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开

驻马店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投稿:市旅游局  来源:时间:2014年10月28日

索 引 号: S0028-0402-2014-00003 主题分类: 旅游、服务业
信息来源: 发文日期: 2014年10月28日
名  称: 驻马店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文  号: 关 键 词: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旅游产品转型、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体制创新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旅游业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带动现代服务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我市旅游业发展实际,制订《驻马店市“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

一、 “十一五”期间,驻马店市旅游业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旅游业高度重视,进一步强化了管理、服务、协调职能。全社会形成了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旅游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主要表现在:

—— 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06年——2009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876万人次,年均增长21.7%,国内旅游综合收入49.3亿元,年均增长35.2%,接待入境旅游者1.9万人次,年均增长26.8%。2009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65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8亿元,相当于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2%。我市旅游业已逐步成长为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截止2009年,全市拥有10家景区,其中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2家,2A级景区2家;1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全市旅行社21家;星级饭店24家,其中四星级1家,三星级16家,二星级7家;省际旅游汽车公司1家;规划建设了旅游商品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开设了多个旅游商品专柜,全市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2万余人。初步形成了以“行、游、食、住、购、娱”等要素为主体,其它关联产业为支撑,并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市各地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直接投入旅游项目的各类资金4亿多元,其中,嵖岈山投资1亿元修建了新山门及广场;建设了地质博物馆、《西游记》砖雕艺术馆和西游记师徒四人大型组雕;全面改造天磨湖道路(面积4000平米),新建了观景平台和两个码头;种植各类风景树40余种,10万多棵;新建的商业步行街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6亿元的天磨湖温泉小镇项目也已经完成1亿元的投入,天磨湖度假村已经投入使用。铜山景区完成了重点项目下元寺的建设,铜山湖游客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已经完工。竹沟按照国家4A级景区的标准,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对竹沟纪念馆,中原局旧址,“小延安”一条街,东寨门、新四军练兵场等进行了修缮和恢复,完善了各种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及中英文对照指示牌,已成为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南海禅寺按照国家4A级旅游区标准,全面加快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金顶山景区筹集资金完成了景区大门、游路、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峡谷漂流、下山滑道等旅游项目。景区基础和配套设施的改善,提升了旅游景点的档次和品位。

——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全市围绕提高旅游业市场竞争力,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十一五”期间,先后成功举办了2009国际旅游小姐冠军总决赛之最具魅力小姐大赛暨驻马店巡游活动,举办了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驻马店分会场暨嵖岈山第一届西游文化节启动仪式,组织了《情系嵖岈•春满人间》文艺演出、嵖岈山千万门票大派送、百家旅行社驻马店踩线、百名记者看天中、百名越野摩托车车手城市巡游,千名佳丽登铜山,金顶山首届旅游节、“千家万户登金顶”登山比赛、河南省越野摩托车锦标赛等一系列活动。积极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会、国内旅游交易会、北方十省旅游交易会。组织武汉、郑州旅游推介、发行驻马店旅游年票等系列活动。与主要客源市场的主流媒体合作,加大对驻马店旅游重点报道、跟踪报道、连续报道的力度,宣传了驻马店旅游品牌,提高了驻马店知名度。2009年国内游客抽样调查显示,省外游客占游客总数的31%,市外省内游客占游客总数的43%,外地游客来驻旅游人数比重大幅度提高,充分说明我市十一五期间旅游宣传促销所取得的成效。

——各级旅游规划体系逐步完善。“十一五”期间,我市积极聘请规划专家先后修编和编制了《驻马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遂平县西部山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西平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驿城区生态旅游概念性规划》等市、县旅游规划。重点景区也编制了《嵖岈山旅游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点区域修建性规划》、《梁祝故里旅游开发规划》、《南海禅寺旅游总体规划》等景区规划,初步形成了市——县——景区三级规划体系,为我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保障。

——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河南省旅游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措施,我市相继出台了《中共驻马店市委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中共驻马店市委  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强市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驻马店市一日游管理办法》、《驻马店市旅游业统计管理办法》等文件,有力地保障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在全市旅游行业深入贯彻行业标准,持续开展诚信旅游活动,着重加强行业自律,倡导诚信经营、文明服务的理念,全面提升全市旅游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旅行社经营,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黑车”、“黑社”“黑导”、超范围经营和虚假广告,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旅游行业管理逐步规范。对游客的抽样调查显示,超过80%的游客认可驻马店的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带动作用显著增强。2009年全市旅游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万多个,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有近200家 “农家乐”餐馆、旅馆,涌现出遂平县嵖岈山村、海眼村、驿城区韦岗村、确山县竹沟村、汝南县双庙村、泌阳县下河村、新蔡县张康庄等一批旅游业发展较快的乡村。同时,旅游业发展还带动了交通、商贸、餐饮、文化、体育、通讯、信息、物流等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农业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推动了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工作取得成功。“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把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四城联创”工作的重点,明确了创建的工作目标。通过“创优”,在全市上下掀起了关心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热潮,城市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得到加快,市民旅游意识进一步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2008年10月顺利通过省创优指导委员会组织的检查验收,并高分入选。2009年12月,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列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二)面临的问题

——大旅游发展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形成合力。发展大旅游尚未成为全社会的普遍认识,旅游跨区域、跨行业发展存在壁垒,旅游业发展中涉及的多个行业和部门自成体系,管理上缺乏全面性和协调性,难以形成合力。

——旅游经济总量偏底,结构不平衡。“十一五”时期我市旅游经济总量偏小,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平衡。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整体效益难以发挥。特别在旅游旺季,星级饭店和社会餐馆等旅游接待设施不能满足需求、通往景区的道路等级较低经常堵塞、景区停车场面积较小等问题较为突出,直接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综合接待、安全保障能力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景区内部建设缺乏科学性,旅游资源整体开发水平不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仍不同程度在存在着重景区(点)建设,轻科学规划的倾向,造成某些建设方案思想贫乏、设计粗糙、内涵浅薄、产品质量低下,缺乏个性和特色;功能分区布局不合理,破坏景区景观的协调统一和整体观赏效益发挥的现象时有发生。

——旅游人才资源缺乏,专业素质能力偏低。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人们对旅游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市旅游业缺乏综合性管理人才,缺少高端旅游项目创新策划的专门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二、“十二五”期间,驻马店市发展旅游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市场前景广阔。旅游业是全球最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兴产业。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生存型、温饱型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以放松身心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消费、以现代服务为特征的旅游产业都进入空前发展阶段。特别是随着旅游消费热点由旅游观光向休闲度假、康体健身等体验型旅游产品转化,与驻马店市多样化的旅游资源特点相契合,为驻马店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政策环境良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2009年底,我国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近年来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宏观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旅游开发格局从“九五”时期的“三点一线”,发展到“十五”时期的“一带四区”,再发展到“十一五”时期的“一带五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黄淮四市开放开发,以及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都为地处南北自然和文化过渡地带的驻马店市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机遇期。

驻马店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业的发展也高度重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9年又提出了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制订了一系列促进驻马店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对于扩大驻马店市旅游产业规模,完善城市旅游功能,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驻马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挑战

在全省旅游产业大发展的格局下,驻马店市旅游业发展面临来自省内其它城市激烈的竞争压力。未来旅游开发中驻马店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于如何加快发展,赶超周边及更广范围内的城市,打造精品旅游产品,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与彰显自身独特魅力。

三、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旅游业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贯穿于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全过程,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以壮大旅游市场主体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扶持为保障,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效应,为驻马店平安崛起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市同期GDP的8%左右;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7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35万人;建成一个国家5A级,五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培育3-5个国内旅游知名品牌景区,将我市打造成为中部六省一流、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

四、“十二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规划布局和重点开发的产品

(一)构建大旅游发展框架。构建我市“一带四区”旅游发展大框架,即:沿107国道旅游经济带、嵖岈山生态旅游示范区、薄山湖—铜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竹沟红色旅游区、天中文化旅游区。

——沿107国道旅游经济带。以三区(驿城区、高新区、工业集聚区)两县(遂平、确山)一体化为载体,以107国道、京港澳高速、安信快速通道、京广铁路、石武高铁交通大通道为旅游产业空间扩展轴,建设集游客集散、商务会展、文化娱乐、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旅游服务核心区,纵贯南北的黄金旅游走廊。

——嵖岈山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嵖岈山为龙头,整合红石崖、龙天沟、凤鸣谷、嵖岈山卫星人民公社旧址、棠溪源等景区(点),打造自然生态旅游示范区和旅游产业集聚区。

——薄山湖—铜山(湖)休闲度假旅游区。以薄山湖、铜山(湖)为龙头,整合金顶山、乐山(北泉寺)、白云山、盘古山等景区景点,打造具有中国南北过度带特色休闲度假旅游区。

——竹沟红色旅游区。以“小延安”竹沟为龙头,整合竹沟湖、杨靖宇将军故居(纪念馆)、焦竹园鄂豫边区省委旧址、邓庄国防教育园、雷岗激战纪念地等景区(点),打造中原红色旅游圣地。

——天中文化旅游区。以南海禅寺为龙头,整合汝南天中山文化生态园、梁祝故里、宿鸭湖、上蔡蔡都苑、西平嫘祖故里、平舆车舆文化园、新蔡汝河故道生态游憩带、正阳沿淮河生态旅游带等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区。

(二)打造旅游精品。围绕建设特色旅游目的地目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将嵖岈山、南海禅寺强力打造成国际知名的高端旅游产品,成为引领驻马店旅游发展的王牌景区。将薄山湖、铜山(湖)、金顶山、竹沟着力培育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精品。嵖岈山争创国家5A级旅游区,南海禅寺、薄山湖、铜山(湖)、金顶山、竹沟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

——嵖岈山。扩大景区规模;深入发掘西游文化;建设面向高端市场的休闲度假基地;举办“西游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开展冬季旅游和修学旅游;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游路;更新观念,创新市场营销。

——南海禅寺。改善寺院周边环境,建设“佛教商品一条街”和“素斋一条街”;搞好绿化、标识、环卫、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开发宗教节庆产品;开发佛教生活体验产品;开发感官型佛教旅游产品;组织佛学研究班;复建开元寺。

——薄山湖。进一步开发湖区岛屿,开发水上及滨湖休闲娱乐活动;开展生态文化探险和楚长城军事文化探密主题旅游;建设南北过渡带野生植物园;开发旅游度假区;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接待设施建设。

——铜山(湖)。整合铜山、铜山湖、铜山森林公园,打造铜山湖精品旅游区;开挖上游水道,连接铜山与铜山湖;选择性复建铜山上的宗教寺院;以湖岸项目建设为重点开展生态旅游;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旅游策划,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竹沟。整合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竹沟革命纪念馆、竹沟革命烈士陵园、焦竹园鄂豫边区省委旧址、竹沟湖、孤山冲、石滚河等旅游景点,组建竹沟旅游区;加强竹沟镇镇容镇貌整治;提升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完善烈士陵园,开发竹沟湖;全面建设焦竹园鄂豫边区省委旧址;搞好孤山冲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的开发;依托石滚河开发游客参与性旅游项目。

——杨靖宇纪念馆。完善、提升杨靖宇将军纪念馆,进一步丰富展示内容,完善标识系统和环卫设施;规范、提高杨靖宇故居,整治周边环境,丰富展示内容,增加游客服务、购物、环卫等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

——金顶山。强化对道路、环卫、水电通讯等设施完善与建设;完成竹林寺、空云寺、奇石谷、云空瀑布、森林漂流、登山步道等旅游项目;加强新的旅游景点开发与建设,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乐山(北泉寺)。扩建北泉寺;恢复“八宫两观一拜台”、楚长城、宋塔等乐山曾有的知名景点;积极开发瀑布、森林、山峰、洞穴等自然景观资源,增加生态休闲度假功能;加快改造、修建进入景区的旅游道路;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

——白云山。整治石头河河岸并搞好两岸绿化;以红头沟、夹湾沟、石头河和张爬沟为依托,建设休闲度假区;以白毛垛主峰为依托,开发登山健身、森林养生、生态旅游等活动;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加强植被抚育,营造良好的生态背景;搞好旅游区内村庄的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棠溪源。由棠溪峡和棠溪湖开始,至蜘蛛山和跑马岭景区,分阶段开发旅游资源;开发与棠溪剑有关联的山林湖泊景点、景观,展示棠溪宝剑制作工艺过程。编制“棠溪剑舞”并选择适宜场所进行表演;改造、完善进入景区的道路,贯通与嵖岈山景区的旅游道路;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游客接待设施建设;加强宣传,突出“名山名水出名剑”,扩大影响力。

——宿鸭湖。利用现有的万亩种植基地,建设遇仙生态农业观光园和农家餐饮休闲区;开发董公岛、仙女桥、情人岛、娘娘庙等景点,挖掘和展示董永遇仙传说;在岸边修建若干码头,开发水岸休闲娱乐项目;保护性开发宿鸭湖湿地;开发水上游乐项目。

——梁祝故里。修缮草桥,建结拜亭,塑结拜雕像;采用仿晋代风格及当时的材料修缮红罗山书院;以蝴蝶情缘提升梁祝墓,凸现亘古流传的永恒爱情主题;邀请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曲者陈钢、何占豪和知名演奏者俞丽那等来梁祝故里采风、演出。

——蔡都苑。整合蔡国故城、蔡侯陵、蔡明园重阳文化主题公园、望河楼等景点,组成蔡都苑景区;在保护的前提下,部分恢复蔡国故城原貌;高品位开发建设蔡侯陵;以重阳文化为主题,兼顾服务城区居民休闲需要,建设蔡明园主题公园;提高望河楼建设品位,整治内外环境,恢复“芦岗拥翠”的景致。

——盘古山。以盘古庙为核心,建设盘古祭祖区;分步开发盘古遗迹观瞻区、西山景区、猴山景区、南山景区;加强绿色生态背景营造,逐步开发丰山水库、森林氧吧、磨山寨等景点,增强景区的生态休闲功能。

——龙天沟。建设生态型的景区入口,进一步完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商品销售等设施;加强卧虎石、飞天石、虎狼洞、娘娘洞、白龙洞、黑龙潭等自然山水景观建设;深度开发龙天寨、刘秀坑、仙女池、将军墓、神头寨、桃花洞等人文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遗址遗迹;建设体现山野乡村风情的休闲度假设施,开发休闲康体活动。

——凤鸣谷。高品位开发百泉寺高山湿地,复建百泉寺,适当设置休闲度假别墅,开发湿地滑草等休闲娱乐活动;突出将军文化特色,开发将军峰;启动李先念将军讲话处改造工程;在宋庄和王庄开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的休闲度假和体验农业基地;开发马鞍山登山健身、探险猎奇等休闲康体活动,在南斗寺附近建设中档休闲度假村;加强将军河改造,整治河道,搞好沿岸绿化和小品建设。

(三)加快发展城乡旅游。强化城镇旅游功能,开发现代休闲产品,把驿城区、确山、遂平、西平、汝南等县城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着力推进环城游憩带建设。抓住行政区划调整,老河、沙河店、板桥和蚁峰4个生态乡镇整体并入中心城区的契机,整合城市周边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加快发展城郊特色餐饮、特色观光、特色游乐等旅游项目,形成环城休憩带、促进城郊观光游、度假游的发展。

把加快发展乡村游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积极扶持嵖岈山村、竹沟村、双庙村、韦岗村、海眼村、下河村、六肖庄、凤鸣谷、张康庄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引导、带动特色旅游小城镇、特色村落、特色农家乐、特色民俗活动的快速发展。

(四)积极培育一批新兴旅游业态。适应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创意新型旅游业态,积极培育修学旅游、旅游演艺、旅游会展、旅游购物、旅游餐饮、旅游疗养、旅游地产、旅游动漫以及野外拓展训练基地、户外汽车营地等新型业态和产品,形成多层次的旅游产品体系。

五、“十二五”期间发展旅游业的措施

(一)科学规划,严格项目审批。在全市旅游发展规划指导下,修编完善县区旅游发展规划;景区在开发建设前,首先编制开发建设总体规划和详规。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新景区的开发以及现有景区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执行规划,按程序审批后建设。

(二)创新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

——深化景区体制改革。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以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旅游景区(点)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催生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实体和市场主体。

——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支持优势旅游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产为纽带,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重组、加盟等方式,规模化、网络化、多元化发展,做大做强,成为龙头旅游企业。引导中小旅游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做精一批中小企业,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创新投融资发展机制。坚持以开放促发展,推动旅游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出一批发展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旅游项目,吸引各类投资主体进入旅游业,参与旅游开发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担保资金用于扶持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对重点旅游项目贷款予以倾斜。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开拓旅游客源市场

——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实施积极的市场开发战略,建立和完善政府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企业旅游产品促销结合的宣传促销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统一规划,整合和利用各种宣传资源,开展整体联动促销,打造驻马店整体形象。鼓励企业、景区根据各自特点积极拓展客源市场,积极与国内旅行商、媒体、专业机构建立有效的旅游促销合作机制。

——大力开发客源市场。针对客源市场,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系统化的立体宣传格局。立足中部地区和东南亚,重点开发海内外目标市场;深化与周边的旅游合作,推出以我市主要景区为连接点的跨区域精品线路,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动;依托盘古、梁祝、重阳、嫘祖等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节庆策划组织水平,进一步突出特色,积极打造节庆文化旅游品牌。做好旅游年票发行工作,倡导天中人游天中。

   ——整合营销力量。将旅游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招商、文化交流、会展等活动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旅游宣传、文化、商务、外事侨务等部门结合各自职能,发挥各自优势,多渠道宣传旅游。在市属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积极开办旅游节目和栏目,强化面向公众的公益性旅游宣传。在车站、城市主干道、城市出入口及公共场所免费设立旅游公益广告,纳入相关市政、路政建设规划。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旅游产业发展

   ——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设立市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形式,重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重大旅游建设项目贴息、补助、重大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企业的奖励等支出。市财政每年按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设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

   ——优化旅游经营环境,落实税费价格政策。旅游企业的水电气价格按一般工业企业收取。全面清理涉及旅游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经营服务性收费,切实减轻旅游企业的负担。

    旅游景区(点)和其它旅游企业每年发生的广告费用支出,超过当年扣除标准的部分,可结转以后年度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污水排放已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网的,缴纳污水处理费后,免征排污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予以优惠。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经审批获准的适宜市场操作的公务活动,可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旅行社代理有关会议、交通、食宿、考察等事项。

    ——实施土地优惠政策。新办旅游企业用地可享受政府出台的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盘活存量土地优先用于旅游项目。旅游项目建设需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的,国土资源部门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对列入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由市专项安排。旅游企业有形场所因城市建设需要依法拆迁时,须按国家规定进行补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重视旅游人才培育,将其纳入农村劳动力培训及促进就业培训总体规划。加强院校旅游学科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办旅游学校。建立完善人才选拔、培养和引进机制,积极引进旅游管理、营销、策划等各类专业人才。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完善与旅游景区(点)配套的基础设施,优先建设连接旅游区的道路,拓展旅游区公路的通达深度。逐步提高通往各主要旅游区的现有道路的等级。在城市出入口、高速公路、国道、省道规划设置旅游景区引导标识。在中心城区增设通往主要旅游区的旅游公交巴士专线。

   ——加快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建设集旅游信息发布、旅游咨询、旅游预定、旅游投诉等功能于一体的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合理布局高中低档接待设施,优化旅游住宿设施结构,“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1家五星级旅游饭店,2—3家四星级饭店,三星级饭店达到20家以上。在发展传统全服务酒店的同时,鼓励快捷酒店、社会宾馆发展,发挥其成本低廉、服务规范的优势。形成以星级饭店为主体,社会宾馆、快捷酒店为补充的旅游住宿设施体系。鼓励在旅游区周边发展符合规划的特色度假村和家庭旅馆。完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抓好城市广场、商业街区、休闲街区、美食娱乐街区等服务区建设,健全城市交通、通讯、金融等相关配套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

   五)加强领导,形成发展大旅游的整体合力

   ——强化旅游产业领导小组的工作职责。实行例会制,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围绕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任务,及时研究涉及旅游产业全局性、方向性的重大事项,协调解决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旅游资源丰富的县区,也应成立相应的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协调本区域内的旅游发展事宜。

   ——加强考核监督。加强旅游产业统计工作,完善旅游产业统计调查办法。把旅游业发展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旅游产业发展贡献突出、成效显著的地方、旅游企业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形成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树立大旅游观念,通力合作,共同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发改部门把发展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并对旅游相关项目建设投资予以倾斜;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交通部门加快连接旅游区的路网建设,调整好道路建设时序,对连接旅游景区的道路,做到优先立项、优先开工和优先升级;文化部门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专题研究,推进游客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农业、林业、水务、国土资源、公安、工商、规划、建设、民政、环保、金融、税务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办法和措施,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合力。