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驻马店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工作计划

投稿:市科技局  来源:时间:2014年11月24日

索 引 号: S0002-0405-2014-00007 主题分类: 科技 科技、教育
信息来源: 发文日期: 2014年11月24日
名  称: 驻马店市科技局2014年科技工作计划
文  号: 关 键 词:

        2014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全市科技工作必须围绕这一思路和富民强市加快发展这一目标来谋划,必须围绕省科技厅的工作部署去安排,也必须按照全年的科技工作计划开拓创新抓好落实。
        一、基本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一个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好两项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落实三个计划(重大科技专项计划、十百千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产学研合作计划),实施四项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区域培育工程),促进五个提升:以科技创新促进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质量的提升,促进产业层次和效益的提升,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速度的提升,促进科技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的提升。“一二三四五”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程。
        二、工作目标与任务
        组织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40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0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5个,培育创建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创建院士工作站1个。培育高新技术后备企业5-8家,新培育认定市级创新型企业40家、科技型企业350家以上,培育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培育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个。专利申请量突破800项。评选科技成果80-90项。争取省科技成果进步奖学3项以上,择优推广转化科技成果项目5-10项。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左右,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达到51%以上)。
        三、重点工作
       (一)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全民充分认识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和地方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从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自主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加强技术集成,突破重大技术瓶颈。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探索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集聚到创新驱动发展上来。
        (二)继续抓好自主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平台两项建设
        1.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驻政〔2010〕78号),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着力提高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壮大创新主体。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创新资源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确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努力把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作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自觉创新、主动创新、积极创新,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二是完善创新机制。①制定并发布科技资金支持科技研发计划指南。②制定并发布鼓励优先发展的产业技术目录,引导产业技术健康发展。③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对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经济价值高的项目优先给予科技资金支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企业研发获得科技进步奖的、培育成省市级研发中心的企业、被认定为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的企业、争取到国家和省科技项目资金的企业、积极入驻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园区、加入科技创新联盟、与市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开展科技合作创新的企业,要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④建立市厅会商、局县会商机制。启动省市厅会商工作,探索局县会商机制。强化省市县科技工作沟通协调和协同创新,推动重点领域、优势企业科技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三是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增强全社会自主创新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技、尊重创新、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人文环境。落实企业科研费用加计抵扣税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的政策。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创新讲座,大力开展科普活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保护知识产权,增强科研诚信意识,营造宽松科研学术氛围和环境。四是增加创新投入。认真落实科技经费法定增长要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和《河南省科技进步条例》,在2013年市县5000万元(市1000万元、每县400万元)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市县财政预算科技投入和科技经费达标、保证财政科技支出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积极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主体。促使科技型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2%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3.5%以上。探索金融服务科技创新的方式和途经,推广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引导社会资本参与自主创新,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一点,向社会募集一点的路子,建立重大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和科技创新人才奖励基金,重点奖励重大创新和天中科技创新人才。
        2.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是依托黄淮学院、市农科院和有条件的企业及事业单位创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研究所。全年争取新建省、市级研发中心15家以上。二是着手谋划在黄淮学院、经济开发区、市产业集聚区和其它有条件的县区产业集聚区建立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民营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科技创业孵化器等事宜,为企业和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大学生等个体创业者开展创新和科研及转化成果,创造条件,提供服务。三是探索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展前景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生化制药、煤化工、机械制造、农产品深加工等生产企业,组织他们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和合理衔接,围绕产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紧密的技术合作和联合攻关,通过合作促进互利共赢。四是培育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以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为目标,推动市、县(区)产业集聚区建设科技创新支撑平台,增强科技支撑能力。选择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予以重点支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集聚区走向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五是完善驻马店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健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科技成果库、科技人才信息库、技术贸易和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完善“一网三库”建设,利用好“科技120”服务平台、有效服务各类创新主体。
        (三)落实三个计划
        1.落实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组织实施煤基乙醇产业化、750千伏高压线塔技术攻关、夏南牛产业化、小麦收割与秸杆压缩成型一体化机械研究、农作物秸杆炭化过程中可燃气与天然气管道并网使用技术攻关等重大科技专项3-5项。通过专项实施,解决制约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瓶颈问题,推动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
        2.落实 “十百千科技型企业培育计划”。 通过实施先培育县区级,再成长到市级,然后做大到省级的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模式,力争年内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以上,创新型企业40家,科技型企业350家以上。每个县认定35家,市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认定30家。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扶持和服务力度,示范引导广大企业走创新驱动型发展道路。引导社会资源和创新要素向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流动,通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推动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装备制造等技术领域的企业得到较快发展。   
        3.落实产学研合作计划。创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机制,鼓励以企业为中心,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重要用户建立以产权为纽带的各类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在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领域,建立政府服务引导、企业牵头组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实施的有效机制。创新产学研用结合组织形式,以契约化为保障,以利益为纽带,引导和推动黄淮学院、市农科院等市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我市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能够支撑产业和企业发展的应用技术研究。政府科技资金优先支持产学研用结合开展的研发平台建设、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有较明确应用前景的原始创新。征集、筛选并重点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合作项目4-6项。
(四)继续实施四项工程
1.继续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大力实施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打造西平县粮食丰产核心区。发挥粮食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加强粮种、良法配套,提高小麦、玉米大田产量,力争年亩产超2500斤的目标。落实核心区小麦种植面积90万亩,辐射区小麦种植面积550万亩;核心区玉米种植面积70万亩,辐射区玉米种植面积450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撑粮食核心区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搞好良种推广和种植集成技术推广与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积极争取1-2个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目标,围绕我市特色农业经济做大做强现代农业。
2.强力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组织好科技成果鉴定和评审。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把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作为自主创新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评价指标。把转化应用前景作为资金支持项目的重要依据,作为科技奖励的重要标准。增加科技成果奖励资金额度,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科技成果要实行重奖。落实有关规定,鼓励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引导和激励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支持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引导其把投资重点投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积极推动科技保险创新发展,逐步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研发、科技成果转让的保险保障机制。评选4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突出的企业并给予资金奖励,激励引导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和产业。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和秸秆综合利用科技推广协会的作用,积极示范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为节约利用生物能源,减少污染作出新贡献。
3.继续实施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抓好“培养、引进、用好”三个环节,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做好“151”科技人才推荐评选工作,本年评选出的1名“天中科技英才”、5名“天中科技人才”、10名“天中科技青年”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5万元奖励。积极引进市外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规模,优化科技人才队伍结构,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层次。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和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着力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和农村科技服务人才。引导市内大中专院校开展创新精神和创新知识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同时,动员社会创新人才积极投身创新活动,促进全社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
4.继续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和优势区域培育工作,对认定的优势企业和县区、产业集聚区给予奖励,促进企业和产业集聚区积累知识产权优势。完善、规范专利资助政策,引导专利申请结构的进一步提升,促进专利申请质量的提升。开展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消除产业集聚区零专利现象。完善产业集聚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产业集聚区支柱产业专利分析预警工作。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护航”行动,以产业集聚区为重点,大力集中查处、群体性侵权、反复侵权、假冒专利、涉及专利诈骗的行为,积极营造创新投资的良好环境。
(五)大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一是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加强群测群防工作,推进“三网一员”队伍建设。加强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选定2个县区建设地震监测台。二是强化地震灾害预防工作。以开展监督检查为手段,保证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落实到位。深入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认真做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做好力争每个县区再增加1—2个示范点。开展市区建筑物抗震性能普查和新区地震小区划工作。三是认真做好地震应急管理工作。完善地震应急预案,强化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做好Ⅱ类应急避难场所申报和筹建工作。加强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建设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四是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搞好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日和“六进”等集中宣传活动。创建一批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和一所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六)积极办理三项科技惠民实事。一是完成市置地公园I类防震减灾避难场所建设。7月底前建成,实现可容纳5万人应急避难的目标。二是在市电视台开办“科技改变生活●创新驱动发展”专题栏目。传播科学技术知识,宣传科技创新政策,国内外科技创新形势和创新创新情况,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三是健全完善科技资源“一网三库”并向市民开放惠民工程。年底前,健全完善驻马店科技信息网、科技文献资源数据库、大型科学仪器数据库、科技专家人才库并能向社会开放,实现科技管理、科技资源的信息化、共享化,方便企业、科研人员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科研活动。
(七)进一步加大科技宣传力度。2014年,科技信息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任务,突出行业特点,强化领导,创新机制,努力提高科技宣传的质量和水平。实行量化考核管理。在市级以上各类媒体上,每个县区要力争刊登县区科技工作信息10篇以上,市局每一个二级单位要力争刊登10篇以上,市局机关各科室要力争刊登5篇以上,每个县区科技局、市局二级单位、机关科室分别向市《科技信息简报》报送信息不少于10篇、10篇、8篇,完不成任务者取消年度评先评优资格。通过进社区、下农村、跑企业、办简报、拍电视、上报纸等多种形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开展科技宣传,努力强化宣传效果,在全社会大力营造推进科技创新的浓郁氛围,有效推动全市科技工作的整体提升。
(八)加强科技系统自身建设,认真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密切干群关系,强化为民务实清廉意识。坚持贯彻落实中央“八个严禁”的要求,积极转变领导方式,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深入调查研究,深入企业和科研单位开展服务和教育管理,力促科技管理干部队伍素质、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群众路线教育结束后,即在局系统组织开展工作规范化集中教育活动,巩固群众路线教育成果。进一步健全、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依法行政和服务意识,提升政务公开和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载体,组织开展好“ “创先争优”和“平安单位”创建等活动,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推动政风行风好转,树立勤政、廉政、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