、10万辆电动汽车配件等项目。

医药业:重点支持天方药业吡啶羧酸及其衍生物项目、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发酵合成、制剂扩建项目和天中数码城天基权量子医学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

建材业:实施重大建设项目3个,总投资11.7亿元。重点支持新型墙体材料行业发展。

 

第二节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抓住国内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机遇,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扩大基地规模、拓展产业链为重点,以天方药业、中泰药业、马可波罗、遂平全宇为龙头,在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在产业聚集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形成3个产值超100亿元的区域特色产业链,3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规模优势明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1家产值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3家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超10亿元的骨干企业。电子信息、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7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比重达到70%。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长20%以上,产值突破8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其中电子信息产值突破200亿元,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产值突破600亿元。建立较为完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完成高新技术产业的战略性布局,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为创建创新型城市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电子信息产业。围绕遥控遥测、绿色照明、网络及通讯、量子医学、电力电子、软件等领域,推动产业形成及规模化发展。重点培育瑞迪遥控遥测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通达航天、天基权、河南枫华发展(集团)公司等企业,形成产业优势,实现生命信息全球移动监护系统、绿色照明产品、航天电子元器件、量子医学产品、创新药物开发软件的产业化。

生物产业。加大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能源三个高成长性行业。生物医药重点发展创新药物、优势原料药、血液制品、现代中药、名牌制剂产品。生物育种重点推进夏南牛、泌阳驴、确山黑猪、正阳三黄鸡、雪龙黑牛、优质高产小麦、杂交玉米、优质高产多抗芝麻等优势良种的繁育及产业化。生物能源重点发展能源植物、非粮生物质燃料,积极开发纤维乙醇规模化生产技术。生物农业重点支持绿色、有机农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制剂、生物农药等,促进优势产业的形成。

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产品、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选择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大、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组织推进应用示范项目,培育市场,拉动产业发展。以中集华骏、华顺阳光、白云纸业、昊华骏化、平煤蓝天、圣地变压器、华宇电力、乐山电力为龙头,重点发展风力发电变压器、智能型有载调容变压器、非晶合金变压器及智能电网配套设备、智能电表、IN4K硅功率二极管、节能保暖材料、氢动力电池负极极板、锂电池负极材料、合成中间相沥青碳纤维、阻燃纤维、高强高磨维纶、LED灯绿照明材料、节能环保材料及技术、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光伏、光热利用等产品,实现产业化。

※专栏4 “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项目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121个,总投资192.4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182.9亿元。重点抓好蓝天集团甲醇制取烯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驻马店市天中数码城天基权量子医学产品研发及生产基地建设、通用天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1亿瓶新型维生素PQQ系列保健品、河南西平鼎源蓄电池有限公司多元合金蓄电池和牵引蓄电池生产、通用天方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年产600吨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发酵、合成、制剂扩建、河南乐山电缆有限公司年产50万吨碳纤维及光纤维复合光缆等项目。

第三节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步伐,以集聚促发展。实施“123”产业发展计划,即到2015年,12个产业集聚区实际用地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2000家,完成二三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000亿元。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吸引相关产业入驻,拉长产业链条,努力打造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在项目布局、前期工作、建设资金等方面优先安排,把集聚区内道路、生态环保、消防和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强化城市现有设施与集聚区的衔接和共享,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与集聚区的衔接。加快投融资平台建设,采取政府投资、民间投资等多种渠道,引进战略投资者和社会资金,提高投融资能力和水平,使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真正发挥“造血”功能,为企业和园区服务。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变粗放用地模式,重点抓好土地整理、挖潜、转换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严格项目准入,坚决杜绝单位能耗不达标、规划环评不符合要求、环境容量不能保证、治污设施不落实的企业和项目入园进区。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快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市场交易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使企业在产品档次、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上有较大提升,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产业集聚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

※专栏5 “十二五”时期产业集聚区建设目标

驻马店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含驻马店经济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发挥区位优势,力争把集聚区打造成驻马店市重要的物流园区。到2015年,集聚区用地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吸纳项目200个以上,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以上项目30个;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35亿元。

驻马店装备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努力打造以中集华骏铸造和特种车生产为中心的“装备制造核心区”。到2015年,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吸纳项目200家,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以上工业项目30个;吸纳项目投资总额超过45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2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30亿元。

驻马店市产业集聚区:依托区域内的昊华骏化集团、平煤蓝天集团、天方药业集团的既有优势,重点发展煤化工和医药产业。到2015年,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9平方公里,吸纳项目120家,新上固定资产投资1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吸纳项目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销售收入达到450亿元;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27亿元。

遂平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主要围绕“农”字做文章,大力打造以益康面粉、1+1面业为龙头的面粉加工业,以扬翔饲料、英联饲料为龙头的饲料加工业,以众品食业为龙头的肉制品加工业,以克明面业为龙头的挂面加工业,以思念项目食品为龙头的速冻食品加工业,以徐福记为龙头的糕点、休闲食品制造业,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由单一的小麦――面粉——饼干、玉米——养殖链条延伸出优质小麦——面粉加工——食品饮料、玉米——饲料加工——养殖——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到2015年,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过3亿元,入驻企业达到100家。

西平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塑胶制品业。到2015年,集聚区建成面积达到8.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达到120家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以上,总产值150亿元以上。

上蔡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打造纺织服装工业园,壮大出口服装和高档鞋类生产规模。到2015年,集聚区内企业总数达到230家以上,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总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占全县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90%以上,用地规模达8.3平方公里。

汝南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制造业。到2015年,集聚区继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经济持续增长,GDP达到90亿元,强化技术升级改造,提高地均投资强度,遏制工业废气、废水、固体污染物的排放。

平舆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食品加工业和皮革加工业。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内企业总数达到460家以上,项目投资总额达到120亿以上;总产值达到160亿以上,年均增长约20%,占到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85%以上,用地规模达6.36平方公里。

新蔡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电子制造业。到2015年,集聚区内企业总数达到90家以上,项目投资总额达到50亿元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以上,占全部工业销售收入的80%以上;用地规模达到6.59平方公里。

正阳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铸造业。到2015年,规划入园项目共25个,入园企业总数达85个,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7.53平方公里。

确山县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机械电子业。到2015年,用地规模达7.6平方公里,实现工业总产值46.7亿元,集聚区GDP达到14.3亿元。

泌阳县产业集聚区:县城产业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纺、电子等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到2015年,产业集聚区建厂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入住企业150家以上,投资规模达到100亿元以上。春水、象河石材开发区重点发展石材加工业。到2015年,开发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左右,入驻企业达到200家,投资规模达到20亿元,年产值30超亿元。

第四节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

积极探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新途径、新领域,以信息技术创新为动力、传统产业改造为重点、大型企业信息化为带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载体、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促进企业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增强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和竞争能力。以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特色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发展和工业园区建设为切入点,推进行业信息共享,建立行业信息化评价评估体系,支持各行业深化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工业应用电子产品,引导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加大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企业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的水平。“十二五”期间,抓好天方药业、昊华骏化、中集华骏、蓝天集团、国电驻马店热电等10家具有研发实力和信息化基础的企业为“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推进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使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经营成本明显下降。抓好市装备产业集聚区和平舆工业产业集聚区等3个两化融合示范区的试点推进工作,提升产业集聚区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试点、示范带动整体,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行业信息化改造提供成功经验和示范样板,切实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建成一个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平台的数据统计的功能,实现政府、企业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2015年,力争重点企业利用网络销售的产品占本企业总销售额的25%以上,网上采购额占总采购量的30%以上,促使企业的增长方式由人力资源型、资本投入型向信息资源拉动型转变,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第五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贯彻落实“三具两基一抓手”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重大项目的推进机制,以项目带动要素集聚、服务提升、作风改进、工作落实。不断提升运作水平,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宽的视野,优先谋划实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以项目带动落实战略布局,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不断丰富完善项目储备,推进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规划布局。完善和落实重点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投产一批、续建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财政性资金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确保规划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努力营造项目建设宽松环境。

第三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基地为目标,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方式创新为重点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第一节加快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

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工程,切实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十二五”末,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亿斤。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优化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汝南、平舆、上蔡、新蔡、正阳等县及遂平、西平、确山、驿城区等县区东部,重点加强防洪除涝灌排设施建设,建设标准农田,提高抗灾增产能力;泌阳及遂平、西平、确山、驿城区等县区西部,重点发展旱作农业,提高土壤肥力。推进优质粮食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逐步将全市784.3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成标准粮田。继续实施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科技支撑工程,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和土地产出率,吨粮田面积由“十一五”末的102万亩提高到240万亩左右。加强农业现代物质装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5%,玉米、花生机收率分别达到60%和80%。鼓励邮政、供销、中储等涉农部门发挥行业优势,积极参与万亩示范田建设,促进农田高产稳产。

※专栏6 “十二五”末各县区粮食生产目标

驻马店市201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0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2.7亿斤。

其中:

遂平县粮食总产量11.8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1.8亿斤;

西平县粮食总产量17.1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1.9亿斤;

上蔡县粮食总产量19.9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8亿斤;

汝南县粮食总产量13.8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3亿斤;

平舆县粮食总产量14.2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3亿斤;

新蔡县粮食总产量15.7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7亿斤;

正阳县粮食总产量17.4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3.4亿斤;

确山县粮食总产量10.7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亿斤;

泌阳县粮食总产量12.5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2.5亿斤;

驿城区粮食总产量6.9亿斤,较“十一五”末增产1亿斤。

第二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优化种植业结构,改善品种品质结构,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优化畜禽生产结构和布局,着力发展规模养殖、标准化养殖和生态养殖。加快优质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夏南牛、雪龙黑牛、正阳生猪、新蔡白鹅繁育和推广,突出发展奶业生产,积极发展优质生猪、肉牛、禽蛋生产,“十二五”末全市畜牧业规模养殖比例达到9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一产的比重达到48%。大力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调整蔬菜、瓜果、食用菌品种结构,加强新资源开发和原料基地建设。“十二五”末全市瓜菜种植面积达到200万亩以上,年产量达到500万吨,食用菌产量达到25万吨。大力发展芝麻、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生产,加快经济林、原料林建设,推进花卉苗木产业发展。以创建林业生态县、林业生态乡镇为载体,规划发展两区(山丘区、平原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积极发展城市周边生态林业带,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综合农田防护体系和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我市建立区域性总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发展,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支持重点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大宗农产品物流设施建设。

※专栏7 “十二五”时期现代农业项目

农业:重点抓好7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00万亩标准粮田建设、10万亩粮种繁育基地建设、农村沼气、确山县7万亩中药材基地建设、西平县10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西平县15万亩现代农业高产高效示范项目、遂平县1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等项目。

林业:重点抓好遂平、确山、正阳、泌阳4县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人工造林11.5万亩、15.8万亩的荒山荒地造林,1.3万亩的花卉苗圃基地建设等项目。

畜牧业:重点抓好泌阳县夏南牛产业开发及500个肉牛育肥场、20个肉牛养殖小区建设,确山黑猪保种及综合开发,全市100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改造项目,西平县森亚牧业蛋鸡扩建,徐福记遂平分厂,西平县康泰牧业猪场扩建,上蔡县养猪行业协会生猪基地建设及丰禾园肉牛基地建设,汝南县华隆养殖改扩建,平舆县昊坤万头牧场建设,新蔡鹅业扩建,正阳种猪场扩建等项目。

第三节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抓好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深化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住宅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村级文化场所,每个行政村要有一个社区广场、一个农家书屋、一个阅报栏、一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室、一个文化娱乐室。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树文明新风。建设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完善农村“五室二站一超市”(党政办公室、治安民调室、党团活动室、村民议事室、计生服务室,便民服务站、环境卫生管理服务站,便民超市),搭建和延伸社区便民服务网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每个行政村至少有1座标准化卫生室,继续改造县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培养,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农村卫生服务队伍。完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大力发展“科技兴农”战略,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努力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本杜绝发生严重违法乱纪行为和刑事案件,达到平安农村建设标准,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5%以上。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貌。

第四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不断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化解乡村债务的有效途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以及邮政储蓄银行扩大支农业务范围。坚持金融创新,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民间信贷,鼓励发展农民信贷担保机构,努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解决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设有利于农业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搞活粮食流通。深化供销社改革,为农产品流通和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土地整治和“空心村”治理,推进九县一区实施规模开发。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步伐,依法规范征地程序,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完善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章加快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

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重点项目、龙头企业为抓手,以改善政策和体制环境为保障,坚持提升传统服务业与发展现代服务业并重,大力推进服务标准化,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张、结构优化、水平提升,切实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

第一节加快发展服务业支柱产业

现代物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为宗旨,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一体化和信息化为主线,实施市场引导、企业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物流政策环境“三大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努力将我市建成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城市之一,逐步实现建成以武汉和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内重要物流节点城市的目标。对现有的物流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代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系统改造,并从货运、资金、设施、网络的规模化入手,积极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企业各自独特的资源融为一体,逐步建立起一体化的物流网络。鼓励和扶持企业按照分工协作的原则,由自办物流,转向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走物流专业化之路,组织实施一批工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的示范工程和重点项目,促进现代工业与物流业有机融合、联动发展。围绕我市产业集聚区建设,充分利用已有、在建和规划的物流建设项目,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完善配套设施,统筹规划建设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为特征的物流园区。加快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项目。鼓励物流企业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开展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实现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专业化和规范化。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冷链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旅游业。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保障,实施大板块、大品牌、大集团战略,着力构建新型旅游产业链,大力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水平。围绕驻马店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推进重点旅游区、旅游线路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着力打造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都市娱乐、乡村游憩五大旅游板块,加快建设省内一流乃至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加大对嵖岈山、铜山、金顶山、白云山、长寿山、棠溪源、乐山等自然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力度;保护性开发宿鸭湖湿地和大型水库水上游乐项目;积极扶持竹沟村、凤鸣谷、下河村、韦岗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特色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农家乐、特色民俗活动的快速发展。综合提升西平战国冶铁炉遗址和嫘祖故里、上蔡西周蔡国古城遗址、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杨靖宇将军旧居、汝南南海禅寺和天中文化园、泌阳焦竹园、平舆车舆文化园以及根亲、宗教等文化体验功能。结合城市新区建设、老城区改造,开发建设集购物、美食、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和特色街区,建设宜游城市。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游、工业旅游、野外拓展训练、户外汽车营地等旅游新业态。深化景区体制改革,创新旅游投融资机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在产品开发、品牌塑造、市场营销、广告宣传、管理运营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实施旅游富民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旅游总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提高,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35万人,建成1个国家5A级、5个4A级旅游景区,培育3-5个国内旅游知名品牌景区。

金融保险业。完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体系,增强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驻马店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引导和支持异地银行在驻马店开展贷款业务。理顺地方金融机构产权关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向农村银行转制,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优化资源配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不断增强地方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建立政策性银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等构成的结构合理、竞争充分、运行高效的银行体系。健全保险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企业养老保险,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中小企业保险,努力发展责任保险,加快保险业务向多元化发展。大力引进和发展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加快培育优质企业进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力争到2015年,上市公司达3家以上。初步建成以银行业和保险业为主,金融机构齐全、保险市场发达的金融体系。

房地产业。完善住房政策体系,加大投资引导,适应不断加快的城镇化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开发结构,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普通商品房为主体、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为补充的住房供应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调整和优化住房用地供应结构,认真落实保障性住房供地政策,确保70%的住宅用地用于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型商品房建设。结合城市新区开发、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街区和商务楼宇,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商业地产和工业地产,促进房地产业与其他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鼓励引导房地产企业开发县城房地产市场。推动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分离,规范发展物业管理。大力发展建筑业、装修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形成现代房地产业发展体系。

※专栏8 “十二五”时期服务业项目

商贸物流业重大项目:加快专业物流园区及配送网络建设,重点建设驿城区物流园区、市供销社物流园区、平舆中铁物流园区、华和三井(冷链)产业国际园区项目、驻马店市天元粮油储运有限公司物流项目、驻马店市大程东方粮食储备有限公司物流项目、天方药业医药物流基地项目、大华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中国豫南农产品交易中心、开发区恒兴运输仓储物流项目、正阳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等一批物流园区及项目的建设。建成大商集团驻马店新玛特购物广场、驻马店市浙江国际商城等项目。

旅游业重大项目:重点实施遂平县嵖岈山风景区旅游开发,蔡国故城遗址保护,平舆县车舆文化园建设,确山县乐山林场旅游综合开发、金顶山风景旅游区建设、云梦山古栗旅游景区建设,驿城区长寿山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建设,西平县棠溪源风景区建设,汝南南海禅寺佛教文化景区开发,泌阳铜山风景区和白云山生态保护旅游度假区开发等项目。

第二节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

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培育壮大一批潜力大、成长性好的新兴服务业企业。

商务服务业。加快整合重组,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业。高度重视商务服务业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推动科技服务、咨询评估、广告策划、经济代理、法律、会计、劳务中介等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强与省内外、国内外知名商务服务业企业的战略合作,积极承接高端商务服务分包业务,大力推进服务方式和产品创新。加大商务服务资源整合,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培育发展一批商务服务骨干企业和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推进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脱钩,规范中介服务市场,支持各类协会商会健康发展。

信息服务业。改善邮政和电信基础业务,发展增值业务,开发新兴业务,促进普遍服务。建立健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推广面向中小企业、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推进电子政务。整合网络资源,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构建政务信息网络平台、数据交换中心、数字认证中心,推动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开发基础数据资源和办公资源,完善重点业务系统。健全政府与企业、公众互动的门户网站体系,依法开放政务信息,促进办事程序规范。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开发利用公益性信息资源。

社区服务业。运用市场机制,加快发展社区服务业。适应城镇居民的生活消费多样性,着力完善社区商业、文化休闲、医疗健身等基础设施,积极推进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健全社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社区志愿互助服务以及商业性便民利民服务,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网络。加大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新建、改扩建、购置、合并调整等多种形式,综合考虑服务人群的规模效益,逐步建立起以县区、街道(乡镇)、社区三级综合服务设施为主题、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社区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社区服务网络。推行社区服务人才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一支以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为重点、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人才队伍。积极推进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创新。

农业生产服务业: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广泛开展跨区机收、跨区机耕、跨区机播、跨区植保等形式的跨区作业,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和气象灾害防御能力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力争到2015年,形成比较健全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提高农民享受气象保障服务水平,基本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农村信息化、农产品检测与认证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其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市场营销、技术和信息咨询等服务。

此外,还要大力发展科技研发、技术交易等服务。提高中介服务业发展水平。大力发展会展经济。积极发展健康产业。大力发展家庭服务业和养老服务业等。

第三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创新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发展新兴业态,推进商贸流通、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

商贸流通业。优化商业网络布局,形成以喜盈门、爱家、乐山商场等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网络。建成大商集团驻马店新玛特购物广场、驻马店市浙江国际商城等商场。高度重视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便民商业和社区生活服务业,建立城乡统筹的商品配送服务网络。加强主产、主销和集散地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完善贯通城乡的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运用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传统商贸服务业,推动连锁经营、专业配送、仓储超市、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深化爱家量贩、德裕量贩等企业“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巩固和发展乡村连锁便利网络,继续推进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建设。

餐饮住宿业。大力发展大众化餐饮、连锁化餐饮、绿色餐饮,逐步形成各类餐饮业态互为补充、相互渗透,高、中、低协调发展,中外餐饮相互融合,地方餐饮特色鲜明,大众化餐饮较为普及的现代化餐饮发展新格局。做大做强地方特色小吃品牌,鼓励知名自主品牌和老字号餐饮企业通过连锁方式快速扩张。通过资源整合,将有条件的高、中、低端和大、中、小型住宿业组织联合体,发挥集团化经营优势和个性化特色,打造绿色住宿品牌企业,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建2-3家五星级饭店,3-5家四星级饭店,三星级饭店达到20家以上。鼓励快捷酒店和社会宾馆发展,拓展住宿业为大众消费、旅游、事务、商务、会议、展览、文化交流、人才培训等的服务空间,细化服务功能,扩大市场份额。

第四节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建立公开、规范、透明的行业准入制度。深化服务业领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公共服务业以外的领域,要按照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原则加快产业化改组,尽快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采取积极的财税、土地、价格等扶持政策,实行服务业用电、用水、用热与工业同价。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力争“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资金用于促进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加大对劳动密集、技术先进、节能减排、便民利民等方面服务业的税收优惠力度。建立完善吸引、留住和用好服务业人才的机制,增强我市服务业发展智力支撑能力。

第五章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把城镇化作为驻马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实现平安崛起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坚持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注重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构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第一节优化城镇化布局

以建设豫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为目标,按照“四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加快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壮大县城、中心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构建布局合理、集约发展、功能完善、产城融合、协调推进的现代城镇体系。加快驻马店中心城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驻马店新区(即驻马店科学发展示范区),驻马店新区南起开源大道、北连遂平县境,东临京广澳高速、西接安信快速通道,包括三个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面积178平方公里,2011年完成总体建设方案的审批工作,并开始实施规划建设。到201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集聚人口和经济的能力,提升中心城市在全市的首位度,打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增长极,使之成为推进全市城镇化的主力方阵。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标准,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力争使一批经济基础较好、集聚人口能力较强的县城发展成次中心城市。2015年9个县城建成区总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聚纳人口200万人。把小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合理布局、适度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支持已经形成一定产业和人口规模、基础条件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乡镇逐步发展成为服务周边农村生产生活的社区中心。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0%。

第二节加快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建设

深入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按照向心布局、集群发展的要求,将驿城区、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遂平县、确山县纳入一体化发展进程,推进交通一体、产业对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适时扩大一体化县域范围。围绕“四区一基地”(驻马店市“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现代化复合型功能区、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示范区、豫南煤化工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加快实施新区总体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交通、区位和资源聚集优势,大力发展二、三产业,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步伐。尽快打通驿城大道,连接五大产业集聚区,打造“工业长廊”,升级改造107 国道,培育商贸物流第三产业带,提升总体经济实力,强化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四河”(练江河、骏马河、冷水河、小清河)治理和“四路”(驿城大道、汝河大道、铜山大道、开源大道)升级改造为重点,形成中心城区景观带;加快城区主干道和高铁客运站建设,拉大城市框架。以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快速公路网络为目标,采用“五纵六横四环线”的布局,按照城市快速道路标准,完善“三区两县”重要交通路网骨架,实现“三区两县”之间的发展对接;统筹新区、工业集聚区、金顶山风景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发展水平;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不断丰富产业对接的内涵,促进生产要素有效融合,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步伐,形成“产业关联、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做强工业,做精农业,激活第三产业,强力推进“三区两县一体化”发展进程。

第三节完善城市功能

顺应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人居环境,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复合型、紧凑型、生态型、宜居型城市。

加强城市交通建设。高水平、高标准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提高城市道路建设标准,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立体交通体系。发展完善城区路网,打通主要交通阻塞点和断头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增加运营线路和运营车辆,按照城市公交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形成干支协调、结构合理、与城镇规模、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交通系统。强化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驿城大道为轴线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形成南北运输骨架;强化各功能区运输线路建设,形成以轴(京广运输轴)带点的交通网络格局;以内联外通、方式合理、协调发展、覆盖广泛的综合运输网络为基础,构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

加强城镇市政设施建设。加快中心城区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市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制定完善生活垃圾收费政策,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产业化,促进垃圾无害化。2015年全市所有乡镇建有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实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的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饮用水安全管理。大力推进城市配套供、排水管网工程建设。加强地下管网建设与管理,推进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配套建设市政消防栓和地下公共管沟。加强城市防洪、消防、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强邮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2015年全市城镇居民住宅区邮政信报箱覆盖率达到80%。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城镇教育投入力度,优先保障根据城镇规划布局调整的中小学建设用地,在新区建设中,与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中小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确保城镇居民和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需求。优化医疗卫生、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博物馆、群艺馆等投入使用。加强邮政业务基础实施建设,“十二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住宅区邮政信报箱覆盖率达到85%。

加强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将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使城市生态建设由单一绿化型向生态绿化型转变。驻马店市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切入点,科学定位城市,改善生态质量,大力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生态。推进京广铁路、107国道、驿城大道、铜山大道、开源大道、汝河大道、河道沿岸的绿化,打造绿色通道和生态景观带。各县城要大力建设城市公共绿地,抓好城区道路、公园、广场、游园、居住区的绿化,推广立体绿化,努力建设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积极探索政府统一管理、各部门分工协作、各环节有序衔接的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体制。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节约使用城市土地资源,充分发挥地下空间的效能,兼顾人民防空要求,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抓紧制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长期规划和重点地段的综合开发建设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地下停车场、地下公用设施,并且相互贯通,有效减轻地面交通和停车压力,避免各种地下管网反复开挖,减少城市上空“蜘蛛网”现象,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优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味。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行城市数字化管理工作。以信息化为核心,围绕标准化管理、精细化作业、人性化服务的城市管理要求,建立起监督、处置、评价“三分离”,作业、管理、执法、监督、评价有机衔接的城市数字化管理体系。按照“责权统一、事权财权统一、管人管事统一”的原则,遵循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方式属地化、管理机制市场化、管理手段法制化、管理服务高效化、管理过程社会化和管理目标长效化的改革思路,按照现代城市管理的要求下放权力,建立和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系,把居委会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以社区为支撑点来组织城市管理,形成市、区、社区相互衔接、合理分工的城市管理框架,构建起“统一领导、各司其职、规范管理、强化基层”的城市管理格局,走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之路。并结合创建活动,创新城市管理,大胆实践,逐步摸索出一条科学城市管理体制的新路子,努力提高现代城市管理水平。

※专栏9 “十二五”时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项目

城市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新区道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出形象、成规模。

城镇交通设施建设工程:加快道路、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强化以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为轴线的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公交场站及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供热、供气建设工程:加快国电驻马店热电2×33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西气东输二线南阳至驻马店天然气管网工程等项目建设。

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加快驻马店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厂、市产业集聚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建设,2015年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强乡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2015年全市所有乡镇建有生活垃圾转运设施,达到生活垃圾“村收集、镇(乡)运输、县处理”的目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城市生态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城市河道治理工程,加快城市绿地、城区绿岛、城边绿带、城郊森林建设。

第四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以扩大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培育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统筹城区与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不断增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在保障农业和生态发展空间基础上适度扩大建设用地规模,促进经济和人口向县城集聚。

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引擎。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强化扶持引导,壮大龙头企业。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中筛选出一批成长性强、附加值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龙头骨干企业,进行梯次培植发展,切实做大做强现有骨干企业。加强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建设,努力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项目生成的摇篮,企业发展的沃土,新型工业化的桥头堡,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把创造特色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潜力。各县区根据历史文化、区位特色、资源禀赋、环境条件,找准比较优势,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变特色优势为经济优势。在把握全局中打造特色,在扬长避短中培育特色,在资源整合中形成特色,在差异发展中突出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精。对已形成的特色产业,要做大做强,形成品牌,发挥特色优势、打造特色产品、培育特色品牌、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把激活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动力。加快清理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制度性和政策性障碍,允许民营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鼓励、引导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垄断行业和领域。规范行政行为,在投资核准(备案)、土地使用、执收执罚、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民营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改进和完善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提高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比重。鼓励民营企业以股权融资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上市或发行债券。坚持把促进全民创业作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强力引擎,全面开展“全民创业行动”。

※专栏 10 “十二五”时期县域经济发展重点

驿城区:着力培育运输装备、高科技、食品加工、服装生产、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六大支柱产业,巩固提升全市核心区地位。中心区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东西两翼壮大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度假休闲等产业。

遂平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众品、徐福记等品牌效应,建设驻马店市食品工业基地,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和与其配套的彩印包装、冷炼物流等产业,着力发展食品加工业。立足嵖岈山风景区及温泉小镇建设,大力发展旅游业。

西平县:重点打造西平国际商贸城,建成小商品集散地;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畜禽养殖业、生态林业,加大粮种繁育扶持力度,由粮食生产大县向粮种繁育大县转变。提高嫘祖文化、棠溪源风景区的知名度,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立足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确山县:以生态林业为抓手,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中药材基地、铜山烟基地、板栗等特色林果、经济林基地、畜牧业和淡水养殖业基地。以豫龙、龙达水泥为龙头,在做大做强水泥产品的同时,发展管材、高档新型建材等。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游、军事游和自然生态游。

汝南县: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工程,打响蔬菜品牌;实施汝南文化旅游名城工程,繁荣第三产业。加大汝南特色小吃以及深加工的发展,打造特色品牌。

平舆县:加大教育、房地产等服务业发展,打造新兴生态宜居城市;立足皮革加工优势,打造豫南皮革加工基地;以白芝麻种植、加工为龙头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劳务输出。

上蔡县:建设“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即建设成为驻马店、漯河、周口三市之间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打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轻工制造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人力资源培育基地。

新蔡县:实施“打造生态水城、建设仁义之乡”总体战略,努力打造地区副中心城市;培育食品药品、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

正阳县:打造花生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和粮食百强县品牌。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产业化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泌阳县:实施“生态立县、科教兴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战略,培育壮大“牧、林、菌、矿、烟、游”特色支柱产业,叫响“夏南牛”、“泌阳花菇”、“金铜山”优质烟、“悦生合”食用油等品牌,打造绿色生态游、红色教育游、人文寻根游景区,构建区域优美宜居县城。

第五节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以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化为城市居民为重点,全部放开中心城区、县城乡镇户籍限制,推进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体系,统筹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帮助进城落户的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市居民的允许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做好农村社保与城市社保的衔接转换。鼓励进城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采取转包、租赁、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

创新城镇建设融资机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和监督,鼓励和引导各种所有制企业投资市政公用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由政府向社会过渡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服务设施建设和运营,促进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

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城镇化模式。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切实盘活土地资产。改善农村土地利用与管理制度,实现土地资源配置方式由单一的行政性征用、出让向以市场配置为主的转变,实现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最终达到既有利于大幅度降低进城“门槛”,促进乡镇企业和人口集中,又充分保护集体和农民的长期土地利益。鼓励改造老城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第六章 坚持科教兴市、质量兴市和人才强市

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强力实施科教兴市、质量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着力构建要素完备、配置高效、协调发展、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推动科学发展、实现平安崛起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质量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一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以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竞争力为目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研发中心为载体,以重大科技专项、技术创新工程为抓手,依托经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构建产业创新联盟,加大研发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到2015年,全市总体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自主创新能力达到全省中等水平。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税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一批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优势企业。鼓励优势科研机构重组兼并中小型科研单位,形成一批科技研发、应用推广与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

构建自主创新载体。坚持提高质量与扩大总量并重,依托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企业创新平台和“孵化器”,支持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工程化开发及产业化。积极推动优势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强强联合,建设一批国家地方联合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等行业创新平台,实施开放式运作,提升行业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重点支持能源和煤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种业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到2015年,组建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创新平台5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0个、工程(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个,突破5项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推进重点领域自主创新。以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为依托,提升产业技术研发水平,集中力量开发、推广应用若干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竞争新优势。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精品原材料、现代物流等产业领域,强化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创新、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和节本增效、精准简化的农业生产技术,创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自主品牌,五年内争取培育省以上名牌产品40个。在节能环保、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城乡建设等领域,努力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重点优势领域超前部署,加强前沿性技术研发。

※专栏11“十二五”重大科技专项和技术创新工程

现代农业领域:重点开发、推广、应用高产高效栽培、农产品及畜禽良种繁育、重大病虫害防治、禽畜重大疫病防控等设施农业、循环农业关键技术。

重点支拄产业领域:重点推广、应用煤制烯烃、调理低温肉制品、胶原蛋白纤维等关键生产工艺技术。

新兴产业领域:重点推广、应用电子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

现代服务业领域:重点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平台、数字地图、三维动画、电子银行等关键技术。

基础产业领域:重点推广、应用公路维护、交通运输智能化、水利工程等新工艺、新装备。

民生领域:重点推广、应用食品安全、防火减灾、重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等新工艺、新装备。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和评价奖励机制。加大创新投入,完善财政创新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支持发展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投入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设备加速折扣、所得税减免等激励政策,完善和落实政府采购及首购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创新技术产权交易模式和运作机制,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服务机构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健全知识产权和技术评估、担保服务体系,促进技术成果转移和转化。加快驻马店科技馆等市县科技场馆建设,加强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推动核心技术专利化和标准化。

第二节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使全市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水平更高,基本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统筹和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完善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区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推行县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探索中小学教师编制管理办法,在编制总量控制基础上根据岗位需要合理流动。结合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推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力争“十二五”期间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校舍安全达标。实施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二期工程,基本满足农村初中学生的寄宿需要。实施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使城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达到省定办学条件基本标准。中心城区和县城开发、老城区改造和产业集聚区均按标准和规范配套新建或改建、扩建中小学校,并与居住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确保新增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免费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特设岗位及教师全员培训计划。建设教师周转房,改善农村教师生活条件。到2015年,全市80%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接近或达到省定办学条件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左右。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普通高中和特殊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构建“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13年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一年教育,2015年基本普及农村学前两年教育;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到2015年,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稳步提升,基本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深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支持办学体制多样化,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使示范性高中招生规模达到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的80%以上。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办好全市现有的10所特殊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鼓励和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接受残疾人入学;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保障残障学生受教育权利。

※专栏12“十二五”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到2013年,完成35万平方米校舍改造。其中2011年前重点解决全市急需改造的D级危房。

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二期工程:支持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一期工程未覆盖且留守儿童超万人的县,建设初中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改善农村初中学生寄宿条件。

城镇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从2011年起,每年改造15所中小学,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消除城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发展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15年,初步建成与我市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职高职相衔接、职前职后相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布局调整,到2015年,重点建设好1-3所在校生规模达到8000人左右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2所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其中在校生8000人以上的1-3所,再创5-6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辖区内80%以上的县区创建成为“职教强县”,各县区职教中心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人以上。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制度,完成驻马店职业教育园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快市高级技工学校、汝南幼儿师范学校、市卫生学校、驻马店农业学校等进入园区学校的建设进度,使职业教育向集约化、集群化、集聚化方向发展,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扩大战略支撑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鼓励学校突出自身优势,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实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定岗培养,吸引大型企业、重点企业参股职业教育,形成一批校企合作、优势突出的职教集团。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2015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60%以上,建立12个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毕业生“双证书”制度,促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衔接。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政策,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到2015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占高中阶段的比例达到53%以上。

加大力度发展高等教育。从我市实际出发,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坚持规模和质量并重,尽快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到2015年,新建2所高职高专学校,扩大黄淮学院和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在校生分别达到2.4万人和1万人,形成l所本科、3所高职局专的格局。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高校社会服务功能,鼓励高等学校面向社会开放教育资源,增强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在解决驻马店现代化建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资源开展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努力形成“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重视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灵活开放的终生教育体系。

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办教育服务职责,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认真落实国家制定的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足额征收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收费、土地等优惠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公平待遇,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出资办学,到2015年民办学前教育在校生达到8万人,民办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3万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改革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和招生制度,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

第三节 实施质量兴市战略

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加大自主品牌培育力度,建立和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加强宏观质量管理。

加强宏观质量管理,提升总体质量水平。强化质量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把质量兴市工作纳入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大力开展质量兴市、质量兴县(区)、质量兴业、质量兴企活动,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充分发挥质量工作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切实加大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督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全市整体质量水平,五年内争取培育5家省级卓越绩效典范企业,培育1-3个省长质量奖、15-25个市长质量奖。

加强技术检测项目建设,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围绕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大力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坚持省级质检中心做大做强、市级检测中心做优做精、县级检测中心做实做专的原则,五年内,全面完成河南省蓝皮及皮制品、河南省蔬菜及制品、河南省天然石材、河南省花生及制品4个省级质检中心建设任务。争取新建设1个国家级调味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2个省级质检中心。逐步建成以国家级质检中心为龙头、以省级质检中心为骨干、以市县技术检测机构为基础的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体系,为全市经济和支柱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主导和优势农产品标准体系,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个以上,各县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抓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培育申报工作,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达到8个,建立健全地理标志产品标准体系,争取更多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鼓励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全市主要工业产品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比率达到85%以上。

第四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创新机制,完善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变我市人口资源优势为人才资源优势。

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坚持服务发展、以用为本的理念,坚持自主培养与向外引进相结合,统筹协调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加强党政人才培养。力争用3-5年时间对所有公务员轮训一遍,坚持有计划地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国家部委、省直机关、经济发达地区、市内外高校、企业等挂职锻炼;采取在职培训、岗位交流、基层锻炼、承担急难险重任务等方式,每年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后备干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党政人才队伍。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学术交流,培养造就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每年选派上百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深造,开展学术交流;用3-5年时间对医药、食品、建材、制造、能源与煤化工以及现代农业、现代物流、生态环保、金融保险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教育、政法、文化、卫生、防灾减灾等盛会发展重点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培训,提高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有针对性地抓好重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提升,通过各种培养形式,造就一支懂经营、善管理、市场拓展能力强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组织生产一线职工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技术攻关、技术创新等活动,促进岗位成才,培养一批适应我市工业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全市培养选拔技师、高级技师3000余人,高级工1.5万人,中级工3.5万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充分发挥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以及各类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大力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和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2015年培养3万名具有中专以上学历的农村各类实用人才。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围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引才引智,把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增强人才引进工作的实效性,到2015年力争引进和聘请500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和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

大力实施人才开发工程。突出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重点领域急需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七大人才工程”,即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工程、优势产业人才开发工程、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人才支撑工程、技能人才振兴工程、高素质教育人才开发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和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培养工程。

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以用人单位为主体,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有机衔接、联合培训开发,实现人才培养与有效使用的有机统一。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坚持“四不唯”,注重以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建立完善以业绩、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拓展人才使用空间。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落实“五重五不简单”要求,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探索试行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建立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破除人才流动体制性障碍,着力消除人才身份、单位、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落实各类人才的薪酬制度,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大力表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使用政府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各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给予资助。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完善人才各项福利保障制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第七章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支撑力

文化是我市发展的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充分发挥天中文化独特优势,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文化遗产保护、精品艺术生产、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人才培养等六大体系,努力形成优势彰显、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文化发展新局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历史跨越。

第一节提高公民文明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新时期的驻马店精神,树立驻马店人的良好形象。提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完善文明单位评价体系,提高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整体文明水平。

第二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积极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方式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2015年建成覆盖城镇和90%行政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市群艺馆、文化馆、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工程。加快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建设进度,完善城乡社区文化服务,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数字电影河文化信息资源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促进文化向基层延伸。争取再创建一批“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先进县”、“河南省文化先进县”、“河南省文化先进乡镇”和市级文化先进单位。切实加强市县(区)专业艺术表演队伍建设,继续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具有显著地方特色的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等文化艺术精品。加强文化设施运营管理和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单位和文化设施的正常有效运转,培养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知名度的文化名人,使我市各艺术门类跻身全省中上等行列。推进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建设,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文化需求。健全政府对公益型文化活动的资助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捐助文化事业和文化活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努力振兴豫剧、曲剧等传统剧种,抢救和保护汝南罗戏、卷戏、平舆丝弦道、新蔡扁担戏等稀有剧种。

第三节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着力建设市场前景好、关联程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有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产业企业,形成文化企业集群,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支持文化演出产业发展,组建各种形式的面向市场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机构。支持广电影视产业发展。加快主城区广播电视网双向光纤化改造,建成新一代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开展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三网融合”试点工作,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做强做大。加快省、市、县网络资产的整合和联网步伐,扩大有线电视的覆盖范围,力争2015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60%。改造影视放映设施,提高电影放映的技术含量, “十二五”期间争取改造或新建现代化数字影院20-25座,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影视需求。支持娱乐、图书音像、印刷出版、网络文化、动漫业、文化艺术策划与培训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新兴文化产业群的发展壮大。加强驻马店日报、驻马店人民广播电台、驻马店电视台等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促进驻马店新闻网、驻马店手机报、驻马店手机电视(CMMB)、农村无线数字电视和数字广播的快速发展,提高传播能力。扩大报纸期刊的出版品种,提高印刷业的工艺水平,引导网络服务、娱乐、图书音像发行向规模化、连锁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大特色文化产品生产力度,扶持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建设,建设以汝南麦草画和麦草工艺瓶、西平棠溪宝剑铸造、泌阳烙画、上蔡杨集毛笔、茱萸绛囊和核桃雕刻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产业群,开展驻马店市知名文化品牌评选活动,培育5-10个河南省知名文化品牌。积极参加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活动,推进遂平县嵖岈山风景区、汝南南海禅寺文化园区建设,争取评为省级文化园区。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制重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各类文化经营实体,实现文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坚持依法管理,营造有利于文化新闻出版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

※专栏13“十二五”文化事业产业重大项目

新闻出版领域:规划建设驻马店报业大厦、市文艺中心,天中印刷城,建设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中型书城。

特色文化园区建设:实施汝南南海禅寺、天中文化园,遂平嵖岈山风景区,上蔡蔡侯陵园二期工程、李斯林园,泌阳盘古文化圣地,新蔡干宝公园,正阳黄叔度陵园等项目。

文化基础设施领域:实施汝南县文化中心、平舆文化艺术中心工程、推进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大院建设。

广播电视领域:实施有线电视工程“村村通”工程和数字化转播工程,建设汝南广播电视大楼。

第四节大力弘扬天中文化

深入挖掘、有效整合开发天中文化资源,打造以“根亲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民间文化”等为代表的天中文化品牌,扩大天中文化的影响力。抓好重要文化遗产、重点文物、珍贵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完成驻马店市大遗址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着力实施竹沟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蔡国故城、宝严寺塔、悟颖塔、泌阳焦竹园鄂豫边省委旧址、马谷田下河湾冶铁遗址、象河关楚长城、河南省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旧址等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抓好汝南天中文化园等标志性文化园区建设,抓好嵖岈山人民公社旧址、文庙大成殿、开元寺大殿等重要文物建筑维修工程,全市功能完善的对外开放的文物景点达到6处,长年开放的博物馆、纪念馆达到8座。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续工作,澄清全市可移交文物底数。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严厉打击盗窃、盗掘、盗卖和破坏文物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积极组织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的申报工作,争取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达到30项以上,命名驻马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0项以上,抢救濒危非物质遗产,争取再命名一批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积极申报“河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加强天中文化研究,推进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加强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推动天中文化走向中国、走向世界。

 

第八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支撑保障能力

围绕提升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完善的高速公路网,高效安全的铁路客货运输系统,坚强智能的现代化电网,保障有力的水利网,互通互联的信息网,民用航空实现零的突破,初步形成适度超前的现代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体系。

第一节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围绕建设豫南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三个基地的战略目标,以综合枢纽建设和交通网络化为重点,加快民航、铁路、公路、水运、管道、邮政及城市交通建设,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整体性优势和组合效率,形成以驻马店为中心、区域性枢纽为节点,“点”(航空运输)、“线”(铁路运输)、“面”(公路运输)多种交通方式高效衔接、功能互补的“十字”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驻马店在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中的地位和作用。

强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按照客运“零距离换乘”、货运“无缝衔接”理念,新建石武高铁驻马店西站,改扩建京广铁路驻马店站。把驻马店建成基础设施不断完备、配套设施日益健全、多种交通方式高效对接、内外通畅的地区性交通枢纽。“十二五”期间,加快城乡客运场站、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城市公交枢纽场站、汽车维修市场、城乡公交网络建设。到“十二五”末,中心城区建成东西南北四个客运枢纽站,每个县至少改建一个二级客运站,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客运站全面推行一站三功能,各产业集聚区均建成一个物流货运中心,每个县规划建设一个规模化的汽车货运物流市场。重点调整运力结构,提升运输装备水平。到“十二五”末,完善中心城区的公交网络和市区到各县城的城际公交网络,全市营运客车达到1万辆,其中高级客车所占比重达到50%以上,中级客车比重达到40%以上。营运货车达到20万辆,重型、中型、小型货车的比重分别为30%、30%、20%,专用货车比重达到20%,牵引车与挂车的比例达到1:2。围绕治理城市交通拥堵,积极实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增加运力,优化结构,规范服务。市区新增和更新中高档环保型公交车300标台,总量达到500标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20%以上。加快驻马店铁路货场改扩建工程,提升站场作业能力。

加快铁路航空水运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底石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建成通车,形成一小时通达周边省会城市的高效便捷的交通新格局。推进商丘至周口至驻马店至南阳的支线铁路建设,规划南阳至阜阳铁路驻马店段和平顶山至淮滨铁路驻马店段。规划市区至古城煤矿的地方铁路,争取“十二五”开工建设。开工建设明港机场军民合用项目,进一步提升驻马店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做好大洪河复航的前期工作,争取将大洪河新蔡至驻信交界33公里四级航道复航工程纳入国家内河航道规划网。继续按照农村渡口“四个有”、重点库区“八个一”的标准完善水上安全设施。完善邮政基础设施,全面完成空白乡镇邮政局所、村邮站建设,推进邮政快递网络建设,提升邮政服务水平。

完善公路网络。提高互通互联能力,打通出省出市通道,完善网络结构,提升互联互通能力,基本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公路网络。“十二五”时期全市公路建设估算总投资174亿元,其中高速公路投资100亿元,干线公路投资46亿元,农村公路投资28亿元,力争到2015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万公里。高速公路:按照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三纵四横”的市域高速公路网,实现所有的县20分钟上高速。高速公路规划总里程达到565公里,通车总里程达到445公里。高速公路规划项目5个,其中续建项目1个,加宽改造项目2个,新建项目2个,建设里程266公里。干线公路:切实推进市域内国道网和省道网的调整工作,增加国、省道规模,实施“畅通工程”,大力改造扩容,提升国、省道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到“十二五”末,市域内普通国道形成“三纵二横”的网状布局,国道干线公路总里程达到1989公里,五年新增568公里。农村公路:围绕服务区域经济中心发展,以“县畅乡联、串村道路等级化”为发展目标,着力提升和完善农村骨干路网,提高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增强联通功能,实现由通达到通畅的转变。同时,解决好骨干路网上的危桥和有路无桥问题。

提高交通运输建设管理水平。深化交通建管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综合交通调控与协调机制,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快干线公路养护市场化改革,探索建立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相互结合、灵活多样的农村公路养护运行机制。完善运输市场准入、退出和监管制度,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运输市场。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利用产业基金、保险资金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措交通建设资金。鼓励各市充分发挥本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参与交通项目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铁路、机场、港口、公路服务器等经营性或具有盈利能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高速公路对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的反哺机制。提升交通运输效率及服务水平。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货运物流化,促进运输产品多样化、精细化和个性化。建立统一协调的综合交通安全保障和应急反应机制,完善交通拥堵和事故紧急疏导救援系统。建立健全综合运输管理和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实现信息资源互联共享,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实现全市超限站三级联网、站点全程监控,建立超限超载运输长效治理机制。鼓励交通运输企业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建设,提高高速公路管理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推进交通运输装备现代化,加快淘汰技术落后、效能低下的运输装备。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新能源车辆的开发利用,在城市交通中试点推广电动汽车等。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低碳交通,促进交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专栏14 “十二五”重大交通建设项目

铁路方面:推进商周驻南铁路建设,建成高铁驻马店站,改建京广铁路驻马店车站及货场

航空方面:李新店军民两用机场建成投用,2013年建成5000平方米的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旅客年吞吐量达到20万人次。

公路方面:完成漯驻高速驻马店段、驻信高速驻马店段加宽工程,化新高速驻马店段,规划周(口)遂(平)高速驻马店段和息(县)李(新店)高速驻马店段。实施国道改造项目6个、里程152.7公里;省道改造项目12个、里程424公里;省道升国道改造项目12个、里程431.4公里;省道改造项目8个、里程578公里。

第二节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兴利与除害并重,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农村饮水安全、粮食生产和城乡供水安全等问题,以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防洪排涝控制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重大洪水控制工程、骨干河道治理、病险水库及水闸除险加固、蓄滞洪区、低洼易涝地治理等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完成63座小Ⅰ型和重点小Ⅱ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提高水库的防洪蓄水能力。全面启动23条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汝河干流和洪河支流治理工程,使其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和5年一遇的除涝标准。推进老王坡、杨庄、蛟停湖滞洪区建设,2015年实现安全建设达标率100%。治理低洼易涝地60万亩,疏浚排涝沟系20条。继续加强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工程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50平方公里。对练江河、黄西河、冷水河等河道进行治理,完善城区排水系统,使驻马店市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各县城防洪标准达到20-30年一遇,形成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建设。加快板桥、薄山、宿鸭湖等大型灌区和19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新增灌溉机电井2万眼,201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00万亩,旱涝保收田7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100万亩,节水灌溉系数达到0.6。建设驻马店第二水厂,完成薄山水库至驻马店南区的供水工程,驻马店市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7万吨。提高地表水利用程度,加强县城自来水管网配套,各县城供水能力达到3万吨,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每个乡镇全部建成集中供水站,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积极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成120万人以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

※专栏15 “十二五”时期水利项目

防洪排涝工程:完成宿鸭湖、石门等63座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汝河干流和洪汝河支流治理工程,强化老王坡、杨庄和蛟停湖滞洪区建设,治理20条小型河道,提高驻马店市和各县区城市防洪标准。

农业灌溉工程:加快宿鸭湖、板桥、薄山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和机井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解决120万人以上的饮水安全问题。

城镇供水工程:实施薄山水库至驻马店供水工程、宿鸭湖水库至汝南县城供水等工程。

第三节加强现代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建设

适应能源供求格局的新变化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突出保障能源供应,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打造豫南综合能源基地。

加快煤炭开发进度。以吴桂桥煤矿和安里煤矿为重点,进一步加快煤矿建设开发进度。吴桂桥煤矿要尽快达产,年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安里煤矿要加大建设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项目竣工并实现量产,使我市煤炭生产能力稳定在100万吨以上,为市内发电企业提供优质、便捷、稳定的煤源。加强煤矿安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提升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推进煤层气开发和瓦斯综合治理,建立煤炭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持续增强电力保障能力。推进国电驻马店2×33万千瓦热电联产机组建设,2011年实现双投,加快市区供热管网建设,努力满足市区和产业集聚区用热需求。推进华润古城2×100万千瓦燃煤机组前期工作,力争“十二五”时期开工建设,全市煤电机组达到320万千瓦。加强主网架和城市电网建设,尤其加快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配套电网建设,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和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任务,实施农村电网完善工程。发展智能电网,建成以一座特高压变电站、两座500KV变电站、220KV双环网通道为主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运转灵活、经济高效的现代化电网。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理顺农电管理体制,推进大用户直供电。

加快天然气推广利用。依托国家西气东输和我省实施的“气化河南”工程,加快构建燃气干网,配套完善支线管网和城市储气设施,建成蓝天集团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新增天然气年供应量5亿立方米以上,实现所有县城区及部分乡镇用上管道气,城市居民燃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加气站。建成“兰郑长”输油管道驻马店段,加强我市石油储备设施建设,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汽车消费需求。

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利用,以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为重点,积极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和金太阳示范工程,“十二五”末太阳能热水器利用面积达到41.5万平方米。实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十二五”光伏发电装机达到3.8万千瓦。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十二五”期间,规划生物乙醇燃料50万吨,生物柴油12万吨。新建上蔡、平舆、确山等四个装机3万千瓦的生物质发电厂。大力开发我市丰富的风力发电资源,2011年完成华润集团泌阳风电场10万千瓦风电机组,力争“十二五”末建成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专栏16十二五时期能源项目

 “十二五”期间,实施能源项目8个,总投资72.5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70.5亿元。重点抓好中国风电集团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项目(总投资36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36亿元)、华润泌阳及确山风电项目(总投资40亿元,“十二五”完成投资计划)、驻马店华润安里煤矿项目(总投资6.8亿元,“十二五”完成投资计划)、国能生物发电集团有限公司平舆生物质发电工程(总投资3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3亿元)、国能上蔡生物质发电项目(总投资2.6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2.6亿元)。

第四节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以应用为导向,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合一。发展物联网,提升基础信息网络性能,建设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及信息系统,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提高基础信息网络业务承载能力。实施宽带提速工程,形成城镇“10兆到户、千兆进小区、10万兆出口”的网络覆盖,推进农村“光纤到村”。实施移动通信网络升级工程,基本建成有效覆盖全市城乡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网,跟进部署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建成新一代高速无线接入网,建设新一代广播电视网。实施有线电视网络优化工程,完成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改造。加快传感网与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融合发展。

加快重要网络应用平台建设。建成具有高速率、智能化、综合性、广覆盖、出口流畅的城域网络通信平台,使网络平台能有效支持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应急联动指挥、高清晰视频电视会议等应用和多终端、全网络接入。建设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培训、就业、市场、气象等信息的落地入户。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满足各级政务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的电子政务体系。

大力推进重点信息系统建设。以满足居民工作、生活、学习、休闲等信息化需求为突破口,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居民健康档案、社保“一卡通”、市政公用服务“一卡通”、智能交通等一批重大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人口、宏观经济、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法人代码等基础信息数据库,促进税收、金融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建设“无线城市”。通过对市政、文化娱乐、民生、旅游交通、公共服务等信息进行整合,利用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移动通信终端,为政府、企业以及广大市民提供随时查询政务办公、娱乐信息(手机电影、查询)、生活信息查询(商业餐饮、旅游、医疗、水、电、气等)、手机支付、城市安防、城市信息管理等相关信息。

健全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网络信任、容灾备份等体系,建设计算机病毒防治、应急处置、安全通报中心等,提高网络信息安全综合防护能力。

第九章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着力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向高能效、低能耗、少排放的模式转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坚持节约优先,全面实行资源利用总量控制、供需双向调节、差别化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各类资源保障水平。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实施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建筑节能、低碳交通、公共机构节能、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节能服务体系建设、节能监察能力建设等八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淘汰建材、化工、造纸、发酵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落后产能,对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设备及产品实行强制性淘汰制度,推广先进节能技术、设备和产品。落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制度,对新建、改建、扩建等涉及新增产能的项目,实行国内领先水平的能耗、物耗、水耗等标准。健全节能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推进水资源梯级利用和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型设备和器具,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灌区节水改造,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强力推进工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中水回用率和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累计下降30%以上。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失率。有序开采地下水资源,全面关闭各类违规建设自备井。

※专栏17 “十二五”节能重点工程

工业节能综合改造工程:对高耗能设备和落后工艺实施节能改造,到2015年全部完成低效的锅炉、窑炉、电机、变压器等更新改造,主要耗能设备能效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建筑节能工程:建设绿色建筑示范项日,新建建筑严格实施节能设计标准,采用新型墙体材料,加快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物中的利用,到2015年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1000万平方米,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集中采暖。

公共机构节能工程:到2015年完成市级以上公共机构建筑及主要耗能设施节能改造,建立公共机构用水、用电、采暖、空调和设备用能等监测平台。

低碳交通工程:合理规划交通运输发展模式,加快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综合交通运输系统效率,城市交通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私人机动交通为辅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大力推广清洁燃料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淘汰排放和油耗超标的机动车。

重大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工程:开展低热值余气、风力、沼汽发电,大力推广热电联产、节能型矿用磨机、新型墙材加工等新节能技术等研发和示范,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示范项目。

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10类能效等级II级以上电子电器产品,以及半导体照明、稀土节能灯等高效照明产品,到2015年高效节能空调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全部淘汰低效照明灯具。

节能监察监测和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通过对节能监察监测部门设备更新、人员培训,不断加强节能监察监测中心能力建设,依法开展节能执法和节能监察监测;大力开展以合同能源管理为主要方式的节能诊断、融资、改造和运营管理等服务。 

第二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减量化优先,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标,以能源和煤化工、医药、建材、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抓好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五个关键环节,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重点打造煤炭、建材、化工、农业和再生资源等领域五大循环产业链。建成1-3个循环经济示范企业、1个示范园区和1个示范城镇,建设一批特色循环经济试验区。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利用,建设以城市社区分类回收点为基础、集散市场为枢纽、分类加工利用为目的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规范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强再制造产品流通和监管体系建设。完善循环经济法规和标准体系,健全循环经济财税、价格、投融资政策,创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专栏18 “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工程

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工程:以大宗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利用粉煤灰、煤矸石、脱硫石膏、冶金废渣、化工废渣等生产新型建材产品,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重点支持利用秸秆生产饲料、肥料,依托畜禽养殖集中区和大型养殖基地建设大中型沼气和有机肥工程,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便资源化率达到95%以上。

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在宾馆、餐饮、旅游、物流等领域开展循环型服务业试点,建设一批再利用、资源化示范项目。

重大循环经济技术示范工程:依托采掘、工业、农业、建筑等领域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开展大宗固废、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污泥、农林废弃物等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和示范,抓好豫龙同力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污泥等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第三节加强环境保护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严格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工业和农业污染防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严格环境执法管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实施工业污染全防全控。强化工业污染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回收利用的全防全控体系,推进重点排污企业深度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污染源减排从末端向全过程延伸。在继续加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减排的同时,开展氨氮、氮氧化物减排。建立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和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造纸、皮革、发酵、化工等重点行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高污染行业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推进火电行业脱硫设施稳定运行,全面完成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脱硫设施建设。加大火电、钢铁、化工、水泥等行业氮氧化物污染治理,完成华润古城2×30万千瓦机组脱硝改造。加强铅、汞、铬等重金属、危险废物、固体废物污染治理,加快处理设施建设,建成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继续加深消耗臭氧层物质研究。

加强城市污染防治。优先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严格管控汇水区污染物产生和排放,确保饮水安全,2015年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8%。加强城区内工业企业环境监管,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天方药业二分厂及合成分厂、华中正大等企业实施搬迁、关停或转产。推进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整治,提高城市建成区内工业烟尘、粉尘的排放控制标准,全面实施国家第四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积极防治城市灰霾污染,确保驻马店市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天数在295天以上,提高县城空气质量。加强城市声光污染治理。推进城市餐饮业厨余垃圾安全处理。

加强农村农业环境保护。全面落实“以奖促治”和“以奖代补”政策,以“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为主要抓手,启动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提高农村环境质量。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加快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县处理”,因地制宜建设农村垃圾处理设施。规模化畜禽养殖企业全部配套建设污染治理设施。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开展农村环境监测试点工作,初步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实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控制焚烧秸秆,推进综合利用。

严格环境管理。落实环境目标责任,严格环境目标考核。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大环境违法违规成本约束和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加大防治力度,着力解决重大环境安全隐患。划定重点防控区域,完善定期监测和公告制度,实施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加强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对于排放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危险废物和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工业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充分利用物联网,完善和提升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立健全环境应急监管体系,完成环境监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健全水环境断面考核制度。加大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征收力度,提高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效率,全市10座污水处理厂要按照设计标准正常运行。完善配套管网、污水处理升级改造、污泥处理等相关设施建设,大幅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效率。提高重污染落后产能企业信贷风险等级。把环境风险纳入环境管理,针对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管控力度,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理顺环境监管体制,强化环境监管保障,基本形成完备的环境执法、先进的环境监测、高效的环境应急、科学的总量核查、有力的科技支撑等体系。完成环境监察、监测、辐射管理、宣教、固废管理、自动监控、应急能力等标准化建设。

第四节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主要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物安全、物种资源利用、资源开发的监管,构建生态监测体系和网络,优化生态建设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切实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质量。促进生态城市建设,创建生态文明村镇。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对自然保护区实施严格保护,强化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推动自然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由“面积型”向“功能性”的转变。省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比例达到100%,建设一批省级生态县。

推进矿山环境治理,促进新老矿山的生态恢复。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提高生态修复率,强化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加大对旅游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的检查力度,重点加强对生态敏感区域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监管,使部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深入推进林业生态市建设。大力开展平原绿化,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成果,全面加快山区生态体系、农田防护林体系、生态廊道、森林抚育改造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达到18%以上。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专栏19“十二五”生态环保重点项目

“十二五”时期全市实施生态环保项目58个,总投资60亿元。

水污染深度治理工程:重点实施16家企业废水深度治理及回用等工程建设。包括西平神洲生物科技淀粉糖生产废水深度治理、驻马店市、西平、遂平、正阳、上蔡污水处理中水回用工程、驻马店市及9县污水处理厂改造工程。

大气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实施2家现役燃煤机组脱硫脱销除尘改造,综合脱硝效率达到70%以上;实施水泥、建材重点企业废气脱硫脱硝除尘、尾气余热发电项目。

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实施企业工业固废污染治理及资源化综合利用。续建驻马店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置中心,建设驻马店污泥处置中心。

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重点实施平舆县惠成皮革铬渣处理工程。开展废水综合治理、废气烟尘净化、废渣无害化处置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

河道生态治理工程:实施洪河、汝河等5条河流河道清淤、截污、人工湿地、河道生态净化、生态修复等综合整治工程。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重点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创建省级生态村、生态乡镇等。项目总投资3.47亿元。

林业生态工程:实施退耕还林、农田防护林、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和淮河防护林、工业原料林、城市林业生态工程、村镇绿化工程、园林绿化苗木花卉基地和经济林基地等工程。

第五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按照重点突破、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节能环保、低碳能源、再制造等绿色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以低碳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能源和交通体系。建立碳排放统计和监测体系,完善碳排放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快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形成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利益导向机制。推行绿色税收、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扩大政府绿色采购,构建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鼓励开发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加强植树造林,采取保护性耕作,增加森林和农田碳汇。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力度,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加强救援队伍建设,提高物资保障水平。推行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科学安排危险区域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合理避让。

第十章保障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着力构建均等化、广覆盖、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为实现驻马店平安崛起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专栏20 “十二五”时期社会事业项目

实施社会事业项目84个,总投资109.3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100.3亿元,重点抓好市体育中心项目(总投资7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6亿元)、市卫生学校迁建项目(总投资5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5亿元)、市中心人民医院北区新院项目(总投资5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5亿元)、职业技术学院项目(总投资5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5亿元)、汝南县幼儿师范学校迁建项目(总投资4.1亿元,“十二五”计划投资4.1亿元)、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建设项目(总投资1.7亿元,“十二五”完成全部投资)、市传染病院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十二五”完成全部投资)。

第一节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税收、金融等就业援助政策,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全市“十二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大力发展劳动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形式、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积极实施外出优秀务工人员回归工程,返乡创办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做大做强平舆防水防潮、遂平家政服务、西平缝纫工、上蔡文化用品营销、泌阳香菇培训、新蔡渔工等劳务品牌,大力发展劳务输出,力争年均劳务输出人数稳定在200万人以上,劳务收入保持在150亿元以上。强化就业服务和援助,实施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力争“十二五”期间开发5000个左右公益性岗位。完善税费减免、岗位补贴、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开展免费实用技能培训,对未能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普遍实行劳动预备制培训,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劳动就业监测体系,健全失业监测预警制度,加强县、乡基层就业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加强劳动定额标准管理,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加强劳动执法,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二节 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对农民增收的政策扶持力度,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补贴政策,建立稳定的种粮收益风险补偿机制,稳定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提高农民种植业收入。加快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区建设步伐,提高农村畜禽疫病防控能力,稳定农民畜牧业收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事业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补贴力度,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范围和补贴力度,降低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积极开拓劳务市场,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加强劳务协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提高外出务工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引导农民在非农产业中得到稳定就业,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搞好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发展订单式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和外出适应能力,逐步使农村50%以上的群众掌握一门实用农业技术或职业技能,创造劳务品牌,建设劳务输出基地,提高农民务工层次,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标准。坚持开发式扶贫,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对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地区,继续实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对少数自然条件恶劣、资源贫乏、生态脆弱的乡村实施移民搬迁、异地脱贫,加大对贫困人口的帮扶力度,努力实现脱贫解困和巩固温饱的双重目标。“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100元(2010年价格),年均增长9%左右。

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和落实职工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完善公务员工资制度,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绩效工资。完善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等职工工资宏观指导体系。到“十二五”末,企业在岗职工年工资达到31200元,年均增长10%。

扩大消费需求,优化经济增长点。不断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提升消费意愿、改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升级,继续做好 “增收”、“节支”、“解忧”工作,使居民有钱花、愿花钱、敢花钱。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措施,推进政策落实,继续为扩大消费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巩固扩大传统消费,积极培育信息、旅游、文化、健身、培训、养老、家庭服务等消费热点,切实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和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的合理比例,严格规范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提高城乡中低居民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支付保障制度,加强对拖欠和克扣工资行为的执法监督检查力度。

第三节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重点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农民工、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完善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逐步拓展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十二五”末,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净增3万人,达到29.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80%的县(区),农村居民参保率95%以上;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到95%以上,城镇居民参保总人数达到75万人以上;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在规定范围内的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分别提高到75%和65%。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多渠道充实社会保障基金,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健全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增长机制。健全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合理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加强城乡低保与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扶贫政策的衔接平衡。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五保对象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住院基本医疗费用“零支付”。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县(区)福利服务中心建成投用,鼓励扶持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提高养老保险社会化服务水平,基本实现每千人老人平均拥有各类养老床位30张,居家养老服务网络要覆盖全市所有城镇社区和60%以上的农村建制村。加强优抚安置工作。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实现基金保值增值。

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完善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灾害突发等临时救助制度,救灾物资储备供应快捷充足,驿城区、新蔡、平舆、上蔡、汝南、泌阳救灾物资储备库建成投入使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捐赠活动。

第四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作为公共产品向城乡居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全面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每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和3—5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达到标准化水平,每个行政村都有标准化村卫生室,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达到4.4人,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3.86张。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的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举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十二五”末,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4.5岁,较“十一五”末提高1.5岁,婴儿死亡率控制在4‰,孕妇死亡率降至12/ 10万。

全面加强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健全利益导向机制,强化公共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综合治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实施优生促进工程和生殖健康促进计划,加大出生缺陷预防干预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切实保障妇女平等就学、就业、社会保障和参与社会事务权利。加强未成年人保护,依法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促进儿童事业全面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以家庭为主导、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健全残疾人康复和托养服务设施,加强残疾人社会保障,推进残疾人无障碍设施建设,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建立健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市级群众体育活动不少于20次,力争打造1-2个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群众体育活动品牌或知名群众体育组织。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和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建设1000个以上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的市级城市街道和60%以上的乡镇所在地建有全民健身设施,力争“十二五”期间人均体育场地活动面积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积极争取上级体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举办好驻马店市综合性运动会,承办省内大型赛事,积极备战河南省第十二届运动会,力争取得全省中等靠上成绩;力争在2013年全运会、2014年亚运会上有我市运动员参加。积极创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力争“十二五”期间新增1-2个省级以上单项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每个县区不少于2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立健全各级体育总会组织,创建1-2个有较大影响的体育社团,力争每个体育社团每年组织体育活动达到2次以上。

第五节维护公共安全

创建安全驻马店。逐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完善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力争“十二五”末全市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07人/亿元左右,较“十一五”末降低0.03人/亿元。以打击非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为重点,以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各领域安全专项治理整顿。突出重点行业(领域)、重点时段、重点场所和重大设施,定期组织针对性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及时解决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实施安全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全民安全素质、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和安全监管监察人员执法水平。实施安全生产区域综合防控,建立健全恶劣天气预测预警预防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激励约束机制、部门联动和企业安全诚信机制。规范发展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援助和服务。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技术装备、宣传教育培训、信息管理、应急救援、资金投入等五大支撑体系,推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机构达标、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基地建设、重大危险源动态监控和预警系统等三大工程。

建设平安驻马店。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建立社情民意调查分析机制,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城乡技防体系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完成警务体制机制改革,充实基层警力。加大政法基础设施建没投入力度,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重点区域周边治安综合整治力度。加强公共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建设特种设备事故灾难应急救援与训练中心,加大资金投入和经费保障,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应急演练,提高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国民经济动员建设,做好粮食、食用油、农副产品、生活用品、能源、医疗器械、血液、药品等物资预征储备。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完善平安建设责任制和维护稳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

切实抓好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食品质量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核把关,加强证后监管。加大食品监督抽查力度,提高监督抽查频次,抽查批次较“十一五”期间提高3-4倍,确保食品出厂检验合格。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立长效监管机制,逐步实现食品安全动态化、规范化、常态化管理。加快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快速处置等工作机制,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提高食品安全预警和事故处置能力。落实相关法规,依法加强对食品药品生产流通全程监管,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等危害人民安全的违法行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第六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规、体制、能力建设,构建常态化的社会管理机制。完善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提高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鼓励和扶持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依法依规发挥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实施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推进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和信息化建设,合理规划城乡社区布局,充分发挥社区在促进就业、帮困救助、社会福利、人口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市、县、乡三级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心,村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最大限度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大技防投入,“十二五”末市、县、乡、村四级实现技防全覆盖。建立专职巡防队伍,加强社区巡防室建设。积极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在流动人口集聚的社区(村)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综合服务管理站,建立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加强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信用信息的采集、使用和管理,建立健全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信用管理制度,开展诚信建设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

※专栏21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建立市、县、乡三级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中心,村建立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室,统一软硬件设施标准。建立专业调处机构,包括医患纠纷调解工作站、交通事故调解工作站、劳资纠纷调解工作站、土地权属争议调解工作站等。

技防体系建设:加大技防投入,2012年前对市城区技防监控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主要街道、路口及重点单位实现技防全覆盖;2013年前,市县城区实现技防全覆盖;2015年前,市、县、乡、村四级实现技防全覆盖。成立技防建设办公室,加强对技防建设的督查督导力度。

专职巡防队伍建设:建立专职巡防队伍,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巡防器械。加强社区巡防室建设,每个社区(村)要建有专用巡防工作室,硬件设施规范统一。

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构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网络,在流动人口集聚的社区(村)设立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综合服务管理站(简称流管站),统一软硬件设施标准,实现规范化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流动人口综合信息服务管理系统,统一购买软件,实现联网运行,将流动人口信息、就业信息、违法犯罪信息、租住房屋信息等统一录入信息系统,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安置,2014年内,市建立l-2个、每个县区建立1个具有一定安置规模的过渡性安置实体,强化刑释解教人员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创业、就业技能。政府每年购买50个公益岗位,用于安置刑释解教人员。

特殊人群帮教管理:以市精神病医院为依托,建立市安康医院,收治有杀人、伤害、强奸、抢劫等暴力行为、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精神病人。成立驻马店12355青少年维权及心理咨询中心,为全市青少年提供综合性青少年维权服务平台。以市技工学校为依托,建立市工读学校,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教育挽救。

网络虚拟社会管理:成立全市网络监督管理办公室和应急处置指挥中心,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妥善处置因网络舆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建立驻马店市社会组织服务大厦:采取政府选址,职能部门引导,社会组织和经济组织租赁入住的方式,建立驻马店市社会组织服务大厦,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建立社情民意调查机构:成立驻马店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承担有关社情民意方面的调查、公众安全感和政法部门执法满意度调查;收集提供社会动态、舆情信息以及人民群众对重大决策、决定的意见和建议等等。

志愿者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平安驻马店志愿服务总队和县(区)平安志愿服务大队,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统一组织管理体系,统一服装标识。

市级民族事务服务中心建设: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职业培训、急难救助、法律援助、流动人口管理等服务。

第十一章继续深化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建立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积极主动地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增强我市经济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科学合理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范围,使政府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确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合理设置机构,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定化。全面推行依法执法,实行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过错追究制,促进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基本建成面向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电子政务应用体系,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完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政府行政审批事项。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规范政府性债务管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将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将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制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事业单位序列。

第二节深化经济领域各项改革

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提高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的运营能力,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宽投资领域,打破行业垄断,引导和鼓励社会投资。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改进投资方式,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大力促进民间投资。加强投资法制建设,促进投资领域健康发展。围绕主业发展,通过产权(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相互持股、合资合作、技术引进、重组上市等各种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与知名企业或央企的战略合作,力争每年引进一家世界或国内知名企业与我市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吸引民资、外资参与我市金融企业的改造,推进地方金融企业的产权流动和重组,加快引进一批境内外金融机构,切实提高银行业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维护金融业稳定和安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财政投入,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城乡居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合理分工和协作格局。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提高服务水平。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强化市场监督机制,严厉打击走私、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强化市场物价管理,规范价格行为,维护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第三节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优化外资投资结构。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项目,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现代农业及物流、旅游、医疗、金融、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市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鼓励投资公司增资扩股、扩大投资规模。

创新招商方式。全力办好各类重点投资促进活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策划和组织我市重点招商引资活动,避免无计划、无项目、无对象、无目的的外出招商,提高招商实效。办好全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培育经典品牌式经贸盛会。不断增强创新意识,积极尝试各种有效的招商方式,实行“走出去”招商和“引进来”招商相结合、园区招商和企业招商相结合、主动招商和以商引商相结合、自行招商和委托招商相结合、传统招商与网上招商相结合等多种招商方式,积极构建招商网络,大力推行文化招商、中介招商、对口招商,探索新的招商方式。

实现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继续把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利用外资工作的重点,保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较大规模。继续积极吸引外商在我市新建企业,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以利润再投资。发挥外商新建投资企业在促进就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我市经济的带动作用。积极、合理、高效地借用国外优惠贷款。优化贷款投向,重点支持节能环保、生态建设、公用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等。

优化投资环境。从影响投资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入手,以创新机制和完善制度为突破口,切实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建立招商引资监督评价机制,研究制定行政效能监察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和投资者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制度,畅通外来投资者投诉渠道。对相关职能部门开展定期评议活动,公布评议位次,推进部门服务,着力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第四节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抓住国外产业向国内转移、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作为壮大产业规模、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举措。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积极承接、改造和发展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产业资本,承接发展农产品加工、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引进优质资本和先进技术,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壮大一批装备制造业;将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依据,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进入,避免低水平简单复制。改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把承接产业转移的着力点由过多依靠提供优惠政策转向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配套能力、营造良好环境上来。完善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鼓励产业集聚区通过委托管理、投资合作等多种形式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集聚区,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第十二章完善保障措施,实现发展蓝图

第一节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扩大基层民主,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完善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在项目安排、资金投放等方面予以倾斜,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口帮扶,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区加快发展。做好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入实施依法治市,坚持立改废并重,创新立法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地方性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建立健全法律援助体系,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的决定、决议,重大决策及时与政协协商,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

第二节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府从全能政府、管制型政府向有限政府、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转变,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提高经济凋节和市场监管水平,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加快推进领导方式转变,凝聚合力,激发活力,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保障。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信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完善部门配合协调机制,提高行政合力。

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弘扬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作风。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创造性开展工作。坚持和完善政风行风评议制度,不断促进工作作风转变。加强调查研究,坚持求实求效、真抓实干,努力做到“严、细、深、实、快”。

提高行政效能。完善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行政效能制度体系,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推行现代行政管理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拓展政务公开渠道,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听证会制度和重大决策前的专家论证、群众评议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公开、高效的政务运行机制。 

提高公务员素质。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强化公务员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增强公务员履行岗位职责、服务发展、依法行政、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队伍。

第三节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建立健全规划编制、组织实施和评估检查长效机制和规范化工作程序,强化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约束作用,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本《纲要》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各级政府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和法制环境,打破市场分割和行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战略意图相一致。

本《纲要》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承诺。约束性指标要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其中耕地保有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要分解落实到各县区,并将全部约束性指标纳入各县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公共服务特别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主要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抓好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并抓好三区两县一体化发展规划的实施,以编制和实施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具体落实本《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任务,以专项规划作为政府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特定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加强年度计划与五年规划的衔接,把《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重大任务等分解落实到各年度具体发展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项目上。做好地方规划与本《纲要》明确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协调,特别是要加强约束性指标的衔接。

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考核机制,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完善监测评估制度,加强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强化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搞好《纲要》中期评估,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

完善统计制度。加强对服务业、节能减排、劳动就业、收入分配、房地产等薄弱环节的统计工作,为监测评估和政策制定提供基础。

加强对规划的宣传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十二五”规划的宣传,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热情,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我市“十二五”时期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驻马店平安崛起大有希望。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以更加开放的思想、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高昂的干劲,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驻马店平安崛起新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